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需求产生动机,动机指导行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社区成员不同学习需求的满足,加强需求导向研究是推动社区教育普及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探讨加强需求研究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当前社区成员的需求动态,提出更好适应社区教育需求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需求导向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9—458x(2011)05—0073—07
面向城乡社区成员开展多种形式和类型的教育活动,努力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我国社区教育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和基本目标。近年来,各级电大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己任,把参与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推动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拓宽思路、大胆探索,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取得明显成效。总体上看,电大系统参与社区教育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已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前列,并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一些省市依托电大整合成人教育资源,在省、市、县电大分别挂牌成立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等,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电大在推进社区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然而,笔者也注意到,目前电大系统围绕社区教育而展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主要还是集中在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电大在社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角色定位与面临的挑战,电大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构建与社区教育相适应的实践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毋庸置疑,这些研究和探索对于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是完全必要和不可或缺的。但是,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社区教育的全面推进,面对社区成员日趋广泛和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如何加强需求研究,准确把握需求导向,已经日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不能予以足够重视,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强研究探索,势必对今后社区教育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试从探讨需求研究必要性入手,分析当前社区成员的需求动态,并由此提出更好适应社区教育需求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一、加强需求研究之必要性
以需求为导向精心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是扎实有效推进社区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之所以强调要加强需求研究,其必要性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实践社区教育宗旨的迫切需要
我国社区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起步、探索、实验和全面推进等发展阶段,尽管其内涵、任务、作用等有了很大变化,但为社区成员教育需求提供服务的宗旨和要求是一以贯之的。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之后,随着社区教育在一些大中城市先行展开和一批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相继建立,教育部于2004年12月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提供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努力满足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更是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作为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社区教育不仅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承担着为所有社区成员提供终身、多样、优质的教育服务的重大任务。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虽然从长远看,社区教育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当今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布局中,社区教育尚未列入重点发展和全力保障的范围,加之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政府重视程度等影响,目前我国多数地方可以动员组织和实际从事社区教育的力量、资源仍十分有限,相对于社区教育的巨大需求而言,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十分突出和长期存在的。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2007年开展的“上海社区教育办学系统现状和居民学习需求”调研结果表明,社区教育资源不足是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居民对社区教育办学存在问题”的选项中,选择比例最高的两个问题是资源和办学条件不足,38.9%和36.1%的居民分别选择了“资源不足”和“办学条件不足”。在此情况下,电大系统作为从事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主动加强需求研究,准确把握需求导向,对于更好地实践社区教育宗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根据需求状况科学制订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合理配置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成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需求导向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变化,适时地向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当好参谋助手,在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适应社区教育特点的必然要求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形式,较之其他教育形式,其主要特点有:① 对象的广泛性。从初期主要针对城市青少年和老年群体逐步扩展到面向城乡不同年龄、学历和职业的全体成员,其中又以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为重点。② 需求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学历教育,而且包括非学历教育;不仅要满足社区成员的精神需求,而且要重视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③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举办讲座、开展活动、集中培训、网上学习、个人自学等,一切传统与现代、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只要社区成员喜欢和易于接受,都可以广泛运用于社区教育的实践之中。
社区教育的上述特点,要求我们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时,不仅在计划安排、课程设置、资源建设等方面,要贴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成员的需求实际,而且在教学模式、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也要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根据社区成员的学习意愿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增强社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三)提高社区教育实效的重要保证
衡量社区教育实效,主要应从是否有效满足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是否有效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其在推动社区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所起作用等方面综合考量。然而,从最能体现社区教育实效的两个基本指标——“参与率与满意度”看,目前多数地方社区教育显然尚未取得预期的实效。据教育部2005年对全国45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统计,总计参与人数为1370万人次,居民参与率为35%。但如按人头或参加30学时以上方式统计,则居民参与率达不到13.7%。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教育活动针对性不强,内容、形式与实际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提高社区教育实效的角度看,加强对需求导向研究,着力解决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无疑也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经验的明智选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纵观国外社区教育的发展,尽管受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影响,各个国家、地区的社区教育在功能作用、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特点,但注重对需求导向的把握则是一致的。美国是当今社区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社区教育任务主要由社区学院、公立中小学及社区福利团体具体承担。这些学校、团体组织实施社区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开展对社区成员需求和社区发展相关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在全面掌握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社区教育目标和实施方案。而随后所有的准备工作和活动,也都是紧紧围绕社区成员需求和社区发展需要展开的。在美国社区学院甚至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社区中每一个想要学习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套他自己的课桌椅”。新加坡为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开展的社区教育也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如针对老年人的需求,社区教育中心经常举办保健博览会、三代同堂舞蹈会、集体晨会、生日舞会等;针对青年人举办的活动主要有六大类,包括文化、体育与健康、社区服务、社区发展、干部培训及国际关系等;为满足职工群众的需求,政府每年还拨出专款为社区开展职工文化活动提供支持等等。可以说,关注需求、研究需求、服务需求,是各国社区教育得以不断发展并保持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当前社区成员需求分析
为全面了解社区成员需求状况,进一步增强社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2008年11月,福建省终身教育委员会委托省统计局信息服务中心在福州市进行“社区教育与社区居民学习状况”专题调查。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形式,以问卷调查、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的方式进行,内容主要包括“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与看法、居民参加社区教育的需求和居民个人爱好及学习习惯”等三方面。这次调查共拨出电话6702个,完成有效样本1000个,得出的相关数据和结论对于我们了解掌握社区成员需求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 性别及年龄结构
调查有效样本中,性别分布较为均衡,男性428人,占42.80%;女性572人,占57.20%。年龄结构合理,覆盖各个年龄段,而以19-50岁居多,占到67.80%。
2. 文化程度及职业
调查有效样本中,文化程度低、中、高分布合理,中等教育、大学专科、本科教育文化程度居多,占有效样本的77.00%(见表1)。
调查有效样本的职业分布较广,涉及各种职业状态的居民(见表2)。
(二)调查对象需求分析
通过对1000个有效样本的综合分析,可以将当前社区成员需求状况扼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学习意愿较强,大部分愿意参加社区教育
调查中有8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其中有48.45%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社区教育学习;有八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开展社区教育,其中46.5%的被调查者回答“非常有必要”。此外,被调查者对参与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意愿也比较高,有67%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无偿加入志愿者队伍(表3)。社区成员普遍认可并愿意参加社区教育,是推动社区教育不断发展的希望和动力所在。
2. 学习目的多元化,希望学习的内容涉及面广
在“参加社区教育学习目的”的多选题调查中,有63.64%的被调查者选择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而选择提升学历或提高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所占比例较低,仅分别为23.34%和23.83%。在“希望学习内容”的多选题调查中,选择兴趣爱好、社会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43%、37%和26%,选择家庭生活、青少年校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老年教育、学历教育所占比例也都在12%以上(表4)。面对社区成员学习目的、内容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如何积极有效地加以引导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是所有社区教育组织者都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3. 学习形式和习惯差异较大,选择多样化
在“您最喜欢的学习形式”多选题调查中,自学成为最热门的形式,有38.4%的被调查者首选“自学”;传统的集体授课、培训也是社区成员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选择培训班学习的居第二位,占24.1%;计算机普及使网络学习在社区教育中占据很大的发展空间,选择网络学习的占20.1%;此外,广播电视、讲座、文化社团或文化广场等也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图2)。在“您最喜欢的学习场所”多选题调查中,选择在家学习的高居榜首,占被调查者的50.9%;选择到社区学习学习的列第二位,占19.8%;选择到单位、社区、文化场馆、培训机构学习的也都占有一定比例(图3)。对于社区成员上述学习特点,我们要在因势利导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多样化选择和高质量服务。
4. 社区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尚不能满足需求
尽管这次调查在省会城市福州进行,但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社区教育认知情况仍不容乐观。有78.7%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社区教育不了解,有51.2%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社区没有开展教育活动。从社区成员的参与情况看,只有13.46%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参加”,而表示“偶尔参加”和“从来没有参加过”社区教育活动的分别占30.8%和55.8%。这些数据都说明当前社区教育普及程度与预期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社区教育任重道远。
三、更好适应社区教育需求的对策建议
电大经过30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不仅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而且较之其他教育形式与组织,更具开展社区教育的基础与优势。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电大目前所具有的教学资源、系统支持和网络覆盖等方面优势,与实现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相比,差距仍是全方位的。为更好提高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实效,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强化对接需求的意识
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需求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需求是动机与行为的前提。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需求的多样化,要求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必须更加关注需求,研究需求,强化对接需求的意识。
首先,要加强对需求信息的综合分析。把加强需求调研作为开展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委托调查、网上调查、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及时分析需求动态,了解掌握不同类型社区成员的需求信息,包括他们最希望学习和了解的知识是什么、最迫切需要提供的课程和资源有哪些、最喜欢选择的活动形式和学习方式有哪些等等,以此作为评估需求和制定社区教育计划的前提和依据。
其次,要选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各类成员教育需求迫切程度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认真研究确定社区教育的阶段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真正做到以需求引导和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当前,要在满足社区成员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等,并着力在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营造品牌上下功夫求实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妥善处理好需求与可能、一般与重点的关系,把服务社会与促进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充分挖掘潜力,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资源,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又要注意量力而行,防止因摊子铺得过大而影响开放教育等其它办学项目的拓展与提升。
(二)搭建适应需求的平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1.8%。鉴于通过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今人们满足精神需求和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学习形式,因此,要适应广大社区成员学习需求,必须抓紧搭建一个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资源丰富、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网络学习平台。相对于电大系统现有的开放教育学习平台,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有着许多新的不同要求:首先,从资源开发整合看,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更广,日常管理任务更重。不仅要求依托电大现有资源开发整合更多的学历教育资源,而且要求从社区教育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特点出发,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统筹开发覆盖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老年教育和农村教育等领域的非学历教育资源;不仅要求加强对资源的动态管理,源源不断地充实、更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要求眼光向下、向内,努力挖掘更多具有鲜明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从而使各类资源更加全面丰富,更加贴近社区成员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其次,从平台设计和功能要求看,更加注重开放性、兼容性和实用性。平台系统模块应包括管理系统模块、学习工具模块、协作交流模块、网上答疑模块、学习资源模块、智能评价模块和维护支持模块等不同的子系统,并在信息发布、在线学习与测试、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学习成果认证和缴费管理等方面具备方便学习者自主选择使用的各项功能。
基于上述要求,笔者认为,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可以采取以省为主,省、市、县三级共建模式。省级电大主要负责制订网络平台建设规划与标准,构建平台框架;主动对接中央电大社区教育资源库,加强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与整合;开展平台延伸营销等工作。市、县两级电大主要负责分平台的建设、管理、维护,以及具有本地特色教育资源、资讯的制作。
(三)夯实服务需求的基础
就电大而言,当前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基础工作:
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社区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因而其课程体系建设必然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为此,要注意把握好两点:一是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以社区成员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依据,并充分考虑电大自身发展实际,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全面科学地制订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分门别类,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建设,以逐步形成科学完备的多系列、开放式、立体化课程体系。二是加强协作,共建共享。社区教育的区域性和地方化特点,决定其课程体系建设不可能像正规教育那样由国家主管部门集中专家学者统一编写,形成全国统一的教材大纲,但若完全由各地自行组织编写,则可能因力量所限导致课程建设滞后而影响社区教育的开展。为此,在课程建设方面,电大系统应提倡交流协作,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共建共享。这样不仅有利于系统优势的进一步发挥,而且可以使课程建设的效益最大化,避免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2. 加强场所设施建设
总的要求是,加强统筹,搞好协调,因地制宜,充分挖潜,使用、整合、建设有机结合。一是充分用好电大系统现有场所设施。做好开放教育等办学形式与社区教育在教学场所设施使用上的合理调节、科学安排,在不影响办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场所设施的作用。二是积极整合社区范围内相关场所设施。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下,主动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横向沟通,整合各类教学场所,充分利用社会办学资源,努力为社区教育提供更多合适的学习场所。三是抓紧建设新的场所设施。从国家加强职业培训的实际需求和电大办学实际出发,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场所和实训基地,以保障社区教育尤其是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全国电大系统教职工人数达8.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万余人,这支队伍是开展社区教育可以依靠的重要人力资源。然而,电大参与社区教育仅依靠现有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专兼结合”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尽快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和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管理、志愿服务人员队伍。为此,一要着力解决编制问题。凡是承担社区教育任务的电大,应积极向政府争取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编制,力争在社区大学、学院(学校)挂牌的同时,统筹解决编制问题。二要加强业务培训。根据专兼职教师和管理、志愿服务人员在社区教育中承担的不同任务,组织他们系统学习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理论和社区教育工作实务,帮助他们了解掌握社区教育的特点、规律,开展教学和实践环节的业务研讨,以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三要完善相关政策。从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和教职工成长需要出发,协助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社区教育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政策规定,妥善解决教职工在职称评聘、考核晋升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真正成为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提升满足需求的能力
从实践看,电大要更好适应和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必须着力提升以下几种能力:
1. 着力提升探索创新能力
我国社区教育开展的时间不长,多数地方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也不多,发展社区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不同对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在教学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本质差异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必须从社区教育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寻求远程开放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探索创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提升适应和满足需求的能力,推动社区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2. 着力提升组织协调能力
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负有重要职责。电大作为具体办学单位,本身并没有组织协调其它单位共同开展社区教育的职能。然而,由于电大的系统优势和主动参与社区教育取得的实效,使得许多地方政府把从事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赋予电大,或依托电大组织协调其它单位共同开展社区教育。为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尽快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善于沟通。及时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汇报社区教育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争取支持,把推动社区教育的对策建议转化为政府或职能部门的工作部署。二要善于组织。注意发挥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作用,以项目为抓手,广泛动员发动,有序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提高社区成员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三要善于协调。把握阶段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与各协作单位的联系,按照分工搞好协作、协调,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共同做好社区教育各项工作。
3. 着力提升技术支持与保障能力
电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开放教育办学任务而设计和构建的。参与社区教育后,其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不仅要保障以开放教育为主的各项办学任务顺利进行,而且还要支撑社区教育这个新的服务群体。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现有的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很难同时兼顾上述两方面的办学任务。为此,必须审时度势,超前规划,从技术力量、资金投入、网络平台改造升级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升技术支持与保障能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以更好适应电大办学与发展社区教育的需要。
(五)完善保障需求的机制
作为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电大应积极建议并协助政府抓紧完善保障社区教育需求的相关机制:
1. 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从政府层面看,建议县级以上政府都应抓紧成立指导、规划和推动社区教育的专门委员会,由党政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其主要职责是,统一制订区域范围内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和阶段工作计划,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定期检查、评估社区教育开展情况,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电大层面看,可依托现有办学系统,进一步充实职能,向下(向外)延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抓紧构建与社区教育任务相适应的网络体系和运行机制。省级电大成立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和推动市、县电大建立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实施社区教育活动项目,组织社区教育理论研讨,发挥好宏观协调、学术指导、人员培训和统筹资源建设等作用。市、县电大成立社区大学或社区学院,作为当地社区教育的龙头和骨干,承担政府赋予的各项社区教育任务。在此基础上,还要主动向下(向外)延伸,依托行业、企业和乡镇、街道成立社区学校(学习中心),作为基层学习组织和办学实体,面向社区成员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
2.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社区教育作为一项惠及全体社区成员的公益性教育活动,其经费投入理应予以优先保障。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关规定和政策要求对社区教育无疑也是适用的。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国家对继续教育规划目标看,抓紧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基本思路是,县级以上政府都要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省和设区市财政主要负责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活动场所和网络平台建设、人员培训、理论研讨等方面的经费保障;县级财政按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标准安排社区教育经费,主要负责场所设施建设、组织活动、聘请师资、管理服务人员及社区学校正常经费开支。有条件的地方,还应积极争取企业、行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赞助,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
3.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细化考评指标体系。尤其要把社区教育普及面、社区成员参与率及对社区教育的认同度和满意率作为衡量社区教育实效的重要指标,与党委政府履行职责、部门(单位)协作配合、网络机构队伍建设、平台及资源建设、场所设施建设及政策经费保障等一并列为考评重要内容,以形成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二是改进考评方式方法。既要由政府及主管部门定期自上而下地对社区教育开展情况组织检查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动工作,又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社区成员和基层组织的意见,注意综合分析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数据,搞好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三要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和纠偏扶正功能,以此引导和规范各地社区教育更加贴近社区成员,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推动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厉以贤. 社区教育原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1).
[2] 陈乃林. 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
[3] 沈光辉. 福建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远程教育,2007,(5).
[4] 金光远. 试论构建基于电大系统的社区体系[J]. 中国远程教育,2009,(12).
收稿日期: 2011-03-30
作者简介:王振杰,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350003)。
责任编辑 三 川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需求导向
【中图分类号】 G420【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9—458x(2011)05—0073—07
面向城乡社区成员开展多种形式和类型的教育活动,努力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是我国社区教育始终坚持的根本宗旨和基本目标。近年来,各级电大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己任,把参与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推动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拓宽思路、大胆探索,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取得明显成效。总体上看,电大系统参与社区教育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已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前列,并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一些省市依托电大整合成人教育资源,在省、市、县电大分别挂牌成立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等,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电大在推进社区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然而,笔者也注意到,目前电大系统围绕社区教育而展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主要还是集中在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电大在社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角色定位与面临的挑战,电大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构建与社区教育相适应的实践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毋庸置疑,这些研究和探索对于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是完全必要和不可或缺的。但是,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社区教育的全面推进,面对社区成员日趋广泛和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如何加强需求研究,准确把握需求导向,已经日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我们对这一问题不能予以足够重视,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强研究探索,势必对今后社区教育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试从探讨需求研究必要性入手,分析当前社区成员的需求动态,并由此提出更好适应社区教育需求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一、加强需求研究之必要性
以需求为导向精心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是扎实有效推进社区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之所以强调要加强需求研究,其必要性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一)实践社区教育宗旨的迫切需要
我国社区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起步、探索、实验和全面推进等发展阶段,尽管其内涵、任务、作用等有了很大变化,但为社区成员教育需求提供服务的宗旨和要求是一以贯之的。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之后,随着社区教育在一些大中城市先行展开和一批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相继建立,教育部于2004年12月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提供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努力满足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更是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作为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社区教育不仅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承担着为所有社区成员提供终身、多样、优质的教育服务的重大任务。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虽然从长远看,社区教育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当今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布局中,社区教育尚未列入重点发展和全力保障的范围,加之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政府重视程度等影响,目前我国多数地方可以动员组织和实际从事社区教育的力量、资源仍十分有限,相对于社区教育的巨大需求而言,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十分突出和长期存在的。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2007年开展的“上海社区教育办学系统现状和居民学习需求”调研结果表明,社区教育资源不足是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居民对社区教育办学存在问题”的选项中,选择比例最高的两个问题是资源和办学条件不足,38.9%和36.1%的居民分别选择了“资源不足”和“办学条件不足”。在此情况下,电大系统作为从事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主动加强需求研究,准确把握需求导向,对于更好地实践社区教育宗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根据需求状况科学制订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合理配置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成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需求导向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变化,适时地向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当好参谋助手,在推动社区教育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适应社区教育特点的必然要求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形式,较之其他教育形式,其主要特点有:① 对象的广泛性。从初期主要针对城市青少年和老年群体逐步扩展到面向城乡不同年龄、学历和职业的全体成员,其中又以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为重点。② 需求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学历教育,而且包括非学历教育;不仅要满足社区成员的精神需求,而且要重视满足他们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③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举办讲座、开展活动、集中培训、网上学习、个人自学等,一切传统与现代、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教学方式手段,只要社区成员喜欢和易于接受,都可以广泛运用于社区教育的实践之中。
社区教育的上述特点,要求我们组织实施社区教育时,不仅在计划安排、课程设置、资源建设等方面,要贴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成员的需求实际,而且在教学模式、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也要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根据社区成员的学习意愿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增强社区教育的生机和活力。
(三)提高社区教育实效的重要保证
衡量社区教育实效,主要应从是否有效满足社区成员的学习需求,是否有效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其在推动社区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所起作用等方面综合考量。然而,从最能体现社区教育实效的两个基本指标——“参与率与满意度”看,目前多数地方社区教育显然尚未取得预期的实效。据教育部2005年对全国45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统计,总计参与人数为1370万人次,居民参与率为35%。但如按人头或参加30学时以上方式统计,则居民参与率达不到13.7%。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教育活动针对性不强,内容、形式与实际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提高社区教育实效的角度看,加强对需求导向研究,着力解决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无疑也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经验的明智选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纵观国外社区教育的发展,尽管受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影响,各个国家、地区的社区教育在功能作用、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特点,但注重对需求导向的把握则是一致的。美国是当今社区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社区教育任务主要由社区学院、公立中小学及社区福利团体具体承担。这些学校、团体组织实施社区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开展对社区成员需求和社区发展相关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在全面掌握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社区教育目标和实施方案。而随后所有的准备工作和活动,也都是紧紧围绕社区成员需求和社区发展需要展开的。在美国社区学院甚至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社区中每一个想要学习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套他自己的课桌椅”。新加坡为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开展的社区教育也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如针对老年人的需求,社区教育中心经常举办保健博览会、三代同堂舞蹈会、集体晨会、生日舞会等;针对青年人举办的活动主要有六大类,包括文化、体育与健康、社区服务、社区发展、干部培训及国际关系等;为满足职工群众的需求,政府每年还拨出专款为社区开展职工文化活动提供支持等等。可以说,关注需求、研究需求、服务需求,是各国社区教育得以不断发展并保持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当前社区成员需求分析
为全面了解社区成员需求状况,进一步增强社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2008年11月,福建省终身教育委员会委托省统计局信息服务中心在福州市进行“社区教育与社区居民学习状况”专题调查。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形式,以问卷调查、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的方式进行,内容主要包括“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与看法、居民参加社区教育的需求和居民个人爱好及学习习惯”等三方面。这次调查共拨出电话6702个,完成有效样本1000个,得出的相关数据和结论对于我们了解掌握社区成员需求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 性别及年龄结构
调查有效样本中,性别分布较为均衡,男性428人,占42.80%;女性572人,占57.20%。年龄结构合理,覆盖各个年龄段,而以19-50岁居多,占到67.80%。
2. 文化程度及职业
调查有效样本中,文化程度低、中、高分布合理,中等教育、大学专科、本科教育文化程度居多,占有效样本的77.00%(见表1)。
调查有效样本的职业分布较广,涉及各种职业状态的居民(见表2)。
(二)调查对象需求分析
通过对1000个有效样本的综合分析,可以将当前社区成员需求状况扼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学习意愿较强,大部分愿意参加社区教育
调查中有8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其中有48.45%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社区教育学习;有八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开展社区教育,其中46.5%的被调查者回答“非常有必要”。此外,被调查者对参与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意愿也比较高,有67%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无偿加入志愿者队伍(表3)。社区成员普遍认可并愿意参加社区教育,是推动社区教育不断发展的希望和动力所在。
2. 学习目的多元化,希望学习的内容涉及面广
在“参加社区教育学习目的”的多选题调查中,有63.64%的被调查者选择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而选择提升学历或提高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所占比例较低,仅分别为23.34%和23.83%。在“希望学习内容”的多选题调查中,选择兴趣爱好、社会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43%、37%和26%,选择家庭生活、青少年校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老年教育、学历教育所占比例也都在12%以上(表4)。面对社区成员学习目的、内容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如何积极有效地加以引导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需求,是所有社区教育组织者都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3. 学习形式和习惯差异较大,选择多样化
在“您最喜欢的学习形式”多选题调查中,自学成为最热门的形式,有38.4%的被调查者首选“自学”;传统的集体授课、培训也是社区成员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选择培训班学习的居第二位,占24.1%;计算机普及使网络学习在社区教育中占据很大的发展空间,选择网络学习的占20.1%;此外,广播电视、讲座、文化社团或文化广场等也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图2)。在“您最喜欢的学习场所”多选题调查中,选择在家学习的高居榜首,占被调查者的50.9%;选择到社区学习学习的列第二位,占19.8%;选择到单位、社区、文化场馆、培训机构学习的也都占有一定比例(图3)。对于社区成员上述学习特点,我们要在因势利导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多样化选择和高质量服务。
4. 社区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尚不能满足需求
尽管这次调查在省会城市福州进行,但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社区教育认知情况仍不容乐观。有78.7%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社区教育不了解,有51.2%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社区没有开展教育活动。从社区成员的参与情况看,只有13.46%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参加”,而表示“偶尔参加”和“从来没有参加过”社区教育活动的分别占30.8%和55.8%。这些数据都说明当前社区教育普及程度与预期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社区教育任重道远。
三、更好适应社区教育需求的对策建议
电大经过30年的办学实践与探索,不仅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而且较之其他教育形式与组织,更具开展社区教育的基础与优势。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电大目前所具有的教学资源、系统支持和网络覆盖等方面优势,与实现社区教育的目标任务相比,差距仍是全方位的。为更好提高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实效,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强化对接需求的意识
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需求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需求是动机与行为的前提。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需求的多样化,要求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必须更加关注需求,研究需求,强化对接需求的意识。
首先,要加强对需求信息的综合分析。把加强需求调研作为开展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委托调查、网上调查、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及时分析需求动态,了解掌握不同类型社区成员的需求信息,包括他们最希望学习和了解的知识是什么、最迫切需要提供的课程和资源有哪些、最喜欢选择的活动形式和学习方式有哪些等等,以此作为评估需求和制定社区教育计划的前提和依据。
其次,要选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各类成员教育需求迫切程度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认真研究确定社区教育的阶段任务和工作重点,进一步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真正做到以需求引导和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当前,要在满足社区成员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等,并着力在扩大规模、提高质量、营造品牌上下功夫求实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妥善处理好需求与可能、一般与重点的关系,把服务社会与促进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充分挖掘潜力,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资源,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又要注意量力而行,防止因摊子铺得过大而影响开放教育等其它办学项目的拓展与提升。
(二)搭建适应需求的平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1.8%。鉴于通过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今人们满足精神需求和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学习形式,因此,要适应广大社区成员学习需求,必须抓紧搭建一个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资源丰富、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网络学习平台。相对于电大系统现有的开放教育学习平台,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有着许多新的不同要求:首先,从资源开发整合看,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更广,日常管理任务更重。不仅要求依托电大现有资源开发整合更多的学历教育资源,而且要求从社区教育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特点出发,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统筹开发覆盖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老年教育和农村教育等领域的非学历教育资源;不仅要求加强对资源的动态管理,源源不断地充实、更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要求眼光向下、向内,努力挖掘更多具有鲜明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从而使各类资源更加全面丰富,更加贴近社区成员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其次,从平台设计和功能要求看,更加注重开放性、兼容性和实用性。平台系统模块应包括管理系统模块、学习工具模块、协作交流模块、网上答疑模块、学习资源模块、智能评价模块和维护支持模块等不同的子系统,并在信息发布、在线学习与测试、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学习成果认证和缴费管理等方面具备方便学习者自主选择使用的各项功能。
基于上述要求,笔者认为,社区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可以采取以省为主,省、市、县三级共建模式。省级电大主要负责制订网络平台建设规划与标准,构建平台框架;主动对接中央电大社区教育资源库,加强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与整合;开展平台延伸营销等工作。市、县两级电大主要负责分平台的建设、管理、维护,以及具有本地特色教育资源、资讯的制作。
(三)夯实服务需求的基础
就电大而言,当前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基础工作:
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社区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因而其课程体系建设必然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为此,要注意把握好两点:一是全面规划,分步实施。以社区成员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依据,并充分考虑电大自身发展实际,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全面科学地制订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分门别类,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建设,以逐步形成科学完备的多系列、开放式、立体化课程体系。二是加强协作,共建共享。社区教育的区域性和地方化特点,决定其课程体系建设不可能像正规教育那样由国家主管部门集中专家学者统一编写,形成全国统一的教材大纲,但若完全由各地自行组织编写,则可能因力量所限导致课程建设滞后而影响社区教育的开展。为此,在课程建设方面,电大系统应提倡交流协作,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共建共享。这样不仅有利于系统优势的进一步发挥,而且可以使课程建设的效益最大化,避免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2. 加强场所设施建设
总的要求是,加强统筹,搞好协调,因地制宜,充分挖潜,使用、整合、建设有机结合。一是充分用好电大系统现有场所设施。做好开放教育等办学形式与社区教育在教学场所设施使用上的合理调节、科学安排,在不影响办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场所设施的作用。二是积极整合社区范围内相关场所设施。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下,主动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横向沟通,整合各类教学场所,充分利用社会办学资源,努力为社区教育提供更多合适的学习场所。三是抓紧建设新的场所设施。从国家加强职业培训的实际需求和电大办学实际出发,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场所和实训基地,以保障社区教育尤其是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全国电大系统教职工人数达8.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万余人,这支队伍是开展社区教育可以依靠的重要人力资源。然而,电大参与社区教育仅依靠现有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专兼结合”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尽快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和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和管理、志愿服务人员队伍。为此,一要着力解决编制问题。凡是承担社区教育任务的电大,应积极向政府争取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编制,力争在社区大学、学院(学校)挂牌的同时,统筹解决编制问题。二要加强业务培训。根据专兼职教师和管理、志愿服务人员在社区教育中承担的不同任务,组织他们系统学习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理论和社区教育工作实务,帮助他们了解掌握社区教育的特点、规律,开展教学和实践环节的业务研讨,以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三要完善相关政策。从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和教职工成长需要出发,协助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社区教育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政策规定,妥善解决教职工在职称评聘、考核晋升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真正成为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提升满足需求的能力
从实践看,电大要更好适应和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必须着力提升以下几种能力:
1. 着力提升探索创新能力
我国社区教育开展的时间不长,多数地方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也不多,发展社区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不同对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在教学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本质差异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必须从社区教育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寻求远程开放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探索创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提升适应和满足需求的能力,推动社区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2. 着力提升组织协调能力
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负有重要职责。电大作为具体办学单位,本身并没有组织协调其它单位共同开展社区教育的职能。然而,由于电大的系统优势和主动参与社区教育取得的实效,使得许多地方政府把从事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赋予电大,或依托电大组织协调其它单位共同开展社区教育。为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尽快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善于沟通。及时向政府及相关部门汇报社区教育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争取支持,把推动社区教育的对策建议转化为政府或职能部门的工作部署。二要善于组织。注意发挥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作用,以项目为抓手,广泛动员发动,有序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提高社区成员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三要善于协调。把握阶段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与各协作单位的联系,按照分工搞好协作、协调,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共同做好社区教育各项工作。
3. 着力提升技术支持与保障能力
电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开放教育办学任务而设计和构建的。参与社区教育后,其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不仅要保障以开放教育为主的各项办学任务顺利进行,而且还要支撑社区教育这个新的服务群体。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现有的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很难同时兼顾上述两方面的办学任务。为此,必须审时度势,超前规划,从技术力量、资金投入、网络平台改造升级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升技术支持与保障能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以更好适应电大办学与发展社区教育的需要。
(五)完善保障需求的机制
作为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电大应积极建议并协助政府抓紧完善保障社区教育需求的相关机制:
1. 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从政府层面看,建议县级以上政府都应抓紧成立指导、规划和推动社区教育的专门委员会,由党政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其主要职责是,统一制订区域范围内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和阶段工作计划,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定期检查、评估社区教育开展情况,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电大层面看,可依托现有办学系统,进一步充实职能,向下(向外)延伸,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抓紧构建与社区教育任务相适应的网络体系和运行机制。省级电大成立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和推动市、县电大建立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实施社区教育活动项目,组织社区教育理论研讨,发挥好宏观协调、学术指导、人员培训和统筹资源建设等作用。市、县电大成立社区大学或社区学院,作为当地社区教育的龙头和骨干,承担政府赋予的各项社区教育任务。在此基础上,还要主动向下(向外)延伸,依托行业、企业和乡镇、街道成立社区学校(学习中心),作为基层学习组织和办学实体,面向社区成员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
2.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社区教育作为一项惠及全体社区成员的公益性教育活动,其经费投入理应予以优先保障。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关规定和政策要求对社区教育无疑也是适用的。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国家对继续教育规划目标看,抓紧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基本思路是,县级以上政府都要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省和设区市财政主要负责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活动场所和网络平台建设、人员培训、理论研讨等方面的经费保障;县级财政按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标准安排社区教育经费,主要负责场所设施建设、组织活动、聘请师资、管理服务人员及社区学校正常经费开支。有条件的地方,还应积极争取企业、行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赞助,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
3.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细化考评指标体系。尤其要把社区教育普及面、社区成员参与率及对社区教育的认同度和满意率作为衡量社区教育实效的重要指标,与党委政府履行职责、部门(单位)协作配合、网络机构队伍建设、平台及资源建设、场所设施建设及政策经费保障等一并列为考评重要内容,以形成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二是改进考评方式方法。既要由政府及主管部门定期自上而下地对社区教育开展情况组织检查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动工作,又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社区成员和基层组织的意见,注意综合分析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数据,搞好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三要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和纠偏扶正功能,以此引导和规范各地社区教育更加贴近社区成员,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推动社区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厉以贤. 社区教育原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1).
[2] 陈乃林. 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
[3] 沈光辉. 福建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远程教育,2007,(5).
[4] 金光远. 试论构建基于电大系统的社区体系[J]. 中国远程教育,2009,(12).
收稿日期: 2011-03-30
作者简介:王振杰,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350003)。
责任编辑 三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