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在全国推行以来,如何用好新教材,培养高中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就成为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挑战。鉴于此,笔者拟从实际课堂教学的角度,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四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为例,将教材内容有机整合,寻找历史线索和教材的逻辑体系,为有效的实施新教材的改革提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五大核心素养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是《纲要》(上)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科相关的课程标准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①结合单元主题《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可知,本单元主要阐述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以及这一时期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因此,本课处于一个总结性的位置上,对内,中国的君主专制在清朝达到顶峰,清朝前中期对疆域的开拓和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对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体,西方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②
基于新课标和教材内容,本课的内容主旨确立为:康乾时期统治者承袭祖宗家法,强化了君主专制,开拓疆土,国家空前稳固,登上传统盛世的顶峰。然而,在世界各国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趋势下,传统的封建制度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社会危机渐显。为此,笔者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袭祖制 君主专制、承祖功 开疆拓土、开全盛 康乾盛世、盛世崩 危机初显”,希望从这几个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前中后期的鼎盛与危机。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初中历史讲得细一些,高中历史从简;初中历史注意记忆性,高中历史加强分析性,使历史教育做到循序渐进。” ③基于以上差异,高中教学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探讨一些重点、总结性的问题,通过宏观史实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及其特点、中国古代治理民族边疆问题的措施,通过微观史料探求军机大臣的权力、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问题探究的方法,在导入部分创设具体问题情景,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兴趣,随后通过图片、史料的呈现,逐步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与执行情况
【新课导入】
首先展示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图片,并提问:电视剧中雍正的生活是怎样的?真实情况是这样吗?接着展示“雍正的一天”,并说明其实际的生活是非常辛苦劳累的。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雍正皇帝会陷入这种生活状态?这与清朝的制度有何关系?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引起他们的注意,再通过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为接下来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一环节】袭祖制 君主专制
引导同学看教材77页的材料,同时回答导入部分问题,说明是皇帝将“独断”作为家法,不愿分权。
材料1: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严大权无从旁假。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提问:乾纲独断又是如何帮助皇帝维系统治的?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奏折制度
回顾明朝的制度,同时展示流程图,引导学生思考,这其中存在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回答:容易泄密、专权……
借着引导:皇帝无法真正实现他们想要的乾纲独断。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改进制度就很有必要了。怎么改?展示流程图,引出奏折制度的定义。
请学生思考奏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在学生回答后,展示第一手史料和图片(专门用来放奏折的匣子),分析其特点。
材料2:明春朕欲南方走走, 未定。倘有疑难之事, 可以密折请旨。凡奏折不可令人写, 但有风声, 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康熙四十三年批复曹寅折
强调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权上奏折。奏折是皇帝特许给部分官员的特权,皇帝通过奏折发展与官员的私人关系,强化了对官僚机构和官员个人的控制。并用雍正帝给大臣田文镜的批复举例。
设计意图:流程图可以使学生能够直观明了的认识到奏折制度迅速、机密的特点,再通过具体的历史细节强化学生的认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理解清朝在信息渠道上的“独断”。
2.军机处
过渡:除了在信息渠道上强化专制外,皇帝在軍国大计上也要做到独断。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个秘书把自己的旨意润色成文,然后下发执行。当时的中枢秘书机构是谁呢?军机大臣。
请同学们回答军机处设立之初的目的。并展示故宫平面图,请学生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军机处与内阁的地位差异。通过一近一远的对比,引出设立的根源: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接着分析军机大臣的职责,并提问:军机大臣的职责从军务到总揽一切军国大计,是否意味着其有无限的权力?
材料3: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赵翼《檐曝杂记》
分析材料,指出军国大计的决策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他们的一举一动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同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并用乾隆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傅恒举例。强调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设计意图:通过地理位置的差异,分析军机处与内阁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军机处对于君主集权的重要作用。同时举出具体的人物事例,强化学生对军机大臣权力的认识,理解清朝在军国大计上的“独断”。
3.文字狱
过渡:除了在信息渠道和军国大计上要做到独断,清朝统治者甚至想要独断人民的思想言论。
首先提问:如果你在清朝,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忌讳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明朝是正统,清朝是北朝……
教师借此强调清朝文字狱与其他朝代文字狱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还涉及到满汉问题和夷夏之辨。
接着展示表格:康乾时期的文字狱。并举例:“维民所止”。指出文字狱牵涉范围极广,清朝正是通过文字狱压制汉人的民族意识,遏制反清舆论,巩固清朝统治。这一举动对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摧残。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清朝在思想言论方面“独断”的认识。
总结:通过以上的措施,清朝的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君主专制由此达到了顶峰。学已至此,我们来总结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师问生答)
引导学生探讨其特点:一方面是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最终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另一方面是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服从中央,最终听命于君主。
用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的积极影响,过渡到下一环节。清朝正是君主专制的顶峰时期,皇帝们得以大权独揽、令行禁止。由此,进一步开创和巩固了国家的疆域。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补充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通过表格带领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总结性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这一子目的学习要点: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第二环节】承祖功 开疆拓土(板书)
过渡:清朝正是君主专制的顶峰时期,皇帝们得以大权独揽、令行禁止。由此,进一步开创和巩固了国家的疆域。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地区的治理措施。(逐个呈现表格,同时配合讲解清朝福建省图、《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俄边界图、乾隆帝通过政治联姻得来的香妃图、金瓶掣签图,最后总结)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清朝疆域的“八至”。即在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的边界,由此可见: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师:(依次展示地图)从汉至清,中国对待边疆地区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生:和亲、征战、册封……
师:有何特点?
生:因地制宜。
【第三环节】开全盛 康乾盛世
过渡:清朝对边疆地区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而开创了长达一百余年的“康乾盛世”。
材料4: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据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引导学生思考:盛世之下,清有充分的劳动力资源,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发展,这些因素有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为什么清朝没有利用?进而分析其根源在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和阻碍。
设计意图:打破教材框架,重新整合教材,通过之前两个子目的学习和铺垫,最终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同时带领学生深入探讨清朝的社会转型。
【第四环节】盛世崩 危机初显
过渡:正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弊端导致皇帝具有极大的独断性,地方缺乏自主性等等,这些都表现在统治后期的社会危机上。
1.内部危机
材料5: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英)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接着展示清朝人均耕地面积表。说明人口的剧增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危机日益暴露,再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在这种社会局势下的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展示中国农民vs 18世紀英国雇工的饮食结构对比。直观感受18世纪时的中英差异。进而讲解农民起义问题。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君主专制顶峰下,嘉庆皇帝会下罪己诏?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统治者是否采取有效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法,与前文的康乾盛世相呼应,给出材料,由学生来分析看似繁荣的盛世下隐藏的危机,锻炼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接着通过横向对比中英农民的差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引出当时世界形势的变化。
2.外部危机
过渡:尽管国内危机渐显,对外,清朝仍自诩天朝上国。请学生阅读教材81页第一则材料。 提问:材料中反映了西方怎么的要求?清朝政府又是如何回应的?
材料6: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清朝的回应: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材料7: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清朝的回应:
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总结:清朝不仅严格约束外商来华,由原来的四口通商,变成广州十三行的一口通商,而且严厉禁止本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致使清朝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設计意图:通过中国对待西方使团的态度理解中国的故步自封,进而使学生在总结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
四、课堂小结与教学反思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注重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本课有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初显三部分内容构成,课程容量很大。为此,笔者依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对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进行了合理调整,先讲述康乾盛世的表现,再总结盛世,最后引出盛世后期的统治危机,并设计了四个情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去观察历史现象,学会分析史料和解释史料,学会运用地图构建时空框架,培养正确的家国情怀。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笔者先讲述君主专制和疆域的奠定,再讲述盛世的到来,容易给人一种前两者是盛世产生的条件的错觉,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讲述疆域的奠定时,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又重复说了一遍具体措施,这就使得整个过程有些累赘,拖沓了课堂节奏,显得有些啰嗦了。对教师而言,应强调重点内容,如库页岛、台湾地区在之后历史发展中的失与得,从而突出其重要性。本节课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方面仍做得不是很到位。此外,板书设计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明清时期的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即将到来,中国社会面临发展的危机。但就其外部而言,康乾时期尚未对中国构成威胁,使用“外部危机”一词可能有些不恰当,可将最后第四子目的板书改为“内部危机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及其结果”。
总而言之,新教材改革下教师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④尽快主动适应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掌握新教材,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好立德树人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 13—14 页
②《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年,第 71 页
③张海鹏:《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适应和掌握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意见》
④《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五大核心素养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是《纲要》(上)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科相关的课程标准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①结合单元主题《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可知,本单元主要阐述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以及这一时期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因此,本课处于一个总结性的位置上,对内,中国的君主专制在清朝达到顶峰,清朝前中期对疆域的开拓和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对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体,西方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②
基于新课标和教材内容,本课的内容主旨确立为:康乾时期统治者承袭祖宗家法,强化了君主专制,开拓疆土,国家空前稳固,登上传统盛世的顶峰。然而,在世界各国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趋势下,传统的封建制度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社会危机渐显。为此,笔者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袭祖制 君主专制、承祖功 开疆拓土、开全盛 康乾盛世、盛世崩 危机初显”,希望从这几个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前中后期的鼎盛与危机。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初中历史讲得细一些,高中历史从简;初中历史注意记忆性,高中历史加强分析性,使历史教育做到循序渐进。” ③基于以上差异,高中教学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探讨一些重点、总结性的问题,通过宏观史实梳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及其特点、中国古代治理民族边疆问题的措施,通过微观史料探求军机大臣的权力、康乾盛世下的危机,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问题探究的方法,在导入部分创设具体问题情景,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兴趣,随后通过图片、史料的呈现,逐步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与执行情况
【新课导入】
首先展示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图片,并提问:电视剧中雍正的生活是怎样的?真实情况是这样吗?接着展示“雍正的一天”,并说明其实际的生活是非常辛苦劳累的。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雍正皇帝会陷入这种生活状态?这与清朝的制度有何关系?让我们一起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引起他们的注意,再通过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为接下来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一环节】袭祖制 君主专制
引导同学看教材77页的材料,同时回答导入部分问题,说明是皇帝将“独断”作为家法,不愿分权。
材料1: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严大权无从旁假。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提问:乾纲独断又是如何帮助皇帝维系统治的?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奏折制度
回顾明朝的制度,同时展示流程图,引导学生思考,这其中存在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回答:容易泄密、专权……
借着引导:皇帝无法真正实现他们想要的乾纲独断。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改进制度就很有必要了。怎么改?展示流程图,引出奏折制度的定义。
请学生思考奏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在学生回答后,展示第一手史料和图片(专门用来放奏折的匣子),分析其特点。
材料2:明春朕欲南方走走, 未定。倘有疑难之事, 可以密折请旨。凡奏折不可令人写, 但有风声, 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康熙四十三年批复曹寅折
强调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权上奏折。奏折是皇帝特许给部分官员的特权,皇帝通过奏折发展与官员的私人关系,强化了对官僚机构和官员个人的控制。并用雍正帝给大臣田文镜的批复举例。
设计意图:流程图可以使学生能够直观明了的认识到奏折制度迅速、机密的特点,再通过具体的历史细节强化学生的认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理解清朝在信息渠道上的“独断”。
2.军机处
过渡:除了在信息渠道上强化专制外,皇帝在軍国大计上也要做到独断。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个秘书把自己的旨意润色成文,然后下发执行。当时的中枢秘书机构是谁呢?军机大臣。
请同学们回答军机处设立之初的目的。并展示故宫平面图,请学生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军机处与内阁的地位差异。通过一近一远的对比,引出设立的根源: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接着分析军机大臣的职责,并提问:军机大臣的职责从军务到总揽一切军国大计,是否意味着其有无限的权力?
材料3: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承旨诸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赵翼《檐曝杂记》
分析材料,指出军国大计的决策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他们的一举一动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同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并用乾隆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傅恒举例。强调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设计意图:通过地理位置的差异,分析军机处与内阁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军机处对于君主集权的重要作用。同时举出具体的人物事例,强化学生对军机大臣权力的认识,理解清朝在军国大计上的“独断”。
3.文字狱
过渡:除了在信息渠道和军国大计上要做到独断,清朝统治者甚至想要独断人民的思想言论。
首先提问:如果你在清朝,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忌讳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明朝是正统,清朝是北朝……
教师借此强调清朝文字狱与其他朝代文字狱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还涉及到满汉问题和夷夏之辨。
接着展示表格:康乾时期的文字狱。并举例:“维民所止”。指出文字狱牵涉范围极广,清朝正是通过文字狱压制汉人的民族意识,遏制反清舆论,巩固清朝统治。这一举动对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摧残。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创设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清朝在思想言论方面“独断”的认识。
总结:通过以上的措施,清朝的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君主专制由此达到了顶峰。学已至此,我们来总结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师问生答)
引导学生探讨其特点:一方面是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最终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另一方面是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服从中央,最终听命于君主。
用君主专制的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的积极影响,过渡到下一环节。清朝正是君主专制的顶峰时期,皇帝们得以大权独揽、令行禁止。由此,进一步开创和巩固了国家的疆域。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补充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通过表格带领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总结性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达到这一子目的学习要点: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第二环节】承祖功 开疆拓土(板书)
过渡:清朝正是君主专制的顶峰时期,皇帝们得以大权独揽、令行禁止。由此,进一步开创和巩固了国家的疆域。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地区的治理措施。(逐个呈现表格,同时配合讲解清朝福建省图、《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中俄边界图、乾隆帝通过政治联姻得来的香妃图、金瓶掣签图,最后总结)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清朝疆域的“八至”。即在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的边界,由此可见: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与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师:(依次展示地图)从汉至清,中国对待边疆地区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生:和亲、征战、册封……
师:有何特点?
生:因地制宜。
【第三环节】开全盛 康乾盛世
过渡:清朝对边疆地区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而开创了长达一百余年的“康乾盛世”。
材料4: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据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引导学生思考:盛世之下,清有充分的劳动力资源,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发展,这些因素有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为什么清朝没有利用?进而分析其根源在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和阻碍。
设计意图:打破教材框架,重新整合教材,通过之前两个子目的学习和铺垫,最终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同时带领学生深入探讨清朝的社会转型。
【第四环节】盛世崩 危机初显
过渡:正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弊端导致皇帝具有极大的独断性,地方缺乏自主性等等,这些都表现在统治后期的社会危机上。
1.内部危机
材料5: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英)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接着展示清朝人均耕地面积表。说明人口的剧增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危机日益暴露,再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在这种社会局势下的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展示中国农民vs 18世紀英国雇工的饮食结构对比。直观感受18世纪时的中英差异。进而讲解农民起义问题。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君主专制顶峰下,嘉庆皇帝会下罪己诏?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统治者是否采取有效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法,与前文的康乾盛世相呼应,给出材料,由学生来分析看似繁荣的盛世下隐藏的危机,锻炼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接着通过横向对比中英农民的差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引出当时世界形势的变化。
2.外部危机
过渡:尽管国内危机渐显,对外,清朝仍自诩天朝上国。请学生阅读教材81页第一则材料。 提问:材料中反映了西方怎么的要求?清朝政府又是如何回应的?
材料6: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清朝的回应: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材料7: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清朝的回应:
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
——《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总结:清朝不仅严格约束外商来华,由原来的四口通商,变成广州十三行的一口通商,而且严厉禁止本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致使清朝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設计意图:通过中国对待西方使团的态度理解中国的故步自封,进而使学生在总结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
四、课堂小结与教学反思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注重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本课有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初显三部分内容构成,课程容量很大。为此,笔者依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对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进行了合理调整,先讲述康乾盛世的表现,再总结盛世,最后引出盛世后期的统治危机,并设计了四个情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去观察历史现象,学会分析史料和解释史料,学会运用地图构建时空框架,培养正确的家国情怀。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笔者先讲述君主专制和疆域的奠定,再讲述盛世的到来,容易给人一种前两者是盛世产生的条件的错觉,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讲述疆域的奠定时,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又重复说了一遍具体措施,这就使得整个过程有些累赘,拖沓了课堂节奏,显得有些啰嗦了。对教师而言,应强调重点内容,如库页岛、台湾地区在之后历史发展中的失与得,从而突出其重要性。本节课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方面仍做得不是很到位。此外,板书设计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明清时期的中国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即将到来,中国社会面临发展的危机。但就其外部而言,康乾时期尚未对中国构成威胁,使用“外部危机”一词可能有些不恰当,可将最后第四子目的板书改为“内部危机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及其结果”。
总而言之,新教材改革下教师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④尽快主动适应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掌握新教材,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好立德树人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 13—14 页
②《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年,第 71 页
③张海鹏:《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适应和掌握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意见》
④《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