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几年的教育生活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听课习惯
一是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看老师的演示、板书和表情、动作。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情绪不稳定,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要以鼓励表扬的语言引导学生听课。
二是要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积极参加课堂上的讨论活动。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表达”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表达”的学习习惯。
二、思维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刚入学的新生是充满灵气并且富于幻想的,他们的思维受到的束缚是最小的。这正是培养他们勤思考习惯的最佳时机。
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如:一位老师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对折、斜折等三种方法。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它的分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新的分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像加满了油的发动机一直不停地进行运转。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比如进行多余条件的训练,可以减少学生陷入思维定势。
三、作业习惯
做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作业习惯包括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我们的作业一般包括两个部分: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课堂作业是在课堂上新授的知识学完后当场完成的作业,考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做作业要字迹工整,尽量在课上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拖拉,如遇到难题或当堂课没有听懂而不会做应当反复理解书上的例题,实在不会的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绝不囫囵吞枣,更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完成家庭作业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批改,家作完成后由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可以说是弊大于利。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检查验算的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比如课作完成以后,我不急着给学生在作业上打勾或叉,我在作业的最后画个小圆圈在里面标上数字,表示这次作业他错了几题,根据这个提示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查。
四、阅读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读课本例题的习惯。按照书上的例题,从上往下一步一步地去看。先看题里怎么说,接着看书中插图是什么意思,再看看是怎么算的,旁注是怎么写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什么意思,是怎么想的,启发学生说说为什么,老师再补充讲讲。然后就采取带着问题看书,分组讨论,启发学生自己概括。最后,教师采取先看书后提出看不懂的问题的教学方法。
其次,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读题是正确解题不可缺少的环节。读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做题时,一读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二看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三思过程,回顾整个解题过程是否合理正确。好的读题习惯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应的知识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在中低年级时可以介绍孩子读《小白兔历险记》、《长鼻子大仙》等课外书。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数学故事改编成数学情景剧进行表演,或把自己的感受体会记下来写成数学小日记,使他们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一、听课习惯
一是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看老师的演示、板书和表情、动作。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情绪不稳定,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要以鼓励表扬的语言引导学生听课。
二是要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积极参加课堂上的讨论活动。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表达”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大胆表达”的学习习惯。
二、思维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所以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刚入学的新生是充满灵气并且富于幻想的,他们的思维受到的束缚是最小的。这正是培养他们勤思考习惯的最佳时机。
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如:一位老师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对折、斜折等三种方法。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它的分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新的分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像加满了油的发动机一直不停地进行运转。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比如进行多余条件的训练,可以减少学生陷入思维定势。
三、作业习惯
做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作业习惯包括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我们的作业一般包括两个部分: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课堂作业是在课堂上新授的知识学完后当场完成的作业,考察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做作业要字迹工整,尽量在课上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拖拉,如遇到难题或当堂课没有听懂而不会做应当反复理解书上的例题,实在不会的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绝不囫囵吞枣,更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完成家庭作业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批改,家作完成后由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可以说是弊大于利。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检查验算的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比如课作完成以后,我不急着给学生在作业上打勾或叉,我在作业的最后画个小圆圈在里面标上数字,表示这次作业他错了几题,根据这个提示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查。
四、阅读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读课本例题的习惯。按照书上的例题,从上往下一步一步地去看。先看题里怎么说,接着看书中插图是什么意思,再看看是怎么算的,旁注是怎么写的,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什么意思,是怎么想的,启发学生说说为什么,老师再补充讲讲。然后就采取带着问题看书,分组讨论,启发学生自己概括。最后,教师采取先看书后提出看不懂的问题的教学方法。
其次,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读题是正确解题不可缺少的环节。读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做题时,一读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计算。二看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三思过程,回顾整个解题过程是否合理正确。好的读题习惯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应的知识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在中低年级时可以介绍孩子读《小白兔历险记》、《长鼻子大仙》等课外书。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数学故事改编成数学情景剧进行表演,或把自己的感受体会记下来写成数学小日记,使他们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