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小学英语单元整体设计与教学》一文,感受颇多。下面我就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强调整体,遵循规律
从文中看到:整体语言教学法极力推崇格式塔(Gestakt)心理学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理论观点。课文作为一个整体,其意义并不等同于各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语言是一个整体,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整体性的( holistic )而不是分割性的( atomistic )。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任何企图把语言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做法都会使语言失去其完整性和真实性。这对我们原先的认识“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先于写”提出了挑战。
而目前我们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却还存在以下教学模式:即先通过录音导入文本——学生听这一段文本——逐步讲解文本中的新词和词组或者短语——学生脱离文本跟读字,词,句——学生用所学的词,句做与文本内容无关的选择题或者填空题——然后学生再读整个文本——接着导入下一段文本……
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看出,教师已有了“语篇教学”的意识。能通过语篇带出所要新授的词,句,但在导入时过于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实质。在具体教学中仍然偏重于单个词句的独立教学,并没有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整体的文本。在教学中,过于细化,随意肢解课文。教学环节仍以单个字,词,句,篇的形式呈现、以讲解、操练为主,这些操练也缺乏实际意义,大多以学生识记,理解为主,未达运用的目的。这样不是让学生整体感受语篇,完成理解语篇和运用语篇,而是典型的外语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
我的思考:语篇教学的形式不应仅仅局限于阅读教学的思路,在低年级可以多创设录音文本,对话文本,儿歌文本。中高年级可以以描述性,叙述性的文本为主。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整体感知,因为整体语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注意到各项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各项活动之间的衔接和互补,而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将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同时围绕某个具有实用价值的主题来进行,才能遵循了语言发展的规律和原理。
二、聚焦意义,注重交际
从文中看到:整体语言教学法聚焦于语言交流中的意义,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旨在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使语言技能的教学程序能够反映出语言与语言的交际运用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练习。语言能力也正是通过交际而获得。
而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也非常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在课上的最后几分钟的综合反馈环节才有所显现。纵观35分钟的课,学生缺乏主动交流的英语环境,更别提有与同学直接互动交流的机会。一堂课下来,学生是在疲于应付老师一个又一个由易到难的问题中落实学习任务的。直到下课前几分钟,才忽然要完成和同伴互动交流的任务。这样看来,“注重交际”好像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教学的一种形式而已。
我的思考:我认为,在课堂上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该只是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而应在单元整体设计时,就考虑进去。在每一课时的具体设计和教学时,就落实到语篇中,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自然语言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及交际能力。而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不应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培养,语言的应用技能应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
三、突出语境,追求真实
从文中看到:根据人类学家和功能语言学家的观点,语境可以分为情境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和文化语境 (contexxt of culture ) 。前者指的是与语言活动直接相关的具体情境,后者的范围更大,指的是语言活动的整个文化背景。
而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语言教学更多的把重点放在了语言知识本身,而忽视了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会创设一个又一个语境,但这些语境的创设,有时候脱离整体文本,有些缺乏相应的文化环境,带有中国式的烙印,使得语篇的学习,比较牵强,缺乏相应的情感因素和真实的语用环境。
我的思考:在教学中要围绕单元主题,设定合适的话题,以此来创设相关的情境,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内涵,注重语言情境的真实性。如我在所上2A Module 3 Unit 3 In the kitchen一课,就基于学生和教材情况,创设了“小丸子在厨房为妈妈亲手制作色拉——作为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这一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创设了相关情境,着重突出语言的生活性,体现语言的真实性。围绕这个教学情境,上课时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和整个教学主题紧密关联,相互联系的。对学生而言,语境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交流的语言,才是我们本课所要学生掌握和运用的。所以在课堂的情景表演中,我们应注重突出知识的运用环境,融知识点于语境中。而语境的创设是要一步步地给学生创造,不是一蹴而就,这样才更利于发展孩子使用英语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强调整体,遵循规律
从文中看到:整体语言教学法极力推崇格式塔(Gestakt)心理学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理论观点。课文作为一个整体,其意义并不等同于各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语言是一个整体,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整体性的( holistic )而不是分割性的( atomistic )。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任何企图把语言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做法都会使语言失去其完整性和真实性。这对我们原先的认识“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先于写”提出了挑战。
而目前我们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却还存在以下教学模式:即先通过录音导入文本——学生听这一段文本——逐步讲解文本中的新词和词组或者短语——学生脱离文本跟读字,词,句——学生用所学的词,句做与文本内容无关的选择题或者填空题——然后学生再读整个文本——接着导入下一段文本……
从整个教学过程中可看出,教师已有了“语篇教学”的意识。能通过语篇带出所要新授的词,句,但在导入时过于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实质。在具体教学中仍然偏重于单个词句的独立教学,并没有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整体的文本。在教学中,过于细化,随意肢解课文。教学环节仍以单个字,词,句,篇的形式呈现、以讲解、操练为主,这些操练也缺乏实际意义,大多以学生识记,理解为主,未达运用的目的。这样不是让学生整体感受语篇,完成理解语篇和运用语篇,而是典型的外语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
我的思考:语篇教学的形式不应仅仅局限于阅读教学的思路,在低年级可以多创设录音文本,对话文本,儿歌文本。中高年级可以以描述性,叙述性的文本为主。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整体感知,因为整体语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注意到各项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各项活动之间的衔接和互补,而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将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同时围绕某个具有实用价值的主题来进行,才能遵循了语言发展的规律和原理。
二、聚焦意义,注重交际
从文中看到:整体语言教学法聚焦于语言交流中的意义,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旨在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使语言技能的教学程序能够反映出语言与语言的交际运用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练习。语言能力也正是通过交际而获得。
而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也非常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往往是在课上的最后几分钟的综合反馈环节才有所显现。纵观35分钟的课,学生缺乏主动交流的英语环境,更别提有与同学直接互动交流的机会。一堂课下来,学生是在疲于应付老师一个又一个由易到难的问题中落实学习任务的。直到下课前几分钟,才忽然要完成和同伴互动交流的任务。这样看来,“注重交际”好像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教学的一种形式而已。
我的思考:我认为,在课堂上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该只是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而应在单元整体设计时,就考虑进去。在每一课时的具体设计和教学时,就落实到语篇中,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自然语言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及交际能力。而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不应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培养,语言的应用技能应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
三、突出语境,追求真实
从文中看到:根据人类学家和功能语言学家的观点,语境可以分为情境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和文化语境 (contexxt of culture ) 。前者指的是与语言活动直接相关的具体情境,后者的范围更大,指的是语言活动的整个文化背景。
而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语言教学更多的把重点放在了语言知识本身,而忽视了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会创设一个又一个语境,但这些语境的创设,有时候脱离整体文本,有些缺乏相应的文化环境,带有中国式的烙印,使得语篇的学习,比较牵强,缺乏相应的情感因素和真实的语用环境。
我的思考:在教学中要围绕单元主题,设定合适的话题,以此来创设相关的情境,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内涵,注重语言情境的真实性。如我在所上2A Module 3 Unit 3 In the kitchen一课,就基于学生和教材情况,创设了“小丸子在厨房为妈妈亲手制作色拉——作为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这一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创设了相关情境,着重突出语言的生活性,体现语言的真实性。围绕这个教学情境,上课时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和整个教学主题紧密关联,相互联系的。对学生而言,语境的真实性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真正交流的语言,才是我们本课所要学生掌握和运用的。所以在课堂的情景表演中,我们应注重突出知识的运用环境,融知识点于语境中。而语境的创设是要一步步地给学生创造,不是一蹴而就,这样才更利于发展孩子使用英语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