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高校扩招的背景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本文从高校主体、毕业生自身和市场需求出发,阐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
一、就业形势分析
2009年我国有611万高校毕业生;2010年毕业生超过630万人;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人。人才培养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才需求的速度;在金融危机的余热下,部分企业停止校园招聘计划,部分企业倒闭或裁员;国家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大学生就业,很多单位将后几年的招聘计划拿出来提供给应届毕业生,这些都给后面几届的毕业生求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二、就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将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从学校走向社会过程中实现角色转变的一个过程。就业的难易取决于高校制度、毕业生素质和就业市场需求等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任何一方有失偏颇,都会影响毕业生的合理就业。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离,造成学而无用
随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很多单位慢慢调整经济策略和市场需求,而原本在大学中很吃香的专业没有赶上外面世界的变化,仍在闭门造车。有些学校仍然开设冷门专业,有些则不顾自身实力,开设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过多而盲目。不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让学生在毕业时没了用武之地,学校的专业设置跟不上时代和市场的步伐。
2.高校就业指导存在滞后性,职业发展队伍不强
各高校虽然重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职前指导,但很多做职业指导的老师都是在高校工作,他们很撒少有人在企业有过任职经验,不了解企业或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基本靠书本知识宣传,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此外,高校辅导员日益年轻化,很多毕业后直接留校做辅导员,年轻的自己与学生探讨职业发展的问题,大部分依然靠书本知识或者自己成长轨迹或名人事例引导,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准确地将企业需求或就业市场状况转达给学生。此外,辅导员任务艰巨,身兼数职,缺乏一定的精力投入和个性化指导。
3.毕业生求职能力不高,缺乏准确的就业指导
很多學生不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社会知识,缺乏必要的沟通、管理、组织能力和一定的创造性,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很多毕业生在学校职业导航活动中,不积极参加,结果导致简历冗长、杂乱等不符合求职需求,同时在面试中缺乏准确的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让很多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颇受打击。
4.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合理,求职心理不稳健
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存在对口就业、待遇要好、薪资要高、离家要近等传统观念,让他们在选择时丧失了很多机会。名企情节、高薪诱惑、期望值过高、盲目从众等因素让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过分挑剔。很多同学在现场招聘会或网申时信心百倍地海投简历,石沉大海的结果让他们心灰意冷,出现了疲软状态,很多毕业生对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兴趣不大。面试中的屡次被拒致使他们没有足够勇气继续寻找工作,一直拖延或停滞不前。
5.毕业生产出的供应和企业需求脱节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高校扩招,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迈入大学殿堂接受高等教育;在次转变过程中,买方市场逐渐取代了卖方市场,大学生经历四年苦读之后,却面临激烈的竞争,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6.企业需求和毕业生角色不匹配
企业的目的是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创造价值,而应届毕业生从头开始学习和适应,几乎没有工作经验,加大了企业的运作成本和资金投入,很多企业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或专业人士,拿来即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应届毕业生会受冷落。
三、解决就业问题对策
1.及时更新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重视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
高等学校的一大功能就是社会服务。通过历年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大学所学在毕业后的职场上是否有用;与实习基地联系,了解各类职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立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选修课,树立正确的人生规划或职业意识。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国内高校虽然也在此方面创新,但目前高校复杂的课程体系,很难给学生实践留出充分的空间。高校应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或课时分配,为毕业生的求职提供充分保障。
2.加大就业指导和职业导航功效
大学生就业指导即根据大学生自身特征和社会需求,在有科学根据的职业发展指导下,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合理化选择职业的过程。对低年级同学要做好职业导航教育,通过职业倾向测试,初步了解职业概念。对于高年级或毕业生同学,通过校友论坛、企业精英论坛、实习汇报与分享、形象求职与礼仪、就业沙龙、成才之路优秀案例分析等活动,分享职场经验,避免求职弯路。同时对毕业生进行分层分类指导。在不同群体中,通过对就业、考研、出国、自主创业、西部就业等不同就业途径与渠道的划分,让他们根据自身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对毕业生要做好求职准备于能力提升的活动。对优秀同学提高求职技巧,以期顺利通过;对中层同学加大职业指导力度;对就业困难同学,通过个性化分析,制定个人求职方案。聘请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或企业高管做职业顾问,与各大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充实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3.加大宣传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一系列就业政策,在不同的毕业生群体中,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中小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或考取研究生;通过三支一扶政策、毕业生应征入伍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的解读和宣传,鼓励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中西部地区等;在各大城市高校中,让毕业生回生源地工作;让经历过磨练的校友以亲身实践来打动大家,丰富宣传形式。此外,政府等就业部门要进一步给毕业生提供就业途径与机会。
4.加强毕业生求职心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毕业生在求职中难免遇到困惑或打击,及时疏通心理压力,引导积极就业;通过历年毕业生求职典型事例分析就业心理;诚信应当贵为当代合格大学生的优秀品质之一,但是面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和社会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原则。为了得到心仪的工作,求职材料虚假包装、简历掺水,为了取得工作盲目签约、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而随意毁约等现象不但影响本人的求职,还降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学生甚至学校的形象。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
5.正确审视自己,塑造准确的就业观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面临激烈的竞争,要让毕业生端正不良的求职意识,转变择业观念,引导他们先就业后择业。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选择,从自身情况出发,结合实际寻找职业机会,而不是一味盲目、跟从、挑剔。鼓励他们结合自身所能,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文化、社会需求的匹配,真正实现理性就业。在职场生涯中,不断发展个人能力,从而实现进一步飞跃。
6.重视就业困难学生,做好分析汇总和借鉴
每年都会有部分就业困难的学生,要详细分析其就业困难原因及分类、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记录其求职过程和数据并跟踪指导,历年就业困难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制定相应方案,如党员或优秀毕业生起带头作用的一帮一活动、针对优秀的困难学生优先推荐等,提高就业指导和促进就业的有效性。
7.加大企业与高校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
一方面与企业建立联系,针对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建立实习基地,让优秀学生在毕业前实习,同时加大毕业实习的实践和指导,能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角色意识,加强学生与企业文化的匹配,有利于顺利度过毕业实习期或使试用期;企业将毕业生表现情况和知识水平等反馈至高校;同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要派出优秀就业指导教师到企业观摩或实习,能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结合亲身经历升华和拓展,有利于就业指导的准确性和长效性;另一方面,企业派出相应的管理人员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或担任指导老师,提高学生在职业指导方面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此外,高校要不断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分析,获取更多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把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动性。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现实表现。开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毕业后的工作表现。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从市场和社会需求出发,加强就业指导并结合市场变化和本校学生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就业实施方案;积极调整毕业生求职心态,引导他们以良好的知识储备、过硬的动手能力和优秀的个人素质赢得市场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周毓萍.从高校视角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政策[J].理论月刊,2009,8.
[2]钱宁等.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3]陈小芬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文史博览,2009,5.
[4]胡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7.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
一、就业形势分析
2009年我国有611万高校毕业生;2010年毕业生超过630万人;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人。人才培养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才需求的速度;在金融危机的余热下,部分企业停止校园招聘计划,部分企业倒闭或裁员;国家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大学生就业,很多单位将后几年的招聘计划拿出来提供给应届毕业生,这些都给后面几届的毕业生求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二、就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将在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从学校走向社会过程中实现角色转变的一个过程。就业的难易取决于高校制度、毕业生素质和就业市场需求等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任何一方有失偏颇,都会影响毕业生的合理就业。本文将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离,造成学而无用
随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很多单位慢慢调整经济策略和市场需求,而原本在大学中很吃香的专业没有赶上外面世界的变化,仍在闭门造车。有些学校仍然开设冷门专业,有些则不顾自身实力,开设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过多而盲目。不合理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让学生在毕业时没了用武之地,学校的专业设置跟不上时代和市场的步伐。
2.高校就业指导存在滞后性,职业发展队伍不强
各高校虽然重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职前指导,但很多做职业指导的老师都是在高校工作,他们很撒少有人在企业有过任职经验,不了解企业或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基本靠书本知识宣传,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此外,高校辅导员日益年轻化,很多毕业后直接留校做辅导员,年轻的自己与学生探讨职业发展的问题,大部分依然靠书本知识或者自己成长轨迹或名人事例引导,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准确地将企业需求或就业市场状况转达给学生。此外,辅导员任务艰巨,身兼数职,缺乏一定的精力投入和个性化指导。
3.毕业生求职能力不高,缺乏准确的就业指导
很多學生不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社会知识,缺乏必要的沟通、管理、组织能力和一定的创造性,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很多毕业生在学校职业导航活动中,不积极参加,结果导致简历冗长、杂乱等不符合求职需求,同时在面试中缺乏准确的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让很多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颇受打击。
4.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合理,求职心理不稳健
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存在对口就业、待遇要好、薪资要高、离家要近等传统观念,让他们在选择时丧失了很多机会。名企情节、高薪诱惑、期望值过高、盲目从众等因素让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过分挑剔。很多同学在现场招聘会或网申时信心百倍地海投简历,石沉大海的结果让他们心灰意冷,出现了疲软状态,很多毕业生对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兴趣不大。面试中的屡次被拒致使他们没有足够勇气继续寻找工作,一直拖延或停滞不前。
5.毕业生产出的供应和企业需求脱节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高校扩招,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迈入大学殿堂接受高等教育;在次转变过程中,买方市场逐渐取代了卖方市场,大学生经历四年苦读之后,却面临激烈的竞争,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6.企业需求和毕业生角色不匹配
企业的目的是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创造价值,而应届毕业生从头开始学习和适应,几乎没有工作经验,加大了企业的运作成本和资金投入,很多企业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或专业人士,拿来即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应届毕业生会受冷落。
三、解决就业问题对策
1.及时更新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重视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
高等学校的一大功能就是社会服务。通过历年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大学所学在毕业后的职场上是否有用;与实习基地联系,了解各类职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立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选修课,树立正确的人生规划或职业意识。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国内高校虽然也在此方面创新,但目前高校复杂的课程体系,很难给学生实践留出充分的空间。高校应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或课时分配,为毕业生的求职提供充分保障。
2.加大就业指导和职业导航功效
大学生就业指导即根据大学生自身特征和社会需求,在有科学根据的职业发展指导下,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合理化选择职业的过程。对低年级同学要做好职业导航教育,通过职业倾向测试,初步了解职业概念。对于高年级或毕业生同学,通过校友论坛、企业精英论坛、实习汇报与分享、形象求职与礼仪、就业沙龙、成才之路优秀案例分析等活动,分享职场经验,避免求职弯路。同时对毕业生进行分层分类指导。在不同群体中,通过对就业、考研、出国、自主创业、西部就业等不同就业途径与渠道的划分,让他们根据自身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对毕业生要做好求职准备于能力提升的活动。对优秀同学提高求职技巧,以期顺利通过;对中层同学加大职业指导力度;对就业困难同学,通过个性化分析,制定个人求职方案。聘请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或企业高管做职业顾问,与各大就业指导中心联系,充实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3.加大宣传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一系列就业政策,在不同的毕业生群体中,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中小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或考取研究生;通过三支一扶政策、毕业生应征入伍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的解读和宣传,鼓励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中西部地区等;在各大城市高校中,让毕业生回生源地工作;让经历过磨练的校友以亲身实践来打动大家,丰富宣传形式。此外,政府等就业部门要进一步给毕业生提供就业途径与机会。
4.加强毕业生求职心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毕业生在求职中难免遇到困惑或打击,及时疏通心理压力,引导积极就业;通过历年毕业生求职典型事例分析就业心理;诚信应当贵为当代合格大学生的优秀品质之一,但是面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和社会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原则。为了得到心仪的工作,求职材料虚假包装、简历掺水,为了取得工作盲目签约、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而随意毁约等现象不但影响本人的求职,还降低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学生甚至学校的形象。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
5.正确审视自己,塑造准确的就业观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面临激烈的竞争,要让毕业生端正不良的求职意识,转变择业观念,引导他们先就业后择业。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选择,从自身情况出发,结合实际寻找职业机会,而不是一味盲目、跟从、挑剔。鼓励他们结合自身所能,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文化、社会需求的匹配,真正实现理性就业。在职场生涯中,不断发展个人能力,从而实现进一步飞跃。
6.重视就业困难学生,做好分析汇总和借鉴
每年都会有部分就业困难的学生,要详细分析其就业困难原因及分类、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记录其求职过程和数据并跟踪指导,历年就业困难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制定相应方案,如党员或优秀毕业生起带头作用的一帮一活动、针对优秀的困难学生优先推荐等,提高就业指导和促进就业的有效性。
7.加大企业与高校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
一方面与企业建立联系,针对专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建立实习基地,让优秀学生在毕业前实习,同时加大毕业实习的实践和指导,能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角色意识,加强学生与企业文化的匹配,有利于顺利度过毕业实习期或使试用期;企业将毕业生表现情况和知识水平等反馈至高校;同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要派出优秀就业指导教师到企业观摩或实习,能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结合亲身经历升华和拓展,有利于就业指导的准确性和长效性;另一方面,企业派出相应的管理人员到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或担任指导老师,提高学生在职业指导方面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此外,高校要不断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分析,获取更多就业信息、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把握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动性。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现实表现。开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毕业后的工作表现。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从市场和社会需求出发,加强就业指导并结合市场变化和本校学生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就业实施方案;积极调整毕业生求职心态,引导他们以良好的知识储备、过硬的动手能力和优秀的个人素质赢得市场的青睐。
参考文献
[1]周毓萍.从高校视角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政策[J].理论月刊,2009,8.
[2]钱宁等.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3]陈小芬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文史博览,2009,5.
[4]胡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