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情感互动交流的媒介,是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与审美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语文朗读教学应该追求真、善、美,并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 朗读 教学 境界 真、善、美
朗读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情感互动交流的媒介,是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与审美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朱自清说过:“诗文是为读而存在的。”他强调的读,不是默读,而是朗读——“有声调”地读。朗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鉴赏作品,将诗词散文所固有的音乐节奏美和韵律美,变得富有生命,变得鲜活。对于一些文学艺术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朗读过程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完成对作品的意会。朗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为朗读是把书面语变为口语,把视觉艺术转化为听觉艺术的过程,学生朗读得多了,达到一定的语言积累,就能形成一定的语感,就可以熟练地用之于书面表达,提高写作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朗读教学应该追求真、善、美。
一、真——让朗读读出真情实意
朗读不仅要求读得正确,读得流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真情实感。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走进作品所描述的情感境界之中,借助联想与想象,感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最近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正在热播。嘉宾们在主持人董卿的引导下,简单地回顾自己的人生片段,与观众分享打动过自己心灵甚至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用最真实的情感当场朗读一遍。一段文字、一首诗词、一封家书……无不彰显出一段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教师应该借鉴节目主持人的成功经验,在朗读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出文章的真实情感。
二、善——让学生善读、读善
“善”就是要学生善读、读善——会读、读好。即在读准字音、发音清晰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掌握文本朗读的语速、语调。哪些作品可以用高亢的语调、激昂的语调快速读,哪些作品可以用深沉的语调缓慢地读,哪一类诗文该用平稳的语调匀速读,何处该读高音,何处要读低音,何处需发颤音,做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是我们的朗读教学能否成功,学生朗读水平能否提高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在具体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善读必须学会正确处理语句的重音,重音是一句中最需要强调、突出的音节,重音处理好了,就可以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准确地表达喜怒、褒贬等各种不同的情感。善读还必须注意语速和停顿,根据作品的体裁、内容和人物个性等,适当调节灵活运用,使朗读的节奏生动,形式丰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词朗读的节奏停顿一般规律是:四言诗,二二式,读为两拍;五言诗,二二一式,读为三拍;七言诗,二二二一式,之间还有大的停顿为两拍,四三式。例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正确处置朗读停顿位置及其时间,不仅可以合理调节朗读气息,准确还原诗语气,鲜明突出原作主题思想,而且还能给听众预留思维和品味的时间,更好地理解原诗的思想内容,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善读的基础上,课本里书面的、静态的字句,一下子都变得栩栩如生,立体动感,不仅可以让小学生的心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同时还能让他们对世间的草木虫鱼,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都充满善意的关爱,洋溢着人文关怀。
三、美——让朗读读出美感
求美也就是做到“美文美读”。即让朗读读出诗文作品的美感,读出“神韵”。优美的朗读可以打开人的心扉,震撼灵魂。朗读不但有助于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直达文学作品的美学核心,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品质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课文语言美和情感美的基础上,充满感情地读,读出作品蕴含的味道。这应该是语文朗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学生在朗读中要全身心地浸润于作品意境之中、情感之中,让听者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绝之感。曾有人说:“讲解是死的,如庖丁解牛;朗读是活的,如春风化雨。教师的讲解只能让学生懂得,而朗读却能让学生感受。”例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烟台的海》是一篇富于抒情色彩的写景散文,非常适合朗读教学。作者以优美、生动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立体海景画卷,传神地勾画了烟台大海一年四季不同特点及当地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活。文章的第二段是描写冬季的大海,也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本段表现烟台大海的冬“壮观、凝重”的特点,饱含冬味,情感浓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吃透文本,反复朗读,认真体会大海描写中所表现的热爱、向往之情。开头的一句诵读时宜慢不宜快,因为作者描写的冬天的大海是汹涌壮阔的,带有深沉感觉,朗读时要读得重、语速中等而浑厚;接着几句朗读时要语调沉稳,读得稍慢。当读到“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时,要语调激昂,语音响亮。而读到自然段后面直接抒情的“蔚为壮观的景象”“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这两句时,要读得先快后慢,语调上扬,语气加重。朗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融入文章之中,走进作者心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美感,无论是语气、语调,还是语速、语感,都读出来,读出重心,读出气场,读出感觉,将朗读贯穿文本解读的全过程,读出文学作品美和人们对这种美的心灵的渴望与追求。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求真、求善、求美。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学生就可以品味出阅读教学的“味”。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理解作品就更准确、更深刻,就会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 朗读 教学 境界 真、善、美
朗读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情感互动交流的媒介,是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与审美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朱自清说过:“诗文是为读而存在的。”他强调的读,不是默读,而是朗读——“有声调”地读。朗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鉴赏作品,将诗词散文所固有的音乐节奏美和韵律美,变得富有生命,变得鲜活。对于一些文学艺术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朗读过程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完成对作品的意会。朗读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为朗读是把书面语变为口语,把视觉艺术转化为听觉艺术的过程,学生朗读得多了,达到一定的语言积累,就能形成一定的语感,就可以熟练地用之于书面表达,提高写作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朗读教学应该追求真、善、美。
一、真——让朗读读出真情实意
朗读不仅要求读得正确,读得流利,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真情实感。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走进作品所描述的情感境界之中,借助联想与想象,感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出真情实感。最近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正在热播。嘉宾们在主持人董卿的引导下,简单地回顾自己的人生片段,与观众分享打动过自己心灵甚至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用最真实的情感当场朗读一遍。一段文字、一首诗词、一封家书……无不彰显出一段有血有肉的真情实感。教师应该借鉴节目主持人的成功经验,在朗读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出文章的真实情感。
二、善——让学生善读、读善
“善”就是要学生善读、读善——会读、读好。即在读准字音、发音清晰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掌握文本朗读的语速、语调。哪些作品可以用高亢的语调、激昂的语调快速读,哪些作品可以用深沉的语调缓慢地读,哪一类诗文该用平稳的语调匀速读,何处该读高音,何处要读低音,何处需发颤音,做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是我们的朗读教学能否成功,学生朗读水平能否提高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在具体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善读必须学会正确处理语句的重音,重音是一句中最需要强调、突出的音节,重音处理好了,就可以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准确地表达喜怒、褒贬等各种不同的情感。善读还必须注意语速和停顿,根据作品的体裁、内容和人物个性等,适当调节灵活运用,使朗读的节奏生动,形式丰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词朗读的节奏停顿一般规律是:四言诗,二二式,读为两拍;五言诗,二二一式,读为三拍;七言诗,二二二一式,之间还有大的停顿为两拍,四三式。例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正确处置朗读停顿位置及其时间,不仅可以合理调节朗读气息,准确还原诗语气,鲜明突出原作主题思想,而且还能给听众预留思维和品味的时间,更好地理解原诗的思想内容,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在善读的基础上,课本里书面的、静态的字句,一下子都变得栩栩如生,立体动感,不仅可以让小学生的心灵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同时还能让他们对世间的草木虫鱼,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都充满善意的关爱,洋溢着人文关怀。
三、美——让朗读读出美感
求美也就是做到“美文美读”。即让朗读读出诗文作品的美感,读出“神韵”。优美的朗读可以打开人的心扉,震撼灵魂。朗读不但有助于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直达文学作品的美学核心,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品质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课文语言美和情感美的基础上,充满感情地读,读出作品蕴含的味道。这应该是语文朗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学生在朗读中要全身心地浸润于作品意境之中、情感之中,让听者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绝之感。曾有人说:“讲解是死的,如庖丁解牛;朗读是活的,如春风化雨。教师的讲解只能让学生懂得,而朗读却能让学生感受。”例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烟台的海》是一篇富于抒情色彩的写景散文,非常适合朗读教学。作者以优美、生动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立体海景画卷,传神地勾画了烟台大海一年四季不同特点及当地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活。文章的第二段是描写冬季的大海,也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本段表现烟台大海的冬“壮观、凝重”的特点,饱含冬味,情感浓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吃透文本,反复朗读,认真体会大海描写中所表现的热爱、向往之情。开头的一句诵读时宜慢不宜快,因为作者描写的冬天的大海是汹涌壮阔的,带有深沉感觉,朗读时要读得重、语速中等而浑厚;接着几句朗读时要语调沉稳,读得稍慢。当读到“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时,要语调激昂,语音响亮。而读到自然段后面直接抒情的“蔚为壮观的景象”“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这两句时,要读得先快后慢,语调上扬,语气加重。朗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融入文章之中,走进作者心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美感,无论是语气、语调,还是语速、语感,都读出来,读出重心,读出气场,读出感觉,将朗读贯穿文本解读的全过程,读出文学作品美和人们对这种美的心灵的渴望与追求。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求真、求善、求美。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学生就可以品味出阅读教学的“味”。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理解作品就更准确、更深刻,就会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