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馆是国家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体现政府导向和群众文化权利的主要阵地和主力军,文化馆的工作更是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体现。文化馆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具有全民性、主导性、公益性、服务性、平等性、多样性等特征,对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发展文化公益事业,既保障了群众根本利益,又体现了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群众文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更高更快的发展阶段。面对群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宽领域和高标准的格局,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该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完善的自身体制与机制,做好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创作和研究工作,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等问题就摆在了眼前。笔者认为,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必能有所建树。
一、更新观念,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而科学的文化馆工作体系
社会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文化馆工作体系必须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和突破,在运行机制上要有新的变革,在运作模式上要进行创新,在工作程序上要更加公开透明、科学严谨。改革和创新应是观念形成的核心。只有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群众公共文化事业才有新的进展。就目前而言,改革文化馆的运营机制,建立社会化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文化馆工作能够快速有效开展的根本手段。那么,在建设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就应该加强社会化参与的程度和政策鼓励力度。这样,便能提升整个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能力、投入能力和服务能力。通过社会化的参与,很大程度上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事业,加大社会赞助的可能性。
基于这点,南康市文化馆紧跟时代步伐,创新运作机制,在成功举办由个私企业赞助的“南安四县”文艺汇演之后,又于一九九四年始顺利开展了16届由社会各界赞助的一年一度的“南埜之声”文艺汇演活动。仅此项活动由每年惠及群众5万人发展到现在惠及群众50万人,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地方文化事业发展。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群众文化专业功能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指标主要体现在馆(站)的数量、建筑面积、投资、覆盖率、利用率、现代化水平、功能等,这些指标的设定是为了更好考核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专业服务功能。
(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和达标率。加大政府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大力建设文化馆服务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开发,形成文化活动的网络和载体,发挥出文化馆服务体系的专业功能。
(二)坚持国家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发展方向。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相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要保证公共文化活动用房面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切实保证群众享受文化的权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整合文化资源,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对现有设施进行多功能开发,使其向现代化、科学化和综合性服务发展。充分开发资源,力求功能共享。如为老年教育事业服务,创办老年大学示范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创办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让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鼓励免费或低偿的公益性文化项目,让文化设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服务。
三、在法制规范下,完善文化馆评估体系
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强规范管理和法规引导,制定管理条例,建立起一套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形成激励群众文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在法制规范下,使文化馆工作体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终实现并保障群众文化的全面繁荣。如制订群众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文化市场规范管理条例,制订公共文化生活多元化发展计划等。
只有完善评估体系,才能充分调动文化馆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随着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日益发展,建立一套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群众文化评估指标体系,反映社会公益文化的发展状况,是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南康市文化馆在组织开展广场文艺活动、美术展览和专业文艺调演等活动的同时,建立起了一套与之对应的评估体系,及时监督、评价并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对该市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奖优罚劣,肯定了成绩,工作就有干劲,就会去联系实情,找出不足,学习先进,追求创新,那么工作也就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加大公共文化管理,增强文化馆工作活力
首先,发挥政府监管职能,提高宏观管理效能。体制要改革,机制要创新,政府职能就要进一步转变,实行政事分开,逐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从主要面向直属单位管理向面向社会管理的转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尝试创新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发挥文化馆的主体功能。
其次,警惕专业团体把文化馆当成廉价演出和活动的场所。部分地方文化馆把专业文艺团体的成绩当成了自己的成绩,工作重心放在了为专业文化服务,甚至把政府有限的资金也投入给这些专业团体。这显然与国家政策不符,需要给予引导和纠正。若对群众文化单位与专业团体合作开展的以公益性为前提的面向群众的低偿或无偿演出、讲座、培训等活动大力支持并增加资金投入,那么,文化馆的工作活力将大大增强。
再次,建立群众文艺创作、演出、运作、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基层文化馆可利用研讨会、表彰会、展示会等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可通过推出群众文化明星,理论研究成果奖、群众文艺创作奖等激励措施,增强文化馆工作活力。
最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办文化与管文化、普及与提高、面向群众与面向市场四种关系。发挥文化馆龙头作用,履行机构职能,完善组织辅导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新一代专业群众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树立社会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文化形象。
南康市目前有三级文化网络,市文化馆、街道(乡镇)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各层级组织之间要加强联系和机制运作,在设施上进行资源互补,在技能上达到资源共享,在管理上上下一条线,统一指挥,这样,文化馆工作服务体系的潜能才能完全挖掘出来,工作也就充满了活力。如有的乡村文化设施不全,就联合组建文化中心,像南康市龙华乡文化中心、赤土畲族少数民族乡文化中心等。文化馆在“三下乡”工作中也不断送出设备、技能和工作指导方法,繁荣了一方文化事业。
五、创新文化活动方式,更新文化活动内容
为保证群众免费参加文化活动的权利,必然要扩大公益性文化活动比例,并且文化活动方式要有所创新,文化活动内容要有所拓展。
(一)把握文化活动发展的生态环境,树立文化发展的效益观。在文化馆体系的专业文化发展上要处理好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普及与提高、思想性与娱乐性、共性和个性等四个关系,要围绕城市和地区特点,营造文化特征,构建特色文化。
(二)探索发展之路,拓宽文化投资渠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落实并完善文化事业有关税费、用地等优惠政策。改革投入方式,增加动态投入比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设立公共文化发展基金。建立多渠道筹资、多种投入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机制。这样,文化活动的方式才能多样化,文化活动的内容才能得到更新。南康市近年来以3成的增长速度投入大量资金筹建市群众文化娱乐中心,举办广场周末文化活动,开展一年一度的“南埜之声”文艺调演和节日文化艺术活动。现在,该市文化娱乐中心已建成部分设施并对群众开放,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诚然,社会公共文化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在构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工作做细、做实、做全,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变革创新。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文化馆)
发展文化公益事业,既保障了群众根本利益,又体现了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群众文化建设已进入一个更高更快的发展阶段。面对群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宽领域和高标准的格局,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该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完善的自身体制与机制,做好群众文化的组织、辅导、创作和研究工作,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等问题就摆在了眼前。笔者认为,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必能有所建树。
一、更新观念,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而科学的文化馆工作体系
社会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文化馆工作体系必须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和突破,在运行机制上要有新的变革,在运作模式上要进行创新,在工作程序上要更加公开透明、科学严谨。改革和创新应是观念形成的核心。只有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群众公共文化事业才有新的进展。就目前而言,改革文化馆的运营机制,建立社会化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文化馆工作能够快速有效开展的根本手段。那么,在建设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就应该加强社会化参与的程度和政策鼓励力度。这样,便能提升整个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能力、投入能力和服务能力。通过社会化的参与,很大程度上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事业,加大社会赞助的可能性。
基于这点,南康市文化馆紧跟时代步伐,创新运作机制,在成功举办由个私企业赞助的“南安四县”文艺汇演之后,又于一九九四年始顺利开展了16届由社会各界赞助的一年一度的“南埜之声”文艺汇演活动。仅此项活动由每年惠及群众5万人发展到现在惠及群众50万人,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地方文化事业发展。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群众文化专业功能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指标主要体现在馆(站)的数量、建筑面积、投资、覆盖率、利用率、现代化水平、功能等,这些指标的设定是为了更好考核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专业服务功能。
(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和达标率。加大政府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大力建设文化馆服务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开发,形成文化活动的网络和载体,发挥出文化馆服务体系的专业功能。
(二)坚持国家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发展方向。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相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要保证公共文化活动用房面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切实保证群众享受文化的权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整合文化资源,提高设施的利用率。对现有设施进行多功能开发,使其向现代化、科学化和综合性服务发展。充分开发资源,力求功能共享。如为老年教育事业服务,创办老年大学示范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创办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让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鼓励免费或低偿的公益性文化项目,让文化设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服务。
三、在法制规范下,完善文化馆评估体系
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强规范管理和法规引导,制定管理条例,建立起一套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形成激励群众文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在法制规范下,使文化馆工作体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终实现并保障群众文化的全面繁荣。如制订群众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文化市场规范管理条例,制订公共文化生活多元化发展计划等。
只有完善评估体系,才能充分调动文化馆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随着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日益发展,建立一套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群众文化评估指标体系,反映社会公益文化的发展状况,是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南康市文化馆在组织开展广场文艺活动、美术展览和专业文艺调演等活动的同时,建立起了一套与之对应的评估体系,及时监督、评价并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对该市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奖优罚劣,肯定了成绩,工作就有干劲,就会去联系实情,找出不足,学习先进,追求创新,那么工作也就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四、加大公共文化管理,增强文化馆工作活力
首先,发挥政府监管职能,提高宏观管理效能。体制要改革,机制要创新,政府职能就要进一步转变,实行政事分开,逐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从主要面向直属单位管理向面向社会管理的转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尝试创新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发挥文化馆的主体功能。
其次,警惕专业团体把文化馆当成廉价演出和活动的场所。部分地方文化馆把专业文艺团体的成绩当成了自己的成绩,工作重心放在了为专业文化服务,甚至把政府有限的资金也投入给这些专业团体。这显然与国家政策不符,需要给予引导和纠正。若对群众文化单位与专业团体合作开展的以公益性为前提的面向群众的低偿或无偿演出、讲座、培训等活动大力支持并增加资金投入,那么,文化馆的工作活力将大大增强。
再次,建立群众文艺创作、演出、运作、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基层文化馆可利用研讨会、表彰会、展示会等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可通过推出群众文化明星,理论研究成果奖、群众文艺创作奖等激励措施,增强文化馆工作活力。
最后,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办文化与管文化、普及与提高、面向群众与面向市场四种关系。发挥文化馆龙头作用,履行机构职能,完善组织辅导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新一代专业群众文化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树立社会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文化形象。
南康市目前有三级文化网络,市文化馆、街道(乡镇)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各层级组织之间要加强联系和机制运作,在设施上进行资源互补,在技能上达到资源共享,在管理上上下一条线,统一指挥,这样,文化馆工作服务体系的潜能才能完全挖掘出来,工作也就充满了活力。如有的乡村文化设施不全,就联合组建文化中心,像南康市龙华乡文化中心、赤土畲族少数民族乡文化中心等。文化馆在“三下乡”工作中也不断送出设备、技能和工作指导方法,繁荣了一方文化事业。
五、创新文化活动方式,更新文化活动内容
为保证群众免费参加文化活动的权利,必然要扩大公益性文化活动比例,并且文化活动方式要有所创新,文化活动内容要有所拓展。
(一)把握文化活动发展的生态环境,树立文化发展的效益观。在文化馆体系的专业文化发展上要处理好文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普及与提高、思想性与娱乐性、共性和个性等四个关系,要围绕城市和地区特点,营造文化特征,构建特色文化。
(二)探索发展之路,拓宽文化投资渠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落实并完善文化事业有关税费、用地等优惠政策。改革投入方式,增加动态投入比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设立公共文化发展基金。建立多渠道筹资、多种投入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机制。这样,文化活动的方式才能多样化,文化活动的内容才能得到更新。南康市近年来以3成的增长速度投入大量资金筹建市群众文化娱乐中心,举办广场周末文化活动,开展一年一度的“南埜之声”文艺调演和节日文化艺术活动。现在,该市文化娱乐中心已建成部分设施并对群众开放,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诚然,社会公共文化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在构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工作做细、做实、做全,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变革创新。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