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在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传统模式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旅游人才的培养应采用主体多元化、融合程度更高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传统的高校和旅游企业主体之外,引入了政府作为第三主体,并提出了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定制、培养过程协同、培养质量监控四大环节为核心的“四维一体”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论述了新模式下四大教学体系的建构。 研究为更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的旅游人才,解决高等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突出问题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
近四十年来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对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旅游精英人才的需求。然而人才流失率过高,旅游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一直是制约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为行业输送中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旅游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更加注重高校输送人才的实际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然而绝大多数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由于自身办学模式的路径依赖性,校企沟通联系不够紧密,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健全成为“通病”。另一方面,旅游企业未能跟高校进行有效沟通,未能向学校提出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于是造成了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脱节的现象,同时制约着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校企协同,完善实践教学系统,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的演进:从“校企合作”到“校企协同”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开始注重实践教育,这被认为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成为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产教融合、联合办学、共建专业、订单培养、实践基地等系列“产学研”模式应运而生,如火如荼。这种模式更多的还是从学生、学习角度考虑,即学生要结合企业生“产”将所“学”知识、技能通过“研”(创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以实现所学知识、技能的“升华”,以保证自己所学知识、既能满足社会发展所需。
“协同”概念来自于物理学,是指通过一定方式使复杂系统成为有序系统,从而产生巨大能量。这一概念后来被引入到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当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通过资源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而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时,这种协同效应被称为协同教育。“校企协同”不同于“校企合作”,它是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努力下,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协同”,具体表现为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訂、具体教学活动环节的改进,以及学校、科研院所等先是科研成果等在企业的应用等,可以说是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这种产学协同模式进行了研究,Chesbrough认为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的模式与高校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交流将有助于企业内外部创新要素的整合从而创造新的价值。Plewa和Quester研究了产学合作关系的动态演变特征指出产学间信任、双方承诺和良性互动能够对产学合作绩效产生直接影响。Etzkowita认为加强政府、高校和产业之间的多重互动是提升国家创新绩效的关键,重点指出了产学合作是新时期赋予高校的第三使命。何郁冰和陈忆基于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的三重互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析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李忠云和邓秀新深入探讨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和路径并给出了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现实与困境
旅游管理专业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2001年建校之初创办的专业之一。2006年旅游管理专业与宁波南苑集团签约,筹建南苑管理班,开创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局面,此后,旅游管理专业开启了实习基地建设的新高潮,在宁波市范围内先后与柏悦酒店、宁波威斯汀酒店、宁波阳光豪生酒店、宁波万豪酒店、宁波泛太平洋大酒店、宁波文化广场朗豪酒店、宁波东钱湖华贸希尔顿酒店以及中国国旅宁波分公司、浙江飞扬旅游集团、宁波浙仑海外旅游集团等公司开启了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体系。
经过十多年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我们发现原有的培养模式所带来的结果不如人意。虽然校企双方都投入多物力、人力和财力,但是最终学生的留用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却很难达预期。校企双方的合作“黏滞”在低效率阶段。细究其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自我成长的导向重心偏向学深造而非就业,因此对面向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的参与兴趣度不高,此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离社会需要还相差甚远。究其深层原因,其中有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是校企双方在协同目标的一致性上出现偏差。在十多年的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我们深刻发现高校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有较大的偏差,学校注重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为学术研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平台,而旅游企业更关注的是对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如何为企业产生更多的效益,从运营成本方面进行考虑,不愿意增加人才培养的支出,对人才培养问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校企双方协同目标的差异性,制约了协同人才培养取得最大的“双赢”成效。
第二是人才培养的协同体系不健全。首先是高校中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课程体系设置缺乏与旅游企业的对接,与旅游企业人才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匹配度较差;其次是没有有效构建“校企协同”课堂,校内课堂上缺少旅游企业的文化情境,将课堂搬到企业的又面临着教学管理中许多现实制约因素,旅游企业难以真正介入课堂教学。此外,缺乏教师联合培养机制,企业难以为学校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场地,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政府指导下的旅游管理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校企双方的协同育人机制由于目标要求的差异性,会带来合作上的困境,破题的关键在于引入第三方的保障力量——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才能为校企协同育人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一)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的三主体
1、主体群——旅游行业企业
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外实践基地,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主体就是由旅游行业及相关企业组成,他们起到岗位支持、实践场所提供以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培养的作用。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主体群能让学生多方了解旅游行业的特点,接触旅游行业不同岗位,了解地方旅游企业的主要运作模式,培养学生对地方企业的认同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2、主导群——学校各部门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商学院及其他相关院系及其学校所属职能部门组成,他们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主导者,起到引导、指导学生以及日常性的具体支持作用。学校可成立由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以及相关系部构成的实践指导小组,因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在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也需要教学计划的支持,而这些仅靠一个院系实现难度很大。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之所以需要主导群的全力配合就在于旅游行业的综合性能够提供多个专业所需的岗位,因此旅游管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还可以辐射其他相关的专业。
3、支持群——政府相关部门
支持群由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组成,它们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持者,包括主管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和人事局、教育局等部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主体群与主导群的良性互动,但起中间桥梁作用的是支持群。因为旅游管理的校外实践基地涉及的旅游企业比较多,企业经营规模、效益、理念以及旅游企业文化氛围各不相同,难免会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能够给与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外实践基地选择提供相对透明的信息,包括企业是否诚信、是否能够保证建设的需要以及一些相关资金的倾斜等,同时也对旅游企业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二)“四维一体”校企协同培养新模式
陈兴文(2016)等学者在以往的研究中提出了全过程“闭环式”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提出了“四维一体”全过程校企协同是指校企双方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实施、培养质量监控等四大环节进行全面协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闭环协同。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课程实践结合、研究应用结合等途径,实施校企协同修订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联合组建学校专业教师与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教学科研团队等一系列教学科研互动,提升校企双方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促进了校企双方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實践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四维一体”校企协同培养新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培养目标体系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凸显成效,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以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出发,以旅游企业需求人才为导向,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与质量标准。高校和旅游企业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实践教学理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体,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教学目标体系。在对培养目标的实施中,宁波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每学年定期组织学生到合作的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将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到创新能力。
(二)构建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开展教学的依据,也是保证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学院和专业将按照培养目标详细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旅游企业根据用人需求与高校共同研讨教学内容。经过校企协同,宁波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技能训练,该部分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企业应提供相应的场所给学生进行参观,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具体操作。第二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为综合素质提升,在全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环节相互融合,在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专业意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三部分为创新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是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平台,让学生在专业认知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具体的专项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部分可以结合旅游企业实际中的案例,让学生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校企协同的作用下,学校和企业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所有的教学活动,构建从“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到“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到“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的“能力递进”式教学课程体系。
(三)构建完善规范的培养过程管理体系
在学生本科四年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有科学规划的管理体系来保障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顺利运行。高校和旅游企业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并进行奖惩结合,形成提高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产学研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构建开放多元的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衡量校企协同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教学效果,应构建相应的学评价体系,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面考察,摸清高校和旅游企业在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系统分析,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解决办法。应建立校企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以教学质量评价为契机,对校企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考察,从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并对高校和旅游企业的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综合性的评价,通过评价找出教学环节的不足,并针对不足进行整改,构建实践内容质量评价、实践过程质量评价、实践质量信息反馈和实践创新考试考核等多方面的教学评价体系。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以上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培养目标体系是先导,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是中心,培养过程管理体系是关键,质量评价体系是保障,本科院校应该和旅游企业一起将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有效协同,双方进行互动协作,共同推进应用型和创新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兴文,刘燕,邵强.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18(01):92-96.
[2]李国庆.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8):130-131.
[3]李国庆.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机制研究[J].经贸实践,2018(24):262.
[4]韦福巍,黄荣娟.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河池学院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8,38(03):90-94.
[5]杨洁,何燕子.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探讨——基于校企协同的视角[J].科技经济市场,2013(11):167-170.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多元平台校企协同发展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项目编号:NITJG-201642。
作者简介:王元浩(1980—),男,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李绍英(1977—),女,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大数据挖掘分析。
关键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
近四十年来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对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旅游精英人才的需求。然而人才流失率过高,旅游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一直是制约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为行业输送中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来源,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旅游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更加注重高校输送人才的实际运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然而绝大多数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由于自身办学模式的路径依赖性,校企沟通联系不够紧密,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健全成为“通病”。另一方面,旅游企业未能跟高校进行有效沟通,未能向学校提出人才需求与培养方案,于是造成了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脱节的现象,同时制约着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校企协同,完善实践教学系统,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的演进:从“校企合作”到“校企协同”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开始注重实践教育,这被认为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成为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产教融合、联合办学、共建专业、订单培养、实践基地等系列“产学研”模式应运而生,如火如荼。这种模式更多的还是从学生、学习角度考虑,即学生要结合企业生“产”将所“学”知识、技能通过“研”(创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以实现所学知识、技能的“升华”,以保证自己所学知识、既能满足社会发展所需。
“协同”概念来自于物理学,是指通过一定方式使复杂系统成为有序系统,从而产生巨大能量。这一概念后来被引入到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当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通过资源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而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时,这种协同效应被称为协同教育。“校企协同”不同于“校企合作”,它是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努力下,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协同”,具体表现为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訂、具体教学活动环节的改进,以及学校、科研院所等先是科研成果等在企业的应用等,可以说是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这种产学协同模式进行了研究,Chesbrough认为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的模式与高校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交流将有助于企业内外部创新要素的整合从而创造新的价值。Plewa和Quester研究了产学合作关系的动态演变特征指出产学间信任、双方承诺和良性互动能够对产学合作绩效产生直接影响。Etzkowita认为加强政府、高校和产业之间的多重互动是提升国家创新绩效的关键,重点指出了产学合作是新时期赋予高校的第三使命。何郁冰和陈忆基于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的三重互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分析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李忠云和邓秀新深入探讨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和路径并给出了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现实与困境
旅游管理专业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2001年建校之初创办的专业之一。2006年旅游管理专业与宁波南苑集团签约,筹建南苑管理班,开创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局面,此后,旅游管理专业开启了实习基地建设的新高潮,在宁波市范围内先后与柏悦酒店、宁波威斯汀酒店、宁波阳光豪生酒店、宁波万豪酒店、宁波泛太平洋大酒店、宁波文化广场朗豪酒店、宁波东钱湖华贸希尔顿酒店以及中国国旅宁波分公司、浙江飞扬旅游集团、宁波浙仑海外旅游集团等公司开启了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体系。
经过十多年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我们发现原有的培养模式所带来的结果不如人意。虽然校企双方都投入多物力、人力和财力,但是最终学生的留用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却很难达预期。校企双方的合作“黏滞”在低效率阶段。细究其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自我成长的导向重心偏向学深造而非就业,因此对面向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的参与兴趣度不高,此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离社会需要还相差甚远。究其深层原因,其中有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是校企双方在协同目标的一致性上出现偏差。在十多年的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我们深刻发现高校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有较大的偏差,学校注重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为学术研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平台,而旅游企业更关注的是对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如何为企业产生更多的效益,从运营成本方面进行考虑,不愿意增加人才培养的支出,对人才培养问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校企双方协同目标的差异性,制约了协同人才培养取得最大的“双赢”成效。
第二是人才培养的协同体系不健全。首先是高校中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课程体系设置缺乏与旅游企业的对接,与旅游企业人才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匹配度较差;其次是没有有效构建“校企协同”课堂,校内课堂上缺少旅游企业的文化情境,将课堂搬到企业的又面临着教学管理中许多现实制约因素,旅游企业难以真正介入课堂教学。此外,缺乏教师联合培养机制,企业难以为学校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场地,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政府指导下的旅游管理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校企双方的协同育人机制由于目标要求的差异性,会带来合作上的困境,破题的关键在于引入第三方的保障力量——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才能为校企协同育人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一)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的三主体
1、主体群——旅游行业企业
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外实践基地,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主体就是由旅游行业及相关企业组成,他们起到岗位支持、实践场所提供以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培养的作用。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主体群能让学生多方了解旅游行业的特点,接触旅游行业不同岗位,了解地方旅游企业的主要运作模式,培养学生对地方企业的认同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2、主导群——学校各部门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商学院及其他相关院系及其学校所属职能部门组成,他们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主导者,起到引导、指导学生以及日常性的具体支持作用。学校可成立由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以及相关系部构成的实践指导小组,因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在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也需要教学计划的支持,而这些仅靠一个院系实现难度很大。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之所以需要主导群的全力配合就在于旅游行业的综合性能够提供多个专业所需的岗位,因此旅游管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还可以辐射其他相关的专业。
3、支持群——政府相关部门
支持群由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组成,它们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持者,包括主管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和人事局、教育局等部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主体群与主导群的良性互动,但起中间桥梁作用的是支持群。因为旅游管理的校外实践基地涉及的旅游企业比较多,企业经营规模、效益、理念以及旅游企业文化氛围各不相同,难免会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能够给与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外实践基地选择提供相对透明的信息,包括企业是否诚信、是否能够保证建设的需要以及一些相关资金的倾斜等,同时也对旅游企业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二)“四维一体”校企协同培养新模式
陈兴文(2016)等学者在以往的研究中提出了全过程“闭环式”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提出了“四维一体”全过程校企协同是指校企双方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实施、培养质量监控等四大环节进行全面协同,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闭环协同。通过产学研基地建设、课程实践结合、研究应用结合等途径,实施校企协同修订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联合组建学校专业教师与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教学科研团队等一系列教学科研互动,提升校企双方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促进了校企双方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實践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四维一体”校企协同培养新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培养目标体系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凸显成效,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以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出发,以旅游企业需求人才为导向,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与质量标准。高校和旅游企业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实践教学理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体,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教学目标体系。在对培养目标的实施中,宁波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每学年定期组织学生到合作的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将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到创新能力。
(二)构建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开展教学的依据,也是保证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学院和专业将按照培养目标详细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旅游企业根据用人需求与高校共同研讨教学内容。经过校企协同,宁波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技能训练,该部分是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企业应提供相应的场所给学生进行参观,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具体操作。第二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为综合素质提升,在全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环节相互融合,在增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专业意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三部分为创新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是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平台,让学生在专业认知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具体的专项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部分可以结合旅游企业实际中的案例,让学生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校企协同的作用下,学校和企业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所有的教学活动,构建从“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到“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到“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的“能力递进”式教学课程体系。
(三)构建完善规范的培养过程管理体系
在学生本科四年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有科学规划的管理体系来保障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顺利运行。高校和旅游企业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并进行奖惩结合,形成提高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产学研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构建开放多元的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衡量校企协同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教学效果,应构建相应的学评价体系,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面考察,摸清高校和旅游企业在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系统分析,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解决办法。应建立校企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制度,以教学质量评价为契机,对校企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考察,从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并对高校和旅游企业的实践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综合性的评价,通过评价找出教学环节的不足,并针对不足进行整改,构建实践内容质量评价、实践过程质量评价、实践质量信息反馈和实践创新考试考核等多方面的教学评价体系。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以上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培养目标体系是先导,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是中心,培养过程管理体系是关键,质量评价体系是保障,本科院校应该和旅游企业一起将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有效协同,双方进行互动协作,共同推进应用型和创新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兴文,刘燕,邵强.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18(01):92-96.
[2]李国庆.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8):130-131.
[3]李国庆.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机制研究[J].经贸实践,2018(24):262.
[4]韦福巍,黄荣娟.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河池学院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8,38(03):90-94.
[5]杨洁,何燕子.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探讨——基于校企协同的视角[J].科技经济市场,2013(11):167-170.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多元平台校企协同发展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项目编号:NITJG-201642。
作者简介:王元浩(1980—),男,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李绍英(1977—),女,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大数据挖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