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带领学生飞翔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99101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夫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第一篇文章,属于“自主赏析”的篇目。这篇文章想象新奇、辞彩考究,但是,高中生普遍觉得难以理解。那么,如何化艰涩为浅显、化繁琐为简易呢?在实践中,笔者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即提问。
  第一次准备《湘夫人》的教学方案时,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
  1诗歌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经历了什么事?
  2.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该如何理解?
  3.这首诗仅仅是一首人神恋歌吗?
  4.从《湘夫人》到《离骚》,从浪漫到现实,你如何看待屈原“爱而不见”时的人生选择?
  但是,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对此,笔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修改。
  我将第一个问题修改为:诗歌题为《湘夫人》,主人公是她吗?诗中主要写了主人公的哪些事?将第3个问题修改为:湘君没有等到湘夫人,诗歌结尾说“聊逍遥兮容与”,湘君真的能“逍遥容与”吗?这首诗仅仅是一曲人神恋歌吗?
  修改后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与文本密切相关。特别是第三个问题,不仅与文本结合得很紧密,而且还符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一下子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开他们的思维大门。
  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他们开始研读课文,自主解决了陌生字词的问题,还结合屈原的生平资料及课后的“相关链接”展开解读与交流。
  笔者经过仔细推敲发现,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看起来是层层推进的,但究其根本,一个关注的是故事本身,另一个关注的是表达技巧。第二个问题跟第一个问题没有关联起来,显得过于生硬,影响了思维的连贯性。
  于是,笔者就将第二个问题改为:诗人在叙述这个缠绵哀婉的故事时主要选用了哪类意象?有什么意图?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荷”“荪”“紫”“芳椒“杜衡”等意象,并说明这些香草在诗中是美好爱情的象征,是湘君的一腔赤诚,展现其对爱情的无限向往。还有的学生指出,自屈原后,“香草美人”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便成了忠君爱国的象征,成了美好理想、美好追求的象征。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就能纵深发展,一步步走向“深刻”。
  第四个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限制,很难深化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因此,笔者将其改为:你怎样看待屈原的做法?屈原精神的现代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學生的反应大大出乎了笔者的意料。
  有一个学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认为屈原的追求是一种‘愚忠’,他活着的时候不被重用,最后又在亡国的时刻自沉汨罗江,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选择死亡乃是下下策。真的勇士,应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勇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屈原没有这样的勇气。他在楚国灭亡之后选择了死亡,而不是奋起反抗,历史的进程也并不会因他而停驻,他的死只不过是历史的一抹虚影,没有实际意义。可悲!可怜!可叹!”针对这种观点,笔者赶紧介入:“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如果有不同意见,请讲出你的理由。”
  马上有学生进行了反驳:“自古以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受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熏陶。在那个战火交加的时代,屈原誓死守卫着自己的国家。他与国家共存亡,将自己的身家性命抛之脑后,不苟活于世。他用自己悲壮的一生来告诉世人:这个国家便是他最坚定的信仰!我们不能站在个人的角度去评判将屈原的行为和选择,而应站在历史的洪流中回望这位伟大的诗人,感受他对国家的爱。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没有遭受过战火的侵扰,又怎么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说他是愚忠呢?”可见,第四个问题打开了他们的思路。
  以上是笔者对这节课的思考。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我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并不切合课文和学生的实际,经过修改,四个问题均发挥了它们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只要不断地努力,就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由飞翔。
  (作者单位:陕西省成阳市旬邑县中学)
其他文献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提起笔来,为中国妇女的缠足史画一个终结的句号。因为那蹒跚地行走在中国大地上的小脚即刻就要消失了。但是别以为这个句号会画得轻松,一挥而就;就像看过一本大书那样,随手一合便是。这个句号划起来分外的凝重沉缓、艰难吃力。低头一看,原来它不是通常的墨色,而是黏稠而殷红的血!  然而,天下人对一件事情的感受可谓千差万别。前几年我在科罗拉多见到一位读过我那英译本小说《三寸金莲》的美国女子,她对我
期刊
我崇拜一切交通工具,崇拜一切自己能動而且能负载着人运动的东西。  直到一九五八年,在我已经发表过几个短篇并完成了一个长篇以后,在我已经早就是共青团的干部并有十年以上的革命“经验”以后,我曾经梦想从此改行到火车上做列车员。  我觉得列车员的工作是神奇的工作。他总是不停,他半夜也在奔跑。每一个车站都和前一个车站不一样,而更新的车站、更新的城市和乡村在前面等着他。当睡眼惺忪的旅客摇来晃去的时候,当我国的
期刊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有的教师对阅读内容的讲解不够细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等依然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常见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的,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深度閱读,提升语篇理解效率。  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最佳途径。有效的问题不仅可以顺利引出阅读教学的主题,而且还能够调动学生
期刊
清闲的故都在夏天更显出她身姿的轻寂,虽然是遍城蝉声,哑哑鸦啼,但是仍然没有破坏了清寂故城的静寂沉默。笔者在北平住遍城内、厢外、东城、西城等地方,总觉得故都确有一种不可形容的闲雅宜人处。譬如说住在西城,有积水潭、后海等去处,什刹海尤其著称;住在东城,离中山公园、中南海等处又近;住城外有西山、香山、圆明园可玩,这些都是故都平民的消夏盛地,不过只有西山和香山算是专为另外一种人士所特有的罢了。  如果分开
期刊
函數单调性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判断函数单调性的题型经常出现在选择题当中.为有效提升同学们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准确率,本文将重点介绍定义法、导数法、复合函数法三个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技巧。
期刊
最近又拜读了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在品读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的老师徐锦澄先生写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即“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读完此句,似有所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真的很少关注文章的韵律。现在细细想来,那些经典的文章在韵律方面的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下面,笔者就选取几篇文章,分析一下好文章是如何做到“朗朗上口,掷地作金石声”的。  例如,朱自清
期刊
如今,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诗歌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些高中生阅读的古代诗歌数量太少,对诗歌也没什么兴趣,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果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无法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综
期刊
如今,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而应该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中,提问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找到学习的方向,从而更加高效地学习。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提问呢?  一、导入新课,提出值得学生自主思考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导人新课的过程中提出值得学生自主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就能找到问
期刊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就目前来看,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非常辛苦,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简要谈谈。  一、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陶冶他们的情操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各种感官的综合活动,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言文,领会作者
期刊
浙江语文卷文言文阅读曾有一道虚词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所不及 B,因极推引  公之逮所由使也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逸则富以康 D,保邦于未危  醉则更相枕以卧 室西连于中闺  该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两个“因”都表“于是”,对此,学界并无争议。有争议的是A项第二句中“所”字的用法。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对这一问题的解释至少有五种:  1.和“由”组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