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个普通的老师,上了三节“违背”课堂基本规律的课,因而具有相当的难度,没有得到正常发挥,也在情理之中,但无意之中,却也暴露了各自的缺憾,而且还有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性,从而值得仔细思考:我们的课堂应该追求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将教师的学养与学生的成长和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等一系列问题。难道这不是很有必要的吗?风暴在哪里?恰恰在于授课之后,授课人和听课人不能平静的心里,而非在课堂之上。能够引起思索,尤其是批评之后的反思,才是“风暴”的真正含义。
对于三位老师的课,我有很多感触,不能一一尽 述。作为一线教师,我最感兴趣的是课堂应该成为一 个什么样子,也就是课堂上下内外、师生之间应该保 持什么状态是比较理想的——而不管这种课堂是你 自己的“家常”课堂,还是所谓的公开课,因为这都是 你所面对的课堂;也不管你所面对的学生是你的“亲 学生”还是临时借来的“后学生”,因为只要你在前面 一站,他们都是你的学生。所以,撇开其余不谈,我就 从这点谈谈自己对这三节课的思索。没有理论的架 子,亦无哲学的底子,我只是作为一个从教十余年的 语文教师,来谈谈自己对于课堂的一点认识。
首先,我不认为三位教师在课堂的设计和课堂 的驾驭还有课后的自我评价上有什么突破,如果说 有突破的话,那就是这种上午10时点课下午立马 上课,师不知生、生不识师且不通教材的情况下硬 上的办法,是对于司空见惯的表演式公开课的突 破。而恰恰就是这种有些矫枉过正的突破,限制了 三位教师,使他们难以在课堂上突破什么了,别说 突破,如此赶鸭上架,连自己惯常风格的体现、手段 的运用以及精神理念的再现也是难以做到的。或 许,这就是为什么面对论坛上的批评和指责的时 候,薛瑞萍老师和干国祥老师不约而同地都拿出自 己大量的其他课堂实录来为自己解证的苦衷了。
三节课听下来,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课怎么可以这样上?对于三位教师的学养以及对于教材的把握能力,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我都没有任何疑义,让我始终不能释怀的,恰恰是学养以外的东西。三位教师在关注学生情感、心理和思维方面以及在驾驭课堂上都存在了相当严重的缺憾,这些可 以从他们课堂的许多细节上看出来。
回顾课堂风暴,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年轻教师,对 于课堂本身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对课程的有效开 发也不够开阔,无论是自身学养的不断内化与转化, 还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与提升,还是课堂基本 构成的优裕调控与应对,都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进一 步加强和提高的地方。如何将学识、理论、视野和课 堂这个实践的土壤有效地结合起来,还任重道远。
对于三位老师的课,我有很多感触,不能一一尽 述。作为一线教师,我最感兴趣的是课堂应该成为一 个什么样子,也就是课堂上下内外、师生之间应该保 持什么状态是比较理想的——而不管这种课堂是你 自己的“家常”课堂,还是所谓的公开课,因为这都是 你所面对的课堂;也不管你所面对的学生是你的“亲 学生”还是临时借来的“后学生”,因为只要你在前面 一站,他们都是你的学生。所以,撇开其余不谈,我就 从这点谈谈自己对这三节课的思索。没有理论的架 子,亦无哲学的底子,我只是作为一个从教十余年的 语文教师,来谈谈自己对于课堂的一点认识。
首先,我不认为三位教师在课堂的设计和课堂 的驾驭还有课后的自我评价上有什么突破,如果说 有突破的话,那就是这种上午10时点课下午立马 上课,师不知生、生不识师且不通教材的情况下硬 上的办法,是对于司空见惯的表演式公开课的突 破。而恰恰就是这种有些矫枉过正的突破,限制了 三位教师,使他们难以在课堂上突破什么了,别说 突破,如此赶鸭上架,连自己惯常风格的体现、手段 的运用以及精神理念的再现也是难以做到的。或 许,这就是为什么面对论坛上的批评和指责的时 候,薛瑞萍老师和干国祥老师不约而同地都拿出自 己大量的其他课堂实录来为自己解证的苦衷了。
三节课听下来,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课怎么可以这样上?对于三位教师的学养以及对于教材的把握能力,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我都没有任何疑义,让我始终不能释怀的,恰恰是学养以外的东西。三位教师在关注学生情感、心理和思维方面以及在驾驭课堂上都存在了相当严重的缺憾,这些可 以从他们课堂的许多细节上看出来。
回顾课堂风暴,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年轻教师,对 于课堂本身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对课程的有效开 发也不够开阔,无论是自身学养的不断内化与转化, 还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与提升,还是课堂基本 构成的优裕调控与应对,都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进一 步加强和提高的地方。如何将学识、理论、视野和课 堂这个实践的土壤有效地结合起来,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