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发生一起老虎伤人事件。动物园的监控视频中显示,一位正在进行自驾游的年轻女子突然下车,从汽车前方绕到驾驶座位置,并打开车门。老虎从该女子身后将其扑倒并拖走,车上男子迅速下车追赶,但很快返回车中。随后坐在后面的一名年长女子也下车救人,被老虎袭击身亡。
“老虎伤人致一死一伤”的监控视频一经发出,便引起了网友的高度关注与热议。绝大多数网友均指责女游客的下车行为,认为她“破坏规则” “冲动” “不理智”才造成了这个悲剧。无论如何,逝者已矣,女游客为自己毫无自控力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凡事有果必有因,这样一个让人痛心的事例,应该引发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方向进行深入的思考。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而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家长们为了子女成才,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孩子们个个“武艺高强”,除了文化课科科高分,还有各种特长傍身,家长们在欣慰的同时,面对孩子存在的极端自我中心、非常任性、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忍耐和坚持、无法克制冲动行为等情况,却也常常感到困惑无助。追根溯源,这都是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不够造成的。
缺乏自控力,不仅会导致儿童早期的许多问题行为,比如攻击行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而且也是诱发一些诸如吸毒、酗酒、暴力、青少年怀孕等社会问题的根源。自我控制能力是儿童的一项重要能力,对于孩子而言,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情商更有助于社会交往。自控力是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武器”,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处处都在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早期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律和自控,让孩子逐步具备能够完全地、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自控力的高低,常表现在孩子是否善于克制自己与外在合理要求相反的愿望、情感以及冲动行为。自控力的高低,能够决定人的心理状态、健康状况、智能的发挥程度。自制力差的人往往容易冲动,意气用事,无法律己,知错不改等;自制力强的人,往往意志比较坚强、能够耐心等待,比其他孩子更加懂得克制冲动和忍受挫折。他们知道,牺牲眼前的利益、承受暂时的痛苦是为了将来收获更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控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自制力的培养跟其他能力的培养一样,是应该尽早开始的。虽然2岁以下的婴幼儿还不完全具备自控的能力,但在1岁多到2岁左右,这种自控能力就开始有所萌芽。从已有的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来看,3岁前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一个关键期。这一点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及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密切相关。自控力的中枢——“眼窝前额皮质”的发育临界期是3岁之前,出生之前到出生后2岁半左右是发育最快的时期。过了临界期的3岁以后,“眼窝前额皮质”几乎就不再发育。因此大脑自我抑制系统的这个中枢,必须在3岁前完成构建。如果错过这个时机,以后再建将会非常困难,即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依然事倍功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目前,许多家庭教育只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孩子基本品质的引导和塑造,结果造成过了3岁,孩子在缺乏自我控制力的状况下步入学龄期,并在学校教育中遇到诸多障碍和困难。这说明我们需要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向,从侧重“学习能力”培养,转向培养自控力等基本品格。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和训练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3岁前的自控力基本训练,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孩子学会“放弃”和“忍耐”,初步完成自控力的“硬件系统”构建。否则,当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逆反心理开始出现的时候,再进行这些基本训练就更加困难,已经习惯放任自流的孩子不仅不会主动配合,甚至还会奋起反抗。第二个阶段在3岁后,这时需要更多地关注自我管理能力发展,结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情绪和社会性发展规律,通过多方面的训练来促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帮助孩子全面发展自我管理能力。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简单介绍一下3岁前对自控力进行基本训练的方法,抛砖引玉。有兴趣的家长朋友可以进行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学习。
家长们在孩子1岁前就可以为孩子的自控力进行播种了。传统的教育认知往往认为婴幼儿只要满足基本的“吃喝拉撒”需求即可,不需要做特别的教育和引导,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什么都不懂。诚然,婴幼儿的需求和欲望来自于本能的冲动,他们无法控制自己,但这种需求和欲望,会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而增大。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适当借助外部的力量进行控制。对于婴幼儿不当的需求或者过度的要求,不要无限地满足孩子,需要在恰当的地方止步,让孩子在1岁前就逐渐学会放弃。哺乳期的孩子还可以通过妈妈们的“规律喂奶”方式,促进大脑中“眼窝前额皮质”的发育。如果妈妈们经常做到“规律喂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断了孩子“想要什么就立即得到”的念头,让孩子从吃奶这件事上逐渐学会放弃和忍耐。训练孩子“断夜奶”,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孩子的牙齿健康,也具有促进大脑中“眼窝前额皮质”发育的功效。家长们要让1岁以内的孩子,感受到父母“温柔而坚定”的态度,他们才能逐步在大脑中建立自我抑制系统,改变通过哭闹达到目的的不当行为。
对于婴幼儿来说,及时被满足的要求,会让他们产生愉悦的感觉,因此很容易再次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需求;需要通过等待得到的满足,则可以教会他们忍耐相似的需求,这也是教育行业近几年广为流传的“延迟满足效应”;而被坚决拒绝的要求,由于不愉快的体验,今后产生同样需求的可能性则很小。所以,对于1岁以后的儿童,家长们应该为他们的行为和要求制定合理的底线。
1、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及时而且正当的,我们应该尽可能立即满足,比如想看绘本、听故事、做手工、和家长进行互动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我们应该在这些合理要求上,让孩子体验需求被满足的快感。
2、如果我们认为孩子的需求合理,但有延迟满足的空间,那么就要在这些事项上有意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比如去超市购物,每次只可以挑选一样最想要的东西,其他的则需要等待下一次机会。比如非常想要一件玩具或一条裙子,则要等到自己达成了某个和家长约定的目标,才能实现。从而让孩子逐步学会忍耐、等待,并体验另外一种成就感。
3、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或者对自己和他人有危害,我们就需要坚定地拒绝或阻止这些不当要求。比如随地扔垃圾、用暴力的方式抢夺别人的玩具、偷偷把其他人的东西拿回家等。家长们在制止这些不当行为时,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要保持“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和平和的情绪,如果采用打骂等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反而会适得其反。
总之,孩子的自控能力需要家长们从出生开始就有意识地进行相关的训练和培养,从而让孩子逐步从“他制”的状态成长为“自制”的状态。这个过程中,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并及时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只有具备了自控能力,才能为孩子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实现“赢在起跑线上”,杜绝“老虎吃人”悲剧的再次发生。
“老虎伤人致一死一伤”的监控视频一经发出,便引起了网友的高度关注与热议。绝大多数网友均指责女游客的下车行为,认为她“破坏规则” “冲动” “不理智”才造成了这个悲剧。无论如何,逝者已矣,女游客为自己毫无自控力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凡事有果必有因,这样一个让人痛心的事例,应该引发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方向进行深入的思考。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而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家长们为了子女成才,也投入了前所未有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孩子们个个“武艺高强”,除了文化课科科高分,还有各种特长傍身,家长们在欣慰的同时,面对孩子存在的极端自我中心、非常任性、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忍耐和坚持、无法克制冲动行为等情况,却也常常感到困惑无助。追根溯源,这都是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不够造成的。
缺乏自控力,不仅会导致儿童早期的许多问题行为,比如攻击行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而且也是诱发一些诸如吸毒、酗酒、暴力、青少年怀孕等社会问题的根源。自我控制能力是儿童的一项重要能力,对于孩子而言,自控力比智商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情商更有助于社会交往。自控力是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武器”,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时时处处都在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早期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律和自控,让孩子逐步具备能够完全地、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
自控力的高低,常表现在孩子是否善于克制自己与外在合理要求相反的愿望、情感以及冲动行为。自控力的高低,能够决定人的心理状态、健康状况、智能的发挥程度。自制力差的人往往容易冲动,意气用事,无法律己,知错不改等;自制力强的人,往往意志比较坚强、能够耐心等待,比其他孩子更加懂得克制冲动和忍受挫折。他们知道,牺牲眼前的利益、承受暂时的痛苦是为了将来收获更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控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自制力的培养跟其他能力的培养一样,是应该尽早开始的。虽然2岁以下的婴幼儿还不完全具备自控的能力,但在1岁多到2岁左右,这种自控能力就开始有所萌芽。从已有的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来看,3岁前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一个关键期。这一点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及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密切相关。自控力的中枢——“眼窝前额皮质”的发育临界期是3岁之前,出生之前到出生后2岁半左右是发育最快的时期。过了临界期的3岁以后,“眼窝前额皮质”几乎就不再发育。因此大脑自我抑制系统的这个中枢,必须在3岁前完成构建。如果错过这个时机,以后再建将会非常困难,即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依然事倍功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目前,许多家庭教育只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孩子基本品质的引导和塑造,结果造成过了3岁,孩子在缺乏自我控制力的状况下步入学龄期,并在学校教育中遇到诸多障碍和困难。这说明我们需要调整家庭教育的方向,从侧重“学习能力”培养,转向培养自控力等基本品格。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和训练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3岁前的自控力基本训练,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孩子学会“放弃”和“忍耐”,初步完成自控力的“硬件系统”构建。否则,当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逆反心理开始出现的时候,再进行这些基本训练就更加困难,已经习惯放任自流的孩子不仅不会主动配合,甚至还会奋起反抗。第二个阶段在3岁后,这时需要更多地关注自我管理能力发展,结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情绪和社会性发展规律,通过多方面的训练来促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帮助孩子全面发展自我管理能力。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简单介绍一下3岁前对自控力进行基本训练的方法,抛砖引玉。有兴趣的家长朋友可以进行这方面知识的系统学习。
家长们在孩子1岁前就可以为孩子的自控力进行播种了。传统的教育认知往往认为婴幼儿只要满足基本的“吃喝拉撒”需求即可,不需要做特别的教育和引导,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什么都不懂。诚然,婴幼儿的需求和欲望来自于本能的冲动,他们无法控制自己,但这种需求和欲望,会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而增大。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适当借助外部的力量进行控制。对于婴幼儿不当的需求或者过度的要求,不要无限地满足孩子,需要在恰当的地方止步,让孩子在1岁前就逐渐学会放弃。哺乳期的孩子还可以通过妈妈们的“规律喂奶”方式,促进大脑中“眼窝前额皮质”的发育。如果妈妈们经常做到“规律喂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断了孩子“想要什么就立即得到”的念头,让孩子从吃奶这件事上逐渐学会放弃和忍耐。训练孩子“断夜奶”,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孩子的牙齿健康,也具有促进大脑中“眼窝前额皮质”发育的功效。家长们要让1岁以内的孩子,感受到父母“温柔而坚定”的态度,他们才能逐步在大脑中建立自我抑制系统,改变通过哭闹达到目的的不当行为。
对于婴幼儿来说,及时被满足的要求,会让他们产生愉悦的感觉,因此很容易再次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需求;需要通过等待得到的满足,则可以教会他们忍耐相似的需求,这也是教育行业近几年广为流传的“延迟满足效应”;而被坚决拒绝的要求,由于不愉快的体验,今后产生同样需求的可能性则很小。所以,对于1岁以后的儿童,家长们应该为他们的行为和要求制定合理的底线。
1、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及时而且正当的,我们应该尽可能立即满足,比如想看绘本、听故事、做手工、和家长进行互动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我们应该在这些合理要求上,让孩子体验需求被满足的快感。
2、如果我们认为孩子的需求合理,但有延迟满足的空间,那么就要在这些事项上有意训练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比如去超市购物,每次只可以挑选一样最想要的东西,其他的则需要等待下一次机会。比如非常想要一件玩具或一条裙子,则要等到自己达成了某个和家长约定的目标,才能实现。从而让孩子逐步学会忍耐、等待,并体验另外一种成就感。
3、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或者对自己和他人有危害,我们就需要坚定地拒绝或阻止这些不当要求。比如随地扔垃圾、用暴力的方式抢夺别人的玩具、偷偷把其他人的东西拿回家等。家长们在制止这些不当行为时,面对孩子的无理哭闹,要保持“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和平和的情绪,如果采用打骂等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反而会适得其反。
总之,孩子的自控能力需要家长们从出生开始就有意识地进行相关的训练和培养,从而让孩子逐步从“他制”的状态成长为“自制”的状态。这个过程中,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并及时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只有具备了自控能力,才能为孩子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实现“赢在起跑线上”,杜绝“老虎吃人”悲剧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