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慢德育;师生沟通;赏识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的序言中曾提到,在阿尔卑斯山山谷中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对此,朱光潜先生曾感叹:许多人对待生活、对待世界的态度,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这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
一、慢一些,欣赏学生,给教师发现的时间,给学生表现的时间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张文质教授在《慢教育》一书中谈到生命教育的“关键词”时,提及了“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细节”,这些都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具备的姿态和心态。
(一) 全面、仔细观察学生,因材施教
如今,班主任面对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一些自我中心的特质。此外,中学阶段的学生叛逆心理增强,常会通过穿奇装异服、起哄等不当行为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寻求心理平衡。所以,面对“90后”的高中生,班主任的管理应该更加注重技巧和艺术。
每接手一批新学生,我都会在第一堂课上发给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写下自我介绍,写下对今后学习生活的期待。这是我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师生的初体验。接下来,我会用两周左右的时间根据自我介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或书面交流,这是第二步。通过这种方法尽量摸清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现状,知己知彼,因材施教。
(二) 充分展现闪光点,点亮萤火般的善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肯定。”而赏识则是对学生最好的肯定,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
欣赏学生,就是要欣赏学生的进步,欣赏学生的创造性,欣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欣赏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即使萤火般的“善”,也要尽最大力量把它点亮。
欣赏学生的前提是有充足的时间让教师准确地找到学生的亮点。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赏识引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慢德育理念就是给予教师发现的时间,给予学生表现的时间。
(三) 不急、不躁,做好随时反弹的心理准备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如果说一次、谈一次就能一劳永逸、药到病除,那是过于理想化的境界了。
班级的管理是持久战,对班级里的个别“顽石”,只有勤雕细磨,耐住性子,慢慢来才有效果。润物无声的改变,就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有效德育不是灌输,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孩子的进步、成长,需要我们耐心等待,不可急躁,更不可半途而废。
二、慢一些,等待花开,给学生自主自觉优化的时间和空间
等待,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显,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耐心和宽容,是教师对学生最真挚的期望。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舒缓的节奏和发展。
(一)等一等,给学生倾诉的时间,让自己有倾听的时间
很多班主任在碰到学生犯错时,往往忙于解决问题、急于看到处理结果。如此一来,教师在学生的错误面前情绪失控的情况在所难免。事实上,面对学生的过错,教师、班主任要学会倾听、给学生以倾诉甚至辩解的机会,养成探究的思维方式,把着眼点放在探究问题的成因上,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听的艺术”在于,听话不要听一半;更不要把自己的一知半解当作是别人的真实意图。师生的沟通亦是如此。慢一点,等一下,听学生把话说完。
等待,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等待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更为准确、全面的认知网络,在观念改变的基础上,产生行为的改变。
(二)等一等,给师生充分对话的时间
师生的沟通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每一次沟通都是教师和学生激情和智慧生成的过程。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讨论与补充、表达与倾听、争论与沟通中分享着喜怒哀乐。在交流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班主任,要善于等待。
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倾听,让对方把满腹牢骚发出来。不急于判定孰是孰非,先慢慢听双方细细道来。倾听,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只有明白学生心里的想法,才能对症下药,因势利导。而这也需要时间,足够的倾听、等待时间。
给花儿吐露心语的时间,给花儿自然绽放的时间,真正的美丽经得起等待。
(三)等一等,让学生自主自觉优化自身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将永远无法摆脱对教师、同学、家长的依赖心理,无法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无法形成创造性地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而这就要求班主任决不能省略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关键的环节,也不能让“自主思考”走过场,要让学生自己走、自己爬,等一等、再等一等,也许下一刻就是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时刻,就是学生创造精彩的时刻。正所谓“名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
案例一
小倪是个开朗活泼、热情善良的女孩。寝室长、团支书她都当得游刃有余,很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但作为一个学生,她有些想法和做法难免显得幼稚或和我的想法不一致。对此我都看在眼里,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我绝不开口,放手让她去干。作为班主任,我跟她说得最多的是“别急,慢慢来,我看好你哦”。 一次文艺汇演后,班上开始传言:小倪和小汪在谈恋爱。女追男、男追女、一见钟情、三角恋爱等版本均有所流传。这两个孩子我都很了解,因此我采用以静制动的办法,一直默不作声,即使明确听到学生这样说时,我也说“不可能”。在一次班会谈到学校最近处理的几起不文明恋爱的行为,我刻意看了小倪一眼,发现她一直低着头,满脸通红,小汪也很不自在。
接下来,我召集班干部开会,提议组织一次主题班会,以早恋为主题,并安排小倪主要负责。当时有几个班干部对视一笑,表情有些复杂,或心照不宣或幸灾乐祸。在指导班会的过程中,我绝口不提,一字不问,只说与班会有关的建议,提供电脑让她查阅相关资料、案例。我明显感觉到二人心事重重。后来,我先找小汪聊天,只问学习和心情,绝口不提早恋。他倒很坦白地说,最近情绪不好,因为被女生拒绝了。我则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其实内心很高兴。耐心听他倾诉失恋的苦恼,分享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离开时,他问道:老师,你不想知道是谁吗?我摇摇头,酷酷地说:“是谁,有什么关系呢?现在你们已经没关系了啊。”那次班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系红丝带,把自己的愿望系在教室窗外的桂花树上。小汪的丝带是——祝福我追过的女孩N,一切安好。小倪的是——大学,再见;有缘,再见。
现在两人已经分别在上海和杭州上大学,同学聚会时,他们如老同学一般举杯,这件事就真的如一段逝去的风,吹过了。
教师的“等待”不是袖手旁观,更不是坐视不理,而是为他们提供相关的资料和材料,给他们搭桥铺路,让他们有继续下去的动力和勇气。教师不立刻为他们解除“困境”,而是在一旁安静地“等待”。在这个“等待”过程中,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和观察,运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适时适度的“等待”会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等待学生的自我增值和自然成长。
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收起急于求成的心态,安静地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也许会带来一份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三、慢一些,给教师平息情绪的时间,促进师生有效沟通
杭州南肖埠小学在近期的“慢德育”论坛中提到:用“慢”的态度去接受所有的孩子,用“慢”的行动去替代急躁的心态,用“慢”的艺术静候“棋手”的成熟。多一点自由,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多一点时间,给孩子慢慢的熟悉;多一些等待,给孩子热烈的期盼;多一条路径,让孩子轻松长大。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过程如河流的流淌,难免兴起波澜;师生朝夕相处,难免偶有摩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慢一些,也给自己心平气和的时间,给自己确定策略的时间。
班主任在面临学生问题、师生冲突时往往难以自控,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处理问题,本人也曾有过同样的经历。
案例二
小蒋和小徐是班上的一对。他们从高二开始恋爱,班上几乎众所周知。高三时,他们仍然“如胶似漆”。作为班主任,我时有耳闻两人的亲密举动。为此,我特意找两人分别谈话,甚至三人面对面谈话,或玩笑式或严肃的谈话自我接手班级以来都进行过。他们收敛了一些。一次体育课,任课教师反映两人缺席。结果在教室门后找到了紧紧抱在一起衣衫不整的两人。有学生在旁边小声说“简直是免费A片”。我当时火冒三丈,顿觉肮脏龌龊,马上通知家长,上报年级组。
双方家长相互指责,吵作一团。我冷眼旁观,不发一语,甚至有点幸灾乐祸。
“80后”班主任遭逢“90后”高中生,一急一火,一边是雷厉风行的强悍,一边是看透一切的叛逆。这场对决注定波澜起伏、风生水起。
接下来,我让他们回家反省、并给予二人记过处分。可是两人却更加明目张胆起来,以前还是遮掩着、偷偷的,处分过后反而公开化了。“还能把我怎么样呢?已经处分了呀”,他们抱着这样的想法。
作为教师的我也确实没有更有力的办法了,正如他们所言,已经处分了,再严厉一些就是开除,而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而且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教师小题大作、古板冥顽。
平静下来,我反思到:如果当时先冷静下来和两人谈谈呢?如果自己不带着厌恶和“捉奸”的情绪呢?如果自己不是冲动地马上上报、通知家长呢?毕竟早恋现象并不是十恶不赦的罪过,疏导才是有效途径。我怎么就落入“一哄二吓三告状”的俗套了呢?“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这句话形容的恰是这种情形。
反观自身,我认为我应该学会自我控制、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工作状态。当然,心平气和并不是无视学生的过错、在学生过错面前无动于衷、一味迁就,而是能冷静真诚地面对学生的过错,以平和而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矫正过错。
于是我特意组织策划了两次主题班会,《爱,唉》和《玫瑰的刺》,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情感,该如何去爱。并且发放了一些案例资料,包括因爱生恨的犯罪事件、早尝禁果的后果等。接着再与两人交流,先三人对话,真诚地说出当时教师的担忧和气愤的原因,也坦承自己火气太大。然后与二人达成共识:教师生气的原因是担心,是爱护。最后再与男生、女生分别对话,谈话主题围绕作为男生的责任和担当、作为女生的自我保护,不避讳敏感的话题、词汇如怀孕、流产、疾病等后果。几番交流过后,师生双方的情绪都平静下来,他们也体会到了教师和父母的“爱之深,责之切”,也开始关注同伴的目光,不再“我的眼里只有你”。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了“考大学”这一远一点的目标上。从事发时的体育课到关系的缓和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如果当时我采取冷静过后沟通,然后再针对这一现象组织班会的方式,所用时间应当是两周之内。
一时的头脑发热、操之过急,反而让德育的进程慢了一大步,耗费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真是“急”字头上一把刀,刀刀催人“恼”。
班主任要学会“制怒”,时刻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控制,保持冷静的头脑,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遇到学生犯了较大的错误,或触犯了自己尊严的时候,一定要先自我冷静,切忌一触即怒、火冒三丈。这样既可以防止主观臆断,伤害学生自尊,也可以避免与学生当面直接冲突,使问题复杂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换位思考,有些问题,如果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替对方考虑,结果可能是另外一种感受和结局,因此,班主任在遇到问题时,若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就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原本以为很严重的问题也许会变得不那么严重,原本的怒火也会随之冷却甚至消失。
慢一些,因材施教需要时间来判断——学生不同,家长不同,成长背景不同,区域不同,心理不同,方法也要各异。慢一些,循序渐进是遵循规律的过程——德育的拔苗助长会酿成教育的悲剧。慢一些,给教师自己一点选择的空间与思考的时间——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语言。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外国语学校,杭州,31130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的序言中曾提到,在阿尔卑斯山山谷中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对此,朱光潜先生曾感叹:许多人对待生活、对待世界的态度,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这是一件多么可惜的事情!
一、慢一些,欣赏学生,给教师发现的时间,给学生表现的时间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张文质教授在《慢教育》一书中谈到生命教育的“关键词”时,提及了“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细节”,这些都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具备的姿态和心态。
(一) 全面、仔细观察学生,因材施教
如今,班主任面对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一些自我中心的特质。此外,中学阶段的学生叛逆心理增强,常会通过穿奇装异服、起哄等不当行为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寻求心理平衡。所以,面对“90后”的高中生,班主任的管理应该更加注重技巧和艺术。
每接手一批新学生,我都会在第一堂课上发给学生一张白纸,让他们写下自我介绍,写下对今后学习生活的期待。这是我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师生的初体验。接下来,我会用两周左右的时间根据自我介绍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或书面交流,这是第二步。通过这种方法尽量摸清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现状,知己知彼,因材施教。
(二) 充分展现闪光点,点亮萤火般的善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肯定。”而赏识则是对学生最好的肯定,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
欣赏学生,就是要欣赏学生的进步,欣赏学生的创造性,欣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欣赏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即使萤火般的“善”,也要尽最大力量把它点亮。
欣赏学生的前提是有充足的时间让教师准确地找到学生的亮点。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赏识引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慢德育理念就是给予教师发现的时间,给予学生表现的时间。
(三) 不急、不躁,做好随时反弹的心理准备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如果说一次、谈一次就能一劳永逸、药到病除,那是过于理想化的境界了。
班级的管理是持久战,对班级里的个别“顽石”,只有勤雕细磨,耐住性子,慢慢来才有效果。润物无声的改变,就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有效德育不是灌输,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孩子的进步、成长,需要我们耐心等待,不可急躁,更不可半途而废。
二、慢一些,等待花开,给学生自主自觉优化的时间和空间
等待,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显,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耐心和宽容,是教师对学生最真挚的期望。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舒缓的节奏和发展。
(一)等一等,给学生倾诉的时间,让自己有倾听的时间
很多班主任在碰到学生犯错时,往往忙于解决问题、急于看到处理结果。如此一来,教师在学生的错误面前情绪失控的情况在所难免。事实上,面对学生的过错,教师、班主任要学会倾听、给学生以倾诉甚至辩解的机会,养成探究的思维方式,把着眼点放在探究问题的成因上,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才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听的艺术”在于,听话不要听一半;更不要把自己的一知半解当作是别人的真实意图。师生的沟通亦是如此。慢一点,等一下,听学生把话说完。
等待,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等待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更为准确、全面的认知网络,在观念改变的基础上,产生行为的改变。
(二)等一等,给师生充分对话的时间
师生的沟通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每一次沟通都是教师和学生激情和智慧生成的过程。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讨论与补充、表达与倾听、争论与沟通中分享着喜怒哀乐。在交流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班主任,要善于等待。
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倾听,让对方把满腹牢骚发出来。不急于判定孰是孰非,先慢慢听双方细细道来。倾听,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只有明白学生心里的想法,才能对症下药,因势利导。而这也需要时间,足够的倾听、等待时间。
给花儿吐露心语的时间,给花儿自然绽放的时间,真正的美丽经得起等待。
(三)等一等,让学生自主自觉优化自身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将永远无法摆脱对教师、同学、家长的依赖心理,无法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无法形成创造性地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而这就要求班主任决不能省略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关键的环节,也不能让“自主思考”走过场,要让学生自己走、自己爬,等一等、再等一等,也许下一刻就是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时刻,就是学生创造精彩的时刻。正所谓“名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
案例一
小倪是个开朗活泼、热情善良的女孩。寝室长、团支书她都当得游刃有余,很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但作为一个学生,她有些想法和做法难免显得幼稚或和我的想法不一致。对此我都看在眼里,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我绝不开口,放手让她去干。作为班主任,我跟她说得最多的是“别急,慢慢来,我看好你哦”。 一次文艺汇演后,班上开始传言:小倪和小汪在谈恋爱。女追男、男追女、一见钟情、三角恋爱等版本均有所流传。这两个孩子我都很了解,因此我采用以静制动的办法,一直默不作声,即使明确听到学生这样说时,我也说“不可能”。在一次班会谈到学校最近处理的几起不文明恋爱的行为,我刻意看了小倪一眼,发现她一直低着头,满脸通红,小汪也很不自在。
接下来,我召集班干部开会,提议组织一次主题班会,以早恋为主题,并安排小倪主要负责。当时有几个班干部对视一笑,表情有些复杂,或心照不宣或幸灾乐祸。在指导班会的过程中,我绝口不提,一字不问,只说与班会有关的建议,提供电脑让她查阅相关资料、案例。我明显感觉到二人心事重重。后来,我先找小汪聊天,只问学习和心情,绝口不提早恋。他倒很坦白地说,最近情绪不好,因为被女生拒绝了。我则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其实内心很高兴。耐心听他倾诉失恋的苦恼,分享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离开时,他问道:老师,你不想知道是谁吗?我摇摇头,酷酷地说:“是谁,有什么关系呢?现在你们已经没关系了啊。”那次班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系红丝带,把自己的愿望系在教室窗外的桂花树上。小汪的丝带是——祝福我追过的女孩N,一切安好。小倪的是——大学,再见;有缘,再见。
现在两人已经分别在上海和杭州上大学,同学聚会时,他们如老同学一般举杯,这件事就真的如一段逝去的风,吹过了。
教师的“等待”不是袖手旁观,更不是坐视不理,而是为他们提供相关的资料和材料,给他们搭桥铺路,让他们有继续下去的动力和勇气。教师不立刻为他们解除“困境”,而是在一旁安静地“等待”。在这个“等待”过程中,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和观察,运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适时适度的“等待”会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等待学生的自我增值和自然成长。
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收起急于求成的心态,安静地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也许会带来一份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三、慢一些,给教师平息情绪的时间,促进师生有效沟通
杭州南肖埠小学在近期的“慢德育”论坛中提到:用“慢”的态度去接受所有的孩子,用“慢”的行动去替代急躁的心态,用“慢”的艺术静候“棋手”的成熟。多一点自由,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多一点时间,给孩子慢慢的熟悉;多一些等待,给孩子热烈的期盼;多一条路径,让孩子轻松长大。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过程如河流的流淌,难免兴起波澜;师生朝夕相处,难免偶有摩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慢一些,也给自己心平气和的时间,给自己确定策略的时间。
班主任在面临学生问题、师生冲突时往往难以自控,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处理问题,本人也曾有过同样的经历。
案例二
小蒋和小徐是班上的一对。他们从高二开始恋爱,班上几乎众所周知。高三时,他们仍然“如胶似漆”。作为班主任,我时有耳闻两人的亲密举动。为此,我特意找两人分别谈话,甚至三人面对面谈话,或玩笑式或严肃的谈话自我接手班级以来都进行过。他们收敛了一些。一次体育课,任课教师反映两人缺席。结果在教室门后找到了紧紧抱在一起衣衫不整的两人。有学生在旁边小声说“简直是免费A片”。我当时火冒三丈,顿觉肮脏龌龊,马上通知家长,上报年级组。
双方家长相互指责,吵作一团。我冷眼旁观,不发一语,甚至有点幸灾乐祸。
“80后”班主任遭逢“90后”高中生,一急一火,一边是雷厉风行的强悍,一边是看透一切的叛逆。这场对决注定波澜起伏、风生水起。
接下来,我让他们回家反省、并给予二人记过处分。可是两人却更加明目张胆起来,以前还是遮掩着、偷偷的,处分过后反而公开化了。“还能把我怎么样呢?已经处分了呀”,他们抱着这样的想法。
作为教师的我也确实没有更有力的办法了,正如他们所言,已经处分了,再严厉一些就是开除,而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而且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教师小题大作、古板冥顽。
平静下来,我反思到:如果当时先冷静下来和两人谈谈呢?如果自己不带着厌恶和“捉奸”的情绪呢?如果自己不是冲动地马上上报、通知家长呢?毕竟早恋现象并不是十恶不赦的罪过,疏导才是有效途径。我怎么就落入“一哄二吓三告状”的俗套了呢?“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这句话形容的恰是这种情形。
反观自身,我认为我应该学会自我控制、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工作状态。当然,心平气和并不是无视学生的过错、在学生过错面前无动于衷、一味迁就,而是能冷静真诚地面对学生的过错,以平和而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矫正过错。
于是我特意组织策划了两次主题班会,《爱,唉》和《玫瑰的刺》,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情感,该如何去爱。并且发放了一些案例资料,包括因爱生恨的犯罪事件、早尝禁果的后果等。接着再与两人交流,先三人对话,真诚地说出当时教师的担忧和气愤的原因,也坦承自己火气太大。然后与二人达成共识:教师生气的原因是担心,是爱护。最后再与男生、女生分别对话,谈话主题围绕作为男生的责任和担当、作为女生的自我保护,不避讳敏感的话题、词汇如怀孕、流产、疾病等后果。几番交流过后,师生双方的情绪都平静下来,他们也体会到了教师和父母的“爱之深,责之切”,也开始关注同伴的目光,不再“我的眼里只有你”。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了“考大学”这一远一点的目标上。从事发时的体育课到关系的缓和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如果当时我采取冷静过后沟通,然后再针对这一现象组织班会的方式,所用时间应当是两周之内。
一时的头脑发热、操之过急,反而让德育的进程慢了一大步,耗费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真是“急”字头上一把刀,刀刀催人“恼”。
班主任要学会“制怒”,时刻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控制,保持冷静的头脑,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遇到学生犯了较大的错误,或触犯了自己尊严的时候,一定要先自我冷静,切忌一触即怒、火冒三丈。这样既可以防止主观臆断,伤害学生自尊,也可以避免与学生当面直接冲突,使问题复杂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换位思考,有些问题,如果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替对方考虑,结果可能是另外一种感受和结局,因此,班主任在遇到问题时,若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就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原本以为很严重的问题也许会变得不那么严重,原本的怒火也会随之冷却甚至消失。
慢一些,因材施教需要时间来判断——学生不同,家长不同,成长背景不同,区域不同,心理不同,方法也要各异。慢一些,循序渐进是遵循规律的过程——德育的拔苗助长会酿成教育的悲剧。慢一些,给教师自己一点选择的空间与思考的时间——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语言。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外国语学校,杭州,311300)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