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时我们相亲相爱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k2293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生活在中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把《水浒传》翻译成英文,书名改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书名的置换,反映出赛珍珠这样的感受:一部描写中国农民起义以及被招安的小说里面,比杀戮、谋略、情爱更让人倾心的是兄弟之情。水泊梁山的好汉,有名有姓108人。他们同生共死的理由只有一个:兄弟。
  兄弟情被中国人称为手足情。手足的比喻若译成外文或可使异域的读者费解,但中国人,特别在大地上耕作过的人眼见心知。手和脚一起劳碌,一同苦乐。前路有荆棘,足与手哪一个绕得过?血淌在掌上和脚下有一样的痛楚。把兄弟定位于肢体关系,是中国式的宗法伦理的一大发明,当然它来自儒家的教义。“孝悌”之“悌”,即说兄弟之间友善的、不弃不离的、订之于终生的亲情。在中国人心中,兄弟情是大事。大到什么程度?此事仅次于侍奉父母,是不可回避的做人的根本之一。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什么能够抵御饥荒、病患、兵乱?实话说,什么也抵御不了。但家庭的团结稳固,特别是以血缘相系的大家庭的和谐一体,或可保全在灾变面前破碎的生命与利益。如此看,兄弟的责任,远远大于同胞间的名分,理应共赴生死。于是,在旧时的大家庭,当老人赚得一些田产,养育一些子女——这是中国人的两大梦想——之后,思虑的大事是让儿孙住在一起,不分家。这个现象在潮汕人、客家人那里尤为鲜明。不分家,实为不分情。在财产共有的基础上浸润血脉的信息。所谓大屋和祖屋如同一个大缸,兄弟乃至妯娌一并泡在家族的酒浆里,情分抵达筋骨,气味相契。
  这种情形,在五四时期被视为封建守旧,曾被声讨砸烂。然而,在当时社会保障样样破败的境况中,父母衰老、兄弟离散,遇到当头之祸去找谁帮助呢?小家庭不堪摧折,还是兄弟更有力量,因而砸不烂。
  于是,中国社会诞生出一种奇特的伦理关系,即“友道”。它是从儒家的兄弟观念伸到社会的一种亲密纽带。这个道是什么?
  姓氏不同,血缘不同,籍贯不同,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也不一定相同,但变成兄弟。他们完全可以像亲兄弟一样剖肝沥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文前提到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即是这一现象的文学缩影。
  梁山好汉几乎每人都有一样优异本领。本领是他们的“好”。而在大宋王朝,“好”并没有什么出路,因为世道太差。所以他们每个人都被“憋”住了,人人都是死棋。抱成团之后,他们才舒展。除了“好”之外,他们第二个鲜明特征是“汉”。汉者,男人也,大丈夫也,其核心含义不在于性别,而在义。
  义,在儒家思想里不及“仁”的地位高,但在民间,义比仁的影响大得多。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草根思想史的学者也许会忽略“义”的巨大作用。它鲜明地存在于从先秦的荆轲直到现今的百姓心目中。
  它民间,它潜藏,它血性,它招之即来,它服从公理,它甚至是神秘的巨大能量。
  梁山的人氏“好”而“汉”之,个个成全了理想。他们未必个个本领卓绝,宋江就是最没本事的一个。但结为兄弟,能力让位于情谊,只要讲义气就足够了。因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兄弟”,并非拳击协会。它诉诸感情,寄托于心灵。虽然自己有亲生兄弟,但渴望更多的兄弟,并以亲兄弟事之。兄弟可以多到不限数量,广至四海之内。虽然这种关系可以成为帮会的基础,它仍然是中国人美好的传统之一,它的靶目标是消弭分裂,趋同和谐。人们从中看到,中国文化中感情力量的巨大。
  友道是一种大道。南怀瑾称之这“特殊社会”。它的思想基础包括了孔子、墨子和游侠三种思想的结合。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一旦结拜了兄弟之后,比同僚更讲仁义。没有仁,大家做事就缺少见容于社会的道德准则,无根基。而没有义,互无相助,称不上兄弟。
  不要认为“兄弟”只存在于古代,只存在于底层,只存在于黑帮当中,决非如此。如今的大学生共居一个寝室,也排老大、老二……毕业多年,他们也以此相称,感情笃实。高层之间也有兄弟情谊,这些兄弟们并非仰慕座次,而在渴望亲情,渴望在有限的血缘内的兄弟之外扩展更多的手足之情,为之愉悦与悲伤,为之奉献与奔走。他们什么也不图,只为那个彼此的称谓:兄弟。
  泰戈尔说:有一次,我梦见大家素不相识,醒来后,才知道我们原来相亲相爱。
其他文献
2014年《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系列关于张贤亮的文章,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夜孤灯读奇书》。作家出版自传并不稀奇,但发表未定稿自传,却鲜見。张贤亮如是也。读完文章,我终于解开心中的一个疑惑,一位作家如何能在商海中游刃有余。或许真是《资本论》的滋养和影响,让他在西北高原上一展经商才华,为那块神奇的土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备受争议,却不为所困;他特立独行,遂今生无憾。贤者,亮着,一生功过任由他人评说。  (
期刊
当前,初中生的写作令人担忧:假话、套话、空话几成痼疾,网络语言、半文半白、毫无语法规则的语言成为学生追逐的时尚;学生生活、社会现实、自然风光远离学生而去,无病呻吟则成了部分学生作文的通病。对此,我们可充分借鉴古诗来改变这一现状。  一、借鉴古诗中的练字来引导学生锤炼作文语言  作文语言贫乏,枯燥无味,缺乏真情实感是一个普遍问题。这和学生知识背景、语言积累及所处的语言环境有关。  古诗的语言是最精练
期刊
微言语  有一种落差是,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微言语  人一定要有五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两侧外泄的霸气、刻进命里的坚强!  微言语  如果没有发现美的眼睛,走遍世界,累的只是自己的脚,心却丝毫没有愉悦。  微言语  人生之高度,一靠实力,这是你与人抗衡的话语权,没有底气的愤怒毫无意义; 二靠选择,做对事只能对一时,选择对可以对一生; 三靠坚
期刊
“不刊之论”无不“刊登”义  不刊之论 bùkānzhīlùn  “不刊之论”原作“不刊之书”,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典范性著作。汉?扬雄《答刘歆书》:“是县(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也作“不刊之典” “不刊之笔”“不刊之训”等等,意思都差不多。  后来多用“不刊之论”指不可更改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精当,无懈可击。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证近代之师承,合当时之体范,况唐室以上
期刊
舊友难忘
期刊
介绍三种小吃  ——“醪(láo)糟”、“饹馇(ɡēzhɑ)”和“馓(sǎn)子麻花”  南方人喜食醪(láo)糟,北方人会做饹馇(ɡēzhɑ),西部地区爱炸馓(sǎn)子麻花。这三种带有地方色彩的食品,深受群众欢迎,可惜的是人们对它们的名称用字却不很熟悉。  卖醪糟的人常把醪糟写成“捞糟”“劳糟”。其实醪糟的名称和用字都是有讲头的。上海人做醪糟要先买甜酒药或称甜酒酿,说明醪糟与酒有关。  《现代
期刊
扬帆文学社位于江苏扬中美丽的长江绿洲上,社团成立于1981年,社团立足于服务全校师生,本着“扶植文学青年,提高写作水平”的原则,以“发挥聪明才智,弘扬靓丽个性”为宗旨,以“打造一流社团”为目标。文学社的成立让校园这片沃土获得了更大的生机,使文学这颗幼苗在莘莘学子心中得以发芽。社刊《扬帆》今已出版了60期,每期都图文并茂,精彩纷呈。近年我社社员的作品也不斷地见诸各级各类报刊上,还在一系列作文比赛中崭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永恒的托尔斯泰  ①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妮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竟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
期刊
所谓“草原三剑客”,指的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三位文化名人,他们分别是腾格尔、朝戈和鲍尔吉·原野。其中,腾格尔的名气最大,自然无须我多说了,这位极有男人味的蒙古汉子以自己独特的嗓音和激情,将来自苍茫北地的粗犷与柔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对于朝戈这个名字,我过去虽然有所耳闻,却也仅限于知道他是一位画家而已。在这三个人当中,应该说我了解最多的还是以写作散文而蜚声文坛的鲍尔吉·原野先生。  我与鲍尔吉·原野先
期刊
我住在牧民香加台的家里。那天晚上到公社听四胡演奏的比赛,回来快后夜两点了。刚要推门,听马厩传来沙沙声。子夜的月亮转到了天空的右边,正好照在马厩里,白马低着头嚼夜草。  月亮比前半夜更亮。亮这话也不对,像更白。两寸高的小草都拖着一根清晰的影子,屋檐下压酸菜的青石变为奶白色,砖房的水泥缝像罩在房子外的渔网。  马抬起头,见我没有丝毫惊讶,大眼睛依然安静,鼻梁有一条菱形的青斑,它的脸庞和脖颈血管粗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