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幕与30年前邓公在深圳的那一幕何其相似,鼓励创业创新,再一次成为市场经济改革的主旋律,无数个新时代的“王石”正跃跃欲试,他们正在引领一个新的潮流——中国创客风潮,从此“创客”成为他们共同的称谓。
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年份引人注目。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1984年绝对属于这样的年份。这一年当走出忧虑的美国人开始唱起赞歌时,世界的另一端,历经几番风雨的中国正处于一场力度空前的市场化改革前夜。
此时,深圳国贸大厦楼下被许多围观的群众堵得水泄不通,警察们正忙着维护秩序,还在靠倒卖玉米为生的王石也在围观人之列,而大厦顶层,高瞻远瞩的邓公正俯瞰着深圳特区全貌,据王石回忆,“我当时感觉干大事的时候到了。”
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
这一幕与30年前邓公在深圳的那一幕何其相似,鼓励创业创新,再一次成为市场经济改革的主旋律,无数个新时代的“王石”正跃跃欲试,他们正在引领一个新的潮流——中国创客风潮,从此“创客”成为他们共同的称谓。
“创客”即英文“maker”,美国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作《创客:新工业革命》中这样描述创客:他们使用数字工具,在屏幕上设计,越来越多地用桌面制造机器制作产品;他们是互联网一代,所以本能地通过网络分享成果,通过将互联网文化与合作引入制造过程,他们联手创造着DIY(自己动手制作)的未来,其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实际上,创客是一个舶来品,其前身是美国的车库文化,在美国“车库文化”的本质就是创新和创造,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而这正是美国梦的精髓——用努力赢得成功。
最早发端于汽车发明,后来则演变成IT等科技行业的摇篮。1939年,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比尔·休利特、戴夫·帕卡德在没有找到称心工作的情况下,凑齐538美元,在加州租了一间车库,并以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命名这家公司——HP(惠普)。
作为美国硅谷的第一家高科技公司,惠普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子设备供应商之一,而这所私家宅第后院的木制车库,也被誉为“硅谷的诞生地”,成为全球创客们朝圣之地。
在国外,创客俨然就成为一股新兴潮流,并随着可穿戴设备兴起、软硬结合的趋势成为后智能手机时代的焦点。国外目前约有1000多个可以分享硬件和生产设备的创客空间,并且还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11年,将近12000个创客项目在美国kickstarter众筹网站募集到近1亿美元;2012年,18109个创客项目在kickstarter上成功募资2.74亿美元(约17亿元人民币)。
这股潮流2009年开始蔓延到中国,经过四五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三大中心的创客文化圈。
而最初的创客们多是怀揣创业梦想,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便利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和产品,生产出别有创意的产品销售到国外。这种自发的创业实践松散并且很难形成规模,但却暗合了政府的宏大目标——希望调动民间力量,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并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看到民间创新实践潜在的巨大力量之后,中国政府对创客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
仅2014年就从收费、税收、扶持奖励、金融、人事、土地等六大政策方面支持创业。地方扶持政策也陆续出台,上海市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建设100个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配备DIY实验设备的“社区创新屋”,鼓励普通市民开展创意和创新实践活动。“北京创客空间”则与风险投资合作建立了孵化中心,利用专门投资基金支持有价值的创客项目。
目前,国内初具规模的创客空间近20家,其中“北京创客空间”、上海的“新车间”、深圳的“柴火空间”、杭州的“洋葱胶囊”较为著名。不同的地方因为其本身具有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不同,而形成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创业氛围。深圳是国内创客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被誉为创客天堂。在这里可以找到齐全的电子元器件、各类加工厂和技术工程人员,快速完成从创意到产品原型再到小批量生产的全过程;相对而言上海的创客显得气定神闲、回归本质,具有国外兴趣使然的创新氛围;而北京作为顶尖技术人才、文艺人才和资本机构云集的城市,更具跨界协同创新及创业精神。
除了来自政府的支持,创客们的活动还引起了大公司的兴趣。科技企业富士康在2014年建立了一个专门为“创客”服务的工厂,工厂根据“创客”要求生产个性化产品。受其启发,很多公司也开始尝试搭建创客服务平台,如中国知名家电企业海尔集团也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创客实验室,为“创客”们提供创意展示、开放交流、经费支持等服务。
当年沐浴着改革春风走出的老一代企业家也开始成为众多年轻创业者的精神导师。在政策引导下,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已在中国遍地开花,改革开放政策推行30年来,创客文化再一次在国内生根发芽。最新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近46%。这是否预示着中国将迎来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热潮?“创客风潮”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现在盖棺定论还为时过早,不过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客学院院长薛静萍却表示,中国正处在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创客”们借助互联网和新工具,实现了产品自制造,这将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创意产品问世,也将引领中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或许不久的将来,曾经被无数人深恶痛绝的“中国山寨文化”将仅仅成为历史书里轻描淡写的一笔而已。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创客将会是一支生力军。但是,目前这股生力军显然离人们的预期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年份引人注目。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1984年绝对属于这样的年份。这一年当走出忧虑的美国人开始唱起赞歌时,世界的另一端,历经几番风雨的中国正处于一场力度空前的市场化改革前夜。
此时,深圳国贸大厦楼下被许多围观的群众堵得水泄不通,警察们正忙着维护秩序,还在靠倒卖玉米为生的王石也在围观人之列,而大厦顶层,高瞻远瞩的邓公正俯瞰着深圳特区全貌,据王石回忆,“我当时感觉干大事的时候到了。”
创客文化萌芽
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
这一幕与30年前邓公在深圳的那一幕何其相似,鼓励创业创新,再一次成为市场经济改革的主旋律,无数个新时代的“王石”正跃跃欲试,他们正在引领一个新的潮流——中国创客风潮,从此“创客”成为他们共同的称谓。
“创客”即英文“maker”,美国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作《创客:新工业革命》中这样描述创客:他们使用数字工具,在屏幕上设计,越来越多地用桌面制造机器制作产品;他们是互联网一代,所以本能地通过网络分享成果,通过将互联网文化与合作引入制造过程,他们联手创造着DIY(自己动手制作)的未来,其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舶来的“车库文化”
实际上,创客是一个舶来品,其前身是美国的车库文化,在美国“车库文化”的本质就是创新和创造,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渴望,而这正是美国梦的精髓——用努力赢得成功。
最早发端于汽车发明,后来则演变成IT等科技行业的摇篮。1939年,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比尔·休利特、戴夫·帕卡德在没有找到称心工作的情况下,凑齐538美元,在加州租了一间车库,并以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命名这家公司——HP(惠普)。
作为美国硅谷的第一家高科技公司,惠普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子设备供应商之一,而这所私家宅第后院的木制车库,也被誉为“硅谷的诞生地”,成为全球创客们朝圣之地。
在国外,创客俨然就成为一股新兴潮流,并随着可穿戴设备兴起、软硬结合的趋势成为后智能手机时代的焦点。国外目前约有1000多个可以分享硬件和生产设备的创客空间,并且还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11年,将近12000个创客项目在美国kickstarter众筹网站募集到近1亿美元;2012年,18109个创客项目在kickstarter上成功募资2.74亿美元(约17亿元人民币)。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这股潮流2009年开始蔓延到中国,经过四五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三大中心的创客文化圈。
而最初的创客们多是怀揣创业梦想,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便利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和产品,生产出别有创意的产品销售到国外。这种自发的创业实践松散并且很难形成规模,但却暗合了政府的宏大目标——希望调动民间力量,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并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看到民间创新实践潜在的巨大力量之后,中国政府对创客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
仅2014年就从收费、税收、扶持奖励、金融、人事、土地等六大政策方面支持创业。地方扶持政策也陆续出台,上海市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建设100个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配备DIY实验设备的“社区创新屋”,鼓励普通市民开展创意和创新实践活动。“北京创客空间”则与风险投资合作建立了孵化中心,利用专门投资基金支持有价值的创客项目。
目前,国内初具规模的创客空间近20家,其中“北京创客空间”、上海的“新车间”、深圳的“柴火空间”、杭州的“洋葱胶囊”较为著名。不同的地方因为其本身具有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不同,而形成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创业氛围。深圳是国内创客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被誉为创客天堂。在这里可以找到齐全的电子元器件、各类加工厂和技术工程人员,快速完成从创意到产品原型再到小批量生产的全过程;相对而言上海的创客显得气定神闲、回归本质,具有国外兴趣使然的创新氛围;而北京作为顶尖技术人才、文艺人才和资本机构云集的城市,更具跨界协同创新及创业精神。
除了来自政府的支持,创客们的活动还引起了大公司的兴趣。科技企业富士康在2014年建立了一个专门为“创客”服务的工厂,工厂根据“创客”要求生产个性化产品。受其启发,很多公司也开始尝试搭建创客服务平台,如中国知名家电企业海尔集团也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创客实验室,为“创客”们提供创意展示、开放交流、经费支持等服务。
当年沐浴着改革春风走出的老一代企业家也开始成为众多年轻创业者的精神导师。在政策引导下,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已在中国遍地开花,改革开放政策推行30年来,创客文化再一次在国内生根发芽。最新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近46%。这是否预示着中国将迎来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热潮?“创客风潮”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现在盖棺定论还为时过早,不过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客学院院长薛静萍却表示,中国正处在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创客”们借助互联网和新工具,实现了产品自制造,这将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创意产品问世,也将引领中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或许不久的将来,曾经被无数人深恶痛绝的“中国山寨文化”将仅仅成为历史书里轻描淡写的一笔而已。推进第四次工业革命,创客将会是一支生力军。但是,目前这股生力军显然离人们的预期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