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aai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我们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充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意识,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才能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提问的局面,进一步释放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潜能。
  【关键词】“问题意识” 交往 互动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目前课堂教学现状而言,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并不多见,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总是围绕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连串提问来学习。众所周知,学生基础知识千差万别,思维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主观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讲解,不可能解释每个学生心中各不相同的疑惑,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和几个尖子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成为无所用心的陪客。因此,教师应该从主观拟定问题转变为围绕着学生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把提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大胆提问
  学生不敢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与学生多次谈话中了解到,他们不敢提问是因为有心理顾虑。许多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如果是错的或者别人都懂了,同学们会讥笑吗?我提的问题如果不是今天新课的要点,老师会批评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要让学生敢问、敢疑、敢思、敢冒险的初生牛犊式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张扬。如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应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批评,可以启发他们再细读课文、认真思考、树立自信心。对于提出问题富有思考性的,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采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形式加以解决。对于提出的问题超过学生现阶段所学知识范围或教师一时难以回答,要给学生讲明原因;还可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上课才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比如我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教学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荷花应是高洁的,怎么会用给人妖艳感觉的舞女来比喻荷花,用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呢?用“亭亭的少女的裙”来比喻荷叶不是更恰当吗?从表面上看,学生没能领会作者用这个比喻的意图,但这个问题恰恰反映了学生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问题,反映了他的理解能力。于是我首先对他的质疑问难精神给予大力的表扬,并组织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及时释疑解惑,结果由学生自己回答了此问题:少女的裙通常都是垂下来的,而舞女的裙才是像芭蕾舞裙那样散开来的,因此,舞女的裙更能体现荷叶形状,这就是作者选择用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的意图。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惟有当学生得到尊重时,他们才能更好地朝向自我实现,从而能比较自觉地获取知识。”所以,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对学生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提问。
  二、创设引趣激思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学习一篇课文的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教学艺术的体现。学生虽然敢于提问,不等于就能把问题问在重点处、关键上,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质量不高,不能切中新知的要害,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因此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在刚刚接触新的课文时就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
  如教学认识自我这一活动时,我首先让学生结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做?”等问题,将自己的情况报告给同桌听,一下子扣开了学生兴趣的大门。学生将自己的情况报告给同桌听之后,我提出了两个问题:“你敢说你完全了解自己吗?人该怎样认识自我?”接着,我饱含深情地说:“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许多人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无所作为或走了弯路;也有许多人因为能正确认识自我而在艰难曲折中走向辉煌。”我把我的亲身经历告诉给学生,他们听后很受感染,也将自身的亲身经历表述出来。此时,让学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人该怎样认识自我?”也就顺理成章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认识自我”这一教学活动的目的。这样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让学生提问,改变课堂教学中只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跟着教师转的现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创设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主动提问
  正如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所说的:“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环境条件。”这就意味着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中。正如新课标一语道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算得到真正的发挥。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探索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让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展开。如教学希姆博尔斯卡的《底片》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这首诗,然后鼓励学生提问,大多数学生提出这首诗的语言明白如话,但对底片的含义感到很模糊,这是这首诗的重难点,解决这一重难点需要教师下一番工夫,创设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现。于是我设计如下:(1)底片中有哪些事物?(2)四人一小组讨论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实事物有哪些方面的对比?这样,学生在研读课文时,由于与自己认知相冲突,产生疑问,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因势利导,把问题重新抛给学生,带领学生再次研读课文,主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创设思维空间,提高质疑能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为学生创设大胆提问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自觉地学、主动地提问的状态之中。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先让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句。在学生大致疏通了文意后鼓励学生就课文的内容提问,有学生提出“焦母出于何种心理让仲卿休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提出“无子说”,因为课文告诉我们焦刘已共同生活二、三年,但没有一男半女,而焦母只有仲卿一个儿子,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焦母很焦急,要休掉兰芝。有学生提出“恋子说”,因为焦母自丈夫去世后,一直与儿子相依为命,女儿年龄尚小,儿子则占据了她主要的精神空间,但自从兰芝嫁进焦家后,焦仲卿感情更多地集中在刘兰芝身上,无意中忽略了对母亲的感情,引起母亲的不满。有的学生提出“更年期说”,有的学生提出“隔阂说”……课堂上气氛出现了高潮,学生们思维活跃,我称赞大家都谈得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接着又有学生提出:“除了殉情,刘兰芝还有哪些路可走?”这个问题再次引起全班同学的热烈议论,有的学生提出既然焦母看刘兰芝不顺眼,刘兰芝干脆动员仲卿与焦母分家,矛盾就缓和了。有的学生提出既然刘兰芝有满身的好手艺,她干脆单身得了,还怕挣不到饭吃,说不定还会成为女强人呢!……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个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种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再是没完没了地讲授知识,而是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来“保护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进一步燃烧,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西藏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问题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如“问题学习”模式能有效运用到散文课堂教学中,它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学习 学习方式 散文教学    一、目前散文学习状况及分析  散文阅读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更是高考的需要,所以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在实施语文人文性要求的过程中,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依托文本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其学科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铸造美好
【摘 要】提问是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想真正实现教学目的,问题的设计是一个关键。本文论述了笔者对问题设计的一些思考:问题设计要充分指向目标;问题设计要力求达到精要;问题设计要找准切入点;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问题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关键词】问题?摇目标 切入点 难易适度 因材施教    语文新课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强调要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
非裂隙性软岩坝基防渗措施,要论证并选择一合理的方案,常使工程师们困惑。伊朗卡尔赫工程坝基地层,以软弱砾岩为主,基本无节理、裂隙,透水性中,砂粒含量高,胶结差,强度低。初设阶段采
通过对专业认同理论进行阐述,分析了影响高职工程商务英语学习者专业认同的因素,同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增强学生专业认同程度的方法。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慈善捐助日益膨胀,慈善捐赠资金审计问题就越来越受人关注,笔者把中国主要慈善机构的地方组织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对社会捐助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对
“性异性”孩子是指在性格、心理及行为上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们往往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比较难以应付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对这一
【摘要】由于古典诗词表情达意的模糊性,造成了后来读者对其不同的解读,因此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进行多元化解读,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探讨了进行多元化解读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 多元解读 教学探索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高考的缘故,我们总是追求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企图以不变应万变,而忽略了语文教育中的真正价值。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才华的有血有肉的作品,语文课本身就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