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在轮椅上的爷爷,爱给小孙子讲鹁鸪岭的故事。
“鹁鸪岭在哪儿?”小孙子问。
“鹁鸪岭啊,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鹁鸪岭上有好玩的东西吗?”
“鹁鸪岭上啊,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爷爷声音颤抖着说。
“哇,我长大了一定要去鹁鸪岭!”充满懂憬的小孙子乐了。
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眼泪滑落在衣襟上。
爷爷说,他在鹁鸪岭,是打鬼子那会儿,鹁鸪岭人的恩情,几辈子也报答不完。
那年,刚满20岁的爷爷担任了区武工队队长。一天上午,为阻击下乡扫荡的鬼子,掩护乡亲们转移,他身负重伤,被抬进了鹁鸪岭。
这是一个大山褶皱里的村庄。山地贫瘠,十年九旱,散居在山上的村人,半年糠菜半年粮地过生活。养伤的日子里,乡亲们你一瓢他一碗,将仅存的一点儿白面拿出来给他吃。那次,房东大嫂刚烙好一张面饼,要扶他起身时,身后多了一双直勾勾的小眼睛,那是大嫂5岁的独子。趁大嫂转身的间隙,小家伙偷偷撕下一小块面饼,还未填进嘴里,就被大嫂发现夺下,还被一把推到了室外。他泪流满面地握着那张面饼,难以下咽。
伤愈归队时,他对送行的乡亲们含泪发誓:“等仗打完了,俺一定回到鹁鸪岭,让老少爷们儿吃上饱饭!”
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后,他谢绝进荣军疗养院,拄着拐杖走进鹁鸪岭村。
他没有食言,用安家费买炸药、铁镐、铁锨和手推车,带领乡亲们打响劈山改岭造良田的战斗。他们把一座座山梁翻个底朝天,造出一片片梯田。就在他向往着让鹁鸪岭人年年有余粮、天天吃饱饭的时候,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将造出的梯田一夜之间冲毁。
望着漫山遍野裸露的山石,这个七尺高的硬汉号啕大哭:“没能让乡亲们吃饱饭,却糟蹋了大片山林,我有罪啊——”他晕倒在山坡上,后来整个人瘫痪了。
此后,恶化的生态蚕食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穷”像魔咒一样困扰着鹁鸪岭人,也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还不上这笔账,我死不瞑目啊!”
几十年后,从省城来了一位林学博士,担任鹁鸪岭村第一书记。
博士书记进村后,白天满山跑,寻宝似的走走看看,时而抓起一把土,对着放大镜端详半天,时而走向山崖边,用手指蘸起石缝间的水看了又看。晚上,他到村民家拉呱儿,专说山上的事。一个月后,他当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面,拿出了脱贫致富的规划——造林。
“咋,要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山上栽树?咋栽?能活吗?”乡亲们把头摇成拨浪鼓。
“能!就看咱老少爷们儿有没有这个心劲儿。”他一口唾沫一个钉地说。
望着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博士书记又发话了:“请大伙儿放心,栽活了,谁栽的归谁所有;栽不活,树苗费、误工费,我来出!”
也许被他那热诚劲儿感染,乡亲们随他上山了。
山上缺土,肩挑人抬,_袋一袋往山上搬运。没有水,请来水利专家当顾问,开挖泉眼,修蓄水池,建拦水坝,铺设管道。买树苗资金不足,他带领村民到外地采种繁育苗木,还修了盘山公路,架线引电上山。
后来,博士书记索性带上铺盖卷,半年竞没下过山。住在省城的妻子想不通,坐火车、赶汽车找上山来:“你堂堂一个博士,放着省城不待,跑到这光秃秃的山上来,你傻不傻呀?”
“说傻也傻,说不傻也不傻,我就想让这漫山遍野长出一片苍翠树林,站在林间,能看到泉水静静流淌,看到鸟兽随意嬉戏……”
“我看你是发疯了!”妻子气得头也不回地走了。
为了植树,他胶鞋磨烂上百双,钁头换了几十把。除了脸上架的那副眼镜外,黝黑的皮肤、淳朴的装扮,与村里人没二样。长年超强劳动,他曾几次累倒在山上。望着他那赢弱的身体,乡亲们心疼了:“这孩子咋恁实诚啊!”
任期到后,痴心不改的他又续了三年。等到第二个任期满时,鹁鸪岭道道山梁已是郁郁葱葱,层林叠翠,瓜果飘香。
下山那天,他虔诚地跪倒在山林前,仰望蓝天高呼:“爷爷,如今的鹁鸪岭又有了大片的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您看到了吗?”
(选自2019年第1期《洛神》)
赏析
小小说的情节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爷爷给孙子讲自己的故事,从负伤,被鹁鸪岭的乡亲们悉心照顾,到回到鹁鸪岭,带领乡亲们造梯田,结果又遭遇洪水,良田被毁。曲折的情节揭示出小说的主旨:所谓“夙愿”是至死不忘报答乡亲们恩情的心愿。
第二部分,写博士书记带领乡亲们在鹁鸪岭造林致富,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结尾,“他虔诚地跪倒在山林前,仰望蓝天高呼……”,既照应了开头,又升华了主题。原来,“夙愿”是两代人共同的心愿.美好的品质在下一代人身上传承。
(劉 斌)
“鹁鸪岭在哪儿?”小孙子问。
“鹁鸪岭啊,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鹁鸪岭上有好玩的东西吗?”
“鹁鸪岭上啊,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爷爷声音颤抖着说。
“哇,我长大了一定要去鹁鸪岭!”充满懂憬的小孙子乐了。
爷爷却将头扭到一旁,眼泪滑落在衣襟上。
爷爷说,他在鹁鸪岭,是打鬼子那会儿,鹁鸪岭人的恩情,几辈子也报答不完。
那年,刚满20岁的爷爷担任了区武工队队长。一天上午,为阻击下乡扫荡的鬼子,掩护乡亲们转移,他身负重伤,被抬进了鹁鸪岭。
这是一个大山褶皱里的村庄。山地贫瘠,十年九旱,散居在山上的村人,半年糠菜半年粮地过生活。养伤的日子里,乡亲们你一瓢他一碗,将仅存的一点儿白面拿出来给他吃。那次,房东大嫂刚烙好一张面饼,要扶他起身时,身后多了一双直勾勾的小眼睛,那是大嫂5岁的独子。趁大嫂转身的间隙,小家伙偷偷撕下一小块面饼,还未填进嘴里,就被大嫂发现夺下,还被一把推到了室外。他泪流满面地握着那张面饼,难以下咽。
伤愈归队时,他对送行的乡亲们含泪发誓:“等仗打完了,俺一定回到鹁鸪岭,让老少爷们儿吃上饱饭!”
从抗美援朝前线回国后,他谢绝进荣军疗养院,拄着拐杖走进鹁鸪岭村。
他没有食言,用安家费买炸药、铁镐、铁锨和手推车,带领乡亲们打响劈山改岭造良田的战斗。他们把一座座山梁翻个底朝天,造出一片片梯田。就在他向往着让鹁鸪岭人年年有余粮、天天吃饱饭的时候,一场百年不遇的山洪,将造出的梯田一夜之间冲毁。
望着漫山遍野裸露的山石,这个七尺高的硬汉号啕大哭:“没能让乡亲们吃饱饭,却糟蹋了大片山林,我有罪啊——”他晕倒在山坡上,后来整个人瘫痪了。
此后,恶化的生态蚕食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穷”像魔咒一样困扰着鹁鸪岭人,也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还不上这笔账,我死不瞑目啊!”
几十年后,从省城来了一位林学博士,担任鹁鸪岭村第一书记。
博士书记进村后,白天满山跑,寻宝似的走走看看,时而抓起一把土,对着放大镜端详半天,时而走向山崖边,用手指蘸起石缝间的水看了又看。晚上,他到村民家拉呱儿,专说山上的事。一个月后,他当着全村父老乡亲的面,拿出了脱贫致富的规划——造林。
“咋,要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山上栽树?咋栽?能活吗?”乡亲们把头摇成拨浪鼓。
“能!就看咱老少爷们儿有没有这个心劲儿。”他一口唾沫一个钉地说。
望着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博士书记又发话了:“请大伙儿放心,栽活了,谁栽的归谁所有;栽不活,树苗费、误工费,我来出!”
也许被他那热诚劲儿感染,乡亲们随他上山了。
山上缺土,肩挑人抬,_袋一袋往山上搬运。没有水,请来水利专家当顾问,开挖泉眼,修蓄水池,建拦水坝,铺设管道。买树苗资金不足,他带领村民到外地采种繁育苗木,还修了盘山公路,架线引电上山。
后来,博士书记索性带上铺盖卷,半年竞没下过山。住在省城的妻子想不通,坐火车、赶汽车找上山来:“你堂堂一个博士,放着省城不待,跑到这光秃秃的山上来,你傻不傻呀?”
“说傻也傻,说不傻也不傻,我就想让这漫山遍野长出一片苍翠树林,站在林间,能看到泉水静静流淌,看到鸟兽随意嬉戏……”
“我看你是发疯了!”妻子气得头也不回地走了。
为了植树,他胶鞋磨烂上百双,钁头换了几十把。除了脸上架的那副眼镜外,黝黑的皮肤、淳朴的装扮,与村里人没二样。长年超强劳动,他曾几次累倒在山上。望着他那赢弱的身体,乡亲们心疼了:“这孩子咋恁实诚啊!”
任期到后,痴心不改的他又续了三年。等到第二个任期满时,鹁鸪岭道道山梁已是郁郁葱葱,层林叠翠,瓜果飘香。
下山那天,他虔诚地跪倒在山林前,仰望蓝天高呼:“爷爷,如今的鹁鸪岭又有了大片的森林,森林里有山泉和小溪,有野生的果子和山珍,还有好多松鼠、野兔、山鸡、狐狸……您看到了吗?”
(选自2019年第1期《洛神》)
赏析
小小说的情节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爷爷给孙子讲自己的故事,从负伤,被鹁鸪岭的乡亲们悉心照顾,到回到鹁鸪岭,带领乡亲们造梯田,结果又遭遇洪水,良田被毁。曲折的情节揭示出小说的主旨:所谓“夙愿”是至死不忘报答乡亲们恩情的心愿。
第二部分,写博士书记带领乡亲们在鹁鸪岭造林致富,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结尾,“他虔诚地跪倒在山林前,仰望蓝天高呼……”,既照应了开头,又升华了主题。原来,“夙愿”是两代人共同的心愿.美好的品质在下一代人身上传承。
(劉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