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yu0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格教育,是在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心理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未来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高尚健康的优良人格。本文通过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利用教材和改革教学方法三方面探讨了人格教育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 人格教育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24-01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给中学历史教育变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说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即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使其认识自我,认识和适应社会,通过历史的濡染和涵化,提高其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
  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因此,对学生人格培养应该落实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格,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呢?
  一、加强师生交流,尊重学生人格
  中学阶段历史课的设置和学生的心理特质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学生不重视、不愿学,教材滞后,教师教法呆板,师生沟通少,使得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格外紧张,这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反而会伤了学生人格。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给他们以自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参与潜能,将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使用大脑,改变不良习惯,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扶植他们去积极获取成功,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
  二、充分利用教材,熏陶学生人格
  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挖掘知识的思想性,有的放矢,达到人格培养的预期效果。
  在教学中,如通过对中华文化圈、四大发明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如“卧薪尝胆”的勾践、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谭嗣同、用毕生精力追求民主共和的孙中山、把自己视为中国人民儿子的邓小平等,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对事业勤勤恳恳、百折不挠的态度;通过对秦的商鞅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两次世界大战、今天的国际竞争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只有学会应变、适应竞争、不断创新才能使国家走向富强、个人获得发展,进一步深化头脑中的创新意识、竞争观念;通过对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和而不同”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诚实、守信的美德。
  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三、改革教学方法,建塑学生人格
  优良的人格,需要反复地磨炼、修正和健全。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建塑。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个体自身的需要、动机和积极能动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强烈的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意识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包办代替、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这种学生,缺乏积极进取、独立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备教学前提之一。要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优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重在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他们求异和创新;对“差生”要加强学法指导,所提的学习要求要低起点、小梯度,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树立起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难等心理。对“中等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问题,鼓励他们急起直追。
  要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格。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组织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小论文评比、开展专项历史资料的收集、展览、评比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