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colorful Zhuang Ethnic Art is a product of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which demonstrates unique artistic design thinking. In this articl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hinking form of Zhuang Ethnic Artistic Design are explained to prove the uniqueness of Zhuang Ethnic Artistic Design Thinking.
丰富多彩的壮族艺术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是其独特的艺术设计思维的展现。本文从广西壮族艺术设计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形式上阐述了壮族艺术设计思维的独特性。
关于思维,心理学家与哲学家都认为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做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指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彼得罗夫斯基在《普通心理学》中对“思维”下了定义: “思维是受社会所制约的,同语言紧密联系的,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对现实进行分析和综合中,间接概括反映现实的过程。”1,“设计思维是一种以情感为动力、以抽象思维为指导,以形象思维为其外在形式,以产生审美意象为目的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高级思维模式。“从某种角度讲,设计思维是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以及模糊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综合协调、高效运转、辩证发展的过程,是视觉、手感、心智等与情感、动机、个性的和谐统一。2,思维决定艺术创作的结果,决定设计的理念。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 以古代百越群中的支系西瓯、骆越为主体而逐渐繁衍发展而成。考古学家证明,壮族先民乃是中国南方珠江流域文明的开创者, 其创造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崖壁画文化等等被今日学术界誉为珠江流域史上最早最灿烂的篇章之一。壮族及其先民在岭南这块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长期生活、劳作和繁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壮族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同时, 壮族传统文化不断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封建文化及周邻民族文化的包围和不断冲击渗透的环境中发展起来,从而构成了其文化体系内涵要素的多元性特征。壮族的艺术设计,是其艺术创造欲望、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和升华,其设计思维充分反映出本民族原始的巫术、宗教信仰、天道观念、美学思想、世界观、欲望和追求,表现出中国传统的思维形式和创作手法,体现“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在其艺术思维里传达出中国传统的思维理念。
一、壮族艺术设计思维特点
壮族艺术是不同历史时期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而逐渐完善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生活化
壮族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与其生活方式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倾注了当地民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表现出质朴的创作本能和对艺术的渴望,寄托着人们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情感。如图1,广西靖西旧州是绣球之乡,绣球作为壮族的传情物,其结构很有特色,球分为l2瓣,l2瓣代表l2生肖和12个月,其每瓣的刺绣图案分为4个类型,取春夏秋冬之意,球是圆满、团结、和谐的象征,故绣球代表了壮族儿女追求月月年年圆满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
程式化
壮族设计艺术的创作,大多以家庭为单位,通过父传子、母传女、师傅带徒弟的过程,采用言传和物化的方式,将一些技艺性较强的手工艺直接传授,并利用当地常见的材料及简易工具设备加工而成,形成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壮族人们的艺术设计思维具有一定的程式化,造成继承人的思维较为墨守成规。例如壮族的织锦纹样的设计,世代相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
原始性
壮族艺术设计思维沿袭了原始视觉艺术的思维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民族特点。在其先民的造物设计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经验积累经几千年的历史和沉淀而成,具有一定潜在科学的特质,同时壮族艺术思维受中国原始设计思维形式影响,强调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浓烈的视觉效果,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积极向上的感情色彩,处处体现出质朴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壮族艺术设计思维形式
壮族设计艺术种类丰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艺术创作思维所体现的魅力。壮族艺术设计思维形式多样,体现出壮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想象与联想思维
艺术思维是一种多维型思维,表现为思维方式上的多样性, 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模糊思维、灵感思维的综合,想象和联想思维是形象思维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也是艺术创作中的主要思维。
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对原有诸多表象进行整合、重构的心理操作过程。联想则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因此,想象和联想在艺术创作中密不可分。壮族先民把青蛙和丰收联想在一起,是因为蛙与农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人们无法预知天气的变化,只能通过蛙的活动与自然天象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因此,蛙就被想象成一种主宰气象及丰歉的神,壮族人民把这毫不相关二者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思维。
壮族刺绣艺术中表现出深遂广袤的空间感是她们独特的空间想象思维的结果。壮族刺绣艺术非常善于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多维空间概念或虚幻空间概念,通过色彩、物象的典型特征组合来表达物象的位置空间,这使得壮族刺绣艺术的空间延伸至无垠宇宙,从而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图式中,空中的飞鸟, 地上的花草,水里的鱼虾,山中的猛兽,宗庙里的人物,有时同处一个画面上。画面喜庆的色彩,和谐的氛围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完成这样空间的组合造型,充分运用了打散、重构等手法进行构图。如图3,在广西乐业壮族的娃仔背带刺绣纹样中,作者会把花、鸟、鱼、蝶、龙绣在一起,这种图式既显示出壮族女子辽阔的空间想象思维,又寄托了壮族女子美好的祝福和愿望,人从花中来,花是万物之源,体现了壮族及其先民朴素的“花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观,万物有灵,生生相息, 是壮绣艺术匠心独具的表达思想。 2、生态思维
壮族先民在不断与自然的斗争中,对自然界的现象、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等问题逐渐形成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随着壮族社会的发展,加上世世代代的实践和积累,逐渐形成壮族的哲学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即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壮族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逐渐体会到人对自然的依赖,对生活环境中的山川河流、花鸟树木形成了敬重之情,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从作品的材料选择、形态结构、图案纹样、制作工艺上都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壮族艺术设计中,青蛙的造型和纹样出现最为频繁。青蛙是壮族的图腾,壮族人民认为天上有三位神灵:雷神、布洛陀、蛟龙。青蛙是雷神和蛟龙的儿子,是雷神众多儿子中最得宠的一个,是确定人间晴雨的使者,因为壮族是种植水稻的民族,雨水的多少关系到当年的农业收成,而雷神在天上经常听不到民间的呼声。于是雷神为了体恤壮族人民,将青蛙派到了民间,只要青蛙一叫雷神就会施降甘雨,再叫雨水即止,就这样青蛙成为天与地之间的天使。图腾表现了原始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它把对某种动物崇拜与祖宗的观念联系起来而加以物态化的表现形式—— 图像化造型。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形态之一,它的发生, 实际上体现了原始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一个物象可能就是另一个物象,一个物象也能够把一种神秘性质传导给另一个物象。壮族先民的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花山崖画作为壮族先民所创造的原始艺术,同样来自于其与自然互渗的生态艺术创作思维。它最突出的艺术特征表现为“人蛙”互渗。在他们的“互渗律” 思维当中,人和蛙可以相互转化,合为一体。并且通过“图腾同化”,能力“互渗”,使其自身受到图腾的保护。而广西红水河沿岸的天峨、南丹、东兰以及河池等壮族聚居区,在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日期间,广泛举行“蛙婆节”,出现戴着青蛙面具的男女跳着各种舞蹈,这种风俗性舞蹈,表达了同样在进行着“人蛙”能力的“互渗”,青蛙能产下大量的卵,繁衍力非常强大,而壮族人们模拟蛙的外形和动作,企图通过人蛙之间的能力互渗,使蛙的旺盛生殖力渗透到人的身上,从而实现生育众多的目的,因此,壮族人民非常喜欢青蛙,蛙的造型频繁出现在铜鼓上。
丰富多彩的壮族艺术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是历代壮族儿女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体现了其民族创造的精髓,是其独特的艺术设计思维的展现。从壮族艺术设计思维形式上折射出历史上各个时期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和艺术特征,表达出民间质朴的审美思想,同时承载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
基金项目及项目编号:国家教育部科研项目《壮族设计艺术史及其文化研究》(11YJA760055)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地域文化与服装设计研究》(201106LX334)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杨仲明:《创造心理学入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 页。
2.黄厚石,孙海燕著 设计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21 页。
3.俞青 著 《黑格尔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丰富多彩的壮族艺术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是其独特的艺术设计思维的展现。本文从广西壮族艺术设计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形式上阐述了壮族艺术设计思维的独特性。
关于思维,心理学家与哲学家都认为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做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指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彼得罗夫斯基在《普通心理学》中对“思维”下了定义: “思维是受社会所制约的,同语言紧密联系的,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对现实进行分析和综合中,间接概括反映现实的过程。”1,“设计思维是一种以情感为动力、以抽象思维为指导,以形象思维为其外在形式,以产生审美意象为目的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高级思维模式。“从某种角度讲,设计思维是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以及模糊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综合协调、高效运转、辩证发展的过程,是视觉、手感、心智等与情感、动机、个性的和谐统一。2,思维决定艺术创作的结果,决定设计的理念。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 以古代百越群中的支系西瓯、骆越为主体而逐渐繁衍发展而成。考古学家证明,壮族先民乃是中国南方珠江流域文明的开创者, 其创造的稻作文化、铜鼓文化、崖壁画文化等等被今日学术界誉为珠江流域史上最早最灿烂的篇章之一。壮族及其先民在岭南这块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长期生活、劳作和繁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壮族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同时, 壮族传统文化不断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封建文化及周邻民族文化的包围和不断冲击渗透的环境中发展起来,从而构成了其文化体系内涵要素的多元性特征。壮族的艺术设计,是其艺术创造欲望、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和升华,其设计思维充分反映出本民族原始的巫术、宗教信仰、天道观念、美学思想、世界观、欲望和追求,表现出中国传统的思维形式和创作手法,体现“天人合一” 的自然观,在其艺术思维里传达出中国传统的思维理念。
一、壮族艺术设计思维特点
壮族艺术是不同历史时期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而逐渐完善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生活化
壮族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与其生活方式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倾注了当地民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表现出质朴的创作本能和对艺术的渴望,寄托着人们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情感。如图1,广西靖西旧州是绣球之乡,绣球作为壮族的传情物,其结构很有特色,球分为l2瓣,l2瓣代表l2生肖和12个月,其每瓣的刺绣图案分为4个类型,取春夏秋冬之意,球是圆满、团结、和谐的象征,故绣球代表了壮族儿女追求月月年年圆满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
程式化
壮族设计艺术的创作,大多以家庭为单位,通过父传子、母传女、师傅带徒弟的过程,采用言传和物化的方式,将一些技艺性较强的手工艺直接传授,并利用当地常见的材料及简易工具设备加工而成,形成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壮族人们的艺术设计思维具有一定的程式化,造成继承人的思维较为墨守成规。例如壮族的织锦纹样的设计,世代相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
原始性
壮族艺术设计思维沿袭了原始视觉艺术的思维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民族特点。在其先民的造物设计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经验积累经几千年的历史和沉淀而成,具有一定潜在科学的特质,同时壮族艺术思维受中国原始设计思维形式影响,强调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浓烈的视觉效果,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积极向上的感情色彩,处处体现出质朴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壮族艺术设计思维形式
壮族设计艺术种类丰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其艺术创作思维所体现的魅力。壮族艺术设计思维形式多样,体现出壮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想象与联想思维
艺术思维是一种多维型思维,表现为思维方式上的多样性, 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模糊思维、灵感思维的综合,想象和联想思维是形象思维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也是艺术创作中的主要思维。
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对原有诸多表象进行整合、重构的心理操作过程。联想则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因此,想象和联想在艺术创作中密不可分。壮族先民把青蛙和丰收联想在一起,是因为蛙与农耕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人们无法预知天气的变化,只能通过蛙的活动与自然天象的变化联系在一起,因此,蛙就被想象成一种主宰气象及丰歉的神,壮族人民把这毫不相关二者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他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思维。
壮族刺绣艺术中表现出深遂广袤的空间感是她们独特的空间想象思维的结果。壮族刺绣艺术非常善于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多维空间概念或虚幻空间概念,通过色彩、物象的典型特征组合来表达物象的位置空间,这使得壮族刺绣艺术的空间延伸至无垠宇宙,从而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图式中,空中的飞鸟, 地上的花草,水里的鱼虾,山中的猛兽,宗庙里的人物,有时同处一个画面上。画面喜庆的色彩,和谐的氛围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完成这样空间的组合造型,充分运用了打散、重构等手法进行构图。如图3,在广西乐业壮族的娃仔背带刺绣纹样中,作者会把花、鸟、鱼、蝶、龙绣在一起,这种图式既显示出壮族女子辽阔的空间想象思维,又寄托了壮族女子美好的祝福和愿望,人从花中来,花是万物之源,体现了壮族及其先民朴素的“花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观,万物有灵,生生相息, 是壮绣艺术匠心独具的表达思想。 2、生态思维
壮族先民在不断与自然的斗争中,对自然界的现象、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等问题逐渐形成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随着壮族社会的发展,加上世世代代的实践和积累,逐渐形成壮族的哲学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即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壮族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逐渐体会到人对自然的依赖,对生活环境中的山川河流、花鸟树木形成了敬重之情,在艺术设计创作中,从作品的材料选择、形态结构、图案纹样、制作工艺上都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壮族艺术设计中,青蛙的造型和纹样出现最为频繁。青蛙是壮族的图腾,壮族人民认为天上有三位神灵:雷神、布洛陀、蛟龙。青蛙是雷神和蛟龙的儿子,是雷神众多儿子中最得宠的一个,是确定人间晴雨的使者,因为壮族是种植水稻的民族,雨水的多少关系到当年的农业收成,而雷神在天上经常听不到民间的呼声。于是雷神为了体恤壮族人民,将青蛙派到了民间,只要青蛙一叫雷神就会施降甘雨,再叫雨水即止,就这样青蛙成为天与地之间的天使。图腾表现了原始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它把对某种动物崇拜与祖宗的观念联系起来而加以物态化的表现形式—— 图像化造型。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形态之一,它的发生, 实际上体现了原始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一个物象可能就是另一个物象,一个物象也能够把一种神秘性质传导给另一个物象。壮族先民的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花山崖画作为壮族先民所创造的原始艺术,同样来自于其与自然互渗的生态艺术创作思维。它最突出的艺术特征表现为“人蛙”互渗。在他们的“互渗律” 思维当中,人和蛙可以相互转化,合为一体。并且通过“图腾同化”,能力“互渗”,使其自身受到图腾的保护。而广西红水河沿岸的天峨、南丹、东兰以及河池等壮族聚居区,在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日期间,广泛举行“蛙婆节”,出现戴着青蛙面具的男女跳着各种舞蹈,这种风俗性舞蹈,表达了同样在进行着“人蛙”能力的“互渗”,青蛙能产下大量的卵,繁衍力非常强大,而壮族人们模拟蛙的外形和动作,企图通过人蛙之间的能力互渗,使蛙的旺盛生殖力渗透到人的身上,从而实现生育众多的目的,因此,壮族人民非常喜欢青蛙,蛙的造型频繁出现在铜鼓上。
丰富多彩的壮族艺术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物,是历代壮族儿女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体现了其民族创造的精髓,是其独特的艺术设计思维的展现。从壮族艺术设计思维形式上折射出历史上各个时期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和艺术特征,表达出民间质朴的审美思想,同时承载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
基金项目及项目编号:国家教育部科研项目《壮族设计艺术史及其文化研究》(11YJA760055)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项目《地域文化与服装设计研究》(201106LX334)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杨仲明:《创造心理学入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 页。
2.黄厚石,孙海燕著 设计原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21 页。
3.俞青 著 《黑格尔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