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门神信仰及其文化的起源及流变,是先民在社会伊始对人与他者关系厘定的一个具象标杆,内在上反映出先民精神思维的指向性和最初的信仰崇拜,外在上是社會结构变迁对人的定位的重新思考。反向运用内在崇拜与外在意识来分析历史话语中的门神文化与传说,得以深层次地观察门神起源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塑造和影响,以及门神神话对整个远古神话的构成和异变作用。
【关键词】:门神 生命崇拜 复活信仰 空间意识
引言:“门神”的崇拜出现,是传统信仰的一个具象变体,体现着先民对生命力的向往和对灾祸的抗拒,体现着对复活的渴望与畏惧,体现着对私人领域的占领,参与组成传统文化心理的形成,是重要的神话起源之一。
一、生命的至高崇拜
“门神”的出现,理论上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神”的出现,即人类有了原始的宗教、巫术、神话,由生物人进化为有宗教文化的真正意义上的人。二是“门”的出现,即人类开始有山洞、地穴之类的居所,有了所谓的“门”。汉人王充在《论衡订鬼》中所引《山海经》佚文:“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郁垒大桃人,门户画种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在这里,门神形象第一次被确立起来,表现为神荼、郁垒二神。原始先民的思维是一种混沌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物我合一,神荼、郁垒的神像原本是鲜花,而在先民那里,这些植物往往缺被当作先妣神灵魂的依附之物,或者先妣神本身。“门神”象征着原始初民对先祖先妣崇高而强大的威力的崇拜,这一崇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先妣强大生命生殖力的崇拜。原始时期,由于时社会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就是生产力的全部,人口的多少、体质的强弱决定氏族或部落的兴衰,所以人们对妇女分娩十分重视。他们渴求蓬勃的生殖繁衍能力,希望通过供奉先妣灵魂依附之物得以获得先祖的生殖力,从而使氏族得以繁荣昌盛、生生不息。二是要借助先妣的神力,驱赶“恶害之鬼”,保佑门内、寨中子民的安全。“原始人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万物有灵和到处都是鬼魂的世界中,暴露在大自然的直接威胁之下,对家的这种感觉较之对大自然已有充分认识的文明人更为强烈”。唯有“难止恶气,阻吓恶魂”,方能保佑生灵,保护整个氏族的勃勃生机。
二、死亡与复活再生信仰
门神文化中的生命崇拜除了对现世安康的渴望,还源于对生命复活再生的迷信与敬畏。原始时代,因为形象思维对拟人态世界观的倒置看待,先民认为周边的环境与生物与自身一样具有生命,认为本氏族人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图腾。于是,一方面虔诚地供奉和膜拜图腾物,模仿自己的图腾物……人们在神圣的集会场所或居住地供奉的图腾物(头骨、仿制品、画像、象征物),成为了早期的兄弟民族部落最初的“门神”;另一方面门神则袭承了图腾文化中最为特殊和极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即“死亡——复活再生”意识。最原始的图腾意识,通过一种死亡与复活的轮回观深深地烙印在先民心中,并影响构造了门神形象选择和象征意义。原始先民确认为,人活着是活着,人死了也是活着,他的灵魂可以找到新的依附之物,从而复活再生。但人死后,死者的灵魂容易受到“恶害之鬼”的侵扰,所以必须要以凶神恶煞的“面目”来恐吓、驱赶那些试图骚扰死者亡灵、妨碍死者复活的“恶害之鬼”。基于此,墓地和出殡时门神用来确保死者灵魂不受打扰,从而亡灵能顺利复活。守卫地下之门的门神,对于为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原始人来说,除去其中对天命的迷信,还充盈着一种对生命活力的不懈追求,是对死亡恐惧的一种心理克服,对生命存在一种形式探索。
三、私人空间的圈定
门神文化的出现在其精神上标志着原始先民的生命崇拜和复活再生意识,而在现实上又可见其在划分私人空间上初步意识。“先秦时期门祭所祭祀的是门本身,这意味着门本身便是神。而门作为神,最初所具有的神力应只是分隔——就像门在诞生之初,其最本质、最实际的作用是分隔一样。”门神这种作用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私有制的出现颠覆了井田制及之前人们对土地的划分意识,先民突然意识到万物是要分自己和他人的,为了实现区别,具有分隔意义的事物就随之出现,门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所以,门所化身的门神最初的神力只是分隔,即帮助门内子民将他们和门外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所隔开。先民通过门神向外界宣告,这是我的地方,我和我的子民在这里居住,由此产生私人空间意识的早期萌芽。
“由于他们还没有完全把自己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所以他们往往从某些动物或植物乃至无生物 (如风、雨、雷、电、彩虹等) 的角度来想象人类自己;同时,他们还不能把个体从群体中分离出来,所以他们对自身的思考又总是表现为对群体的思考”。门神的分隔之力,激发了先民对个体和种族群体、人与自然的最初思考,开始了对自身种族起源的探索,从“万物有灵和到处都是鬼魂的世界”中脱离出思考本氏族主体的起源,又回归于万物有灵的大自然中,此时的门神归结于自然之力,成为了自然对人指引,即分隔是种群和自然的应有之义。在信仰的层面上,门神守护生命,也守护领域,先民不断强调在这个意义上的门神文化,从而门神成为私人空间最有力的佐证,使门后的世界成为确信无疑的供划分场域,并影响了之后数千年对公共空间的“漠视”。
【参考文献】:
【1】张福三. 原始人类对生命意识的反思—一死亡、复活再生神话研究[J].思想战线.1989(6)
【2】戚序. 心灵的渴求——浅论门神源流及其演化[N].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1(3)
【3】杨琳.门神的祭祀及演变[J].民族艺术.2002(2)
【4】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于洛(1998——)女,汉族,江苏镇江人,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李方园(1994——)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
【关键词】:门神 生命崇拜 复活信仰 空间意识
引言:“门神”的崇拜出现,是传统信仰的一个具象变体,体现着先民对生命力的向往和对灾祸的抗拒,体现着对复活的渴望与畏惧,体现着对私人领域的占领,参与组成传统文化心理的形成,是重要的神话起源之一。
一、生命的至高崇拜
“门神”的出现,理论上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神”的出现,即人类有了原始的宗教、巫术、神话,由生物人进化为有宗教文化的真正意义上的人。二是“门”的出现,即人类开始有山洞、地穴之类的居所,有了所谓的“门”。汉人王充在《论衡订鬼》中所引《山海经》佚文:“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郁垒大桃人,门户画种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在这里,门神形象第一次被确立起来,表现为神荼、郁垒二神。原始先民的思维是一种混沌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物我合一,神荼、郁垒的神像原本是鲜花,而在先民那里,这些植物往往缺被当作先妣神灵魂的依附之物,或者先妣神本身。“门神”象征着原始初民对先祖先妣崇高而强大的威力的崇拜,这一崇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先妣强大生命生殖力的崇拜。原始时期,由于时社会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就是生产力的全部,人口的多少、体质的强弱决定氏族或部落的兴衰,所以人们对妇女分娩十分重视。他们渴求蓬勃的生殖繁衍能力,希望通过供奉先妣灵魂依附之物得以获得先祖的生殖力,从而使氏族得以繁荣昌盛、生生不息。二是要借助先妣的神力,驱赶“恶害之鬼”,保佑门内、寨中子民的安全。“原始人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万物有灵和到处都是鬼魂的世界中,暴露在大自然的直接威胁之下,对家的这种感觉较之对大自然已有充分认识的文明人更为强烈”。唯有“难止恶气,阻吓恶魂”,方能保佑生灵,保护整个氏族的勃勃生机。
二、死亡与复活再生信仰
门神文化中的生命崇拜除了对现世安康的渴望,还源于对生命复活再生的迷信与敬畏。原始时代,因为形象思维对拟人态世界观的倒置看待,先民认为周边的环境与生物与自身一样具有生命,认为本氏族人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图腾。于是,一方面虔诚地供奉和膜拜图腾物,模仿自己的图腾物……人们在神圣的集会场所或居住地供奉的图腾物(头骨、仿制品、画像、象征物),成为了早期的兄弟民族部落最初的“门神”;另一方面门神则袭承了图腾文化中最为特殊和极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即“死亡——复活再生”意识。最原始的图腾意识,通过一种死亡与复活的轮回观深深地烙印在先民心中,并影响构造了门神形象选择和象征意义。原始先民确认为,人活着是活着,人死了也是活着,他的灵魂可以找到新的依附之物,从而复活再生。但人死后,死者的灵魂容易受到“恶害之鬼”的侵扰,所以必须要以凶神恶煞的“面目”来恐吓、驱赶那些试图骚扰死者亡灵、妨碍死者复活的“恶害之鬼”。基于此,墓地和出殡时门神用来确保死者灵魂不受打扰,从而亡灵能顺利复活。守卫地下之门的门神,对于为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原始人来说,除去其中对天命的迷信,还充盈着一种对生命活力的不懈追求,是对死亡恐惧的一种心理克服,对生命存在一种形式探索。
三、私人空间的圈定
门神文化的出现在其精神上标志着原始先民的生命崇拜和复活再生意识,而在现实上又可见其在划分私人空间上初步意识。“先秦时期门祭所祭祀的是门本身,这意味着门本身便是神。而门作为神,最初所具有的神力应只是分隔——就像门在诞生之初,其最本质、最实际的作用是分隔一样。”门神这种作用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私有制的出现颠覆了井田制及之前人们对土地的划分意识,先民突然意识到万物是要分自己和他人的,为了实现区别,具有分隔意义的事物就随之出现,门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所以,门所化身的门神最初的神力只是分隔,即帮助门内子民将他们和门外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所隔开。先民通过门神向外界宣告,这是我的地方,我和我的子民在这里居住,由此产生私人空间意识的早期萌芽。
“由于他们还没有完全把自己从大自然中分离出来,所以他们往往从某些动物或植物乃至无生物 (如风、雨、雷、电、彩虹等) 的角度来想象人类自己;同时,他们还不能把个体从群体中分离出来,所以他们对自身的思考又总是表现为对群体的思考”。门神的分隔之力,激发了先民对个体和种族群体、人与自然的最初思考,开始了对自身种族起源的探索,从“万物有灵和到处都是鬼魂的世界”中脱离出思考本氏族主体的起源,又回归于万物有灵的大自然中,此时的门神归结于自然之力,成为了自然对人指引,即分隔是种群和自然的应有之义。在信仰的层面上,门神守护生命,也守护领域,先民不断强调在这个意义上的门神文化,从而门神成为私人空间最有力的佐证,使门后的世界成为确信无疑的供划分场域,并影响了之后数千年对公共空间的“漠视”。
【参考文献】:
【1】张福三. 原始人类对生命意识的反思—一死亡、复活再生神话研究[J].思想战线.1989(6)
【2】戚序. 心灵的渴求——浅论门神源流及其演化[N].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2001(3)
【3】杨琳.门神的祭祀及演变[J].民族艺术.2002(2)
【4】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于洛(1998——)女,汉族,江苏镇江人,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李方园(1994——)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