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难题微现曙光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iri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里有钱心不慌?
  未必,“70后”“80后”作为如今职场的主力,收入比起父母一辈有了很大的提升,钱多了不少,但谈到养老的话题,却并没有比父辈来得踏实。且不说身边需要花钱的事情一大把,就算是到退休前攒下一大笔钱——500万,真的够养老吗?到时候的退休金又是多少?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同样是未知数的还有人口红利变化会带来多大影响,福利保障未来会怎样提高?十年来,随着每个人一天天地走向退休,这个话题始终没能让人轻松,但未来养老难题的解药,在专家反复的争论和市场不断的发展中,得以初露倪端。
  光靠攒钱很难满足养老
  养老需要多少钱?这是十年来很多人反复演算的问题,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多数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通胀。近几年高高的CPI数据让很多人都领教了通胀的力量,也能亲身感受到现在的1000块钱,可能还不如20年前的100元值钱。那么30年后会是个什么样子?
  假如你现在已经是中产,60岁退休之前已经攒下了2000万元,用这笔钱来过剩下的30年老年时光,那么每个月可以花费10.29万元,这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数字。
  但是,如果我们参考一下过去30年的通胀比例10%,假设未来30年的通胀也是这个数字,那么30年后的10.29万元,只相当于现在的5900元,这也就是一个普通白领的月收入。这对于现在已经养尊处优的你,是否少了点?
  退休前攒下2000万,对于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目标。对普通人来说,养老的好坏更在于年老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就是当时整个社会能够创造多大的财富,以及这个财富怎么去分配。所以不是说退休前存钱存得多,到老年就一定会很好过。不管一个人现在多有钱,未来不确定的通货膨胀率都可能把人“洗穷”。而对于连退休金都没有的无保人员,如果手中也没有为自己攒的充足养老金,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世界银行退休金替代率的理想标准是70%,而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的替代率只有25%,即你只能拿到退休前收入的25%左右,收入直接少了3/4。而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的替代率在90%左右。所以对于体制外的人来说,社保只能提供基本保障,退休前积累足够的养老钱,更为迫切和重要。当过惯了一个月花1万元,退休了却只能拿2500元,再没有其他来源的你,生活品质必然大幅下降。
  弥补劳动缺口依赖教育投资
  经济出现通胀或通缩很容易发现,但同样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人口结构,其变化却是潜移默化的。从世界经济史和人口史来看,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史就是人口史。
  社会要想不断地创造出财富,有两个必需的要素,一个是一定数量的劳动人口,另一个就是人们在勤劳并有效率的劳动。这两点在未来都面临不小的压力。
  我国规模最大的“婴儿潮”出现在1962年到1973年。十年间全国共出生近2.6亿人,年均人口出生率达到33‰。之后,人口出生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20‰的生育高峰逐步递减到近几年的12‰左右。正是这波最大规模的“婴儿潮”创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的经济奇迹。但婴儿总会老去,2000年中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之下,使得物价和养老成本飞速飙升,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必然。
  2012年,中国总劳动力达到顶峰之后,将快速下降,总劳动力减少预警国力衰退。2016年,我国人口开始负增长。2020年,出生于最大“婴儿潮”的人口将陆续开始退休,社会养压力剧增。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愈加严重。中国法定退休年龄可能被推迟到65岁。2030年,每年只出生600多万孩子,大国空巢,中国将面临严重的经济难题。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4.38亿,80岁以上完全丧失劳动力的人口将达到1亿。
  中国面临的问题,除了劳动人口的减少,还有生产效率提升的缓慢。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创新能力低下,十年来,山寨仍是最快的谋利手段。如果未来创新的科技没有能使我们从需要大量人力的低端产业链中解脱出来,使得每个人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那么经济增速将大幅受限,在养老问题上,结出的只会是一个苦果。
  如果整个国家的效率难以得到大幅提升,你至少要想办法提高自己和后代的效率。所以充分、精准的教育投入,是每个家庭未雨绸缪应对养老的基石。
  劳动力越来越精贵
  十年前餐馆的服务员收入只有几百元,现在没有两三千招不到好的服务员;保姆的价格更是翻了好几番。这些并不需要太多文化知识的工作之所以要价越来越高,原因只有一个:劳动人口少了,劳动力越来越精贵。
  演推到30年后,劳动力贵的程度会远超过现在。
  老年的时候借助劳动力的途径无非两种:自己、孩子。
  相比十年前还观念统一的养儿养女防老,现在的大城市里看到更多的是倒贴子女的啃老,父母不求子女孝敬养老钱,但求不倒贴钱给子女。且在未来一对夫妇四个老人日益普遍,有孩子的小夫妇能否赡养得起四个老人?
  虽然“一养四”看起来有点让人害怕,但是这笔账还是得算一下。
  30年后孩子在工作,如果月收入是1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万元),并以8%的年增速增长。之后20年,孩子每月拿出20%的收入孝敬两对父母(每一对父母获取10%),这笔钱折合成退休时的资金(按银行存款利率4.71%计算),相当于每对父母退休的时候攒了大约310万元。当然,如果孩子每个月能孝敬工资的35%,尽孝30年,这笔钱就相当于每对父母退休的时候攒了830万元。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再说说自己,这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如果在老年的时候,既靠不上孩子,手里又没有实业和钱,就只能继续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也是很多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重要原因。
  “45岁太老了?55岁多余了?我们连65岁的人都雇呢。”这是德国一家工程公司的广告词。目前,丹麦、冰岛和挪威的退休年龄最高:男女都是67岁。英国人正在考虑将退休年龄将从现在的男65岁、女60岁,逐步提高至2044年男女都68岁。日本的许多小餐馆中,端盘子的不是年轻人,而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所以为了可能发生的退休延迟情况,当下的你务必锻炼好身体。
  你的“现金奶牛”在哪里?
  如果自己和孩子都不能支持养老,那么还有一个渠道,就是养一头“现金奶牛”。
  就过去十年的情况来看,能稳定产生现金流的东西,更多还要靠实业,一个运作良好的 实业足以抵消通胀。做实业除了开饭馆、美容院,典型的还有出租商铺。不过不管如何,投资实业的难度都比较大,要面临许多风险,并非适合于每一个人。
  实业投资之外,我们寄希望从金融投资中找到能提供稳定现金流的产品,却发现余地很小。
  储蓄是最可靠的投资,但靠储蓄养老并不可靠,只因利率太低,还没来得及和通胀赛跑,就已经死在了沙滩上。
  过去十多年,太多的人在房子里面投入了太多的钱,于是,自然希望房子可以帮助养老。“以房养老”在国外已很成熟。但国外以房养老的大多是独栋别墅,而在中国70年产权、实际30年的使用寿命下的密集高楼,人还在,房子已经没了的情况必然出现。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在未来将拥有数套房产,供应大增需求减少之下,房屋租金和房价的下滑,也使得完全“以房养老”靠不住。
  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人退休除了靠退休金,就靠股票。2011年美国60%接近退休年龄的家庭拥有401k退休计划。所谓401k计划,就是拿你的一部分退休金由专业机构去炒股,来为你退休后提供保障。但这在中国是否可行呢?美国过百年历史的股市,年均收益在7.5%左右,而中国股指过去十年负涨幅。未来中国股市能否有起色,将直接关注到很多人的养老问题。股市或许可作为“现金奶牛”的一个备选。
  不过我们也发现,近几年火热的信托产品,如果能长期保持10%以上的收益率,可以成为一头很好的“现金奶牛”。如果信托可以持续,类似的债券类产品可以增多,参与的门槛能够降低,“现金奶牛”会容易很多。
  跟随理财市场的步伐,找到合适你自己的现金奶牛,是帮你完成养老的重要手段。当然,这个养“奶牛”的过程不会太轻松。
其他文献
范岳  易方达首席产品执行官
期刊
不是反人性的吝啬,也非真无知的豪奢,寻找值得的生活,也要一个好价格。  所以,精明消费是一种美德。贵!已经成为全民感受,拎着菜篮子里慢慢减肥的猪肉,看着商场里新季衣裳的价格,忍不住吐槽——真的不值,在第三季度央行针对全国50个城市2万户城镇储户的调查中,72%的受访者认为“物价贵得难以接受”。  遗憾地告诉大家,贵还会一直持续。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像洪水一样涌动,淹到地势低洼处,农业正是这片洼地,加上
期刊
鱼儿生活在水中,不容易发现身边的水;我们生活在变化中,不知不觉中已是另一番天地。  《钱经》杂志是幸运的。作为关注家庭理财的期刊,  《钱经》诞生在2004年,此时正是中国金融市场进入高速发展周期的起点,  也是中国人投资理财意识真正觉醒的起点。  在过往的3000多个日夜里,《钱经》杂志和读者一起,亲历生活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见证了中国投资理财行业的成长。  回首往昔,那些点滴的、潜移默化的改变
期刊
政治学家罗尔斯有一个著名的假说叫“无知之幕”,意思是说,让所有参与者进到一个幕后,谁也不知道走出幕之后,自己将会面临什么结果,这时候让所有参与者共同选择走出幕之后的规则,那么,这样选出来的规则就是合乎正义的。  罗尔斯虽然是政治学家,但是他的这个假说其实还是为了驳经济学家。在罗尔斯以及受他影响的人看来,政府的福利政策是合理的。他们认为,如果每个人都不清楚自己走出无知之幕后将会怎样,他们会选择对高收
期刊
十年前的2002年正好把刘彦斌的人生分成了两段,在那之前他两次炒股失败以致倾家荡产,36岁被迫从零开始。生活是残酷的,也因为经历过这种残酷,刘彦斌才能用足够的耐心和全新的思维方式来审视理财这件事儿。  十年前,理财师是什么名堂?  2002年的夏天,刘彦斌正在经历他人生中最苦哈哈的日子。这天,他来到平安保险想给自己和儿子买一点意外险,业务员在跟他聊天时提到平安保险正在培训理财规划师,并拿出一份北京
期刊
记得十几年前,“保险”这个词还没现在这么为众人所知,有人第一次听闻,甚至惊奇地问道:“是否买了保险就保证没有危险了?”而当保险销售员向其介绍相关理念时,总被啐一口:“大吉利是,你这不是咒我出事吗?”其实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抱有这样的态度——如果不出事,买保险等于送钱给保险公司;要不想白送钱给保险公司,只能自己出事。  他们认为,去市场买东西,是得到了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商品或者服务,但保险公司则不同
期刊
无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是谁说的,的确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砸出了动静。2007年中国股市的爆发,国人迎来了疯狂的理财年。陈丹青在2009年出版的《荒废集》里说,股票、拍卖,在美国是一小撮人的话题,而中国市民街头巷尾谈股票。  如今理了十年财的朋友,有哪位真正理明白“财”了?  回首十年,更多朋友将“财”放在第一位,误认为理财就是为了赚钱,把“理”抛到了脑后。理财十年,不少人没有赚到钱,还损失了
期刊
过去十年,如果你买了多套房,恭喜你成为高富帅;如果你一套未出手,多半成为屌丝;如果你背上巨额贷款出手了,很不幸,你成了房奴。  十年间房价的剧烈上涨,极大改变了财富分配。在地产富豪、炒房一族赚翻了的笑声背后,是辛勤房奴的心酸与买不起房人的哭泣。从资产变成负债,从房主到房奴,是这十年房市最深刻的变革,人生的悲喜剧就在其中静静上演。  高富帅还是穷矮丑,就在一“房”之间  长相帅气的王帅从来都没有认为
期刊
人一生最关心的事情其实只有两件:一个是婚姻,一个是财富。“贫贱夫妻百事衰”,好的婚姻能带来财富,一定数量的财富也能稳固婚姻。只有财务和情感都稳定了,家庭才能稳固和幸福。  聂军在自己32岁生日的前一天领了结婚证,本以为会像童话故事里的结局那样,两个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蜜月还没度完,两人就为之后的生活和理财规划发生了争执,太太一气之下跑回了娘家……  “马龙·白兰度”的潇洒单身生活  聂军是一
期刊
虽然诺亚财富并不是国内第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但汪静波却算得上是这个行业里最早从事财富管理的人。2003年8月,汪静波和她的同事筹建起了国内证券公司第一个私人银行部——湘财证券诺亚财富管理中心,如果从那时算起,她的职业生涯已经与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近十年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接受《钱经》记者的采访时,汪静波首先对她理解的财富管理行业十年的变迁作出了总结:“我觉得这么多年的发展让金融和实业、和其他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