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让他们好读书、乐读书,从而真正地掌握并运用这门语言。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自能阅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读通文章
教学目标对每篇文章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就是说认识文章中的每一个字并且读通顺文章,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我们首先可以让学生利用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通过引导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这也对他们以后的独立阅读做好了铺垫。
其次,要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些词语不需要查字典或词典,只要在适当的语言环境当中联系上下文所讲想一想或者给它换一个近义词等,就能猜出大体的意思,这样既省掉了查阅的麻烦,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司空见惯”一词不少学生理解不了,我就试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可以找一个怎样的词来替换它。学生就找到了“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屡见不鲜”等词语,这样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学会了一种阅读的方法,一举两得。
最后让学生在没有障碍的基础上多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地表达。当然,在概括时不能急于求成,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例如,我在教授《螳螂捕蝉》一课时问学生: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件什么事吗?短暂的思考之后学生的回答都比较啰唆,不能令我满意,于是我就引导他们:能不能更简练一点?想想文章讲了谁跟谁的什么故事?通过这样的启发后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概括的要点,简练地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做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还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二、读懂文章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内涵,只有在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读懂文章。这是一个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的过程。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提问。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并且能解决问题,那他们对这篇文章一定也有了自己的感悟,也就读懂了文章。
首先,阅读每篇文章时我都会向学生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他们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并且能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我问学生:读了课文之后,你认为天游峰上的这位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请边读边画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的答案异常精彩:这位老人勤劳、善良、热情、乐观、豁达、简朴、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其次,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不管什么问题,都让他们提,这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认识了莫泊桑和福楼拜,也教给了学生一些写作的方法。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发问:相信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还有着许多的疑惑和不解,让我们来做一次勤学好问的莫泊桑,提出你的疑问吧。学生在这样的启发中,提出了很多自己平时写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解决了问题,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最后,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看问题,学会运用寻找异同、连类分析、比较区别、联想想象、总结归纳的思维方式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读懂文章,学会阅读。
三、读美文章
读美,也就是让我们要读出文章所包含的美感,要求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师要让学生充满感情地读文章,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实现学生个人对文章的再创造。
1.抓住重点段、旬、词,指导学生“美读”,培养学生语感
教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段句,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惟等多种感官的联合加工,使符号意义、语音、表象在学生头脑中动起来、活起来。比如教学《夹竹桃》一文时,口里读着描写夹竹桃的词句,眼睛看着夹竹桃的图片,脑海中就似乎看到红似火、白似雪的一嘟噜、一嘟噜的夹竹桃花,并且闻到了夹竹桃花散发出的阵阵清香,甚至触摸到夹竹桃叶那油光的质感。
2.分角色朗读
要深刻体会文章的感情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根据情境的不同和人物本身的特点,让学生来体会读。如在教学《船长》一课时,那段简短而有力的对话深入人心,在适当营造紧急气氛以后,让学生分角色读,学生感触会很深,印象也就非常深刻了。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篇文章,阅读的主体不同决定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可能会出现不同。事实上,只有把自己充分地融入到文章中,深刻把握住文中所反映出的感情并能完整地表达出来,才能算是真正理解透了这篇文章,才能算是真正学会了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再进-一步鼓励孩子们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出读后感,写出对文章的各个方面的体会和看法,这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个性认识,有利于他们逐步形成独立写作的能力。
阅读是一种能力,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学会阅读,使学生热爱读书并懂得怎样读书,使学生养成有效的阅读习惯乃至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使阅读成为人生生活的必须、成为人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但是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奠基工程。
一、读通文章
教学目标对每篇文章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就是说认识文章中的每一个字并且读通顺文章,是学习的第一步。因此,我们首先可以让学生利用字典、词典扫清文字障碍,通过引导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这也对他们以后的独立阅读做好了铺垫。
其次,要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些词语不需要查字典或词典,只要在适当的语言环境当中联系上下文所讲想一想或者给它换一个近义词等,就能猜出大体的意思,这样既省掉了查阅的麻烦,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司空见惯”一词不少学生理解不了,我就试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可以找一个怎样的词来替换它。学生就找到了“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屡见不鲜”等词语,这样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学会了一种阅读的方法,一举两得。
最后让学生在没有障碍的基础上多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地表达。当然,在概括时不能急于求成,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例如,我在教授《螳螂捕蝉》一课时问学生: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件什么事吗?短暂的思考之后学生的回答都比较啰唆,不能令我满意,于是我就引导他们:能不能更简练一点?想想文章讲了谁跟谁的什么故事?通过这样的启发后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概括的要点,简练地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做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还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二、读懂文章
要想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内涵,只有在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读懂文章。这是一个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的过程。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提问。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并且能解决问题,那他们对这篇文章一定也有了自己的感悟,也就读懂了文章。
首先,阅读每篇文章时我都会向学生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他们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并且能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我问学生:读了课文之后,你认为天游峰上的这位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请边读边画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得出的答案异常精彩:这位老人勤劳、善良、热情、乐观、豁达、简朴、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其次,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不管什么问题,都让他们提,这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认识了莫泊桑和福楼拜,也教给了学生一些写作的方法。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发问:相信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还有着许多的疑惑和不解,让我们来做一次勤学好问的莫泊桑,提出你的疑问吧。学生在这样的启发中,提出了很多自己平时写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解决了问题,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最后,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看问题,学会运用寻找异同、连类分析、比较区别、联想想象、总结归纳的思维方式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读懂文章,学会阅读。
三、读美文章
读美,也就是让我们要读出文章所包含的美感,要求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教师要让学生充满感情地读文章,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实现学生个人对文章的再创造。
1.抓住重点段、旬、词,指导学生“美读”,培养学生语感
教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段句,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惟等多种感官的联合加工,使符号意义、语音、表象在学生头脑中动起来、活起来。比如教学《夹竹桃》一文时,口里读着描写夹竹桃的词句,眼睛看着夹竹桃的图片,脑海中就似乎看到红似火、白似雪的一嘟噜、一嘟噜的夹竹桃花,并且闻到了夹竹桃花散发出的阵阵清香,甚至触摸到夹竹桃叶那油光的质感。
2.分角色朗读
要深刻体会文章的感情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根据情境的不同和人物本身的特点,让学生来体会读。如在教学《船长》一课时,那段简短而有力的对话深入人心,在适当营造紧急气氛以后,让学生分角色读,学生感触会很深,印象也就非常深刻了。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篇文章,阅读的主体不同决定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可能会出现不同。事实上,只有把自己充分地融入到文章中,深刻把握住文中所反映出的感情并能完整地表达出来,才能算是真正理解透了这篇文章,才能算是真正学会了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再进-一步鼓励孩子们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写出读后感,写出对文章的各个方面的体会和看法,这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个性认识,有利于他们逐步形成独立写作的能力。
阅读是一种能力,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学会阅读,使学生热爱读书并懂得怎样读书,使学生养成有效的阅读习惯乃至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使阅读成为人生生活的必须、成为人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但是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奠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