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路径初探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laika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胜利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对乡村振兴问题做过讲话,对其乡村振兴思想进行阐述。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关政策的继续和发展,是新时代三农思想的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实践路径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思想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1-0006-03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及其思想形成的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关键性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内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新时代对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续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从以农业为主体发展而来的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即三农问题一直备受中央和各界人士的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问题出现了新的特点,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把农村建设成为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力量,这个问题已经摆到现实中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发展农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使农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与我国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从而实现乡村和城市融合发展,更好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和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内在逻辑,是做好统筹安排、突出实践重点、圆满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选择。
  二、研究综述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学术界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乡村振兴战略意义的认识、含义的理解、途径探索等问题上,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起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已有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乡村振兴战略意义的认识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中央十分重视的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广泛深入的思考。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意义。汪立峰[1]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对于我国三农发展具有伟大的里程碑意义。万俊毅[2]针对广东省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广东省东西北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途径,也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举措。马华、马池春[3]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对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理解
  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具体就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汪立峰(2018)认为,这五个方面总体要求系统回答了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问题,即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怎样达到这样的水平等。他还认为,这五个方面的总要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乡村振兴的突出特征是乡村的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全面振兴。马华和马池春[3]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从逻辑上讲,他们认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三)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指明了战略目标,还提出了实施步骤措施。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张天佐[4]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破除城乡二元经济壁垒。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应加快构建相应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支农政策、金融支农政策、农业保险政策、农民增收政策、市场化生态化补偿政策等。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含义、意义、总体要求及内在逻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澄清了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对于以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研究不仅总体上还比较少,多数只是局限在对乡村振兴战略含义、意义等方面,理论上没有深入,体系上也没有建立,而且对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起源和实现途径研究得不夠全面,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具体实施。因此,继续探究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起源和途径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及简单回顾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对我国农村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不断地进行农村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农业政策,推动农业发展,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才逐步形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
  (一)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形成基础在于农村改革实践
  三农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打破集体土地集体统一经营,实现土地承包经营而突破的。之后,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开始建立和流行。经过了包干到组、包干到户,放弃了集体统一核算和统一分配,并实现了土地承包制长期不变的农村土地政策。农村改革日益发展深入,从而在思想、理论和制度上不断实现创新。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功,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5]。因此,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农村的改革实践。   城乡二元分割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它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问题,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城乡二元分割、农民脱贫致富的严重壁垒。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壁垒,把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到农村,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系列的措施不断推行,加快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正是这些改革措施的完善,使我国农村的面貌日新月异。实践表明,深化农村改革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村文明和农民富裕的必由之路。
  (二)新时代三农问题依然严重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农村还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短板问题更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不平衡问题突出。乡村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摇篮,为社会经济提供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其人口数量即使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仍然十分巨大。乡村现代化的水平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因此,乡村的发展状况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程度,其意义不容小觑。然而,就当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是城镇现代化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农村的日益衰落,两者发展步伐极其不匹配。不仅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且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迅速扩大。从农村居民的绝对收入看,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但支出水平不断提高。从收入结构看,依靠农业种植养殖取得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日益降低,农村居民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打工,农业生产成为次要收入来源。从收入差距上看,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一部分人收益增加非常快,而一部分人却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乡村与城市之间、乡村居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正在扩大。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之间乡村的现代化程度发展不平衡,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东西差距不断扩大。
  第二,农业供给侧发展与城市需求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国内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是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共同存在,虽然社会需求旺盛,但是由于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和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对称,导致了需求不足和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城市居民对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需求旺盛,但是农业供给侧严重不足,人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农业生产方面却不能生产出足够的城市居民喜爱的农产品。
  第三,农村社会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是当前社会最值得关注的最大群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届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发展农业、建设农村,重视农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民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优先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今天城镇化、工业化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农村却出现了因不断向城市输送人才、物质、资源导致的“乡村病”——农村空心化、老龄化、衰落化和松散化趋势。这些方面使当前农村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规划。
  农业基础的巩固,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民的安居乐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为此,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农村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5]。
  (三)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体系形成过程的简单回顾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农村发展问题,早在2013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必须看到,我国幅员辽阔,除了小部分是城市外,大部分国土是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到了70%,还会有四五亿人口在农村[6]。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决胜建设小康社会的七个战略,其中之一就是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2018年2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加详细的指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组织振兴[7]。同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至此,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体系初步形成。
  四、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实践路径的选择
  首先,践行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就是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指导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创新,勤耕不缀,建设我国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现代化乡村。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在乡村振兴思想体系中,其主要的思想精髓在于建立什么样的乡村和怎样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遵循的要求和规定。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问题的讲话,笔者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的蓝图具有五个特征,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这五个要求具有严格的内在逻辑性,即:产业兴旺是龙头,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是两翼,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动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描绘出了未来乡村的蓝图,也就是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在我国要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是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具体化,是对我国乡村全面振兴蓝图的具体描绘,其各部分之间相互依托,共同组成了一个指导我国今后30余年振兴乡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思想体系。
  其次,践行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四个方面的根本性路径[8]。第一,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和集体經济产权制度改革。第二,必须以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基础,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作用。第三,必须建立城乡融合机制,实现城乡共生共荣。第四,必须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立峰.准确把握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N].光明日报,2018-05-10.
  [2]  万俊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社会主要矛盾[N].南方日报,2018-05-21.
  [3]  马华,马池春.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体系及其时代意义[DB/OL].人民论坛网,2018-02-05.
  [4]  张天佐.关于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的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7,(24):24-26.
  [5]  陈锡文.乡村振兴战略的来龙去脉[DB/OL].新浪财经,2018-12-05.
  [6]  陈锡文.不要把城乡发展对立起来[D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06-13.
  [7]  习近平畅谈乡村振兴战略[EB/OL].央视网,2018-03-09.
  [8]  郭晓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与突破重点[DB/OL].搜狐网,2017-12-09.
其他文献
提出一种基于拉格朗日插值的灰色模型卫星钟差预报方法:首先对卫星钟差第一天偶数整时的值采用灰色模型进行建模,然后利用已建立的模型预报第二天相应时间的钟差,对预报得到
介绍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特点、理论和方法;从核心区、缓冲区、生态廊道和关键点4方面构建了崇明岛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本文剖析了我国乡镇企业目前存在的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与国企的"同构"以及与农业产业的低关联度问题,指出农业产业化应成为今后乡镇企业发展的立足点.文章进一步论述了实施
目前,高校日语专业语音教学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师受限于课堂、学生训练不够、课外教学未被重视等。本研究根据日语专业语音学习的特点,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
《小狗包弟》是巴金晚年最重要的一部散文集《随想录》中的名篇。作为巴金反思文革、反省自我的力作,《随想录》反映的内容正如他自己所说:"一百五十篇长短文章全是小人物的喜
研究发现:城乡贫富差距、进城打工者的社会阶层转变以及农村留守问题是目前中国乡村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农村土地确权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参
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或许是其中的一种选择.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从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入手,提出应当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
日前,我国高职教育理念已逐渐向“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方向转变.但是,在实践过程当中还没有找到比较有效的方式使这一理念得以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本文通过对
3月29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河南省教育厅承办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大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
分析了南京市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加快园林绿化建设,优化绿化建设,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增加环保投入,加大污染治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