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安庐,1991年出生于中国台湾,后随父母移民美国。2007年6月,刚满16岁时,即成为华盛顿大学历史上同时修完3个学位的最年轻本科毕业生,并进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始攻读博士位。美国CBS、美国ABC、《时代》杂志、《国家地理》杂志儿童版、台湾各大媒体等均详细报道其成长故事,美国更是将其学习经验编入教科书中。
很无趣的学习
16岁的时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正是一个懵懵懂懂的高中生,而16岁的天才少年徐安庐,已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1991年4月19日,徐安庐出生于中国台湾,5岁时随父母移民到美国西雅图。从小就聪敏过人,表现出了惊人的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岁时,他就能用益智玩具“乐高积木”组成与自己一般高的机械人,5岁便能解代数题。6岁参加智商测验,超出智商量表能测出的范围,被认定为天才儿童。
虽然从小与一般学龄前的小孩一样学习认知、识字、算术等,但徐安庐一学就会,非常渴望上学。等到了学校,也觉得很无趣,因为老师教的内容,明显赶不上他的学习速度。
徐安庐的父母都是在美国的台湾留学生,看到了他的天资。他们认为台湾小孩活动空间太小,“没有够大草坪让小孩尽情奔跑”,决定让他在美国接受教育。
到小学三年级时,徐安庐的学习就已达到中学水平,但学校的政策却是希望同年龄小孩相处在一起,不愿意让其跳级。学习,对徐安庐来说,成了一件很无趣的事情。他的父母在他7岁时干脆让他从小学“天才班”退学,把自己家建造得像学校一样,有音乐教室、工艺教室、实验室,让他开始在家学习。自那时起,徐安庐在学业上突飞猛进。
7岁时,徐安庐只花了1年就学完了小学到初中的所有课程。8岁起,又通过大学远程教育修习高中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法语。11岁时,徐安庐一举赢得华盛顿州高中组科技展览大奖,成为历届年纪最小的冠军得主,并代表该州参加了英特尔科技展。
12岁的大学生
12岁的时候,徐安庐的父母相信他已经做好了读大学的准备,并带着他前去报考华盛顿大学。尽管成绩合格,但由于他还没有达到华盛顿大学专给天才儿童提前入学所设的最低入学年龄,幸好在华盛顿大学一名化学系教授的努力下,徐安庐勉强作为插班生入了学。
初入学的那段时间,徐安庐坦言并不好过。当时他比大多数同学都要矮上一个头,也因为年纪太小,无法参加同学间举办的派对,母亲则每天陪着他上课。面对这样一位同学,华大里到处都是质疑的眼光,望着常常骑着一部单脚滑行车独自穿梭在校园的徐安庐,每个人都在想,这个小孩到大学里来干什么。
在华盛顿大学的第一年,徐安庐试图申请成为一名常规的大学本科生。他申请了哈佛大学,但该校以只收16岁以上学生为由拒绝。最后,经过3个月的讨论,还是华盛顿大学同意将其作为全职在校就读学位学生录取。
苦读4年后,2007年4月,徐安庐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取得了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3个学位,成为该校修完3个学位最年轻的本科毕业生。同时,刚过完16岁生日的徐安庐,又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在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进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攻大脑和干细胞研究。
因为爷爷罹患老人痴呆症,这是徐安庐攻读医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希望日后能专注脑功能研究,投身基因科学,特别是干细胞的医学研究领域。研发出治疗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则是他最大的愿望。
通常攻读医学博士学位需6年,徐安庐对此已有心理准备,他表示不急于拿到学位,“决定这么快开始,纯粹只是因为自己对研究的热爱,希望在进度上脚踏实地,展现出来的学术成果是稳固扎实的。”
绝非“书呆子”
戴着眼镜,头发梳得很整齐,身材瘦长,笑起来眼神腼腆,和一般16岁的普通男孩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天才之光”。
在父母眼中,徐安庐仍只是一个孩子,还不放心让他过独立生活。为了让他能安心学习,全家也从西雅图迁居旧金山湾区。除了年纪尚小,徐安庐却绝非一名“书呆子”。
2001年徐安庐11岁时,他与弟弟徐安祺以父母提供的20万元资金,共同创立了“世界儿童组织基金会”,为世界贫穷地区人们赠送饮水过滤器,2006年因此获得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年度“全球热爱生命奖”。
在华盛顿大学就读时,他也是运动健将,游泳、划船、跑步样样精通,文武双全。同时,他还利用多媒体科技创办英语教学网站,每周主持半小时的“英语世界村”广播节目,为在美国的外国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机会。
此外,他还编写130册英语入门图书,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贫穷儿童学习。
成功来自用功
对自己的成长之路,徐安庐印象深刻的还是来自父母的影响。
徐安庐说,父母交给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非知识,而是超越知识层面的东西,是一个成功而且快乐的人所需具备的特质,比如想象力和创造力,预见未来的透视力,以及对其他人出自真诚的爱心及同情心,尊重同样生活在地球上包括植物的其它生命,环境保护及保育的概念,以及保持一颗谦虚的心等等。
从小,父母就教导他,走出家门,就要随时提醒自己是个重要的人物。这样的教育,让徐安庐因此很“重视自己”,努力去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而在做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受别人看法的左右,要认定自己的目标,不要对自己的人生设置不可能的限制——相信自己能做到,就一定能做到!
对于媒体常对自己冠以“天才”一词,徐安庐坦率地表示“不喜欢”。徐安庐表示,有些人天生比较有才华,不过这不代表会成功,要成功还需靠99%的用功才行。
徐安庐说,今天能成就一些事情,是因为他一直想要帮助人,而这样的念头所产生的热情与悲悯,推动着自己能够更专注于脑部疾病的研究,希望有一天能运用自己所学,来达到帮助人群的目的,这才是自己所关注的,也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很无趣的学习
16岁的时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正是一个懵懵懂懂的高中生,而16岁的天才少年徐安庐,已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1991年4月19日,徐安庐出生于中国台湾,5岁时随父母移民到美国西雅图。从小就聪敏过人,表现出了惊人的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岁时,他就能用益智玩具“乐高积木”组成与自己一般高的机械人,5岁便能解代数题。6岁参加智商测验,超出智商量表能测出的范围,被认定为天才儿童。
虽然从小与一般学龄前的小孩一样学习认知、识字、算术等,但徐安庐一学就会,非常渴望上学。等到了学校,也觉得很无趣,因为老师教的内容,明显赶不上他的学习速度。
徐安庐的父母都是在美国的台湾留学生,看到了他的天资。他们认为台湾小孩活动空间太小,“没有够大草坪让小孩尽情奔跑”,决定让他在美国接受教育。
到小学三年级时,徐安庐的学习就已达到中学水平,但学校的政策却是希望同年龄小孩相处在一起,不愿意让其跳级。学习,对徐安庐来说,成了一件很无趣的事情。他的父母在他7岁时干脆让他从小学“天才班”退学,把自己家建造得像学校一样,有音乐教室、工艺教室、实验室,让他开始在家学习。自那时起,徐安庐在学业上突飞猛进。
7岁时,徐安庐只花了1年就学完了小学到初中的所有课程。8岁起,又通过大学远程教育修习高中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法语。11岁时,徐安庐一举赢得华盛顿州高中组科技展览大奖,成为历届年纪最小的冠军得主,并代表该州参加了英特尔科技展。
12岁的大学生
12岁的时候,徐安庐的父母相信他已经做好了读大学的准备,并带着他前去报考华盛顿大学。尽管成绩合格,但由于他还没有达到华盛顿大学专给天才儿童提前入学所设的最低入学年龄,幸好在华盛顿大学一名化学系教授的努力下,徐安庐勉强作为插班生入了学。
初入学的那段时间,徐安庐坦言并不好过。当时他比大多数同学都要矮上一个头,也因为年纪太小,无法参加同学间举办的派对,母亲则每天陪着他上课。面对这样一位同学,华大里到处都是质疑的眼光,望着常常骑着一部单脚滑行车独自穿梭在校园的徐安庐,每个人都在想,这个小孩到大学里来干什么。
在华盛顿大学的第一年,徐安庐试图申请成为一名常规的大学本科生。他申请了哈佛大学,但该校以只收16岁以上学生为由拒绝。最后,经过3个月的讨论,还是华盛顿大学同意将其作为全职在校就读学位学生录取。
苦读4年后,2007年4月,徐安庐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取得了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3个学位,成为该校修完3个学位最年轻的本科毕业生。同时,刚过完16岁生日的徐安庐,又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在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进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攻大脑和干细胞研究。
因为爷爷罹患老人痴呆症,这是徐安庐攻读医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希望日后能专注脑功能研究,投身基因科学,特别是干细胞的医学研究领域。研发出治疗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则是他最大的愿望。
通常攻读医学博士学位需6年,徐安庐对此已有心理准备,他表示不急于拿到学位,“决定这么快开始,纯粹只是因为自己对研究的热爱,希望在进度上脚踏实地,展现出来的学术成果是稳固扎实的。”
绝非“书呆子”
戴着眼镜,头发梳得很整齐,身材瘦长,笑起来眼神腼腆,和一般16岁的普通男孩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天才之光”。
在父母眼中,徐安庐仍只是一个孩子,还不放心让他过独立生活。为了让他能安心学习,全家也从西雅图迁居旧金山湾区。除了年纪尚小,徐安庐却绝非一名“书呆子”。
2001年徐安庐11岁时,他与弟弟徐安祺以父母提供的20万元资金,共同创立了“世界儿童组织基金会”,为世界贫穷地区人们赠送饮水过滤器,2006年因此获得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年度“全球热爱生命奖”。
在华盛顿大学就读时,他也是运动健将,游泳、划船、跑步样样精通,文武双全。同时,他还利用多媒体科技创办英语教学网站,每周主持半小时的“英语世界村”广播节目,为在美国的外国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机会。
此外,他还编写130册英语入门图书,免费提供给世界各地贫穷儿童学习。
成功来自用功
对自己的成长之路,徐安庐印象深刻的还是来自父母的影响。
徐安庐说,父母交给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非知识,而是超越知识层面的东西,是一个成功而且快乐的人所需具备的特质,比如想象力和创造力,预见未来的透视力,以及对其他人出自真诚的爱心及同情心,尊重同样生活在地球上包括植物的其它生命,环境保护及保育的概念,以及保持一颗谦虚的心等等。
从小,父母就教导他,走出家门,就要随时提醒自己是个重要的人物。这样的教育,让徐安庐因此很“重视自己”,努力去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而在做事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受别人看法的左右,要认定自己的目标,不要对自己的人生设置不可能的限制——相信自己能做到,就一定能做到!
对于媒体常对自己冠以“天才”一词,徐安庐坦率地表示“不喜欢”。徐安庐表示,有些人天生比较有才华,不过这不代表会成功,要成功还需靠99%的用功才行。
徐安庐说,今天能成就一些事情,是因为他一直想要帮助人,而这样的念头所产生的热情与悲悯,推动着自己能够更专注于脑部疾病的研究,希望有一天能运用自己所学,来达到帮助人群的目的,这才是自己所关注的,也是自己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