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战争叙事的方法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wliveto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司马迁长于叙事,尤其是对于战争的描写,在继承《左传》等先秦史书典籍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而《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具体描述某一场战役,更是其一大特色。本文主要以楚汉战争为中心,从叙事方法的角度考察《史记》的战争叙事,简要分析司马迁如何对一场战争展开叙述。
  【关键词】 《史记》;战争;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1)26-0039-02
  在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在入关途中他听从张良的意见,烧绝所经栈道,表示自己没有争夺天下的意图,以此迷惑项羽。后来田荣杀田市,自立为齐王,起兵反楚,刘邦趁此机会进攻三秦,楚汉战争由此爆发。接着项羽命人杀害义帝熊心,刘邦又号召诸侯讨伐项羽,大军进据彭城。项羽听闻彭城失陷,亲自率军赶回彭城,刘邦大败。此战之后刘邦败退荥阳,诸侯皆背汉向楚。由于萧何及时补充兵力和韩信的增援,汉军得以重整旗鼓,两军进入相持阶段。刘邦坚守着荥阳、成皋一线,使项羽无法西进,同时又攻击楚军后方及侧翼,此举成效显著。汉二年八月至次年十月,韩信接连平定魏、代、赵、燕,矛头直指齐地,逐渐形成包围西楚的态势。汉三年五月,彭越率兵渡过睢水并袭杀楚将薛公。八月,刘贾、卢绾将兵两万渡河进入楚地。彭越在汉军的协助下连克睢阳、外黄等十七城,项羽又亲率军夺回陈留、睢阳、外黄等十余城。汉四年十月,刘邦大破楚军,收复成皋,与此同时韩信平定齐地,项羽腹背受敌。成皋之战后,楚汉战争进入了最后的阶段。汉四年八月,楚汉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项羽率兵东归,刘邦采纳张良、陈平的计策,趁机追击楚军于固陵;并且调令韩信、彭越等人率兵围歼项羽。次年十二月,项羽被围困垓下,四面楚歌,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这场战争就此以刘邦夺取天下,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楚汉之争历时四年多,由刘邦与项羽这条主线牵引,其间多条线索交叉纵横,展现出司马迁高超的叙事技巧。无论是头绪繁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他对战争的叙写是全方位的立体式再现,战争产生的广阔背景,战争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及影响,战争中智慧与力量的比拼,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这些均构成了《史记》战争画卷的不同内容。
  一、平叙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对于头绪纷繁的事件采用交叉叙述的方式,将与主要事件相联系的分支事件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达到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效果。比如彭城之战,“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一方面叙述项羽的行军路线,写他如何攻打汉军,另一方面写汉军在进入彭城之后由于贪图享乐,导致溃不成军。对于交战的过程没有交代,但通过“睢水不流”便能感受到汉军伤亡之惨烈。此处与《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其简练的一句话,却写出了晋军当时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局面。在楚军将汉军包围三重之后,汉军显然无路可逃,在场面极度危险之际,作者又将笔墨转向他处:“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之后司马迁又叙写了刘邦在逃跑途中因为过于慌乱,多次将孝惠帝与鲁元公主推下车,太公与吕后又被楚军带走等事件,从多个角度烘托出彭城之战的激烈及刘邦的惨重损失,寥寥几笔便将如此庞大复杂事件的全貌展现了出来,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到史家笔法之峻洁。
  二、预叙
  此种方法在《左传》中也较为常见,司马迁对此加以继承与发展。比如在《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作者曾多次采用这一方法进行叙述。而运用预叙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战争结局进行铺垫,而是从礼义方面分析共叔段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他多行不义,教化色彩十分浓厚。再如秦晋崤之战中王孙满有言:“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文中分析秦军轻狂少谋略,进入险要之地必然打败仗,而崤之战的结局也正如此他所言,秦军惨败。战败的结果及原因早已通过预叙法呈现出来,最终结局与前文呼应,结构严谨有序。在司马迁笔下礼义因素则有所减弱,他更侧重于从战略角度分析战役失败的原因。比如在《项羽本纪》中,项梁在定陶大败秦军后开始自满轻敌,宋义劝谏项梁:“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后来秦朝果然派兵增援章邯,大败楚军于定陶,项梁战死。结局并不使人感到意外,因为在此前已经通过宋义的语言进行了铺垫,项梁陶醉于当前的胜利,从而轻敌大意,比单纯从礼义方面入手更具有现实意义。
  《高祖本纪》中刘邦出荥阳收集兵马之后准备再次东进,袁生劝说刘邦出武关,则项羽必然带兵南下,刘邦深沟坚壁,让荥阳、成皋一带的汉兵得到休整。再派韩信等平定河北赵地,联合燕国、齐国再次进军荥阳。这样一来楚军力量分散,汉军得以休整,此时交战一定可以攻破楚军。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后来项羽果然引兵南下。用战前的筹谋来代替战争过程,不仅使叙述更为简洁,而且更易于理解,在继承《左传》语言简练含蕴的特点的同时,将描写的重心放在了战争本身。在《淮阴侯列传》中,项王在龙且死后派武涉游说韩信:“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武涉走后齐人蒯通也劝说韩信三分天下,“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此处通过他人之口侧面描写韩信在楚汉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且也暗示了韩信最终的结局。
  三、补叙
  补叙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代,使文章内容完整,情节结构更为完善,从而达到记叙严谨、不留破绽。“《史记》的补叙很多,大多数出现在传记的末尾。”如《曹相国世家》篇末写道:“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于淮阴侯俱。”此前已经对曹参的战绩做了具体说明,包括跟随刘邦平定三秦,在定陶打败龙且和项他,包围夺取了雍丘,打败柱天侯夺回了衍氏等。他从汉中开始先后以将军和校尉的身份跟随刘邦攻打诸侯,一直到项羽被打败,征战达两年。篇尾司马迁所作这一补叙,突然将视角由曹参转移到了韩信,将他之前所得战绩大部分归于跟随韩信。《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这种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态度,正符合班固所说之微言大义。   《魏豹彭越列传》中写道田荣造反时汉王赐彭越将军印,让他从济阳南下攻打楚国,大败楚萧公角。汉二年春,汉王与魏王豹及各路诸侯东向攻打楚国,彭越率领三万多人到外黄归附汉王。汉王战败之后派人召彭越进攻楚军,彭越借魏地刚平定为由拒绝会合。于是张良建议高祖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区全部划分给彭越称王,彭越便率全部兵力会围垓下。但在平定天下之后,他却因高祖的猜忌被灭族。篇末太史公说魏豹、彭越虽然原来是卑贱的人,但也已经席卷了千里之地而南面称王。他们怀着叛逆的心思,失败后没有选择死而成为囚犯,遭到杀戮是什么原因呢?司马迁认为中等才干以上的人尚且都以囚虏为羞辱,何况是做王的人。彭越、魏豹之所以忍辱苟活,是为了等待时机施展谋略。李贽在《焚书》中说过:“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联系司马迁自身的遭遇,他在写此二人遭遇时触景生情,由他人想到自身,借机诉说自身的感慨,正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他在写作中灌注了强烈的个人情感,所以读者更易产生共鸣,从而使叙事更富于感染力,而不是毫无温度。
  四、插叙
  《史记》中的插叙有明显特征,在行文中一般有“初”“始”“尝”等表示时间的副词,或者突然插入其他人物的某些事迹。如《黥布列传》中:“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故遂反”此处用插叙手法,借黥布之口写出了韩信、彭越作为楚汉之战的主要将领,在天下平定之后分别被杀,不免有一种兔死狗烹的悲凉之感。《陈丞相世家》中:“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陈平曾为刘邦献反间计,离间楚君臣,让项羽对钟离昧、范增等人产生疑心,后又为了逃跑派遣两千名女子装扮成汉军的样子突围。虽说兵不厌诈,但司马迁在此处插入这段文字,显然对他的所作所为持否定态度,是褒是贬十分明显。《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与张耳带兵想向东指向井陉攻击赵国,广武君劝成安君陈馀避其锋芒,并派精兵拦截辎重粮草。此时司马迁对陈馀这个人物做了介绍:“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这段插叙不仅揭示了陈馀战败的原因,而且没有打乱主要故事的叙述。
  文中插叙与补叙的运用,“使得叙事时间伸展到另一叙事中心,使叙事时间含量增大,叙事时间交错往复,叙事更具立体感。”司马迁采用预叙、插叙、倒叙等叙事方法,不但打破了正常的时序,而且使叙述情节完整富有变化,对后世的史书及小说戏剧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郭丹译注.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马晓斌.汉书艺文志序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4]王俊杰.史记战争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毛金霞.史记叙事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杨义.中國叙事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7]李贽.焚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8.
  作者简介:
  李娜,甘肃定西人,汉族,硕士在读,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知名长篇小说,讲述了农家女爱玛追求爱情、陷入婚姻困境、最后选择自杀的人生悲剧。爱玛走向自杀的结局并不是单方面原因,还与社会空间有紧密的联系。从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视角出发,有利于将女主人公与文本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联系起来,多层次分析爱玛走向人生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 空间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爱玛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唐传奇名篇小说《虬髯客传》的翻译实践为例,分析了该篇小说汉译英翻译过程中的对隐性逻辑连接的处理方式。汉语和英语在语言逻辑上的表达是有差异性的,汉语注重隐性连贯,而英语注重显性衔接。本文以唐传奇中的《虬髯客传》为蓝本,以译者个人的汉译英翻译作品为实践,以周劲松的《虬髯客传》译本为参考,结合韩礼德、胡壮麟等人的逻辑研究,对小说中的隐性逻辑关系进行解读,以及对翻译处理方式做出具体分析,
期刊
【摘要】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翻译则是模因跨语言文化复制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出发,分析了模因在翻译中的跨文化传播过程,并根据切斯特曼模因翻译策略,从句法策略、语义策略以及语用策略方面对旅游文本进行了研究,以探析模因的本质及其跨语言跨文化传播方式和翻译策略。  【关键词】模因论;翻译策略;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 清代世情小说以其宏大的社会图景展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摹写人情世态,尽其情伪,在清代小说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清代前中期先后成书的世情小说《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为例,着重探讨在封建大家庭中主仆关系的状态和改变。  【关键词】 现实;利益;理想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30-02  
期刊
【摘要】 清代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世情讽刺小说,其中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描写,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底层人民日常饮食的图景,通过对人物日常饮食中的饮品和菜肴名称、食俗与食礼的描述,不仅可以反映出我国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还具有从侧面丰富和完善人物形象的功能,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 饮食描写;《儒林外史》;文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尹向东、尹玲的短篇小说《空隙》讲述了中原汉人杨木匠藏在空隙中的“私钱”从丢失到寻回的来龙去脉,其中不同文化的差异以不同的语言隐喻表达出来:如异语下藏语与河南话的方言差异,失语背后的语言磨蚀现象,以及乡语中的文化差异等。同时通过这种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了其所蕴含的文化鸿沟与人物回归故土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 尹向东;尹玲;《空隙》;文化寄托;语言隐喻  【中图分类号】I206 【
期刊
【摘要】 从二十世纪至今,许多伟大作家在小说的创作中,全部或部分运用了意识流写作手法,描述出了更为丰富深入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样一个作家的创作拥有极大自由度的时代,探讨作为艺术手法的意识流对于丰富人们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意识流;写作;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  一、“意识流”简介  意识流在1920年代萌芽,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变化。行业的快
期刊
【摘要】 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老人与海》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是值得深度解读的优秀文学作品。本文简要分析了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创作背景,并从口语简单化语言、动名词灵活运用、巧用修辞性语言、长短句合理搭配、反复式语言词汇等方面,论述语言特色,以供借鉴。  【关键词】 《老人与海》;长短句;修辞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羌族是中华民族中具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对于博大精深的羌族文化的研究是对绚丽多姿的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手段,女神信仰在羌族历史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羌族人民对女神崇拜的角度对羌族女神的形象从女神的发展溯源、女神的职能、女神的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从民间文学神话的角度进行研究,这对研究羌族文化有着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羌族;神话;女神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是王维诗歌名句,句中叠字的运用被认为是点睛之笔。在王维其他诗作中,叠字也有广泛的运用,其在描绘自然景物与叙事方面都起到不小作用。王维在五言古诗运用叠字,体现出他对汉魏风骨与晋宋清音的效仿追求;近体诗中的叠字运用则表现出王维诗歌律化的一面。  【关键词】 王維;叠字;五古;绝句;复古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