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不是让学生更好的玩耍,而是培养孩子坚韧的独立意识。我不行就要努力!总能成功!
关键词:数学素质独立意识
曾经看到过一个外国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说:毕业之后你们都会在两三年的时间里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淡忘掉,因此你们需要掌握好学习的方法就可以了。现在回头想想,自己身为一名小学的数学教师,虽然上过大学,七八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你要是拿出高中的题目考我,我还真是不会。人一生当中学到的知识太多了,但是剩下多少给我们自己呢?没有多少,除了自己还能经常接触到的知识。
农村的学生,一个道理。你能保证他们都能从事体面的脑力劳动么?不能。事实证明,很多农村的学生三分之二以上的还得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要回归到土地。农民没有什么不好,没有他们的劳动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当我们拿着课本教授着对大多数学生以后生活没有多少帮助的知识的时候,难道不值得深思么?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深入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以此能够让他们学以致用,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理性的分析解决以后在生活道路上碰上的大事小结。
第一,鼓励学生发问,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发问,会问问题,是一种美德。什么叫不会学习?不会问问题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开家长会,经常看到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学的不好,数学成绩太差,反映也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了,老实巴交的做作业了,为什么还不行呢?很简单,孩子做的工作还是原始的,机械的作业,没有主动的思想。一节课、一章、甚至一本书,讲完了,这一个学生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么?如果不能,那就证明没有学好,还是只是作了一些死记硬背的工作,这是不会有成效的。只有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才能证明检查过滤了自己的知识点,好比蜘蛛结网,你一点一点爬过来了,才会发现那个地方还没结好,还不扎实!哪个地方会刮风断!学生没有天才,很少见到能够一遍听会的孩子,多数都需要自己反复的回味、复习。因此不发问行么?不行。不发问能证明学生掌握的很好么?更不能!不发问实际上是很危险的事情,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因此,学问学问,应该先学会“问”这个本事。发问,也不是毫无目的的乱发问,最忌什么样的问题?——“老师,这个题怎么做?”——这样的问题等于没问。因为这样简单的发问等于把问题原封不动的扔给了教师,学生呢?会眼巴巴的全盘接受老师的说法!错了都不一定听出来。一般学生这样问的时候我会反问他的解题思路,你想到什么地方了?哪儿想不下去了?在哪儿卡壳了?学生会说出自己大体的解题思路,然后我会提醒被堵的地方应该怎么解决。如果学生一点思路都没有的话,我会尽量找以前类似的题目提醒他,和他一起分析出大体的解题思路,具体的解题过程,还是需要他自己来做,老师不能代劳。
社会上难道不这样么?谁也不可能为你代劳,很多时候你都必须自己面对问题。今天学生学会发问了,学会发现自己的不足问问题了,明天他就会用科学的怀疑态度检视自己的工作,及时的改善自己的方法。
第二,分步骤的解决问题,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学数学,难免会碰上难题,这个时候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难道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不是。所谓的难题,也是由基础题目变化堆垒出来的,万变不离其宗么!由于学生缺乏想像的能力、生活的经验,一些题目展现的情景难免引起学生的迷惑,这个时候教师只要通过耐心的举例,是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路慢慢清晰的。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确的态度。当难题扑面而来的时候,学生难免惊慌失措,随之可能匆匆的放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教会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即便你无法最终解决这个问题,里面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你也应该能够解决!应该把问题步骤化,第一步解决什么第二步解决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像上台阶一样,应该能够慢慢的培养起来。要让学生明白,我们能够做到什么地方,这个问题看似困难其实还是由基础的题目组合串联起来的。有时候一道难题一个班的学生都解决不出来,怎么办?教师照抄答案?不行,这样只能让学生变懒。我们把它分解开,分开步骤,给每一步定下目标。这样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回到社会,我们哪个人没有碰上过棘手的问题?生活上的,工作上的,不面对是不行的,别人能一下子告诉你答案?能一下子给你解决?不太可能。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先解决能办到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啃,一步一步的靠。
第三,正确的看待分数,消除功利化的思想。分数,孩子们都看的很重,包括家长。其实没有什么好指责的,社会就是功利化的,没钱行么?不行,一个道理。但是,套用毛主席的一句话,分数这东西,具体到一场考试,要重视它;放大到整个学习,要看淡它,平常心!分数高,代表这些题在考试之前你就掌握起来了,很好;分数低,证明在考试前你没有掌握起来,或者掌握的不好,应该做什么?改错。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我这个题不会做,就要翻一下课本,它用到什么知识点?当时我做错了,如果直接就是式子列的不对,那好,是知识上有漏洞,需要修改,再找几个类似的题目做一下;如果式子列对了,算错了,奥,那是粗心,平时应该注意计算要细心。平时的时候这样引导学生思考,才能真正的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希望家长也要看淡一些分数,不要看到低分就火,就训——不管用的。有时候适得其反,逼着孩子考试作弊,弄虚做假。
当老师的,没几个钱,但是我很快乐。农村当家长的,也少有富翁,难道不快乐?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是拿金钱衡量的,还是平常心吧!教孩子看淡分数,他们以后在社会上才会更好的把握自己的生活。不是么?
第四,怀抱合作的态度讨论问题,取长补短。学生么,就是一种集体的生活。平时做作业,有问题大家都会讨论,有的孩子只是被动的问别人:这个怎么做?人家告诉他了,他就照搬上了。有用么?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大脑没有思考。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下练习,把学生分成小组,就是为了能够充分的讨论问题,而不是让好学生摆出正确的解法搞一言堂。在数学解题中,充分的考虑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其他人的作比较,找出不足,修改错误,正确的解法进行化简。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水平。
回顾社会的发展,社会劳动也是集约化的,没有或者少有单打独斗,任何一项科研成果都是凝聚了很多平凡人的心血。更不用说咱们国家的神舟飞船了,那上面成千上万的零件是多少工人的汗水啊。从小孩子就学习数学,长大了为四化做贡献,在集体中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才能永远是棵常青树。
第五,养成预习的习惯,争取主动。有句话么,笨鸟先飞么。不过每个孩子都不是“笨鸟”,但是勤劳是成功99%的要素。只有比别人早走一步,才能成就以后的辉煌。数学上的预习其实是比较费脑筋的,但是还是可以进行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提倡学生提前预习,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直接问老师。有时候看不出什么效果,但是关键是一个习惯的养成。看电视一晚上你能看三四集,很轻松,因为你是顺着导演的思路走,不动脑筋;预习数学就没那么轻松啊,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连个石头都没有,全在自己摸索,自己思考!第二天老师开始讲了,很多地方茅塞顿开,效果肯定要比不预习的好!
林林总总,千言万语。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我感到自己的工作从来没有乏味过。透过孩子们课上回答问题举起的小手,我仿佛看到数十年以后他们闯荡社会坚定的身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愿你我,和我们的学生,心永远靠在一起。愿枯燥的数学,能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