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于学生使用学案导学后出现的问题,尝试在高一必修化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在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不同课型中借助思维导图改进学案导学,并通过应用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表征化学知识,建构知识网络,解决学习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案导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1–001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校倡导学案导学下的课堂教学,这使原本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生活动丰富起来,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问题解决……一堂新课热热闹闹结束后,学案收上来批阅时发现,学案上“知识导航”这块知识内容的填写有时会出现空白现象。更值得笔者反思的问题是,课后问学生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学生要么支支吾吾,要么低头不语。一堂课学下来没有一个提纲挈领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常此以往,所学知识越多越容易混淆,两极分化也会日趋严重。
为了调查清楚原因,笔者仔细分析学生学案并进行相应学生访谈,发现个中原因。原因之一:学案上若出现对概念的辨析通常会造成学生的困扰。比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描述它们都必须是化合物,而学生往往对物质分类理解不到位,或者说大脑中缺少物质分类的清晰图式,导致学案填写错误或空白。原因之二:对课本上关键信息的获取存在障碍,比如“金属镁的提取”课本上只有三行文字,学生理解起来却有困难。要想很快掌握镁的提取流程,学生需要在头脑中快速地把文字转化成化学符号。原因之三:学生目前的笔记都是线性的摘抄,内容多而杂,还经常记了这点遗漏那点,这样的笔记不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借助思维导图能有效改变这种状况。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能够促进知识联系、加强知识网络构建的可视化教学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发展一种清晰的整体性知识框架,还能帮助学生表征化学知识,增加大脑运作效率,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尝试在化学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初见成效,有收获有反思。
2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思维导图
从认识思维导图到真正使用思维导图必须经历一个过程,笔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把有关思维导图的知识内化成方法技能。
2.1 引出思维导图
笔者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适时介绍思维导图。首先请学生打开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本目录,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第一专题‘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包含三个单元,分别是‘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为何把它们三者放在一起,它们内部存在怎样的联系呢?”紧接着在黑板上画出一张思维导图(见图1),对照思维导图介绍编者的用心安排。图中中心词“物质”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初中时学生对物质在宏观上的分类已有一定的认识,高中阶段将会对其中的一类“混合物”进行进一步分类和研究,还将学习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各种方法。从微观角度看,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物质构成的3种基本微粒,在高中阶段还将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和隐藏的数量关系。这张神奇的图不仅能向学生展示物质分类的方法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思维体系中。我们把这种将大脑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图称为思维导图。
第三步,师生共同补充和完善思维导图(见图3)。
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提出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再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教师进行评价。小组作品如图11所示。
思维导图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成为知识和思维过程的图形化表征,学生对自己所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不断反思和改进,通过实验探究进行思维的对话与碰撞,发现知识的真谛,体验合作的乐趣。小组之间绘制思维导图的合作,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他人的思维过程和给予他人恰当的帮助,使得同学之间更能互相激发思维、取长补短。
4 教学实践反思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将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而且还是基于思维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能使师生双方从新的视角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拓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实践证明思维导图对学案导学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有改进作用,值得在教学实践中推广使用。
在日常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原本线性的板书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黑板面积是固定的,发散的思维导图一旦展开,黑板面积就会不够用。学生也会遇到类似问题,学生的笔记本上一页纸的面积也是固定的,若要将一个专题内容在一页纸上记下来有时也很困难。刚开始我们都会擦掉,重新布局,绘制更“精致”小巧的图,但会耽误时间。经过不断总结方法,后来我们对于包含大概念的思维导图采用“主图 辅图”形式。主干知识在主图上表现出来,其中的细节内容在辅图上表示出来。这样既能展现知识的全貌,还能兼顾细节和一些注意事项[4]。当然,思维导图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力争将我们的化学课堂做得更完善。
参考文献:
[1]梁峰丽.思维导图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3]戚宝华.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7,(7):18~20.
[4]王光荣,高世霞.思维导图及其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5,(11):52~53.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案导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1–001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校倡导学案导学下的课堂教学,这使原本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生活动丰富起来,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问题解决……一堂新课热热闹闹结束后,学案收上来批阅时发现,学案上“知识导航”这块知识内容的填写有时会出现空白现象。更值得笔者反思的问题是,课后问学生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学生要么支支吾吾,要么低头不语。一堂课学下来没有一个提纲挈领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常此以往,所学知识越多越容易混淆,两极分化也会日趋严重。
为了调查清楚原因,笔者仔细分析学生学案并进行相应学生访谈,发现个中原因。原因之一:学案上若出现对概念的辨析通常会造成学生的困扰。比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描述它们都必须是化合物,而学生往往对物质分类理解不到位,或者说大脑中缺少物质分类的清晰图式,导致学案填写错误或空白。原因之二:对课本上关键信息的获取存在障碍,比如“金属镁的提取”课本上只有三行文字,学生理解起来却有困难。要想很快掌握镁的提取流程,学生需要在头脑中快速地把文字转化成化学符号。原因之三:学生目前的笔记都是线性的摘抄,内容多而杂,还经常记了这点遗漏那点,这样的笔记不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结构。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借助思维导图能有效改变这种状况。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能够促进知识联系、加强知识网络构建的可视化教学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发展一种清晰的整体性知识框架,还能帮助学生表征化学知识,增加大脑运作效率,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尝试在化学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初见成效,有收获有反思。
2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思维导图
从认识思维导图到真正使用思维导图必须经历一个过程,笔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把有关思维导图的知识内化成方法技能。
2.1 引出思维导图
笔者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适时介绍思维导图。首先请学生打开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本目录,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第一专题‘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包含三个单元,分别是‘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为何把它们三者放在一起,它们内部存在怎样的联系呢?”紧接着在黑板上画出一张思维导图(见图1),对照思维导图介绍编者的用心安排。图中中心词“物质”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初中时学生对物质在宏观上的分类已有一定的认识,高中阶段将会对其中的一类“混合物”进行进一步分类和研究,还将学习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各种方法。从微观角度看,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物质构成的3种基本微粒,在高中阶段还将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和隐藏的数量关系。这张神奇的图不仅能向学生展示物质分类的方法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思维体系中。我们把这种将大脑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图称为思维导图。
第三步,师生共同补充和完善思维导图(见图3)。
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提出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再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教师进行评价。小组作品如图11所示。
思维导图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成为知识和思维过程的图形化表征,学生对自己所构建的思维导图进行不断反思和改进,通过实验探究进行思维的对话与碰撞,发现知识的真谛,体验合作的乐趣。小组之间绘制思维导图的合作,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有利于学生学习他人的思维过程和给予他人恰当的帮助,使得同学之间更能互相激发思维、取长补短。
4 教学实践反思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将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而且还是基于思维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能使师生双方从新的视角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拓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实践证明思维导图对学案导学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有改进作用,值得在教学实践中推广使用。
在日常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原本线性的板书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黑板面积是固定的,发散的思维导图一旦展开,黑板面积就会不够用。学生也会遇到类似问题,学生的笔记本上一页纸的面积也是固定的,若要将一个专题内容在一页纸上记下来有时也很困难。刚开始我们都会擦掉,重新布局,绘制更“精致”小巧的图,但会耽误时间。经过不断总结方法,后来我们对于包含大概念的思维导图采用“主图 辅图”形式。主干知识在主图上表现出来,其中的细节内容在辅图上表示出来。这样既能展现知识的全貌,还能兼顾细节和一些注意事项[4]。当然,思维导图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力争将我们的化学课堂做得更完善。
参考文献:
[1]梁峰丽.思维导图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3]戚宝华.试论“思维导图”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7,(7):18~20.
[4]王光荣,高世霞.思维导图及其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5,(1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