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组合干预对消化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消化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状况,组合干预一年后,再次对我院消化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组合干预后的改善情况。结果:较于干预前,消化内科进行干预后耐药菌患者的隔离率、标本送检率、手卫生合格率、医护人员预防控制措施知晓率显著提高,消化内科干预后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显著降低,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多药耐药菌的感染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进行组合干预,建立起以耐药菌患者隔离率、耐药菌检出率、标本送检率、手卫生合格率、医护人员预防控制知晓率等为考察指标的组合干预措施,降低消化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率。
【关键词】 组合干预 消化内科 多药耐药菌感染 预防控制
随着抗生素种类的不断增加,当前临床中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状况屡见不鲜,由此增加了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对临床中诸多患者的治疗造成影响。当前诸多医院将控制和预防消化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作为研究重点和难点[1]。我院在2013年对消化内科采取组合干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取得显著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22例患者为干预前组,本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2例,住院时间7~31d,平均住院时间为(11.28±5.37)d;选取我院2014年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22例患者为干预后组,本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2例,住院时间6~32d,平均住院时间为(10.97±5.34)d。
1.2 方法
组合干预方法为:①医师开隔离医嘱;②病例牌子贴上隔离标识;③使用隔离床头卡;④采取单间隔离方式;⑤患者床边放置快速手上消毒液;⑥正确配置消毒剂;⑦器具尽量全部专用或者部分专用。
1.3 观察指标
有关人员对干预前后消化内科耐药菌患者的标本送检率、隔离率、耐药菌检出率、手卫生合格率和医护人员预防控制措施的知晓率进行统计;同时对干预前后呼吸科住院患者的多药耐药菌送入实验室进行专业检验,统计干预前后我院消化内科多药耐药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菌的构成比例。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消化内科的感染预防控制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率为41.46%,干预后为56.34%;干预前标本送检率为23.10%,干预后为61.02%;干预前耐药菌检出率为15.30%,干预后为12.67%;干预前医护人员预防控制措施的知晓率为49.36%,干预后为82.64%;干预前手卫生合格率为62.74%,干预后为89.16%。较于干预前,消化内科经过干预后耐药菌患者的隔离率、标本送检率、手卫生合格率和医护人员预防控制措施知晓率均显著提升,且耐药菌的检出率顯著降低,干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干预前后多药耐药菌的分布和构成比例变化
对比干预前,干预后消化内科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显著降低,干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前临床中抗生素种类的不断增加和使用混乱的状况造成临床中多药耐药菌的感染率不断升高,对患者的治疗和恢复造成严重影响。随着人们对于医学服务的高需求,使得多药耐药菌的感染控制愈加受到人们关注,该问题也成为临床着力解决和预防的问题[2]。我院为有效控制多药耐药菌的感染率,将消化内科作为试验地点,通过对消化内科进行组合干预的方式来观察干预前后多药耐药菌的感染状况和结构变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率为41.46%,干预后为56.34%;干预前标本送检率为23.10%,干预后为61.02%;干预前耐药菌检出率为15.30%,干预后为12.67%;干预前医护人员预防控制措施的知晓率为49.36%,干预后为82.64%;干预前手卫生合格率为62.74%,干预后为89.16%。较于干预前,消化内科经过干预后耐药菌患者的隔离率、标本送检率、手卫生合格率和医护人员预防控制措施知晓率均显著提升,且耐药菌的检出率显著降低,干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组合干预方式能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于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的知晓率,能够有效督促医护人员和患者遵守相关规定,并将多药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加强落实,由此来达到整个医院的考核指标。相关人员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对比干预前,干预后消化内科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显著降低,干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合理有效的组合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控制和降低多药耐药菌的感染状况。临床医务人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强化自身对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了解,坚决杜绝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注重个人卫生和手的卫生,由此来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3]。
综上所示,临床中需要及时把握多药耐药菌的感染变化势头,建立起以耐药菌患者隔离率、耐药菌检出率、标本送检率、手卫生合格率、医护人员预防控制知晓率等为考察指标的组合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消化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
参考文献
[1]汤蓓,李雯.心理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病人治疗依从性、疗效及复发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33(14):3787-3789.
[2]鲁修俊.消化内科疾病的健康干预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2(06):325-327.
[3]唐红萍,高晓东,樊春笋,等.主动筛查与组合干预对ICU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1(08):2484-2486.
【关键词】 组合干预 消化内科 多药耐药菌感染 预防控制
随着抗生素种类的不断增加,当前临床中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状况屡见不鲜,由此增加了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对临床中诸多患者的治疗造成影响。当前诸多医院将控制和预防消化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作为研究重点和难点[1]。我院在2013年对消化内科采取组合干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取得显著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22例患者为干预前组,本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2例,住院时间7~31d,平均住院时间为(11.28±5.37)d;选取我院2014年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22例患者为干预后组,本组患者男性10例,女性12例,住院时间6~32d,平均住院时间为(10.97±5.34)d。
1.2 方法
组合干预方法为:①医师开隔离医嘱;②病例牌子贴上隔离标识;③使用隔离床头卡;④采取单间隔离方式;⑤患者床边放置快速手上消毒液;⑥正确配置消毒剂;⑦器具尽量全部专用或者部分专用。
1.3 观察指标
有关人员对干预前后消化内科耐药菌患者的标本送检率、隔离率、耐药菌检出率、手卫生合格率和医护人员预防控制措施的知晓率进行统计;同时对干预前后呼吸科住院患者的多药耐药菌送入实验室进行专业检验,统计干预前后我院消化内科多药耐药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菌的构成比例。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消化内科的感染预防控制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率为41.46%,干预后为56.34%;干预前标本送检率为23.10%,干预后为61.02%;干预前耐药菌检出率为15.30%,干预后为12.67%;干预前医护人员预防控制措施的知晓率为49.36%,干预后为82.64%;干预前手卫生合格率为62.74%,干预后为89.16%。较于干预前,消化内科经过干预后耐药菌患者的隔离率、标本送检率、手卫生合格率和医护人员预防控制措施知晓率均显著提升,且耐药菌的检出率顯著降低,干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干预前后多药耐药菌的分布和构成比例变化
对比干预前,干预后消化内科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显著降低,干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前临床中抗生素种类的不断增加和使用混乱的状况造成临床中多药耐药菌的感染率不断升高,对患者的治疗和恢复造成严重影响。随着人们对于医学服务的高需求,使得多药耐药菌的感染控制愈加受到人们关注,该问题也成为临床着力解决和预防的问题[2]。我院为有效控制多药耐药菌的感染率,将消化内科作为试验地点,通过对消化内科进行组合干预的方式来观察干预前后多药耐药菌的感染状况和结构变化。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率为41.46%,干预后为56.34%;干预前标本送检率为23.10%,干预后为61.02%;干预前耐药菌检出率为15.30%,干预后为12.67%;干预前医护人员预防控制措施的知晓率为49.36%,干预后为82.64%;干预前手卫生合格率为62.74%,干预后为89.16%。较于干预前,消化内科经过干预后耐药菌患者的隔离率、标本送检率、手卫生合格率和医护人员预防控制措施知晓率均显著提升,且耐药菌的检出率显著降低,干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组合干预方式能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于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的知晓率,能够有效督促医护人员和患者遵守相关规定,并将多药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加强落实,由此来达到整个医院的考核指标。相关人员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对比干预前,干预后消化内科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显著降低,干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合理有效的组合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控制和降低多药耐药菌的感染状况。临床医务人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强化自身对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了解,坚决杜绝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注重个人卫生和手的卫生,由此来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3]。
综上所示,临床中需要及时把握多药耐药菌的感染变化势头,建立起以耐药菌患者隔离率、耐药菌检出率、标本送检率、手卫生合格率、医护人员预防控制知晓率等为考察指标的组合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消化内科多药耐药菌感染。
参考文献
[1]汤蓓,李雯.心理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病人治疗依从性、疗效及复发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33(14):3787-3789.
[2]鲁修俊.消化内科疾病的健康干预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2(06):325-327.
[3]唐红萍,高晓东,樊春笋,等.主动筛查与组合干预对ICU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1(08):2484-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