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像一棵稚嫩而脆弱的小苗,家长就象音乐兴趣的保护伞,这棵小苗自萌芽起就需要家长用心而恰当的呵护,容不得半点马虎。但是,很多家长们却全然不知它需要什么样的土壤和空气,想往哪一个方向开枝散叶,他们只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培育”着这棵小苗,最后,却导致孩子的音乐兴趣的小苗早早夭折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另一方面,是教育方法的不科学。
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身上倾注的天然的爱是谁都无法代替的,这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①无论是谁,从出生伊始都是生活在家庭的环境当中,所受的第一种教育便是来自家庭,家庭是人类的第一个学校,那家长便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是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受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谈到:“家庭中的指导,其成功与否总是与父母方面的态度有关,而且慈爱的母亲的努力成为优于一切的强有力的教育影响力,然而,必须很好地懂得指导的方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如果母亲是一位良好的导师,而且父亲是一位良好的助手,那么这个孩子就总会成功地展示出他的才能。”②一旦家长的观念里有了“功利”二字,就无疑在孩子和音乐之间装上了一个无形的屏障,永远地阻隔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让孩子失去了体验音乐美的机会。起初,孩子们怀着好奇与欣喜迈入音乐殿堂,却发现这里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在他们纯洁的心灵里,音乐成了考试、比赛、压力甚至痛苦的代名词。这样的阴影一旦形成,在他们的成长岁月中就难以摆脱了。于是,孩子们从此不愿意再去尝试有关音乐的任何东西,穿过几次的芭蕾鞋被束之高阁,花重金买下的钢琴也渐渐蒙上了灰尘。或者,这样的恶性循环被无奈地持续着,煎熬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从家庭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家长们的做法违背了家庭教育社会学中的交互作用观这一思想。“人对自身发展的控制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前提下,不断为自己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的成熟。另一方面,是人勾勒自己未来的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这种自觉的追求与行为,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响人的发展方向的重要体现。然而以往却未受到教育者的充分认识与重视。教育者有强烈的塑造受教育者的意识,却忽略了受教育者到了一定年龄后具有的自塑能力。”③也就是说,家长想让孩子按自己“设计”的道路的来走,却忽略了孩子究竟愿不愿意走的问题。诚然,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于是,人们走入了一个极端,把教育者的教化作用盲目夸大了,过于重视家长对孩子的塑造,家长们也只看到了孩子对环境的消极适应,让孩子按家长单方面的构想去发展,而忽视了个体的自我选择和个体与家庭环境的交互作用。这样,家庭中民主气氛极度缺乏,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非常贫乏,孩子不能按照他自身的特点来发展,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且,这样做对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立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孩子们习惯了按家长的“安排”來行事,习惯了家长们设计好了的路,久而久之,对家长有了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学习音乐纯粹是一种被动的“习惯”,音乐兴趣早就在家长的“安排”中消失殆尽了。
那么,当孩子爱上音乐,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家长的目的要正确。让孩子学习音乐,要把眼光放在“育人”二字上,而不能染上功利的色彩。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脱离了审美这一中心环节,音乐教育也就无从谈起。换言之,如果孩子们没有感受到音乐的美,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教育对他们是没有作用的。没有了审美,音乐教育其他的价值和功能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家长正确的观念和目的,能把孩子引领到音乐的殿堂中,接受音乐的洗礼,尽情感受音乐之美,能让音乐丰富孩子的人生,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另一方面,家长还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儿童对新奇和美好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例如音乐,当他们有探究的冲动时,支持他们并且引导他们发现音乐的美,让他们通过学习音乐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对善于听见美的耳朵和一颗热衷于感受美的心,保护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孩子在儿童时期,无意注意仍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注意的各种品质也都得到不断发展,意志也逐渐开始发展。那么,家长在指导孩子练习音乐特长时,可采取少练多次的方法,待孩子习惯较稳定时再适量递增练习时间,长时间枯燥的练习对孩子来说显然是不科学的。在练习中可采取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寓教于乐。另外,孩子的个性也开始出现萌芽。家长们要把握孩子的个性特点,重视孩子自身的发展、成长以及自身的建构,给他们空间来进行自我塑造。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所以,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不妨来个换位思考,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明确目的,改进方法。
家长是孩子音乐兴趣的保护伞,当您的孩子燃起对音乐的兴趣时,请用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科学的音乐价值观来呵护好孩子的音乐兴趣,让兴趣的小苗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日益枝繁叶茂,让孩子在音乐的天地里真正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基金项目:
本文为全国教科规划课题《想象理论视域中的儿童舞蹈教育核心价值研究》全国教(DHA130262)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②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
③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16页。
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孩子身上倾注的天然的爱是谁都无法代替的,这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①无论是谁,从出生伊始都是生活在家庭的环境当中,所受的第一种教育便是来自家庭,家庭是人类的第一个学校,那家长便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庭是教育的基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受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谈到:“家庭中的指导,其成功与否总是与父母方面的态度有关,而且慈爱的母亲的努力成为优于一切的强有力的教育影响力,然而,必须很好地懂得指导的方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如果母亲是一位良好的导师,而且父亲是一位良好的助手,那么这个孩子就总会成功地展示出他的才能。”②一旦家长的观念里有了“功利”二字,就无疑在孩子和音乐之间装上了一个无形的屏障,永远地阻隔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让孩子失去了体验音乐美的机会。起初,孩子们怀着好奇与欣喜迈入音乐殿堂,却发现这里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在他们纯洁的心灵里,音乐成了考试、比赛、压力甚至痛苦的代名词。这样的阴影一旦形成,在他们的成长岁月中就难以摆脱了。于是,孩子们从此不愿意再去尝试有关音乐的任何东西,穿过几次的芭蕾鞋被束之高阁,花重金买下的钢琴也渐渐蒙上了灰尘。或者,这样的恶性循环被无奈地持续着,煎熬着他们幼小的心灵。
从家庭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家长们的做法违背了家庭教育社会学中的交互作用观这一思想。“人对自身发展的控制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前提下,不断为自己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消极地期待客观条件的成熟。另一方面,是人勾勒自己未来的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这种自觉的追求与行为,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响人的发展方向的重要体现。然而以往却未受到教育者的充分认识与重视。教育者有强烈的塑造受教育者的意识,却忽略了受教育者到了一定年龄后具有的自塑能力。”③也就是说,家长想让孩子按自己“设计”的道路的来走,却忽略了孩子究竟愿不愿意走的问题。诚然,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于是,人们走入了一个极端,把教育者的教化作用盲目夸大了,过于重视家长对孩子的塑造,家长们也只看到了孩子对环境的消极适应,让孩子按家长单方面的构想去发展,而忽视了个体的自我选择和个体与家庭环境的交互作用。这样,家庭中民主气氛极度缺乏,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非常贫乏,孩子不能按照他自身的特点来发展,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且,这样做对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立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孩子们习惯了按家长的“安排”來行事,习惯了家长们设计好了的路,久而久之,对家长有了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学习音乐纯粹是一种被动的“习惯”,音乐兴趣早就在家长的“安排”中消失殆尽了。
那么,当孩子爱上音乐,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家长的目的要正确。让孩子学习音乐,要把眼光放在“育人”二字上,而不能染上功利的色彩。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脱离了审美这一中心环节,音乐教育也就无从谈起。换言之,如果孩子们没有感受到音乐的美,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教育对他们是没有作用的。没有了审美,音乐教育其他的价值和功能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家长正确的观念和目的,能把孩子引领到音乐的殿堂中,接受音乐的洗礼,尽情感受音乐之美,能让音乐丰富孩子的人生,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另一方面,家长还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儿童对新奇和美好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例如音乐,当他们有探究的冲动时,支持他们并且引导他们发现音乐的美,让他们通过学习音乐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对善于听见美的耳朵和一颗热衷于感受美的心,保护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孩子在儿童时期,无意注意仍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注意的各种品质也都得到不断发展,意志也逐渐开始发展。那么,家长在指导孩子练习音乐特长时,可采取少练多次的方法,待孩子习惯较稳定时再适量递增练习时间,长时间枯燥的练习对孩子来说显然是不科学的。在练习中可采取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寓教于乐。另外,孩子的个性也开始出现萌芽。家长们要把握孩子的个性特点,重视孩子自身的发展、成长以及自身的建构,给他们空间来进行自我塑造。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所以,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不妨来个换位思考,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明确目的,改进方法。
家长是孩子音乐兴趣的保护伞,当您的孩子燃起对音乐的兴趣时,请用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科学的音乐价值观来呵护好孩子的音乐兴趣,让兴趣的小苗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日益枝繁叶茂,让孩子在音乐的天地里真正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基金项目:
本文为全国教科规划课题《想象理论视域中的儿童舞蹈教育核心价值研究》全国教(DHA130262)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②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
③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