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设计是人类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艺术风格的实际价值在于对现实生活特定环境的影响。艺术设计风格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那么在艺术设计中如何把握传统和创新的关系呢?本文就这一问题,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艺术设计风格;传统;创新
职业教育中的艺术设计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那么,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该如何去把握艺术设计风格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呢?
一、艺术风格的内涵
目前,艺术设计界对“风格”大体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艺术设计应当强调风格;一种则认为艺术设计是“无个性的艺术”,设计不允许强调艺术家风格。两者之所以产生分歧,是因为对立双方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思维的对象没有确定在同一涵义上的缘故。
我认为“艺术风格”是一复合概念。它是由“个人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等不同外延层次复合而成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强调风格,而仅仅在于风格的运用是以具体风格与创作对象科学结合的,以经济效益为根据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艺术风格的内涵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彰显个人风格的同时,要有效吸纳各门派的优秀风格。
二、艺术设计风格的传统演变
纵观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常常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的。材料和工艺技术的新突破往往是造成整个产品从外形到结构的升级换代。而新型的艺术构想和创造又往往要求科技新成就的配合。例如:彩陶——它不仅是标志着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审美已经发展到相当阶段,也说明了原始社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已打开了无机化学的大门。而青铜器的庄重和尊严既体现了奴隶社会统治者的威慑力量,也反映了战国时代的铸造工艺水平。一件司母鼎重1750斤,要动用三百多人铸造,乃是工艺技术上的壮举。此外,陶瓷、漆器、织锦等传统工艺都是既反映审美的发展和提高,又反映工艺技术的革新和创造。就现代的儿童玩具而言,也是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而革新的。几千年传下来的泥娃娃、大阿福,将逐渐被现代电子玩具所替代,这不仅是使用现代材料和内部机械结构和动力部件的演进,而且在审美上也进一步发掘人的特别是幼儿的心灵。从模拟、想象到动情,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如象“哭笑娃娃”、“可怜的小鸟”、“储蓄罐”等已将美育与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熔于一体,成了“人见人爱、老少皆宜”的产品。历史的前进,艺术的发展,是整个历史长河中“否定之否定”的必然规律的结果。随着时代的改变,一切理念在不断潜移默化着,风格也就随之变通。因此教师在教会学生艺术设计的同时,要让学生们学会变通思维,将艺术设计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设计出紧跟时代的产品。
三、艺术设计的时代风格
艺术设计在不同的时代显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不同国家、民族有不同的审美心理。也就要求艺术设计的目的一定要有针对性,在风格中还应有适当的“割爱”以适应消费者的爱好。所以说艺术设计风格的运用实质问题还是要因对象之体,制风格之宜,继承传统之外还要锐意创新,最终目的在于造福社会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许多外国友人到中国寻求远古的“东方文明”,挖掘民间民族传统文化、吸取精髓,将之作为作品的内容,溶合西方现代表现手法,便创立了自己的风格,一举成名,风糜全球。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毕加索,他的许多作品内容形式就起源于我国陕西的民间剪纸,他用西方的绘画、设计语言融入自己的思想加以表现出来,如此中西结合在传统中创新,破先人之例,所以他成为大师;我国的南方刺绣和许多民间服饰以及“东巴文化”在国外的时装设计中都得以大量显现,并且取得成功而畅销;这就是中西文明传统之上的创新。
我国许多设计师,艺术家也不断走出国门到西方寻宝取经,确也带回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但也不泛糟粕。有的设计师到西方转了一圈,就只拣回古老的“罗马柱”还拥如珍宝。不论什么场所都要花巨资建造几颗“罗马柱”在显要的位置,还美其名曰:“现代欧式建筑”!这简直是不伦不类。试问这“罗马柱与中国传统建筑相搭配,通融之处在哪里?在我国一些地方的“民族休闲广场建造中,主席台中央设七颗“罗驻柱”,真不知这与当地的民族文化有何关联。所以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借鉴别人的设计作品时,还要让学生把握主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然,艺术设计作品欣赏的时代和层次不同,受欢迎的,畅销的并不一定就是艺术性高。也正因为这样,就更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设计,以满足大众的审美情趣,美化人类生活为已任。
四、继承传统、永于创新
中国文化注重生态平衡,注重人与自然的谐调,相互依存。中国人乐天,待人处世都以吉祥、圆满、幸福相鼓励和祝福,宏大饱满,雍容大度是我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这样宏大的气质造就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的巨大容量。对这样容量的研究和理解,可以使人们从事设计在继承传统,吸收外来和创新方面奠定信心。
新的东西都从原有的旧的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起来的,“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新的东西都是旧的东西的重新组合”。“新”不是评价艺术高低的标准,又新又美才是追求的目标。然而只有“新”才有创造,才有进步,这是无可置凝的。鲁迅说:“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自出新裁,至少必须取材异域,若各种顾虑,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违反了祖宗,那么做又象夷狄,终生惴惴如履薄冰,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的东西来?”
现代设计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它在不断发展、创新。现代社会对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趋于个性的完美追求,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繁荣的时代,设计包含了许多新的观念与文化,阐述了当今的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简单重复与消费,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也不放弃对深层文化内涵的渴求。教师在教学艺术设计时,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进行艺术设计。
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虽然只是艺术设计一个组成部分,但又仍然涉及到如何继承传统和如何创新的问题。作为一个职业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不应该只满足于肤浅的知识讲解,不应该只局限于传统,应该把传统和创新结合起来。这样职业艺术设计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学生也才会因此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关键词:艺术设计风格;传统;创新
职业教育中的艺术设计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那么,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该如何去把握艺术设计风格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呢?
一、艺术风格的内涵
目前,艺术设计界对“风格”大体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艺术设计应当强调风格;一种则认为艺术设计是“无个性的艺术”,设计不允许强调艺术家风格。两者之所以产生分歧,是因为对立双方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思维的对象没有确定在同一涵义上的缘故。
我认为“艺术风格”是一复合概念。它是由“个人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等不同外延层次复合而成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强调风格,而仅仅在于风格的运用是以具体风格与创作对象科学结合的,以经济效益为根据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艺术风格的内涵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彰显个人风格的同时,要有效吸纳各门派的优秀风格。
二、艺术设计风格的传统演变
纵观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常常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的。材料和工艺技术的新突破往往是造成整个产品从外形到结构的升级换代。而新型的艺术构想和创造又往往要求科技新成就的配合。例如:彩陶——它不仅是标志着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审美已经发展到相当阶段,也说明了原始社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已打开了无机化学的大门。而青铜器的庄重和尊严既体现了奴隶社会统治者的威慑力量,也反映了战国时代的铸造工艺水平。一件司母鼎重1750斤,要动用三百多人铸造,乃是工艺技术上的壮举。此外,陶瓷、漆器、织锦等传统工艺都是既反映审美的发展和提高,又反映工艺技术的革新和创造。就现代的儿童玩具而言,也是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而革新的。几千年传下来的泥娃娃、大阿福,将逐渐被现代电子玩具所替代,这不仅是使用现代材料和内部机械结构和动力部件的演进,而且在审美上也进一步发掘人的特别是幼儿的心灵。从模拟、想象到动情,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如象“哭笑娃娃”、“可怜的小鸟”、“储蓄罐”等已将美育与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熔于一体,成了“人见人爱、老少皆宜”的产品。历史的前进,艺术的发展,是整个历史长河中“否定之否定”的必然规律的结果。随着时代的改变,一切理念在不断潜移默化着,风格也就随之变通。因此教师在教会学生艺术设计的同时,要让学生们学会变通思维,将艺术设计和科技发展紧密结合,设计出紧跟时代的产品。
三、艺术设计的时代风格
艺术设计在不同的时代显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不同国家、民族有不同的审美心理。也就要求艺术设计的目的一定要有针对性,在风格中还应有适当的“割爱”以适应消费者的爱好。所以说艺术设计风格的运用实质问题还是要因对象之体,制风格之宜,继承传统之外还要锐意创新,最终目的在于造福社会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许多外国友人到中国寻求远古的“东方文明”,挖掘民间民族传统文化、吸取精髓,将之作为作品的内容,溶合西方现代表现手法,便创立了自己的风格,一举成名,风糜全球。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的毕加索,他的许多作品内容形式就起源于我国陕西的民间剪纸,他用西方的绘画、设计语言融入自己的思想加以表现出来,如此中西结合在传统中创新,破先人之例,所以他成为大师;我国的南方刺绣和许多民间服饰以及“东巴文化”在国外的时装设计中都得以大量显现,并且取得成功而畅销;这就是中西文明传统之上的创新。
我国许多设计师,艺术家也不断走出国门到西方寻宝取经,确也带回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但也不泛糟粕。有的设计师到西方转了一圈,就只拣回古老的“罗马柱”还拥如珍宝。不论什么场所都要花巨资建造几颗“罗马柱”在显要的位置,还美其名曰:“现代欧式建筑”!这简直是不伦不类。试问这“罗马柱与中国传统建筑相搭配,通融之处在哪里?在我国一些地方的“民族休闲广场建造中,主席台中央设七颗“罗驻柱”,真不知这与当地的民族文化有何关联。所以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借鉴别人的设计作品时,还要让学生把握主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然,艺术设计作品欣赏的时代和层次不同,受欢迎的,畅销的并不一定就是艺术性高。也正因为这样,就更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设计,以满足大众的审美情趣,美化人类生活为已任。
四、继承传统、永于创新
中国文化注重生态平衡,注重人与自然的谐调,相互依存。中国人乐天,待人处世都以吉祥、圆满、幸福相鼓励和祝福,宏大饱满,雍容大度是我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这样宏大的气质造就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的巨大容量。对这样容量的研究和理解,可以使人们从事设计在继承传统,吸收外来和创新方面奠定信心。
新的东西都从原有的旧的基础上改进和发展起来的,“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新的东西都是旧的东西的重新组合”。“新”不是评价艺术高低的标准,又新又美才是追求的目标。然而只有“新”才有创造,才有进步,这是无可置凝的。鲁迅说:“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自出新裁,至少必须取材异域,若各种顾虑,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违反了祖宗,那么做又象夷狄,终生惴惴如履薄冰,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的东西来?”
现代设计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它在不断发展、创新。现代社会对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趋于个性的完美追求,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繁荣的时代,设计包含了许多新的观念与文化,阐述了当今的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简单重复与消费,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也不放弃对深层文化内涵的渴求。教师在教学艺术设计时,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进行艺术设计。
职业艺术设计教育,虽然只是艺术设计一个组成部分,但又仍然涉及到如何继承传统和如何创新的问题。作为一个职业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不应该只满足于肤浅的知识讲解,不应该只局限于传统,应该把传统和创新结合起来。这样职业艺术设计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学生也才会因此而形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