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其课程标准要求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强化课堂育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在课堂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和发展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使思想品德课堂回归到课程的本质要求上来。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育人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教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罗杰斯、马斯洛等人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观,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强化探究式和自主学习,并在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
(2)生命教育理论。以生活教育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为宗旨,以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充分实现为最终目标。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及时关注、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一过程中生成的资源,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
(3)深度学习理论。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深度教学并不追求教学的深度与难度,不是指教学内容越深越好,而是针对传统知识教学过于注重表层的符号教学而提出的,它强调把握知识的内部结构,彰显课程教学的情感熏陶、思想交流和价值引导功能。
2.现实依据
(1)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强化课堂育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个体面对不确定的现实问题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现实的课堂教学弱化了态度、情感目标,应激活课堂。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由于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比较滞后,农村的课堂现状更凸显了急功近利、片面单纯追求分数的现象。很多学校都把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办学质量好坏的标准,同样,衡量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也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依据。因此,必须改变这种评价方式,激活课堂,跳出分数抓质量,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和正确的学生观。
(3)构建有价值的学习,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美国的戴维·帕金斯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提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我们需要以一种 ‘未来智慧’的新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思想品德课强化课堂育人,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中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强化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淡化应试功能,强化课程的育人目标
转变教学观念是深化课堂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前提,應加强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不再以提高学业成绩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真正让思想品德课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1)把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第一要务。
(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正确定位课堂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知性与灵性,更要注重对学生德性和价值观的培养。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未来终身发展所需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作为课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2.丰富教学内容,发掘课程的德育内涵,活用教材
教材内容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特点发展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选取现实性的德育现象或问题,同时利用课堂中的德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1)发掘课程的德育内涵,活用教材。
(2)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如中国传统道德、社会责任、法律素养、心理健康、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
(3)链接师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教育,如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孝道教育等。
3.改进教学方法,反思课堂教学,行为跟进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关注教师如何教得好,而是关注学生如何学得好。通过课堂真实案例,反思课堂教学只教知识、教死知识等单向传授的现状,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教育,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彰显生命的气息。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和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活动。
(1)体验性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体验道德情感。
(2)问题式教学。教师应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设计与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讨、追问遇到的现实道德生活问题。
(3)合作探究式教学。在组织课堂小组合作或探究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4.采用多样教学手段,注重社会实践,培育核心价值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书馆、数字化的电子德育素材应运而生。思想品德课堂应恰当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挖掘社会生活热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1)利用网络收集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热点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结合课本内容,把典型德育视频材料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道德情感。
(3)适当组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在活动中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增强学习兴趣,陶冶思想情操。
5.落实课堂阳光评价,运用综合评价、多元主体、多样方法评价,突出德育效果的检测
学校要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1)评价内容综合化,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优先评价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品德修养方面的发展和生命质量。
(2)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学活动是双向交流,包括情感交流,而不是单向灌输。教师要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同学、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评价,使评价更全面、公正,有说服力。
(3)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把认知评价与道德行为相结合,把知识教学与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评价相结合,突出德育效果检测。
三、实施的价值
1.有利于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的良性发展,符合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其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思想品德课应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自觉挖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
2.有利于转变教师观念,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和正确的学生观
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应只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更应看到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应在课堂上落实阳光评价的指标。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基本素养,特别是道德品质素养。学业发展水平只是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由于受考试分数评价的影响,现实课堂尤其是农村学校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存在着过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根本上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弱化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低下。通过引领教师对课例进行反思,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利于改变现有沉闷低效的课堂氛围,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四、結语
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能够为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所以,教育者在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当下的时代特性,创建合理的课堂教学环境,真正做到课堂育人,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帕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5).
[3]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张玉彬,主编.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高文,徐斌艳,吴刚,主编.构建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9]鲍立伟,张超.论青少年道德情感培养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4).
[10]张娴.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情感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育人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教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罗杰斯、马斯洛等人提出的“人本主义”教学观,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强化探究式和自主学习,并在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
(2)生命教育理论。以生活教育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为宗旨,以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充分实现为最终目标。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及时关注、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一过程中生成的资源,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
(3)深度学习理论。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深度教学并不追求教学的深度与难度,不是指教学内容越深越好,而是针对传统知识教学过于注重表层的符号教学而提出的,它强调把握知识的内部结构,彰显课程教学的情感熏陶、思想交流和价值引导功能。
2.现实依据
(1)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强化课堂育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个体面对不确定的现实问题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现实的课堂教学弱化了态度、情感目标,应激活课堂。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由于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比较滞后,农村的课堂现状更凸显了急功近利、片面单纯追求分数的现象。很多学校都把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办学质量好坏的标准,同样,衡量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也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依据。因此,必须改变这种评价方式,激活课堂,跳出分数抓质量,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和正确的学生观。
(3)构建有价值的学习,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学习?美国的戴维·帕金斯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中提出:“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我们需要以一种 ‘未来智慧’的新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思想品德课强化课堂育人,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中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二、强化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淡化应试功能,强化课程的育人目标
转变教学观念是深化课堂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前提,應加强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不再以提高学业成绩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真正让思想品德课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1)把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第一要务。
(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正确定位课堂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知性与灵性,更要注重对学生德性和价值观的培养。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未来终身发展所需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作为课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2.丰富教学内容,发掘课程的德育内涵,活用教材
教材内容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特点发展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选取现实性的德育现象或问题,同时利用课堂中的德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1)发掘课程的德育内涵,活用教材。
(2)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如中国传统道德、社会责任、法律素养、心理健康、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
(3)链接师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教育,如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孝道教育等。
3.改进教学方法,反思课堂教学,行为跟进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关注教师如何教得好,而是关注学生如何学得好。通过课堂真实案例,反思课堂教学只教知识、教死知识等单向传授的现状,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教育,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彰显生命的气息。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和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活动。
(1)体验性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体验道德情感。
(2)问题式教学。教师应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设计与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讨、追问遇到的现实道德生活问题。
(3)合作探究式教学。在组织课堂小组合作或探究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4.采用多样教学手段,注重社会实践,培育核心价值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书馆、数字化的电子德育素材应运而生。思想品德课堂应恰当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挖掘社会生活热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1)利用网络收集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热点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结合课本内容,把典型德育视频材料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道德情感。
(3)适当组织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在活动中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增强学习兴趣,陶冶思想情操。
5.落实课堂阳光评价,运用综合评价、多元主体、多样方法评价,突出德育效果的检测
学校要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1)评价内容综合化,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优先评价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品德修养方面的发展和生命质量。
(2)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学活动是双向交流,包括情感交流,而不是单向灌输。教师要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同学、教师、家长等多方面的评价,使评价更全面、公正,有说服力。
(3)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把认知评价与道德行为相结合,把知识教学与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评价相结合,突出德育效果检测。
三、实施的价值
1.有利于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的良性发展,符合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其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思想品德课应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自觉挖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
2.有利于转变教师观念,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和正确的学生观
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应只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更应看到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应在课堂上落实阳光评价的指标。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基本素养,特别是道德品质素养。学业发展水平只是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由于受考试分数评价的影响,现实课堂尤其是农村学校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存在着过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根本上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弱化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低下。通过引领教师对课例进行反思,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利于改变现有沉闷低效的课堂氛围,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四、結语
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能够为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所以,教育者在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必须要保证教学内容符合当下的时代特性,创建合理的课堂教学环境,真正做到课堂育人,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帕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5).
[3]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张玉彬,主编.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高文,徐斌艳,吴刚,主编.构建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9]鲍立伟,张超.论青少年道德情感培养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4).
[10]张娴.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情感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