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孩子日常的教育过程中,一些家长和教师往往只是重智力而轻非智力,甚至有的家长只关注智力因素的开发,对非智力因素置之不理,认为其可有可无,并且对智力因素的理解和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认为成绩好就是智力好,认为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和特长班就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这种理解是极其片面的,也是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的;还有的家长根本就不知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其实,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就与智力因素具有中等程度相关,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才起决定作用。因此,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成了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非智力因素包括哪几个方面呢?
上海师范大学的燕国材教授认为非智力因素(心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由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组成;第二层次,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组成;第三层次,具体的非智力因素由十二种具体的心理因素组成。
下面本文从第二层次的角度论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引起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效果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其水平和强度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学习,而且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也与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水平成正比,生物教师能否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便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日常教学和专题讲座,经常向学生介绍生物学在当今社会的日常生活、市场经济、科技研究等领域的应用,揭示生物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展望未来社会对生物学的更大需要,使学生意识到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面对科学的迅猛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素养,就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甚至难以立足于社会。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如谈话、讨论),告诉学生为什么要上大学,使学生学习动机意识化。
二、兴趣的培养
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会促进发挥智能的作用,也可以弥补智能的不足。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为依据,明确肯定:“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一个生物教师要让自己与生活和新科技、新视野接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从身边显而易见的现象来理解生物,学习生物。我就常常翻阅书报,随时了解自己身边的知识。比如讲《基因工程专题》时,我把基因工程的成果——黄金大米、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番茄等,科学设想——发光的行道树、地上接番茄地下结土豆的植物等先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崔永元关于转基因的纪录片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在学习《保护我们的环境》的时候,推荐学生去看看柴静的《穹顶之下》。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根为什么向下生长,而茎向上生长?”“向日葵为什么会跟着太阳转?”“雪松为什么会长成宝塔形?”
还可以利用紧扣教学内容又发人深思的日常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在《伴性遗传》的教学中,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利用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自己是不是色盲,以及家庭成员里有没有色盲。如果有学生是色盲,而他父母是正常的,可以让学生尝试解释这种现象。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开展课外活动,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表现的机会,并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平时多组织生物学科竞赛或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三、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一个人如果没有情感,他就不会对绚丽的大千世界发生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进行认知性的学习,也可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快感或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教师一进入课室,就应当在精神面貌、姿势、神态、语言、语调中体现情感,使学习氛围更加愉快、轻松。冷漠无情的教学只会使学生机械地去听课和把完成作业当成一件苦差事。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态度、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讲述学科内容时,会使学生得到知识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就会成为诱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内部情感动力,使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如果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开展友好的讨论,共同研究问题,就会增进学生间情谊,有助于情感的培养和智力积极性的调动,不然就会使班级缺乏学习气氛,学生间的互动也会成少,不利于学生情感和智力的发展。
四、意志力的培养
坚强的意志是学生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对学生的学习及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坚强的意志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在生物教学中意志的培养有以下几个措施:
1.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抗压能力
生物学课程中概念比较多,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颇感吃力,往往花了功夫而不见成效,从而丧失信心和兴趣。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应足够重视,多了解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法降低台阶,适当放慢速度,逐步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加强理解和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2.树立自信心
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根本方法。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鞭策和鼓励学生,要积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了解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特别是生物成绩差的学生,在成绩有所提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抓住时机,给予他们切合实际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提高,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情感。
3.加强磨炼毅力的实践锻炼
在生物科学探索过程中,涉及许多科学家和学者,虽然他们的经历和贡献不同,但是他们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锲而不舍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如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都是几十年心血的结晶。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将这些科学史料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用科学家的智慧和意志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精神,锻炼学生的自制力,抵抗外界“打工潮”“金钱潮”的干扰。
五、性格的培养
我们在评论别人或给学生做鉴定时,常常使用正直、诚恳、热忱、活泼、开朗或者懒惰、粗心、虚伪、自私等词汇,这些词汇表示人的各种性格特征。每个人都有这种或那种性格特征,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这些特征相互结合,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是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标志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原则和方向,占个性的核心地位,有好坏之分,故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当然性格的培养还需要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这需要老师多和家长交流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这决定了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尤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对现实的态度。我们应在教学和实验中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作风,善于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才能。而这些都主要通过生物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来进行。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促进、互相依存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弥补智力因素上的不足,人的成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为了学生能成才,我们必须在抓智力因素的同时,抓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学习生物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省桂阳县第一中学)
上海师范大学的燕国材教授认为非智力因素(心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由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组成;第二层次,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组成;第三层次,具体的非智力因素由十二种具体的心理因素组成。
下面本文从第二层次的角度论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引起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效果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其水平和强度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学习,而且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也与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水平成正比,生物教师能否有效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便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日常教学和专题讲座,经常向学生介绍生物学在当今社会的日常生活、市场经济、科技研究等领域的应用,揭示生物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展望未来社会对生物学的更大需要,使学生意识到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面对科学的迅猛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素养,就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甚至难以立足于社会。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如谈话、讨论),告诉学生为什么要上大学,使学生学习动机意识化。
二、兴趣的培养
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会促进发挥智能的作用,也可以弥补智能的不足。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为依据,明确肯定:“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一个生物教师要让自己与生活和新科技、新视野接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从身边显而易见的现象来理解生物,学习生物。我就常常翻阅书报,随时了解自己身边的知识。比如讲《基因工程专题》时,我把基因工程的成果——黄金大米、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番茄等,科学设想——发光的行道树、地上接番茄地下结土豆的植物等先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崔永元关于转基因的纪录片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在学习《保护我们的环境》的时候,推荐学生去看看柴静的《穹顶之下》。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根为什么向下生长,而茎向上生长?”“向日葵为什么会跟着太阳转?”“雪松为什么会长成宝塔形?”
还可以利用紧扣教学内容又发人深思的日常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在《伴性遗传》的教学中,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利用教材上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自己是不是色盲,以及家庭成员里有没有色盲。如果有学生是色盲,而他父母是正常的,可以让学生尝试解释这种现象。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开展课外活动,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表现的机会,并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平时多组织生物学科竞赛或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
三、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一个人如果没有情感,他就不会对绚丽的大千世界发生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进行认知性的学习,也可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快感或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教师一进入课室,就应当在精神面貌、姿势、神态、语言、语调中体现情感,使学习氛围更加愉快、轻松。冷漠无情的教学只会使学生机械地去听课和把完成作业当成一件苦差事。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态度、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讲述学科内容时,会使学生得到知识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就会成为诱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内部情感动力,使学生积极开展智力活动,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如果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开展友好的讨论,共同研究问题,就会增进学生间情谊,有助于情感的培养和智力积极性的调动,不然就会使班级缺乏学习气氛,学生间的互动也会成少,不利于学生情感和智力的发展。
四、意志力的培养
坚强的意志是学生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对学生的学习及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坚强的意志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在生物教学中意志的培养有以下几个措施:
1.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抗压能力
生物学课程中概念比较多,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颇感吃力,往往花了功夫而不见成效,从而丧失信心和兴趣。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应足够重视,多了解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法降低台阶,适当放慢速度,逐步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加强理解和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2.树立自信心
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根本方法。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鞭策和鼓励学生,要积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了解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特别是生物成绩差的学生,在成绩有所提高时,教师要及时发现,抓住时机,给予他们切合实际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提高,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情感。
3.加强磨炼毅力的实践锻炼
在生物科学探索过程中,涉及许多科学家和学者,虽然他们的经历和贡献不同,但是他们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锲而不舍和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如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都是几十年心血的结晶。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将这些科学史料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用科学家的智慧和意志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精神,锻炼学生的自制力,抵抗外界“打工潮”“金钱潮”的干扰。
五、性格的培养
我们在评论别人或给学生做鉴定时,常常使用正直、诚恳、热忱、活泼、开朗或者懒惰、粗心、虚伪、自私等词汇,这些词汇表示人的各种性格特征。每个人都有这种或那种性格特征,其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这些特征相互结合,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是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标志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原则和方向,占个性的核心地位,有好坏之分,故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当然性格的培养还需要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这需要老师多和家长交流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这决定了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尤其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对现实的态度。我们应在教学和实验中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作风,善于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才能。而这些都主要通过生物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来进行。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促进、互相依存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弥补智力因素上的不足,人的成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为了学生能成才,我们必须在抓智力因素的同时,抓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学习生物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省桂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