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成玉被认为是国企改革领域一位兼具智慧和勇气的实干家。从1982年起到中海油工作,直至2015年从中石化董事长任上退休,在30多年的国企生涯中,傅成玉带领中海油推进国际化征程,在中石化推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8年11月末,在中石化公司总部,傅成玉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讲述了他亲历的改革开放往事,以及对当前国企改革的现实思考。
采访中,他几次强调,是改革开放的大潮成就了企业。在中国,企业的发展来自吃透中央精神,看清国际大势,把握行业发展规律。
中海油与生俱来的市场化基因
国企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方向。多年前,中海油就用实践验证了市场化的力量,从一开始的“三无企业”——无资金、无技术、没有现代海洋石油管理知识,到后来可以和国际企业同台竞争,靠的正是与生俱来的市场化基因。
时间回流到4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建起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我国还有一个“隐形”的经济特区,那就是“海上石油对外合作区”。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可以说,这是国家专门为一家企业立法。条例规定成立国家石油公司,以立法形式授予国家石油公司在中国海上的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全面负责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
当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北京成立。在此之前,为筹备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傅成玉于1980年被从原石油部华北局抽调到中海油前身“珠江口对外合作筹备处”,从这里开始度过了在中海油的30年时光。
“中海油是改革开放中的一个典型的缩影。在此之前,我们国家的企业都是在计划经济前提下,企业花的是国家财政。但是中海油自打成立起,国家财政是不管的,只是给了5000万元开办费。”傅成玉说。
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捉襟见肘的日子难以想象。因为从国际范围内来看,石油公司都是重资产,重到有100亿美金都不算钱的那种。特别是搞海洋石油,更是资本高度密集、技术高度密集、风险高度密集。
傅成玉回忆,“但我们国家当时经济能力有限,不能在财政上支持,也不能给予特殊保护,给中海油的政策是‘到大海里去学游泳’,到市场里去竞争。”
政策之一是,中海油可以搞对外合作,与外方签订风险合同,由外方独承风险——找不到油,风险均由外方承担;找到油,双方入股来共同开发。
政策之二是,中海油不吃财政饭,所需资金允许到银行贷款。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努力把钱花多,争取明年从国家财政要得更多。而如果是银行贷款就不一样了,要还本付息,因此企业必须要讲经济效益。
傅成玉对于中海油起步阶段的艰难历程记忆犹新,“连续10多年没有利润,是靠银行贷款发工资的”。除了经济上的压力,还有政治上的风险。人们熟知,改革开放之初,小岗村村民实行“包产到户”,是签字画押,冒着坐牢的风险。殊不知,中海油在刚开始对外合作时,石油部一位副部长讲道:我们相信我们做的事业,我们坚持改革开放,走对外合作之路,是对国家、对民族有好处的,但是我们要做好准备,也许哪天我们也可能进监狱。
为什么?因为当时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的思想。国家决定在中国海上开展对外合作,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建起“海上石油对外合作区”,被有些人说成是“卖国主义”。海外华侨给中央领导写信,说把海上石油区块拿出来合作,是搞“新租界”。中科院也有人给中央写信,认为这是卖国作为。中央非常重视,组织有关部委领导和专家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论证,最后的讨论结果认为对外开放是正确的,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对外合作。
傅成玉深有感触,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非常不容易,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企业的今天。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党中央的视野、认识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超前的。
“很多人说中海油比较国际化,实际上是中海油通过对外合作,建立了一整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够和国际石油行业的惯例和标准相融合;既具有当前的竞争力,又有未来发展潜力的管理体制机制。既不是原来计划经济那一套,又不完全照搬西方,两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创新力。”傅成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这与改革开放之初的管理理念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分不开的。
“那时候搞国企改革,并没有人给我们下硬任务,要求改,我们是在理解中央精神实质之后,一步步自主推进改革,结果改出了一个国际化的国有公司。”傅成玉谈道,中海油的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打造国际竞争能力的。中海油取得的成就,一是得益于坚持市场化,在对外合作的过程中坚持国际标准;二是国家在体制、财政上不包办也不干涉企业的运营;三是企业内部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而且是主动改,走在国家要求的前面。
中石化混改:不是为混而混,为改而改
2011年,傅成玉掌舵中石化,他亲历了中石化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混合所有制确定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2014年2月,当中石化公布销售公司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吸收30%的社会资本入股,搞混改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正面、负面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说,中石化跟中央精神跟得很紧,也有人认为是“乱来”。
傅成玉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实际上,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2012年,中石化已经着手这项改革,不是会议召开后临时想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觉得中石化原来的改革计划与中央精神非常一致,因此大受鼓舞,决定继续推进。 傅成玉说,在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早就实行了,和民企的合资企业很多。这一次改革并没有突出混合所有制,而是突出多种所有制的优势得到发挥,实现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包括当期价值和潜在价值。
他谈道,从当期价值来说,由于中国的工业化接近完成,中国的柴油消费已达顶峰,柴油销售虽有小幅增长,但价格和利润连年下滑。如果产业结构、销售结构不变,销售业务是走下坡路的。在此前的三年里,销售公司的利润逐年降低,而成本每年增加50亿元,启动改革时销售业务的利润为250亿元,也就是说,若不转型发展,5年时间利润就降没了。“在企业发展好的时候,必须居安思危,防范和规避大的风险。”
傅成玉说,从潜在价值看,中石化销售业务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尚没有挖掘出来。一是该公司年销售额1.5万亿元,而非油品销售额只有100亿元,利润只有1亿元,都不到销售额和利润的1%。而发达国家非油品销售额和利润都在30%左右。二是中石化有3万座加油站,2万多家便利店,8000多万会员。在互联网时代,这是巨大的金矿,网上网下连接将会成为规模庞大的互联网商业企业。“这两大潜在价值的挖掘都需要专业化的团队和市场化的机制。因此,推销售业务的改革,融资不是主要关注点,而通过融资建立专业化团队,开展专业化经营,推动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才是核心部分。”傅成玉说。
在中海油的经历使傅成玉养成了职业习惯——时刻盯着国际行业巨头的举动。他发现,西方企业预见了行业周期,马上会处置相应的资产,在行情最好的时候卖掉,比如GE在2007年把塑料业务部门卖给了沙特阿拉伯基础工业公司、BP在2016年出售了利润空间很高的乙烯化工厂。卖掉这些业务后,企业实现了加速转型。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啥业务都得背着,坏的得抱着,好的舍不得放弃。我们必须得换思路,不是专注当下,而是要筹谋未来,发掘潜在的价值。”傅成玉说。推动中石化销售业务的混改,正是为了挖掘这座巨大的金矿。
不过,中石化在随后开始混改时遇到一个问题,销售板块已经在上市公司里了,而且是中石化最盈利的四大板块之一,要把它拿出来,引进社会资本,在我国没有先例,证监会一开始不同意,担心拿走了会伤害小股民。
傅成玉回忆,后来他给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汇报,郭一听觉得是好事,随后就派了一位副主席,带着国际部、销售部、法律部来中石化调研,调研完了同意这么做。
为了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在销售板块后续引资过程中,采用了多轮筛选和竞争性谈判的方式,整个竞标和筛选的过程由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内外部专家组成独立评价委员会,对选定的意向投资者进行评议,评审过程由纪检监察部门组织监督。中石化领导层不参与评审。
最终,中石化销售公司29.99%股份引资1070.94亿元,市盈率达到14.23倍,而此前市盈率才8到10倍。
“销售公司利润连年下行,社会资本为什么还花高价进入呢?这说明国有企业的潜在价值非常大,市场看到了。”傅成玉说。
事实上,《中国经济周刊》曾就混合所有制改革访谈过多位业内人士,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担心被“秋后算账”,是他们最大的顾虑。傅成玉没有此顾虑吗?
他回答记者,自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后,国家出台了各种相关的资产管理与交易的制度和规范。只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公开透明操作,国有资产想流失都难。如果真有流失,一定有猫腻。
“搞企业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到风险。能看到的风险,都可以想办法规避。不能说有担忧就不干了,而是要设计好路线,想清楚如何防范风险,接着干。”傅成玉说。
国企领导必须是懂政治的企业家,而不是官员
在与傅成玉的交谈中,他时常会强调,改革思路和实践都来自“吃透中央精神”。这并非官场套话,他直言不讳:在企业我跟党中央保持一致,从来没有直接重复中央领导的讲话,而是认真领会中央对未来国企要求的精神实质,在国企工作中落到实处。
反思近年来的国企改革,傅成玉认为国有企业要培养懂政治的企业家。国企的第一功能和职责是为国家、股东、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产品。而长期以来,按政府行政级别赋予国企行政级别,导致了国有企业行政化和国企领导官员化,导致了国有企业活力不足,要推进国企去行政化改革。
傅成玉表示,国有企业一定要由懂政治的企业家来领导。懂政治与企业家两条缺一不可,懂政治的企业家应该是党在经济领域职业化的企业管理专家队伍,与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科学家、技术专家等一道构成党和国家治理的专家体系。
“在中海油、中石化工作的30多年,我们搞国企改革,很多时候并没有人给我们下硬任务,我们是在理解中央精神实质之后,一步步推進改革。你觉得我为什么能铁了心在这干?那是因为我眼前的目标是国际行业巨头,那是大山我得跨过去,那才是真挑战。”傅成玉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本文为《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