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积极落实这一要求,我们潍坊中学以分层分类走班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推开全员导师制、百名教师访千家、家长委员会建设,致力于“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发展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
传统的平行分班容易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中间学生“吃不好”,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而分快慢班的传统分班方式,容易挫伤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两种方式都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严重脱节。
我们充分分析学校实际情况,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搭建分层次走班教学平台,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在保留行政班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向,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层次班级。这是一次重新组建教学班级。每个学科的教学设计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教学班面向学科基础薄弱的学生,B层教学班面向学科基础一般的学生,C层教学班面向学科基础好的学生。广大教师在“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理念指导下,在分层教学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加强学生学情分析,实行分层施备;开展自学探究,实行分层施教;实施“导师工程”,实行分层施辅;采用个性试卷模式,实行分类施考;学分分类记载,实行分类施评。这些措施实施两年多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的进步。
分层次走班教学因为立足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挖掘不同学生潜力,使得学生重新发现了自我,增强了自信, “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进步的喜悦,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指导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关爱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往往习惯将精力放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们明确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爱”的口号,实行全员导师制,关爱每一位学生。
学校出台全员导师制方案,建立了配套制度。每学期学校组织进行一次导师选聘,要求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师生双向选择,每个老师担任十名左右学生的导师。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 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由班主任一人管全班变为班主任、导师双轨管理模式,这一转变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全程管理、个性化教育的格局。
导师每月要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学生每周向导师汇报一次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同时,导师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为更好对症下药,我们还建立了学情会商制度,以教学部、教学班为单位,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导师例会,对受导学生进行具体“会诊”。大家集思广益,共同交流学生情况,制订学生指导方案,使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导师制的推行赢得了学生的欢迎。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也为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创造了良好条件。
全员导师制的推行对每位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导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好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导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帮助学生。导师制的推行,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成长的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双赢。“全员导师制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还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与照顾。这不仅需要导师平日里与结对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还要多看书,多积累资料,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对症下药,取得预期的效果。”作为导师的孙文洁老师说。
走进每一个家庭——家校携手合力育人
为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加强家校沟通,我们学校从2010年起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家访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在家的表现、家长对老师和学校的期望要求等,还有就是普及家教知识,与家长探讨家庭教育的的科学措施。这一活动开展以来,全体教师积极响应,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主动走进每一个学生家庭,和家长、学生一起探讨教育方法,帮助学生确立人生发展规划。目前学校已基本实现“100%的教师走进100%的家庭”这一目标。
一次小小的家访活动,会使学生和家长得到一种尊重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甚至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对家长来说,通过交流,他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孩子,接受更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更好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加强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家访活动如涓涓流水,滋润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田。有的家长激动地说:“家访这种多年不见的交流方式又重新出现了!我们家长很渴望与老师这样面对面交流。”
学校还建立了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做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和同盟者。学校在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建立了三级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例会。在学校的家长委员会上,学校与家长代表共同讨论学校的管理、校园安全等问题。家长委员们要听取学校工作报告,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建议。家长委员们还参与学校的管理,对教师的教学情况、班主任队伍建设、师德状况等进行评议投票,在学校开放日可以随机走进课堂听课,检查餐厅、宿舍卫生状况,这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工作。同时,学校积极利用家长社会资源,开展学生校外实践活动。
百名教师访千家、家长委员会建设等家校合作的创新做法,形成了一张紧密的大网,将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构建了家校沟通的良好平台,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很好结合,发挥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强化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使学校发展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正是因为学校这些举措摸准了群众的需求,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所以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关注学生一辈子——良好习惯让学生受用终生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他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个人终生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往往就是在学校里养成的良好习惯。
反观我们的学生,令人担忧。学生中存在着很多攀比、浪费、另类打扮、网瘾等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受用一辈子呢?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根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提出,德育要从生活教育抓起,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为此,学校制订了生活教育活动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教育、健康生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学习生活教育、公民生活教育、劳动生活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等。学校要求老师育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和细节入手,联系学生生活,在一件件平凡事、简单事中,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提升道德素养。在实施过程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改变灌输式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在形式上,采取辩论会、演讲、组织竞赛、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社区体验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亲近自然,服务社会,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逐渐达到育人的效果。
这样的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如水一般温柔,如水一般随物就形、润物无声地流淌进学生的心灵。自生活教育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的一些新变化:校园垃圾有人捡了,餐厅排队更有秩序了,宿舍内务更加整洁了,教室里更安静了,主动问候的多了。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我们相信,好的习惯会成就好的人生。学生从习惯到自觉,从他律到自律,掌握一把重塑自我、提升自我的金钥匙,会成为其受用不尽的财富,伴随其一辈子的成长。
【王伟,山东潍坊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刘烨
发展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
传统的平行分班容易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中间学生“吃不好”,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而分快慢班的传统分班方式,容易挫伤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两种方式都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严重脱节。
我们充分分析学校实际情况,坚持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搭建分层次走班教学平台,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在保留行政班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向,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层次班级。这是一次重新组建教学班级。每个学科的教学设计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教学班面向学科基础薄弱的学生,B层教学班面向学科基础一般的学生,C层教学班面向学科基础好的学生。广大教师在“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理念指导下,在分层教学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加强学生学情分析,实行分层施备;开展自学探究,实行分层施教;实施“导师工程”,实行分层施辅;采用个性试卷模式,实行分类施考;学分分类记载,实行分类施评。这些措施实施两年多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的进步。
分层次走班教学因为立足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挖掘不同学生潜力,使得学生重新发现了自我,增强了自信, “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进步的喜悦,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指导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关爱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老师往往习惯将精力放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们明确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关爱”的口号,实行全员导师制,关爱每一位学生。
学校出台全员导师制方案,建立了配套制度。每学期学校组织进行一次导师选聘,要求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师生双向选择,每个老师担任十名左右学生的导师。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 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由班主任一人管全班变为班主任、导师双轨管理模式,这一转变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全程管理、个性化教育的格局。
导师每月要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学生每周向导师汇报一次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同时,导师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为更好对症下药,我们还建立了学情会商制度,以教学部、教学班为单位,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导师例会,对受导学生进行具体“会诊”。大家集思广益,共同交流学生情况,制订学生指导方案,使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导师制的推行赢得了学生的欢迎。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也为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创造了良好条件。
全员导师制的推行对每位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导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好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导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帮助学生。导师制的推行,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成长的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双赢。“全员导师制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还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与照顾。这不仅需要导师平日里与结对学生多交流,多沟通,还要多看书,多积累资料,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沟通技巧,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对症下药,取得预期的效果。”作为导师的孙文洁老师说。
走进每一个家庭——家校携手合力育人
为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加强家校沟通,我们学校从2010年起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家访主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在家的表现、家长对老师和学校的期望要求等,还有就是普及家教知识,与家长探讨家庭教育的的科学措施。这一活动开展以来,全体教师积极响应,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主动走进每一个学生家庭,和家长、学生一起探讨教育方法,帮助学生确立人生发展规划。目前学校已基本实现“100%的教师走进100%的家庭”这一目标。
一次小小的家访活动,会使学生和家长得到一种尊重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甚至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对家长来说,通过交流,他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孩子,接受更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更好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加强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家访活动如涓涓流水,滋润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田。有的家长激动地说:“家访这种多年不见的交流方式又重新出现了!我们家长很渴望与老师这样面对面交流。”
学校还建立了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做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和同盟者。学校在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建立了三级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例会。在学校的家长委员会上,学校与家长代表共同讨论学校的管理、校园安全等问题。家长委员们要听取学校工作报告,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建议。家长委员们还参与学校的管理,对教师的教学情况、班主任队伍建设、师德状况等进行评议投票,在学校开放日可以随机走进课堂听课,检查餐厅、宿舍卫生状况,这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工作。同时,学校积极利用家长社会资源,开展学生校外实践活动。
百名教师访千家、家长委员会建设等家校合作的创新做法,形成了一张紧密的大网,将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构建了家校沟通的良好平台,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很好结合,发挥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强化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使学校发展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正是因为学校这些举措摸准了群众的需求,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所以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关注学生一辈子——良好习惯让学生受用终生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他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个人终生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往往就是在学校里养成的良好习惯。
反观我们的学生,令人担忧。学生中存在着很多攀比、浪费、另类打扮、网瘾等问题。高中阶段是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受用一辈子呢?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根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提出,德育要从生活教育抓起,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为此,学校制订了生活教育活动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教育、健康生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学习生活教育、公民生活教育、劳动生活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等。学校要求老师育人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和细节入手,联系学生生活,在一件件平凡事、简单事中,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提升道德素养。在实施过程中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改变灌输式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在形式上,采取辩论会、演讲、组织竞赛、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社区体验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区,亲近自然,服务社会,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逐渐达到育人的效果。
这样的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如水一般温柔,如水一般随物就形、润物无声地流淌进学生的心灵。自生活教育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的一些新变化:校园垃圾有人捡了,餐厅排队更有秩序了,宿舍内务更加整洁了,教室里更安静了,主动问候的多了。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我们相信,好的习惯会成就好的人生。学生从习惯到自觉,从他律到自律,掌握一把重塑自我、提升自我的金钥匙,会成为其受用不尽的财富,伴随其一辈子的成长。
【王伟,山东潍坊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