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教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我校在原有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目前的实际校情和学情,提出了“三研+”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的引领下,我们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研之精华”“研其深度”的特点。
(一)研读物理概念的精华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难题之一是学生理解不透基本的物理概念、规律、定理以及定律。然而这些基本的概念、定律、定理和定律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解决这个学习的难题,首先应先研读物理概念的精华,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概念、规律、定理和定律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平抛运动是高中阶段重点学习的曲线运动之一。平抛运动的概念是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对于这个概念,我们在学案的“研读”部分,巧妙地设置了“问题串”:①平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②轨迹是怎样的?③重力的特点是什么?④物体的受力满足怎样的受力特点能够使其运动形式与平抛类似?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串”的引导,让学生通过研读平抛概念的表象,进一步“研”出概念的精华。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物体做平抛运动的理解,又能够合理外推,为进一步解决物体的“类平抛”运动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也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形式反推其受力特点,从而间接地培養了他们利用已知解决未知的能力。
(二)研读物理习题题意的精华
在练习中,学生存在的困难很多时候是拿到问题要么没思路,要么有了思路也做不对。出现这样现象的一个很大因素是学生不会审题,读不出题干的精华,即题干的关键字眼,而这些字眼往往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在“研读”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在研读出学生不会做题的原因后,根据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问题,通过间接的引导,让学生研读出题的深意,并帮助他们巧妙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逐步引导,最终攻坚克难,树立起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研读“问题串”的精华
我们所设置的一系列“问题串”,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所教学生的研读。具体体现在:是研读了相关物理概念、规律、定理和定律之后的精华展示;是教师对所教学科全局性把握的体现;是教师教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读、调整学生解读的关键;是研读学生的实际进而调整教学的结果。
设置“问题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问题串”、听讲部分讲解和分析、参与交流展示的过程,收获研读的精华。
在学生充分地研读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前提下,在研读题意题干的精华之后,可以利用研习的平台,充分展示其研读的成果;利用研习的空间,充分展示其学习的深度。
对于研习,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地设置研习内容和选择研习的空间。
(一)研习内容的设置和操作
1.精选习题,研习深度
精选习题,对于教师而言是研习的初步。每个班的学生都存在个体上的差异,教师可以在学案的“研习”部分分层设置与研读内容相关联的研习内容。例如,可以设置典型的“分层例题”配典型的“分层习题”。典型的例题体现在对重要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的理解,对重要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对重要物理规律、结论的得出上,这些例题和习题要体现物理问题的深度。而“分层”可以在题的难易、题的数量或者是做题的时间等方面予以体现。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串”的方式指导学生研习的思路和方法,明确要研习的重点,控制研习的方向、指导研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生则可以通过参与听讲、临摹、自我练习实现深度研习。
纵观历年的高考物理试题,理综24题或者25题大多以“综合性多过程问题”为考察的重点,而学生往往对于该类问题掌握得有所欠缺。通过研习该类问题,可以巧妙地设置“问题串”,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通过反复临摹,最终让其真正理解这些内容。
例如,如图1所示,从A点以Vo=4m/s的水平速度抛出一质量m=1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当物块运动至B点时,恰好沿切线方向进入光滑圆弧轨道Bc,经圆弧轨道后滑上与c点等高、静止在粗糙水平面的长木板上,圆弧轨道c端切线水平,已知长木板的质量M=4kgA、B两点距c点的高度分别为H=0.6 m、h=0.15 m,圆弧轨道半径R=0.75 m,物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u1=0.5,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u2=0.2,g取10 m/s2。已知sin37°=0.6,COS 37°=0.8,求:
(1)小物块运动至B点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2)小物块滑动至c点时,对圆弧轨道c点的压力;
(3)长木板至少为多长,才能保证小物块不滑出长木板。
设置问题:
(1)该题共描述了几个运动阶段?
(2)每个阶段分别做什么运动形式?
(3)各阶段之间的连接状态分别是什么?
(4)如何求解各阶段连接状态的速度?
(5)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6)板块模型的“求解套路”是什么?
2.规范板书,研习习惯
规范性的板书能够在视觉上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弥补教师讲解过程的不清晰或者学生由于溜号错失的关键环节;此外,还能成为学生最后在仔细品味环节的抓手。因此,教师在精辟的分析后再配以规范性的板书,并加以敦促,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将研习的内容呈现在卷面上,规范作答。
(二)研习空间的选择和操作
对于研习空间,教师不仅可以将其设置在学案之中,展示于课堂之上,也可以将其拓展到课下,固定于每个班级后面的黑板上,甚至可以投放于每个班级的学生宿舍中,供学生茶余饭后来继续研习。此类方法不仅拓展了课堂的容量,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研习和展示自我的空间。
一、研读物理学科教学中的精华
(一)研读物理概念的精华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难题之一是学生理解不透基本的物理概念、规律、定理以及定律。然而这些基本的概念、定律、定理和定律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解决这个学习的难题,首先应先研读物理概念的精华,也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概念、规律、定理和定律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平抛运动是高中阶段重点学习的曲线运动之一。平抛运动的概念是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运动过程中只受重力作用。对于这个概念,我们在学案的“研读”部分,巧妙地设置了“问题串”:①平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②轨迹是怎样的?③重力的特点是什么?④物体的受力满足怎样的受力特点能够使其运动形式与平抛类似?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串”的引导,让学生通过研读平抛概念的表象,进一步“研”出概念的精华。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物体做平抛运动的理解,又能够合理外推,为进一步解决物体的“类平抛”运动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也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形式反推其受力特点,从而间接地培養了他们利用已知解决未知的能力。
(二)研读物理习题题意的精华
在练习中,学生存在的困难很多时候是拿到问题要么没思路,要么有了思路也做不对。出现这样现象的一个很大因素是学生不会审题,读不出题干的精华,即题干的关键字眼,而这些字眼往往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在“研读”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在研读出学生不会做题的原因后,根据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问题,通过间接的引导,让学生研读出题的深意,并帮助他们巧妙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逐步引导,最终攻坚克难,树立起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研读“问题串”的精华
我们所设置的一系列“问题串”,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所教学生的研读。具体体现在:是研读了相关物理概念、规律、定理和定律之后的精华展示;是教师对所教学科全局性把握的体现;是教师教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读、调整学生解读的关键;是研读学生的实际进而调整教学的结果。
设置“问题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问题串”、听讲部分讲解和分析、参与交流展示的过程,收获研读的精华。
二、研习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深度
在学生充分地研读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前提下,在研读题意题干的精华之后,可以利用研习的平台,充分展示其研读的成果;利用研习的空间,充分展示其学习的深度。
对于研习,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地设置研习内容和选择研习的空间。
(一)研习内容的设置和操作
1.精选习题,研习深度
精选习题,对于教师而言是研习的初步。每个班的学生都存在个体上的差异,教师可以在学案的“研习”部分分层设置与研读内容相关联的研习内容。例如,可以设置典型的“分层例题”配典型的“分层习题”。典型的例题体现在对重要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的理解,对重要物理思想、方法的渗透,对重要物理规律、结论的得出上,这些例题和习题要体现物理问题的深度。而“分层”可以在题的难易、题的数量或者是做题的时间等方面予以体现。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串”的方式指导学生研习的思路和方法,明确要研习的重点,控制研习的方向、指导研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生则可以通过参与听讲、临摹、自我练习实现深度研习。
纵观历年的高考物理试题,理综24题或者25题大多以“综合性多过程问题”为考察的重点,而学生往往对于该类问题掌握得有所欠缺。通过研习该类问题,可以巧妙地设置“问题串”,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通过反复临摹,最终让其真正理解这些内容。
例如,如图1所示,从A点以Vo=4m/s的水平速度抛出一质量m=1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当物块运动至B点时,恰好沿切线方向进入光滑圆弧轨道Bc,经圆弧轨道后滑上与c点等高、静止在粗糙水平面的长木板上,圆弧轨道c端切线水平,已知长木板的质量M=4kgA、B两点距c点的高度分别为H=0.6 m、h=0.15 m,圆弧轨道半径R=0.75 m,物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u1=0.5,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u2=0.2,g取10 m/s2。已知sin37°=0.6,COS 37°=0.8,求:
(1)小物块运动至B点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2)小物块滑动至c点时,对圆弧轨道c点的压力;
(3)长木板至少为多长,才能保证小物块不滑出长木板。
设置问题:
(1)该题共描述了几个运动阶段?
(2)每个阶段分别做什么运动形式?
(3)各阶段之间的连接状态分别是什么?
(4)如何求解各阶段连接状态的速度?
(5)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6)板块模型的“求解套路”是什么?
2.规范板书,研习习惯
规范性的板书能够在视觉上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弥补教师讲解过程的不清晰或者学生由于溜号错失的关键环节;此外,还能成为学生最后在仔细品味环节的抓手。因此,教师在精辟的分析后再配以规范性的板书,并加以敦促,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将研习的内容呈现在卷面上,规范作答。
(二)研习空间的选择和操作
对于研习空间,教师不仅可以将其设置在学案之中,展示于课堂之上,也可以将其拓展到课下,固定于每个班级后面的黑板上,甚至可以投放于每个班级的学生宿舍中,供学生茶余饭后来继续研习。此类方法不仅拓展了课堂的容量,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研习和展示自我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