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司马迁长于叙事,尤其是对于战争的描写,在继承《左传》等先秦史书典籍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而《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具体描述某一场战役,更是其一大特色。本文主要以楚汉战争为中心,从叙事方法的角度考察《史记》的战争叙事,简要分析司马迁如何对一场战争展开叙述。
【关键词】 《史记》;战争;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26-0039-02
在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在入关途中他听从张良的意见,烧绝所经栈道,表示自己没有争夺天下的意图,以此迷惑项羽。后来田荣杀田市,自立为齐王,起兵反楚,刘邦趁此机会进攻三秦,楚汉战争由此爆发。接着项羽命人杀害义帝熊心,刘邦又号召诸侯讨伐项羽,大军进据彭城。项羽听闻彭城失陷,亲自率军赶回彭城,刘邦大败。此战之后刘邦败退荥阳,诸侯皆背汉向楚。由于萧何及时补充兵力和韩信的增援,汉军得以重整旗鼓,两军进入相持阶段。刘邦坚守着荥阳、成皋一线,使项羽无法西进,同时又攻击楚军后方及侧翼,此举成效显著。汉二年八月至次年十月,韩信接连平定魏、代、赵、燕,矛头直指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态势。汉三年五月,彭越率兵渡过睢水并袭杀楚将薛公。八月,刘贾、卢绾将兵两万渡河进入楚地。彭越在汉军的协助下连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项羽又亲率军夺回陈留、睢阳、外黄等十余城。汉四年十月,刘邦大破楚军,收复成皋,与此同时韩信平定齐地,项羽腹背受敌。成皋之战后,楚汉战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汉四年八月,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项羽率兵东归,刘邦采纳张良、陈平的计策,趁机追击楚军于固陵;并且调令韩信、彭越等人率兵围歼项羽。次年十二月,项羽被围困垓下,四面楚歌,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这场战争就此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楚汉之争历时四年多,由刘邦与项羽这条主线牵引,其间多条线索交叉纵横,展现出司马迁高超的叙事技巧。无论是头绪繁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他对战争的叙写是全方位的立体式再现,战争产生的广阔背景,战争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及影响,战争中智慧与力量的比拼,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这些均构成了《史记》战争画卷的不同内容。
一、平叙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对于头绪纷繁的事件采用交叉叙述的方式,将与主要事件相联系的分支事件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达到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效果。比如彭城之战,“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一方面叙述项羽的行军路线,写他如何攻打汉军,另一方面写汉军在进入彭城之后由于贪图享乐,导致溃不成军。对于交战的过程没有交代,但通过“睢水不流”便能感受到汉军伤亡之惨烈。此处与《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其简练的一句话,却写出了晋军当时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局面。在楚军将汉军包围三重之后,汉军显然无路可逃,在场面极度危险之际,作者又将笔墨转向他处:“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之后司马迁又叙写了刘邦在逃跑途中因为过于慌乱,多次将孝惠帝与鲁元公主推下车,太公与吕后又被楚军带走等事件,从多个角度烘托出彭城之战的激烈及刘邦的惨重损失,寥寥几笔便将如此庞大复杂事件的全貌展现了出来,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到史家笔法之峻洁。
二、预叙
此种方法在《左传》中也较为常见,司马迁对此加以继承与发展。比如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作者曾多次采用这一方法进行叙述。而运用预叙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战争结局进行铺垫,而是从礼义方面分析共叔段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他多行不义,教化色彩十分浓厚。再如秦晋崤之战中王孙满有言:“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文中分析秦军轻狂少谋略,进入险要之地必然打败仗,而崤之战的结局也正如此他所言,秦军惨败。战败的结果及原因早已通过预叙法呈现出来,最终结局与前文呼应,结构严谨有序。在司马迁笔下礼义因素则有所减弱,他更侧重于从战略角度分析战役失败的原因。比如在《项羽本纪》中,项梁在定陶大败秦军后开始自满轻敌,宋义劝谏项梁:“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后来秦朝果然派兵增援章邯,大败楚军于定陶,项梁战死。结局并不使人感到意外,因为在此前已经通过宋义的语言进行了铺垫,项梁陶醉于当前的胜利,从而轻敌大意,比单纯从礼义方面入手更具有现实意义。
《高祖本纪》中刘邦出荥阳收集兵马之后准备再次东进,袁生劝说刘邦出武关,则项羽必然带兵南下,刘邦深沟坚壁,让荥阳、成皋一带的汉兵得到休整。再派韩信等平定河北赵地,联合燕国、齐国再次进军荥阳。这样一来楚军力量分散,汉军得以休整,此时交战一定可以攻破楚军。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后来项羽果然引兵南下。用战前的筹谋来代替战争过程,不仅使叙述更为简洁,而且更易于理解,在继承《左传》语言简练含蕴的特点的同时,将描写的重心放在了战争本身。在《淮阴侯列传》中,项王在龙且死后派武涉游说韩信:“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武涉走后齐人蒯通也劝说韩信三分天下,“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此处通过他人之口侧面描写韩信在楚汉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也暗示了韩信最终的结局。
三、补叙
补叙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代,使文章内容完整,情节结构更为完善,从而达到记叙严谨、不留破绽。“《史记》的补叙很多,大多数出现在传记的末尾。”如《曹相国世家》篇末写道:“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于淮阴侯俱。”此前已经对曹参的战绩做了具体说明,包括跟随刘邦平定三秦,在定陶打败龙且和项他,包围夺取了雍丘,打败柱天侯夺回了衍氏等。他从汉中开始先后以将军和校尉的身份跟随刘邦攻打诸侯,一直到项羽被打败,征战达两年。篇尾司马迁所作这一补叙,突然将视角由曹参转移到了韩信,将他之前所得战绩大部分归于跟随韩信。《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这种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态度,正符合班固所说之微言大义。 《魏豹彭越列传》中写道田荣造反时汉王赐彭越将军印,让他从济阳南下攻打楚国,大败楚萧公角。汉二年春,汉王与魏王豹及各路诸侯东向攻打楚国,彭越率领三万多人到外黄归附汉王。汉王战败之后派人召彭越进攻楚军,彭越借魏地刚平定为由拒绝会合。于是张良建议高祖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区全部划分给彭越称王,彭越便率全部兵力会围垓下。但在平定天下之后,他却因高祖的猜忌被灭族。篇末太史公说魏豹、彭越虽然原来是卑贱的人,但也已经席卷了千里之地而南面称王。他们怀着叛逆的心思,失败后没有选择死而成为囚犯,遭到杀戮是什么原因呢?司马迁认为中等才干以上的人尚且都以囚虏为羞辱,何况是做王的人。彭越、魏豹之所以忍辱苟活,是为了等待时机施展谋略。李贽在《焚书》中说过:“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联系司马迁自身的遭遇,他在写此二人遭遇时触景生情,由他人想到自身,借机诉说自身的感慨,正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他在写作中灌注了强烈的个人情感,所以读者更易产生共鸣,从而使叙事更富于感染力,而不是毫无温度。
四、插叙
《史记》中的插叙有明显特征,在行文中一般有“初”“始”“尝”等表示时间的副词,或者突然插入其他人物的某些事迹。如《黥布列传》中:“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故遂反”此处用插叙手法,借黥布之口写出了韩信、彭越作为楚汉之战的主要将领,在天下平定之后分别被杀,不免有一种兔死狗烹的悲凉之感。《陈丞相世家》中:“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陈平曾为刘邦献反间计,离间楚君臣,让项羽对钟离昧、范增等人产生疑心,后又为了逃跑派遣两千名女子装扮成汉军的样子突围。虽说兵不厌诈,但司马迁在此处插入这段文字,显然对他的所作所为持否定态度,是褒是贬十分明显。《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与张耳带兵想向东指向井陉攻击赵国,广武君劝成安君陈馀避其锋芒,并派精兵拦截辎重粮草。此时司马迁对陈馀这个人物做了介绍:“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这段插叙不仅揭示了陈馀战败的原因,而且没有打乱主要故事的叙述。
文中插叙与补叙的运用,“使得叙事时间伸展到另一叙事中心,使叙事时间含量增大,叙事时间交错往复,叙事更具立体感。”司马迁采用预叙、插叙、倒叙等叙事方法,不但打破了正常的时序,而且使叙述情节完整富有变化,对后世的史书及小说戏剧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郭丹译注.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马晓斌.汉书艺文志序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4]王俊杰.史记战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毛金霞.史记叙事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杨义.中國叙事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7]李贽.焚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8.
作者简介:
李娜,甘肃定西人,汉族,硕士在读,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关键词】 《史记》;战争;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26-0039-02
在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在入关途中他听从张良的意见,烧绝所经栈道,表示自己没有争夺天下的意图,以此迷惑项羽。后来田荣杀田市,自立为齐王,起兵反楚,刘邦趁此机会进攻三秦,楚汉战争由此爆发。接着项羽命人杀害义帝熊心,刘邦又号召诸侯讨伐项羽,大军进据彭城。项羽听闻彭城失陷,亲自率军赶回彭城,刘邦大败。此战之后刘邦败退荥阳,诸侯皆背汉向楚。由于萧何及时补充兵力和韩信的增援,汉军得以重整旗鼓,两军进入相持阶段。刘邦坚守着荥阳、成皋一线,使项羽无法西进,同时又攻击楚军后方及侧翼,此举成效显著。汉二年八月至次年十月,韩信接连平定魏、代、赵、燕,矛头直指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态势。汉三年五月,彭越率兵渡过睢水并袭杀楚将薛公。八月,刘贾、卢绾将兵两万渡河进入楚地。彭越在汉军的协助下连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项羽又亲率军夺回陈留、睢阳、外黄等十余城。汉四年十月,刘邦大破楚军,收复成皋,与此同时韩信平定齐地,项羽腹背受敌。成皋之战后,楚汉战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汉四年八月,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项羽率兵东归,刘邦采纳张良、陈平的计策,趁机追击楚军于固陵;并且调令韩信、彭越等人率兵围歼项羽。次年十二月,项羽被围困垓下,四面楚歌,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这场战争就此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楚汉之争历时四年多,由刘邦与项羽这条主线牵引,其间多条线索交叉纵横,展现出司马迁高超的叙事技巧。无论是头绪繁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他对战争的叙写是全方位的立体式再现,战争产生的广阔背景,战争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及影响,战争中智慧与力量的比拼,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这些均构成了《史记》战争画卷的不同内容。
一、平叙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对于头绪纷繁的事件采用交叉叙述的方式,将与主要事件相联系的分支事件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达到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效果。比如彭城之战,“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一方面叙述项羽的行军路线,写他如何攻打汉军,另一方面写汉军在进入彭城之后由于贪图享乐,导致溃不成军。对于交战的过程没有交代,但通过“睢水不流”便能感受到汉军伤亡之惨烈。此处与《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其简练的一句话,却写出了晋军当时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局面。在楚军将汉军包围三重之后,汉军显然无路可逃,在场面极度危险之际,作者又将笔墨转向他处:“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之后司马迁又叙写了刘邦在逃跑途中因为过于慌乱,多次将孝惠帝与鲁元公主推下车,太公与吕后又被楚军带走等事件,从多个角度烘托出彭城之战的激烈及刘邦的惨重损失,寥寥几笔便将如此庞大复杂事件的全貌展现了出来,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到史家笔法之峻洁。
二、预叙
此种方法在《左传》中也较为常见,司马迁对此加以继承与发展。比如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作者曾多次采用这一方法进行叙述。而运用预叙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战争结局进行铺垫,而是从礼义方面分析共叔段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他多行不义,教化色彩十分浓厚。再如秦晋崤之战中王孙满有言:“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文中分析秦军轻狂少谋略,进入险要之地必然打败仗,而崤之战的结局也正如此他所言,秦军惨败。战败的结果及原因早已通过预叙法呈现出来,最终结局与前文呼应,结构严谨有序。在司马迁笔下礼义因素则有所减弱,他更侧重于从战略角度分析战役失败的原因。比如在《项羽本纪》中,项梁在定陶大败秦军后开始自满轻敌,宋义劝谏项梁:“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后来秦朝果然派兵增援章邯,大败楚军于定陶,项梁战死。结局并不使人感到意外,因为在此前已经通过宋义的语言进行了铺垫,项梁陶醉于当前的胜利,从而轻敌大意,比单纯从礼义方面入手更具有现实意义。
《高祖本纪》中刘邦出荥阳收集兵马之后准备再次东进,袁生劝说刘邦出武关,则项羽必然带兵南下,刘邦深沟坚壁,让荥阳、成皋一带的汉兵得到休整。再派韩信等平定河北赵地,联合燕国、齐国再次进军荥阳。这样一来楚军力量分散,汉军得以休整,此时交战一定可以攻破楚军。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后来项羽果然引兵南下。用战前的筹谋来代替战争过程,不仅使叙述更为简洁,而且更易于理解,在继承《左传》语言简练含蕴的特点的同时,将描写的重心放在了战争本身。在《淮阴侯列传》中,项王在龙且死后派武涉游说韩信:“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武涉走后齐人蒯通也劝说韩信三分天下,“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此处通过他人之口侧面描写韩信在楚汉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也暗示了韩信最终的结局。
三、补叙
补叙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代,使文章内容完整,情节结构更为完善,从而达到记叙严谨、不留破绽。“《史记》的补叙很多,大多数出现在传记的末尾。”如《曹相国世家》篇末写道:“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于淮阴侯俱。”此前已经对曹参的战绩做了具体说明,包括跟随刘邦平定三秦,在定陶打败龙且和项他,包围夺取了雍丘,打败柱天侯夺回了衍氏等。他从汉中开始先后以将军和校尉的身份跟随刘邦攻打诸侯,一直到项羽被打败,征战达两年。篇尾司马迁所作这一补叙,突然将视角由曹参转移到了韩信,将他之前所得战绩大部分归于跟随韩信。《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这种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态度,正符合班固所说之微言大义。 《魏豹彭越列传》中写道田荣造反时汉王赐彭越将军印,让他从济阳南下攻打楚国,大败楚萧公角。汉二年春,汉王与魏王豹及各路诸侯东向攻打楚国,彭越率领三万多人到外黄归附汉王。汉王战败之后派人召彭越进攻楚军,彭越借魏地刚平定为由拒绝会合。于是张良建议高祖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区全部划分给彭越称王,彭越便率全部兵力会围垓下。但在平定天下之后,他却因高祖的猜忌被灭族。篇末太史公说魏豹、彭越虽然原来是卑贱的人,但也已经席卷了千里之地而南面称王。他们怀着叛逆的心思,失败后没有选择死而成为囚犯,遭到杀戮是什么原因呢?司马迁认为中等才干以上的人尚且都以囚虏为羞辱,何况是做王的人。彭越、魏豹之所以忍辱苟活,是为了等待时机施展谋略。李贽在《焚书》中说过:“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联系司马迁自身的遭遇,他在写此二人遭遇时触景生情,由他人想到自身,借机诉说自身的感慨,正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他在写作中灌注了强烈的个人情感,所以读者更易产生共鸣,从而使叙事更富于感染力,而不是毫无温度。
四、插叙
《史记》中的插叙有明显特征,在行文中一般有“初”“始”“尝”等表示时间的副词,或者突然插入其他人物的某些事迹。如《黥布列传》中:“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故遂反”此处用插叙手法,借黥布之口写出了韩信、彭越作为楚汉之战的主要将领,在天下平定之后分别被杀,不免有一种兔死狗烹的悲凉之感。《陈丞相世家》中:“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陈平曾为刘邦献反间计,离间楚君臣,让项羽对钟离昧、范增等人产生疑心,后又为了逃跑派遣两千名女子装扮成汉军的样子突围。虽说兵不厌诈,但司马迁在此处插入这段文字,显然对他的所作所为持否定态度,是褒是贬十分明显。《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与张耳带兵想向东指向井陉攻击赵国,广武君劝成安君陈馀避其锋芒,并派精兵拦截辎重粮草。此时司马迁对陈馀这个人物做了介绍:“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这段插叙不仅揭示了陈馀战败的原因,而且没有打乱主要故事的叙述。
文中插叙与补叙的运用,“使得叙事时间伸展到另一叙事中心,使叙事时间含量增大,叙事时间交错往复,叙事更具立体感。”司马迁采用预叙、插叙、倒叙等叙事方法,不但打破了正常的时序,而且使叙述情节完整富有变化,对后世的史书及小说戏剧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郭丹译注.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马晓斌.汉书艺文志序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4]王俊杰.史记战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毛金霞.史记叙事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杨义.中國叙事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7]李贽.焚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8.
作者简介:
李娜,甘肃定西人,汉族,硕士在读,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