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整的一百年了,不平等的条约象一条锁链似的,紧紧地捆在我们人民的身上,使我四万万五千万同胞遭受到无情的凌辱与苦痛。同时,也整整二百年了,我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为打断这条锁链,英勇斗争,前仆后继,不知流洒了多少壮士的鲜血,也不知忍受了多少屈辱和悲痛。中华民族为争取它的独立、自由、平等,是受尽了百年来的苦难的。
上月十一日,英、美两同盟国,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订立中英、中美新约。消息传来,全国军民莫不欢欣振奋。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近百年来的奋斗牺牲,这五年半来的浴血抗战,我们的血并没有白流;我们已在同盟国中间,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
可是,事情并没有从此完结,日本帝国主义这个万恶的强盗,不仅没有废除与我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反而更进一步,在五年半之前,发动了武装侵略。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所到之处,庐舍为墟,家破人亡,惨不忍睹;而无耻的汉奸汪精卫之流,则卑躬屈膝为日寇效忠,订立了更多的出卖中国的协定。因此,如果我们不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境外去,不消灭那些汉奸败类,则不仅中美、中英新约中的规定(如收回租界等)无从全部实现,而我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依然不会改变。所以,我们一方面欢迎英美的领袖与人民对我国的进步举动,而同时则增加我们对日寇及民族败类的同仇敌忾之心。
我八路军、新四军,五年半以来,或深入敌后,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或留守陕甘宁边区,保卫河防边防,为大西北之屏障。其目的无非为配合全国友军,抵抗日寇之进攻,进而收复失地,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解放。其间虽牺牲数十万人,且挨饥受冻,备历艰辛,然为国家民族之利益,再接再厉,在所不辞。当此苏联红军乘胜进攻,不断打大胜仗,而德、意法西斯日益走到死亡崩溃的道路上去的时候,当此我们抗战已达到准备反攻的阶段,胜利的曙光已在我们前面展现的时候,我们的同盟国英、美又自动废除对我之不平等条约,这一切都使我们更感到抗战前途的光明,更百倍提高我们杀敌的勇气,誓为彻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
为克服当前的困难,为准备反攻的力量,我们八路军、新四军,除继续在敌后与敌伪军相周旋,更加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外,同时,必须坚决的响应党中央关于生产与教育两大任务的号召。并彻底执行拥政爱民的决定,百倍地提高我军战斗力,以便能在反攻到来的时候,给敌人以更有力的打击。
光明就在前头,但是光明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天助自助”,首先我们自己的脚跟必须站稳。全国的军民亲密地团结起来,为彻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奋斗!
——《贺龙军事文集》
注 释:
① 此文是贺龙为庆祝废除不平等条约而写,原载于1943年2月6日《解放日报》。
上月十一日,英、美两同盟国,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订立中英、中美新约。消息传来,全国军民莫不欢欣振奋。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近百年来的奋斗牺牲,这五年半来的浴血抗战,我们的血并没有白流;我们已在同盟国中间,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
可是,事情并没有从此完结,日本帝国主义这个万恶的强盗,不仅没有废除与我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反而更进一步,在五年半之前,发动了武装侵略。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所到之处,庐舍为墟,家破人亡,惨不忍睹;而无耻的汉奸汪精卫之流,则卑躬屈膝为日寇效忠,订立了更多的出卖中国的协定。因此,如果我们不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境外去,不消灭那些汉奸败类,则不仅中美、中英新约中的规定(如收回租界等)无从全部实现,而我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位,依然不会改变。所以,我们一方面欢迎英美的领袖与人民对我国的进步举动,而同时则增加我们对日寇及民族败类的同仇敌忾之心。
我八路军、新四军,五年半以来,或深入敌后,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或留守陕甘宁边区,保卫河防边防,为大西北之屏障。其目的无非为配合全国友军,抵抗日寇之进攻,进而收复失地,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解放。其间虽牺牲数十万人,且挨饥受冻,备历艰辛,然为国家民族之利益,再接再厉,在所不辞。当此苏联红军乘胜进攻,不断打大胜仗,而德、意法西斯日益走到死亡崩溃的道路上去的时候,当此我们抗战已达到准备反攻的阶段,胜利的曙光已在我们前面展现的时候,我们的同盟国英、美又自动废除对我之不平等条约,这一切都使我们更感到抗战前途的光明,更百倍提高我们杀敌的勇气,誓为彻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
为克服当前的困难,为准备反攻的力量,我们八路军、新四军,除继续在敌后与敌伪军相周旋,更加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外,同时,必须坚决的响应党中央关于生产与教育两大任务的号召。并彻底执行拥政爱民的决定,百倍地提高我军战斗力,以便能在反攻到来的时候,给敌人以更有力的打击。
光明就在前头,但是光明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天助自助”,首先我们自己的脚跟必须站稳。全国的军民亲密地团结起来,为彻底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奋斗!
——《贺龙军事文集》
注 释:
① 此文是贺龙为庆祝废除不平等条约而写,原载于1943年2月6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