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教学倡导儿童“动手—动脑”学科学,动手即“做”的过程,动脑即“思”的过程。“做思共生”的课堂形态虽无固定的模式与结构,却包含一些共同的环节与要素,对这些环节与要素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把握“做思共生”的教学实质。
问题与导向
“做思共生”的课堂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向是“做思共生”课堂的核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做思共生”课堂的起始环节。教师可从以下四方面导引问题:
一是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导引问题。有结构的材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让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发现并提出问题,更能被学生接受。
二是在情境中引发问题。情境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创设生动有趣的真实情境,更容易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三是基于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从生活入手学科学,熟悉的生活现象会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内在需求。
四是在认知解读中生成问题。经验丰富的人读书,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看到“纸背面的话”——要思要想,要有问题,要在认知解读中提问题。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做思共生”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问题与实践的桥梁。猜想与假设是一种自由尝试,也是一种严谨创造,有效的猜想与假设能为操作体悟提供正确方向,缩小操作范围,提升体悟品质。教师可基于以下四方面导引学生猜想与假设:
一是基于有趣的情境。教师要通过创设有趣情境来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的兴趣,让他们体验乐趣。
二是基于经验。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他们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三是基于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引导学生开展类比性猜想、归纳性猜想、探索性猜想、模仿性猜想等活动,使猜想更加科学、合理。
四是基于证据。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再基于数据和实证进行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调控思维走向,完善认知结构。
操作与体悟
操作与体悟是“做思共生”课堂的中心环节,是猜想与假设的深化与验证,也是合作与分享的前提。操作与体悟有两个关键,即身体行为和直觉领悟:体验是体悟的外在形式,是指个体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体验并形成个性化的情意观念;领悟是体悟的内在形式,是内部认知结构的异质重建。
操作与体悟要注意四点:
一是切入要适当。教学可从科学现象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矛盾处切入,打破原有的经验平衡,让学生在努力恢复平衡中走向操作与体悟。
二是氛围要和谐。教师要相信学生是天生的探索者,悦纳学生的兴趣和发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是内容要恰当。操作与体悟的内容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真正实现操作与体悟。
四是时间要充足。教师要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浸润在“做”与“悟”的活动中,不要活动刚开始就喊停,不要学生刚进入体悟状态就急于让他们整理汇报。
合作与分享
合作与分享是学生思想与智慧的碰撞与交流,是“做思共生”课堂的华彩乐章。当学生完成操作与体悟,教师应给他们思考、交流与质疑的机会,让他们清晰地把“做”与“思”的结果表述出来。
合作与分享的要点是:创设民主氛围,建立交流平台,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当讨论出现值得关注的思想或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将讨论引向深入或正确的方向;教给分享的方法,提供交流手段,教师要引導学生选择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用自己力所能及、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思想,同时学会倾听与质疑。
拓展与践行
拓展与践行是为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培养科学应用能力。一节课是有限的,把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新问题,拓展到课外、校外进行践行,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做思共生”课堂的拓展与践行在时间上具有跨越性和延续性,在空间上具有拓展性和开放性,在形式上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在内容上具有选择性和重组性。科学教学一直倡导“一箭多雕”“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境界,做好拓展与践行是有效的渠道之一。
拓展与践行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拓展内容。要想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入,必须注重拓展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借助多媒体手段,涉猎多种信息,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拓展和立体诠释,使学生在认知上得以强化,视野上得以拓展,思维上得以锤炼,情感上得以触动。
二是学以致用。学生所学科学知识都有广泛应用,在生活中随处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教师要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的磨砺中内化知识。
三是跨越时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内,教师可将课内的内容有序地延展到课外和校外,让学生课余时间继续践行,让他们产生新的发现及思考。
四是学科整合。这是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STEM是学科融合的一种代表,强调学生在“杂乱无章”的学习情境中的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做思共生”课堂教学需要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以上诸环节与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做思共生”课堂的有效实施。但也要认识到,课堂是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过程,也是多种过程的复合体,教师要认真领会每个环节的本质,用整体思维的方式和动态思维的观点来审视科学课堂的“做”与“思”,进而达到“做思共生”的教学境界。
问题与导向
“做思共生”的课堂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向是“做思共生”课堂的核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做思共生”课堂的起始环节。教师可从以下四方面导引问题:
一是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导引问题。有结构的材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让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发现并提出问题,更能被学生接受。
二是在情境中引发问题。情境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创设生动有趣的真实情境,更容易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三是基于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从生活入手学科学,熟悉的生活现象会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内在需求。
四是在认知解读中生成问题。经验丰富的人读书,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看到“纸背面的话”——要思要想,要有问题,要在认知解读中提问题。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做思共生”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问题与实践的桥梁。猜想与假设是一种自由尝试,也是一种严谨创造,有效的猜想与假设能为操作体悟提供正确方向,缩小操作范围,提升体悟品质。教师可基于以下四方面导引学生猜想与假设:
一是基于有趣的情境。教师要通过创设有趣情境来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的兴趣,让他们体验乐趣。
二是基于经验。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他们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三是基于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引导学生开展类比性猜想、归纳性猜想、探索性猜想、模仿性猜想等活动,使猜想更加科学、合理。
四是基于证据。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再基于数据和实证进行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调控思维走向,完善认知结构。
操作与体悟
操作与体悟是“做思共生”课堂的中心环节,是猜想与假设的深化与验证,也是合作与分享的前提。操作与体悟有两个关键,即身体行为和直觉领悟:体验是体悟的外在形式,是指个体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体验并形成个性化的情意观念;领悟是体悟的内在形式,是内部认知结构的异质重建。
操作与体悟要注意四点:
一是切入要适当。教学可从科学现象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矛盾处切入,打破原有的经验平衡,让学生在努力恢复平衡中走向操作与体悟。
二是氛围要和谐。教师要相信学生是天生的探索者,悦纳学生的兴趣和发现,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是内容要恰当。操作与体悟的内容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真正实现操作与体悟。
四是时间要充足。教师要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浸润在“做”与“悟”的活动中,不要活动刚开始就喊停,不要学生刚进入体悟状态就急于让他们整理汇报。
合作与分享
合作与分享是学生思想与智慧的碰撞与交流,是“做思共生”课堂的华彩乐章。当学生完成操作与体悟,教师应给他们思考、交流与质疑的机会,让他们清晰地把“做”与“思”的结果表述出来。
合作与分享的要点是:创设民主氛围,建立交流平台,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当讨论出现值得关注的思想或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将讨论引向深入或正确的方向;教给分享的方法,提供交流手段,教师要引導学生选择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用自己力所能及、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思想,同时学会倾听与质疑。
拓展与践行
拓展与践行是为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培养科学应用能力。一节课是有限的,把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新问题,拓展到课外、校外进行践行,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做思共生”课堂的拓展与践行在时间上具有跨越性和延续性,在空间上具有拓展性和开放性,在形式上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在内容上具有选择性和重组性。科学教学一直倡导“一箭多雕”“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境界,做好拓展与践行是有效的渠道之一。
拓展与践行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拓展内容。要想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入,必须注重拓展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借助多媒体手段,涉猎多种信息,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拓展和立体诠释,使学生在认知上得以强化,视野上得以拓展,思维上得以锤炼,情感上得以触动。
二是学以致用。学生所学科学知识都有广泛应用,在生活中随处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教师要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的磨砺中内化知识。
三是跨越时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内,教师可将课内的内容有序地延展到课外和校外,让学生课余时间继续践行,让他们产生新的发现及思考。
四是学科整合。这是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STEM是学科融合的一种代表,强调学生在“杂乱无章”的学习情境中的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做思共生”课堂教学需要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以上诸环节与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做思共生”课堂的有效实施。但也要认识到,课堂是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过程,也是多种过程的复合体,教师要认真领会每个环节的本质,用整体思维的方式和动态思维的观点来审视科学课堂的“做”与“思”,进而达到“做思共生”的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