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看这个题目,似乎是把幼儿“关”起来与体罚有关,其实,我要说的“关”是指对幼儿生活的环境、思维、行为等方面的禁锢。
首先在幼儿生活的环境方面:家长喜欢让幼儿呆在家里,特别是一些娇宠孩子家长,宁愿花钱买各种新奇的玩具供孩子在家里玩耍,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或遭到意外事故。而有的老师也习惯于将幼儿“关”在教室里,很少带幼儿出去活动。其主要原因也是怕幼儿发生意外事故,老师要承担安全责任。但这样做却是无形中扼杀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与外界的交往,抑制了幼儿观察、思维、交往等能力的发展。
多数家长和老师认为:应力求为幼儿造良好和舒适的环境。虽然好的环境会使人身心愉悦,但我认为从小就培养幼儿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但更是祖国的未来,将来要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不行的,当然这里指的艰苦环境是指凭幼儿的意志能够克服和适应的,如:日本的幼儿园故意让幼儿在户外打脚,这固然是日本的特色,但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适应能力。太舒适的环境只会形成幼儿养尊处优的习惯,却缺乏各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如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环境太洁净,身体抵抗病菌的能力很弱,一旦进入幼儿园不适应新的环境而生病,回到家里又好转。这充分说明了幼儿生活的环境很重要。
至于怎样扩大幼儿生活的环境,我认为:
1、家长和教师应当多带幼儿到户外活动、散步、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认识新事物,对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应尽量耐心解答,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
2、家长要鼓励和支持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注意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能力。
第二、在幼儿的思维方面:家长或教师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去影响幼儿,强迫幼儿接受自己的思维方式,用成人的思维对待幼儿,而应该鼓励和支持幼儿大胆地联想或想象。
记得有一次我教幼儿画菊花,有一种菊花的花瓣是长圆形的,当我问幼儿这种菊花的花瓣象什么形状的时候,有一个幼儿脱口而出:“象手指一样。”听他这样一说,我觉得这种比喻很形象,立即肯定了他的想法,对于幼儿合理的联想或想象应该鼓励和支持,对于幼儿不合理的联想或想象不应加以责备,而是引导他的思维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样对扩大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有益的。
第三、在幼儿的行为方面:某些家长或老师总是以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幼儿的行为,总是以命令式的口吻对幼儿说“你应该这样做”,“你这样做不对”等等,这样容易给幼儿造成一个错觉,仿佛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另外的做法就是错误的,而这种强制的口吻对某些幼儿来说则是适得其反。应该引导幼儿自发地采取正确的行为。
记得有一次我给幼儿上美术课,范画时我再三强调:“草地应该涂上绿色。”可是幼儿画画时,我发现有一个幼儿给草地涂上了黄色。我问她:“你为什么涂成黄色呢?老师不是说了草要涂成绿色吗?”幼儿说:“我画的是秋天的草地,秋天的草地不是黄色吗?”她认真地回答。“对!秋天的草地是黄色的。”我肯定了她的做法。从这件事说明了我们在教幼儿知识时,不应强求和限制幼儿的思维及行为。家长或老师为了不让幼儿发生意外事故时,常常爱说“不准……”,而很少对幼儿讲明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结果幼儿还是有意或无意地做了,因此对某些禁止做的行为,家长或教师一定要先引导思考,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明白后果的严重性幼儿自然就不会做了。
充分发挥幼儿的个性,一个有个性的孩子同时也会特别的有想法。不仅家长们喜欢这样的孩子,我们老师也很喜欢有想法,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孩子。在平时我们也总会鼓励孩子们要大胆发言,还会表扬有想法的小朋友。
可是,就在有一天下午的手工活动中,我请小朋友一起剪国宝大熊猫。首先我先示范一下怎样剪,结果在教的过程中,我误以为剪下来的两个东西是要做熊猫的耳朵的,在我介绍的时候,才偶然发现是我看错了,于是我便又纠正了一下说法。接着就有一个小朋友说道:“哈哈,老师真笨。”后面有几个小朋友也跟着起哄了起來。于是我就用严厉的口气说:“不要吵了,我们接着上课。”但是有几个小朋友还在接着起哄。于是我就将起哄的源头,第一个说这句话的小朋友请到了上面,我说:“老师刚刚在上课的时候不小心看错了,我才重新纠正说法的,可是你呢不但没有听下去还在下面一直吵闹对吗?你说老师笨,那你来上课吧!”接着下面的小朋友都跟着说:“就是,老师怎么会笨呢。”我见他很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就让他回到了座位上。可是整堂课这孩子的兴趣都不高。
下课后我回想了一下这件事,觉得自己做错了。平时都要求孩子们要敢于发言,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可是因为不懂事的幼儿的讥笑,一时冲动,批评孩子,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也许就因为自己的这次批评,从而扼杀了这个孩子的个性。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给这个孩子道了歉。同时也给他指出讥笑别人也是不礼貌的。
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根据个人的特点,把学生塑造成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不应该也不可能,企图用一个模子把学生培养完全一样的人。所以通过这件事情后,我更注重孩子们个性的培养,与孩子们平等交流,倾听心声,个性得以保护与彰显。
(作者通联:401120重庆市渝北区御临小学)
首先在幼儿生活的环境方面:家长喜欢让幼儿呆在家里,特别是一些娇宠孩子家长,宁愿花钱买各种新奇的玩具供孩子在家里玩耍,总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欺负或遭到意外事故。而有的老师也习惯于将幼儿“关”在教室里,很少带幼儿出去活动。其主要原因也是怕幼儿发生意外事故,老师要承担安全责任。但这样做却是无形中扼杀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与外界的交往,抑制了幼儿观察、思维、交往等能力的发展。
多数家长和老师认为:应力求为幼儿造良好和舒适的环境。虽然好的环境会使人身心愉悦,但我认为从小就培养幼儿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但更是祖国的未来,将来要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不行的,当然这里指的艰苦环境是指凭幼儿的意志能够克服和适应的,如:日本的幼儿园故意让幼儿在户外打脚,这固然是日本的特色,但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和适应能力。太舒适的环境只会形成幼儿养尊处优的习惯,却缺乏各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如有的孩子因为家庭环境太洁净,身体抵抗病菌的能力很弱,一旦进入幼儿园不适应新的环境而生病,回到家里又好转。这充分说明了幼儿生活的环境很重要。
至于怎样扩大幼儿生活的环境,我认为:
1、家长和教师应当多带幼儿到户外活动、散步、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认识新事物,对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应尽量耐心解答,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
2、家长要鼓励和支持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注意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能力。
第二、在幼儿的思维方面:家长或教师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模式去影响幼儿,强迫幼儿接受自己的思维方式,用成人的思维对待幼儿,而应该鼓励和支持幼儿大胆地联想或想象。
记得有一次我教幼儿画菊花,有一种菊花的花瓣是长圆形的,当我问幼儿这种菊花的花瓣象什么形状的时候,有一个幼儿脱口而出:“象手指一样。”听他这样一说,我觉得这种比喻很形象,立即肯定了他的想法,对于幼儿合理的联想或想象应该鼓励和支持,对于幼儿不合理的联想或想象不应加以责备,而是引导他的思维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样对扩大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有益的。
第三、在幼儿的行为方面:某些家长或老师总是以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幼儿的行为,总是以命令式的口吻对幼儿说“你应该这样做”,“你这样做不对”等等,这样容易给幼儿造成一个错觉,仿佛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另外的做法就是错误的,而这种强制的口吻对某些幼儿来说则是适得其反。应该引导幼儿自发地采取正确的行为。
记得有一次我给幼儿上美术课,范画时我再三强调:“草地应该涂上绿色。”可是幼儿画画时,我发现有一个幼儿给草地涂上了黄色。我问她:“你为什么涂成黄色呢?老师不是说了草要涂成绿色吗?”幼儿说:“我画的是秋天的草地,秋天的草地不是黄色吗?”她认真地回答。“对!秋天的草地是黄色的。”我肯定了她的做法。从这件事说明了我们在教幼儿知识时,不应强求和限制幼儿的思维及行为。家长或老师为了不让幼儿发生意外事故时,常常爱说“不准……”,而很少对幼儿讲明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结果幼儿还是有意或无意地做了,因此对某些禁止做的行为,家长或教师一定要先引导思考,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明白后果的严重性幼儿自然就不会做了。
充分发挥幼儿的个性,一个有个性的孩子同时也会特别的有想法。不仅家长们喜欢这样的孩子,我们老师也很喜欢有想法,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孩子。在平时我们也总会鼓励孩子们要大胆发言,还会表扬有想法的小朋友。
可是,就在有一天下午的手工活动中,我请小朋友一起剪国宝大熊猫。首先我先示范一下怎样剪,结果在教的过程中,我误以为剪下来的两个东西是要做熊猫的耳朵的,在我介绍的时候,才偶然发现是我看错了,于是我便又纠正了一下说法。接着就有一个小朋友说道:“哈哈,老师真笨。”后面有几个小朋友也跟着起哄了起來。于是我就用严厉的口气说:“不要吵了,我们接着上课。”但是有几个小朋友还在接着起哄。于是我就将起哄的源头,第一个说这句话的小朋友请到了上面,我说:“老师刚刚在上课的时候不小心看错了,我才重新纠正说法的,可是你呢不但没有听下去还在下面一直吵闹对吗?你说老师笨,那你来上课吧!”接着下面的小朋友都跟着说:“就是,老师怎么会笨呢。”我见他很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就让他回到了座位上。可是整堂课这孩子的兴趣都不高。
下课后我回想了一下这件事,觉得自己做错了。平时都要求孩子们要敢于发言,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可是因为不懂事的幼儿的讥笑,一时冲动,批评孩子,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也许就因为自己的这次批评,从而扼杀了这个孩子的个性。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给这个孩子道了歉。同时也给他指出讥笑别人也是不礼貌的。
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根据个人的特点,把学生塑造成既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不应该也不可能,企图用一个模子把学生培养完全一样的人。所以通过这件事情后,我更注重孩子们个性的培养,与孩子们平等交流,倾听心声,个性得以保护与彰显。
(作者通联:401120重庆市渝北区御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