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来源 :语文世界(高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ma00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绝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外阅读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陶冶我们的情趣,但我们也必须控制适度,掌握好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编 者)
  实践证明,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下面的几个关系,就会收效甚微,达不到所期望的目的。
  一、处理好“泛读”与“精读”的关系。同学们普遍喜欢读课外书,尤其是各类杂志,流行书籍,它们生动活泼,时代感很强。同学们如饥似渴地阅读,从而大大开拓了视野。但很多同学,只顾追求新奇、刺激,因而,读书成了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读完后回忆起来,似乎什么也没有。所以我们不妨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课外书去精读,如刊物《读者》《资料卡片》,古典作品如《史记》,四大名著中重点研读《三国演义》或《红楼梦》。所谓精读就是逐字逐句的读,反复地读,细细地体会,以达到对内容非常熟悉,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些书,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并且每次的感受总有些不同,对好文章,不妨反复诵读、品味。这几年,高考作文中的很多满分试卷,都体现了很高的语文素养,很多知识、认识都得力于对某些课外书的精读。
  二、处理好“兴趣”与“目的”的关系。据我观察,我们很多同学有“偏嗜”的毛病,即单纯地追求那种符合自己口味的书,对于其它的书则无心细读。有的同学喜欢言情的,就非“情”不看;喜欢武打的,就非“武”不看;喜欢科幻的,就专看科幻;有的男学生偏爱球类书刊,有的女学生偏爱言情故事类。结果,书读了很多,语文水平还是原地踏步,知识面仍然狭窄,长此下去,不仅不能提高语文水平,还会造成思维的狭窄与僵化。其实,各种类型的书都应该读一读,如《知识文库》《思维与智慧》《文史精萃》《青年博览》《青年文摘》这些刊物都值得认真一读。总之,政治哲学的,风俗民情的,有关艺术的,甚至欣赏欣赏漫画,都会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很多东西,也许起初我们并不感兴趣,待到静下心来,深入进去,你就会感到有无穷的奥妙。
  三、处理好读普通书籍和名著之间的关系。高中生按理说应该具备了一定的欣赏鉴别能力。但很多同学似乎更钟情于一般的书籍,而对于普遍公认的名著却读不下去,或者是因为名著大多已拍成电视或电影,对情节已了解了。实际上看电视剧终究不能代替品读原著。读一本名著,如读读中国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再读读外国的名著,如《复活》《简·爱》《红与黑》,收获一定很大。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名著与一般作品,两相比较,体悟出作品的高下优劣,在反复比较中,你自然就提高了文学品位。
  四、处理好阅读现当代作品与古典名著之间的关系。读现当代作品,文字通俗,读来也轻松容易,大家一般愿意读。而读古代作品,同学们往往感到吃力,文字不通,内容不懂。但读古代典籍却能大大提高文化素养。读一本《东周列国志》有助于了解春秋战国时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文化背景;再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选一部分读,有助于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及传记文学的写人叙事特色。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宋词更不能放过,魏晋南北朝时的《世说新语》《搜神记》,短小精悍,又很有趣味。元明时代的“三言”、“二拍”,清代的《聊斋志异》都很有趣,值得一读。读古代典籍,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还能让我们在高考中,提高文言文和作文的得分率。
  五、处理好读与摘、思、写的关系。近几年来,许多在高考语文取得优异成绩的,都有这样的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摘抄开始要培养兴趣,进而养成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不思,读过之后,印象不深,如果加以思考,或多或少地有所启发,如果再将这种感想、启示写下来,隔一段时间,再把这些所摘所思拿出来读一读,时间一久,就会储存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相信大家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潜滋暗长的。如果只写不读,就会感到知识贫乏,力不从心;而只读不写,长期又会形成眼高手低的毛病。
  总之,语文能力的提高,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走终南捷径,它需要的是和风细雨,慢慢滋润。只要你能大量阅读课外书,同时又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相信课外阅读能给你带来无穷无尽的精神享受,到时,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你的语文水平已经很高了。
其他文献
题目中的“方向”当然不是政治方向,欲知属何“方向”,请听下文分解。  ①2001年10月18日《会晚报》肩题“参加上海APEC会议”之下有正标题“布什启程赴华”。--按,《今晚报》的出版地为天津,“赴华”当改成“来华”才对。原句立足点有误,造成“赴”与“来”的方向颠倒。  ②1目18日,通州市分局接到受骗未遂的群众举报:有4个人在新华北街工商银行利用“凑钱”和“拉钱”的形式诈骗钱财。(《警方请受骗
期刊
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史》中,把马致远的〔天净沙〕视为元人小令之最佳者,评语是:“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就情趣流畅,浑若天成的意义说来,确是公允之论。  小令只有短短5句,28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思”的内容。它只是排列一些孤零零的景物,并点明这些景物正是小令主人公“思”之寄寓所在。需要的是借助于
期刊
有人常问,对于高中生来说,分享诸如下面的外国名人访谈,地道的电影片段,和一些出自英美本土人之手的诗歌、独白,是不是难度太大了?我看不是。身边有不少朋友英文不错,周围的人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这与他们有海外学习生活的经历有关。但是,我了解到的情况却不尽然,英文水平和是否有海外经历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中学学习英语时打下的坚固基础,和那时先别人一步对英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才是真正使人受益匪浅的。对
期刊
杜甫曾写过十二首《解闷》诗,其中一首是自叙作诗甘苦的:“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杜甫认为写诗、改诗、吟诗可以陶冶性格,因此他不满足于一挥而就仓促草成的作品,而要反复修改,不断锤炼,让诗更臻完美。值得注意的是,杜甫不但重视像谢灵运和谢眺那样的个人天赋--“能事”,而且更强调像阴铿与何逊那样的写作态度--“苦用心”。这虽然是在谈诗歌创作的经验,但是对我们学习语
期刊
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重阳登高的习惯,饮菊花酒,遍插茱萸,最初是为了消灾免祸。后来的文人因为种种原因都做天涯羁旅,而他们又最爱维护传统,“独在异乡为异客”,重阳登高时难免思念故土和亲人,渐渐地演变成了后来的重阳登高怀远。  前几日读《夜航船》,有“三万卷书”的典故:吴莱好游,尝东出齐鲁,北抵燕赵,每遇胜迹名山,必盘桓许久。尝语人曰:“胸中无三万卷书,眼中无天下奇山水,未必能文章;纵能,亦儿女语耳
期刊
词语的运用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而这一部分的难点就是同义词、近义词、形近词的辨析。同学们也往往常做常错。现将大家容易混淆的几组词区别如下:    [振][震]    “振”的本义是举起,引申为手臂挥动、摇动,例如振臂高呼、振笔疾书。又当奋起、振作讲,例如:精神为之一振。由奋起又引申为开启,例如:振聋发聩,这是一个联合词语,“振”、“发”都是“开启”的意思。  “震”的本义是雷动,因疾雷使人、物惊动,
期刊
“经典”这个名称用得太草率随意,细心的读者最好还是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所有这样的提法。然而,虽然有了这种警告,我们已列出的一系列用品,即使最不怀好意的批评家也不得不承认,从视觉的冲击或单是寿命方面来说,都是设计难题上的出色回应。    坐得舒适的椅子    当我们需要坐下休息的时候,便出现了椅子。刚开始时是些卵石,然后是树干,但是在远古的某个时候有人巧妙地制作了第一把椅子,或者(更有可能)是凳子。下
期刊
唐代近300年间,以行第(排行之前加姓氏)用作人的称谓,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从而构成了一道奇特的文化风景线。中学语文教材中就不乏这方面的例子,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其中“元二”“董大”就是“行第”称谓。  唐代的称谓有时很是繁杂。比如,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这是写给华州刺史张贾的。张氏行第十二,曾任门下省给事中,其时中书、门下二省官员通称“阁老”。汉代称州刺史为使君
期刊
现代文阅读题的解答,在历年的高考中得分不高,许多同学也认为这类文章并非难懂,但却不知如何准确解答,无奈之下,只好照抄原文,这种做法很不符合新考纲“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能否进行整合成为答题成败的关键。  为什么要对信息进行整合?主要原因是原文的语句不能直接、简练、全面、明晰地回答问题,需要对原文的语言进行转换,使之能较好地解答题问。语言的转换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信息句进行
期刊
2003年的语文高考题第17题里考了这么一道题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