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最近两年,电竞很喜欢纪录片。
有的创作者为了迎合电竞衍生内容短平快的特点,制作了所谓的“短纪录片”;
有的赛事主办方用纪录片丰满赛事之外的内容体系,比如真视界、来者何人;
从结果看,有些纪录片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比如V社制作的真视界;而有些纪录片得到的评价则褒贬不一。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一个直观的感觉是,国内的电竞内容创作者们尚且不理解“纪录片”这个内容品类。这种不理解体现在很多细微处,但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
1, 什么是纪录片?
2, 怎么制作一部优秀的纪录片?
3, 纪录片是否真的适合电竞?
首先,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的创作素材是真实生活,呈现的是真人真事,它的核心是真实。在这个基础上,纪录片通常通过对描述个体命运来讨论相对宏大的题材。而叙事性、叙事手段、艺术性以及价值观等因素都决定着一部纪录片的好坏。
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我们便能找出问题的症结。国内电竞纪录片在真实性、叙事性以及叙事手段等方面都需要补足。
先看真实性。一定程度上看,虽然创作者会决定纪录片最终如何呈现,但站在内容品类的角度,纪录片更多时候只是在记录客观事件。这意味着赛事主办方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纪录片创作者。
目前,国内的电竞纪录片大多肩负着宣传的作用,和电竞赛事一样,自身都摆脱不了“市场行为”的属性。然而,单单这一条并不意味着赛事主办方不能制作出好的纪录片。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对任何主观定义下的“负面”都持零容忍的态度,那么这时被审核后的纪录片自然也就远离了“真实”这一核心。
而且,这种对真实的远离很多时候是可以被观察或是感知到的。
在过去差不多100多年的时间里,纪录片已经发展成一种非常成熟的内容形式。以BBC为例,从提案到制作,BBC的纪录片团队有着工业化的生产流程。
这意味着在拍摄纪录片这件事上,找专业的人是最正确的选择。这恰恰是国内电竞产业近两年最显著的问题之一——分工的停滞。不止制作纪录片,选手的经纪运营,其他衍生内容的制作,在对外部专业机构开放这件事上,国内的电竞产业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失去了专业的纪录片团队,大部分纪录片就失去了应有的一面。以萍乡和来者何人为例,两部片子内部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支撑。
事实上,在纪录片的提案阶段,看上去几十分钟的纪录片往往要被总结成一个非常简短、清晰的故事,并且,这个故事要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可以被讲述清楚。
反過来这意味着,在纪录片的生产过程里,大量的采集素材,寻找故事,确定故事是首先要进行的一步。我不知道国内的这些纪录片是否有这个步骤,但从结果看,因为失去了故事的指引,很多时候,我们的纪录片会把镜头聚焦在非常奇怪或者说不合适的个体上。
不仅如此,同样因为故事的缺位,对于个体命运和宏大命题的定位也都是模糊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完了纪录片,却什么都记不住,就是这个原因。
纪录片的成熟还表现在对内容的加工上。开场如何设置、每个内容段落的长度、采访和叙述如何切换,个体和宏观两个维度如何处理,甚至镜头角度等拍摄技巧,专业的纪录片团队都有成熟的方法论。
BBC等机构有大量的优秀纪录片可以免费观看,对比着看一看我们自己拍摄的纪录片,差距明显可见。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还是那句老话,电竞产业因为游戏IP的存在导致内容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自上而下灌输”的趋势。在决定观众能看什么、爱看什么这件事上,电竞产业里的内容生产者往往有着更大的权力。这些人也顺手制定了内容评价的标准。
很早的时候,我们曾经和一些播音主持专业的在读大学生有过一次讨论。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我们常常因为自身的年轻而使用“相对的”评判标准。比如电竞产业里能打100分的好内容,可能在更成熟的内容产业里刚及格,但因为年轻,所以我们固守着这套评价标准。
这就使得我们眼里的好内容在外人看来可能不过如此。在把电竞推向主流人群的过程里,这是最致命的问题,因为电竞宣传的和拿给别人看的,根本不是一个东西。纪录片如此,全球总决赛依然如此。
比起纪录片拍得怎么样,可能背后的问题,更值得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