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实践科学发展观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探索建立与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相一致,并且对科学发展实践进程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机制很有现实意义。只有形成内在团结奋进,外在发展有序的成熟机制,才能极大地提升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切实体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义;才能完整呈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果。
一、构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力机制
科学发展的实践进程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总体步伐,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会聚到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形成持续推进科学发展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一)形成符合科学发展理念的内在动力机制。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并以此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根本指针,因此构建与科学发展理念相一致的内在动力机制是推进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
1、建立充满活力的思想理论创新机制。高度重视思想创新和理论建设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建立思想理论创新机制能够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持续不断地得到发扬光大。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也证明,实践上的每个重大发展,思路上的每个重大转变,工作上的每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就是要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当前实际紧密结合,升华思想认识,诠释理论意义,展示实践价值。
2、培养结构合理的社会阶层成长机制。目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变迁速度和多元化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分层处于一种复杂的结构化过程之中,阶层内部的同质性特征越来越弱,异质性越来越强,分化倾向明显,同时,阶层分布和组成结构的不平衡性表现突出。从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出发,科学发展观为执政党实施社会整合规定了基本的价值标准。这使得社会阶层的发育成长必须和执政党进行的社会整合、资源利用、利益调配等紧密联系,其中社会中间阶层的成长和壮大必须得到极大的关注和良好的培育,使其掌握较多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组织资源。这是形成“橄榄型”理想社会阶层组成结构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二)催生体现科学发展目的的外在动力机制。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要依赖内在的强劲动力,而且还要依靠外在的强大动力。通过外部力量加快实践进程的步伐,加深实践内涵的意蕴,体现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1、社会政策的导向和推进机制。社会政策的重要功能就是指导和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合目的性发展,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基本权益和实际利益,实现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因此探索建立社会政策的导向和推进机制有利于确立未来发展的方向,明确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实现共同的发展愿景。从而使执政主体牢牢掌控发展主动权,引领发展趋势,聚合发展资源,放大发展效能,从根本上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进程,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提供外在的发展动力。
2、资源环境的循环和利用机制。在科学发展的实际进程中,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始终是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一方面,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科学发展提供原生动力。另一方面,社会资源和社会环境为发展聚集后发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产生出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全新的社会环境。因此形成资源环境相互循环和利用的有效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外在力量,是实现科学发展最终目的的可靠支撑和重要保障。
二、构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必须着眼于改革开放的现实进程,必须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必须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因此,构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机制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确立实现科学发展目标的开拓性实践机制。科学发展的实践进程始终围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按照发展的总体布局不断开拓,奋力推进,全力完成预期的目标和既定的任务。
1、把握持续发展的目标,不断拓展新的实践空间。按照时间跨度,发展目标可分为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对于当前发展目标,科学实践的出发点应该根据现实的发展境况,着力关注和解决当下的发展难题,寻求破解的策略。实现当前的发展目标,最迫切的就是在新的实践环境和实践空间中,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勇于开拓,敢为人先,使得科学实践的视野更加开阔,实践手段和工作方法更加多样,实践渠道进一步拓宽。对于长远发展目标,科学发展的落脚点应该紧紧跟踪历史发展的潮流,伴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以发展的眼光,前瞻的思维和超前的预见描绘发展的远景,呈现喜人的景象,从而展示出更加广阔的实践领域和发展空间。
2、按照改革发展的要求,全力打造新的实践平台。科学发展观针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发展层次的多变性和发展局面的复杂性的特点,提出了指导改革发展的总体性要求、现实性要求和基础性要求。根据不同的发展要求,必须全力打造满足多重发展需要和适合多种发展模式的实践平台,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发挥和展示。就改革发展的总体性要求而言,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从科学实践的最高层面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改革发展的现实性要求而言,实践科学发展观最现实的任务就是以改革实践的成就作为基础,探索形式灵活、成效显著的实践路径和发展模式,最终惠及社会各个阶层,满足不同群体。就改革发展的基础性要求而言,实践科学发展观最显著的意义在于凭借改革的动力和发展的力量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创建展示科学发展要义的跨越式实践机制。开拓性实践机制的确立是保证科学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工作,而遵循科学发展要义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理念则清楚地揭示了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的跨越性和可持续性,给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1、以发展理念为先导,实现发展的跨越和跃升。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种上升的运动,发展的过程呈现出螺旋上升和波浪起伏的特性。面对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不同目标和各种要求,不仅要达到“较好”的发展质量,而且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就必然要求在发展中体现跨越和跃进。以发展理念为先导是指在实施跨越发展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摆脱束缚,突破教条,以崭新的思维、全新的理念和进取的意识创造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思路、实践手段和工作方式;创建有别于旧体制、旧框架的呈现勃勃生机的新机制、新模式;创新展示科学发展要义、体现科学发展价值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最终实现发展速度的提升、发展规模的壮大和发展进程的飞跃。
2、以责任意识为引导,激发发展的潜能和活力。在对发展的跨越性和超常规性不断追求和实践的过程中,面对发展进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承担发展重任,不断挖掘发展进程中的潜在能量,激发改革过程中的无限活力,把改革和发展推向纵深。一是科学发展蕴涵着政治责任。科学发展观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方针和治国理念,对发展的道路、目标、动力和体制机制等方面都作了准确的概括和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政治责任和原则要求,更清楚地表明科学发展代表着党的发展意志和进步意愿。这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政治基础。二是率先发展肩负着社会责任。率先发展是跨越式实践机制中的重要发展意识,它能极大地激发发展的潜能和活力,通过率先发展使经济社会事业的改革获得突破性进展,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率先发展能显著地改变落后地区的社会面貌,实现历史性跨越;通过率先发展能较快地达到预期目标,加快改革的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度跃进。三是持续发展体现着引领责任。持续发展为跨越式的实践进程提供足够的发展后劲,保持跨越发展的动态跃进。持续发展能够将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引向深入,使得发展导向得到持续推进,保持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引导科学发展实践机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构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监督考核机制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仅能从根本上保证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而且能充分展示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卓有成效地推进,构建检验科学发展实践成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完善保障科学发展进程的制度化监督体系。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进程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党的执政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极大地考验着党的驾驭能力和执政水平。因此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化监督体系对科学发展进程将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
1、力求制度安排贯穿发展进程的始终,确保健康有序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触及社会每个阶层的实际利益,这就必须要有缜密周到的制度设计,切合实际的制度要求和成熟高效的制度安排,跟踪发展进程,关注发展动态,审视发展环节,力求使各项制度的监督管理效能作用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维护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格局。
2、发挥制度监督的刚性张力,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制度监督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制度表现出固有“硬度”,即所谓的“硬性规定”,凭借“刚硬”的特性,进一步固化制度的形态,形成稳固坚实的监督机制,这是发挥制度监督的重要基础。其次,制度自身具有刚性“力度”,即对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出现的障碍形成强大作用力,切实有效地调控发展局面,掌控实践过程,力保稳定的发展节奏。再次,制度还显示出系统化的“标准尺度”,即采用统一的标准随时定量、定性实际的发展状况,全面检验和衡量具体的实践进程,保证发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建立检验科学发展成就的标准化考核体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的进程,充分展示发展的显著成效和辉煌成就,激发人们的改革意愿和实践热情。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普遍希望建立客观化、标准化的考核验证体系来科学检验改革发展的实际成效。
1、以社会发展的和谐度来考量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水平。社会和谐的实现与科学发展的实践进程紧密相联,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发展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缓解冲突,实现利益的协调、政策的平衡和发展的持续,从而不断提升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发展的实践进程已经不断地显示,社会和谐度可以从多个方面考量测试科学发展的实际水准。社会发展指数能够借助直观准确的数据、数值真实显现科学发展的实际水平,区域发展差异能够反映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实际现状和显著差别,产业结构比例能够揭示和分析发展的现实境况和寻求平衡过程的曲线状态。
2、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考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党的执政宗旨始终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标准”再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及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清楚地表明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执政的核心和根本。因此,评价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和具体成果,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最具主体资格。一方面,科学发展的实践宗旨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发展意愿。在改革发展的征程中,党所制定的各项大政方针一定要忠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发展愿望,集中最大多数群体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绝大部分阶层的需要和诉求,表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美好憧憬,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不可动摇的群众基础,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科学发展的最终成果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它揭示出发展的成果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科学发展的征途中,“我们党执政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应该以“既见物,又见人”的辩证发展观替代“只见物,不见人”的狭隘增长观,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改革的实惠,充分享受发展的成就,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构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力机制、实践机制和监督机制不仅有利于科学发展进程的持续推进,极大地促进和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而且有利于科学发展实践活动的稳步实施,形成改革发展的向心力和科学发展的合力,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南通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副主任
■ 责任编辑:晏蔚青
一、构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力机制
科学发展的实践进程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总体步伐,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会聚到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形成持续推进科学发展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一)形成符合科学发展理念的内在动力机制。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并以此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根本指针,因此构建与科学发展理念相一致的内在动力机制是推进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
1、建立充满活力的思想理论创新机制。高度重视思想创新和理论建设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建立思想理论创新机制能够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持续不断地得到发扬光大。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也证明,实践上的每个重大发展,思路上的每个重大转变,工作上的每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就是要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当前实际紧密结合,升华思想认识,诠释理论意义,展示实践价值。
2、培养结构合理的社会阶层成长机制。目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变迁速度和多元化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分层处于一种复杂的结构化过程之中,阶层内部的同质性特征越来越弱,异质性越来越强,分化倾向明显,同时,阶层分布和组成结构的不平衡性表现突出。从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出发,科学发展观为执政党实施社会整合规定了基本的价值标准。这使得社会阶层的发育成长必须和执政党进行的社会整合、资源利用、利益调配等紧密联系,其中社会中间阶层的成长和壮大必须得到极大的关注和良好的培育,使其掌握较多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组织资源。这是形成“橄榄型”理想社会阶层组成结构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二)催生体现科学发展目的的外在动力机制。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要依赖内在的强劲动力,而且还要依靠外在的强大动力。通过外部力量加快实践进程的步伐,加深实践内涵的意蕴,体现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
1、社会政策的导向和推进机制。社会政策的重要功能就是指导和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合目的性发展,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基本权益和实际利益,实现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因此探索建立社会政策的导向和推进机制有利于确立未来发展的方向,明确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实现共同的发展愿景。从而使执政主体牢牢掌控发展主动权,引领发展趋势,聚合发展资源,放大发展效能,从根本上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进程,为实践科学发展观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提供外在的发展动力。
2、资源环境的循环和利用机制。在科学发展的实际进程中,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始终是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一方面,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科学发展提供原生动力。另一方面,社会资源和社会环境为发展聚集后发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产生出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全新的社会环境。因此形成资源环境相互循环和利用的有效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外在力量,是实现科学发展最终目的的可靠支撑和重要保障。
二、构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机制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必须着眼于改革开放的现实进程,必须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必须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进程。因此,构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机制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确立实现科学发展目标的开拓性实践机制。科学发展的实践进程始终围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按照发展的总体布局不断开拓,奋力推进,全力完成预期的目标和既定的任务。
1、把握持续发展的目标,不断拓展新的实践空间。按照时间跨度,发展目标可分为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对于当前发展目标,科学实践的出发点应该根据现实的发展境况,着力关注和解决当下的发展难题,寻求破解的策略。实现当前的发展目标,最迫切的就是在新的实践环境和实践空间中,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勇于开拓,敢为人先,使得科学实践的视野更加开阔,实践手段和工作方法更加多样,实践渠道进一步拓宽。对于长远发展目标,科学发展的落脚点应该紧紧跟踪历史发展的潮流,伴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以发展的眼光,前瞻的思维和超前的预见描绘发展的远景,呈现喜人的景象,从而展示出更加广阔的实践领域和发展空间。
2、按照改革发展的要求,全力打造新的实践平台。科学发展观针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发展层次的多变性和发展局面的复杂性的特点,提出了指导改革发展的总体性要求、现实性要求和基础性要求。根据不同的发展要求,必须全力打造满足多重发展需要和适合多种发展模式的实践平台,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发挥和展示。就改革发展的总体性要求而言,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从科学实践的最高层面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改革发展的现实性要求而言,实践科学发展观最现实的任务就是以改革实践的成就作为基础,探索形式灵活、成效显著的实践路径和发展模式,最终惠及社会各个阶层,满足不同群体。就改革发展的基础性要求而言,实践科学发展观最显著的意义在于凭借改革的动力和发展的力量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创建展示科学发展要义的跨越式实践机制。开拓性实践机制的确立是保证科学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工作,而遵循科学发展要义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理念则清楚地揭示了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的跨越性和可持续性,给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1、以发展理念为先导,实现发展的跨越和跃升。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种上升的运动,发展的过程呈现出螺旋上升和波浪起伏的特性。面对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不同目标和各种要求,不仅要达到“较好”的发展质量,而且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就必然要求在发展中体现跨越和跃进。以发展理念为先导是指在实施跨越发展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摆脱束缚,突破教条,以崭新的思维、全新的理念和进取的意识创造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思路、实践手段和工作方式;创建有别于旧体制、旧框架的呈现勃勃生机的新机制、新模式;创新展示科学发展要义、体现科学发展价值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机制,最终实现发展速度的提升、发展规模的壮大和发展进程的飞跃。
2、以责任意识为引导,激发发展的潜能和活力。在对发展的跨越性和超常规性不断追求和实践的过程中,面对发展进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承担发展重任,不断挖掘发展进程中的潜在能量,激发改革过程中的无限活力,把改革和发展推向纵深。一是科学发展蕴涵着政治责任。科学发展观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方针和治国理念,对发展的道路、目标、动力和体制机制等方面都作了准确的概括和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政治责任和原则要求,更清楚地表明科学发展代表着党的发展意志和进步意愿。这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政治基础。二是率先发展肩负着社会责任。率先发展是跨越式实践机制中的重要发展意识,它能极大地激发发展的潜能和活力,通过率先发展使经济社会事业的改革获得突破性进展,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率先发展能显著地改变落后地区的社会面貌,实现历史性跨越;通过率先发展能较快地达到预期目标,加快改革的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度跃进。三是持续发展体现着引领责任。持续发展为跨越式的实践进程提供足够的发展后劲,保持跨越发展的动态跃进。持续发展能够将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引向深入,使得发展导向得到持续推进,保持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引导科学发展实践机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构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监督考核机制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仅能从根本上保证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而且能充分展示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卓有成效地推进,构建检验科学发展实践成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完善保障科学发展进程的制度化监督体系。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进程中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党的执政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极大地考验着党的驾驭能力和执政水平。因此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化监督体系对科学发展进程将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
1、力求制度安排贯穿发展进程的始终,确保健康有序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触及社会每个阶层的实际利益,这就必须要有缜密周到的制度设计,切合实际的制度要求和成熟高效的制度安排,跟踪发展进程,关注发展动态,审视发展环节,力求使各项制度的监督管理效能作用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维护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格局。
2、发挥制度监督的刚性张力,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制度监督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制度表现出固有“硬度”,即所谓的“硬性规定”,凭借“刚硬”的特性,进一步固化制度的形态,形成稳固坚实的监督机制,这是发挥制度监督的重要基础。其次,制度自身具有刚性“力度”,即对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出现的障碍形成强大作用力,切实有效地调控发展局面,掌控实践过程,力保稳定的发展节奏。再次,制度还显示出系统化的“标准尺度”,即采用统一的标准随时定量、定性实际的发展状况,全面检验和衡量具体的实践进程,保证发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建立检验科学发展成就的标准化考核体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的进程,充分展示发展的显著成效和辉煌成就,激发人们的改革意愿和实践热情。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人们普遍希望建立客观化、标准化的考核验证体系来科学检验改革发展的实际成效。
1、以社会发展的和谐度来考量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水平。社会和谐的实现与科学发展的实践进程紧密相联,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发展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缓解冲突,实现利益的协调、政策的平衡和发展的持续,从而不断提升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发展的实践进程已经不断地显示,社会和谐度可以从多个方面考量测试科学发展的实际水准。社会发展指数能够借助直观准确的数据、数值真实显现科学发展的实际水平,区域发展差异能够反映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实际现状和显著差别,产业结构比例能够揭示和分析发展的现实境况和寻求平衡过程的曲线状态。
2、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考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效。党的执政宗旨始终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标准”再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及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清楚地表明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执政的核心和根本。因此,评价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和具体成果,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最具主体资格。一方面,科学发展的实践宗旨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发展意愿。在改革发展的征程中,党所制定的各项大政方针一定要忠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发展愿望,集中最大多数群体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绝大部分阶层的需要和诉求,表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美好憧憬,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不可动摇的群众基础,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科学发展的最终成果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它揭示出发展的成果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在科学发展的征途中,“我们党执政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应该以“既见物,又见人”的辩证发展观替代“只见物,不见人”的狭隘增长观,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改革的实惠,充分享受发展的成就,真正做到最大限度地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构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力机制、实践机制和监督机制不仅有利于科学发展进程的持续推进,极大地促进和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而且有利于科学发展实践活动的稳步实施,形成改革发展的向心力和科学发展的合力,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南通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副主任
■ 责任编辑:晏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