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祝允明(1 4 6 0—1 5 2 6),字希哲,因右手多生一指,故号“枝山”,明长洲(今苏州)人,弘治五年(1492)举人,正德九年(1514)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南京应天府通判,因有“祝京兆”之称。他天资卓越,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才思敏捷,文有奇气,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同称“吴中四才子”。其书诸体皆能,面目繁多,尤以草书影响最大,有“枝山草书天下无,妙洒岂独雄三吴”的评赞。他的草书狂放不羁,酣畅淋漓,落笔如疾风扫残叶,天然去雕饰,上承张旭、怀素、黄庭坚之遗风,下开明末浪漫主义书风之先河,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何乔远评其云:“允明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近代启功先生则云:“祝书在明中叶声名藉甚,盖其时华亭二沈之风始衰,吴门书派继起,祝氏适当其会,遂有明代第一之目”。可见其在明代书坛之地位。
祝允明传世草书名作有《前后赤壁赋》、《曹植诗四首》、《滕王阁序并诗》、《草书自书诗》、《草书千字文》等,皆因情而变,各有面目。一般认为,祝氏草书受黄庭坚的影响较多,诚然,“宋人尚意”的写意书风與谴兴的书法理念与祝允明的性情最为吻合,但他并不是囿于一体,而是上追晋唐,取法高古。他曾在写给友人顾璘的各体书中说:“仆学书苦无积累功,所幸独蒙先人之教,自髫兆以来,绝其令学近人书,目所接皆晋唐帖也,然不肖顽懒,略无十日力,今效诸家裁制,皆临书以意构之尔。知者乃妄许为能书,殊用愧恨而已”。明王世贞评其:“京兆少年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倪端,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由此可见,祝允明以晋唐法帖为筑基,而后及于宋元诸家,遂成个人面目。
祝允明的传世草书名作中,以其晚年所作的《前后赤壁赋》为最佳,是狂草书法的经典之作。明文嘉跋云:“枝山此书,点画狼藉,使转精神,得张颠之雄壮,藏真之飞动,所谓屋漏痕、折钗股、担夫争道、长年荡桨等,法意咸备,盖其晚年用意之书也。”该卷从用笔、结字、章法三个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点画狼藉,笔势雄强。该卷保持了祝氏草书一贯的楷法用笔特点,用笔起止鲜明,中侧并用,如刀砍斧劈,转中带折,锋势劲锐,时见笔根着纸,老辣苍茫。在诸笔画中,尤以“点”的运用最为突出,如《后赤壁赋》段“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部分,半行位置几乎全部用点,“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线条的运用亦是出神入化,纵情抻长,如长枪大戟,与点、短线形成强烈的节奏对比。全卷用笔率意自然,不加修饰,在狂放的外观下却有著严谨的法度与高超的掌控力,达到了神融笔畅的书写境界。
第二,天真纵逸,尽其体势。在结体的处理上,收放对比极其强烈,结体纵情打开,高低错落,四周不齐,体势或横向或纵向,或左倾或右倾,极尽姿态变化之能事,每字必造一险、出一奇,通篇充满了张力和变化。
第三,乱石铺街,意味天成。一般来说,大草宜以连绵书写为主,小草和章草才字字独立,祝氏大草则打破这个规律,字与字之间断多连少,利用通过紧密的字距和行距穿插嵌合来制造连贯性,通篇洋洋洒洒,生机盎然,犹如山花烂漫,天趣自成。
祝允明另一草书代表作《曹植诗四首》,卷末自识云:“冬日烈风下写此,神在千五百年之前,不知者谁也。”可见是其得意之作,该卷通篇用笔干净利落,遒劲有力,爽爽有超然脱俗之风神。《大草自书诗卷》通篇用笔如狂风骤雨,沉着痛快,长笔画极力抻长,如长枪大戟,开张纵逸。《草书千字文》则更多在理性状态下书写,字字厚重饱满,温润如玉,字形不做过多夸张变形,典雅从容。
纵观祝允明的草书作品及学书历程,可见其早年潜心晋唐,善楷行法,精谨严整,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后精心草书,晚年则融合前贤草书大家之长,加上自身的豪纵性格和创新意识,形成了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草书风格,可谓是“狂胜前贤”,将狂草的发展推向了又一座高峰。
祝允明传世草书名作有《前后赤壁赋》、《曹植诗四首》、《滕王阁序并诗》、《草书自书诗》、《草书千字文》等,皆因情而变,各有面目。一般认为,祝氏草书受黄庭坚的影响较多,诚然,“宋人尚意”的写意书风與谴兴的书法理念与祝允明的性情最为吻合,但他并不是囿于一体,而是上追晋唐,取法高古。他曾在写给友人顾璘的各体书中说:“仆学书苦无积累功,所幸独蒙先人之教,自髫兆以来,绝其令学近人书,目所接皆晋唐帖也,然不肖顽懒,略无十日力,今效诸家裁制,皆临书以意构之尔。知者乃妄许为能书,殊用愧恨而已”。明王世贞评其:“京兆少年楷法自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倪端,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由此可见,祝允明以晋唐法帖为筑基,而后及于宋元诸家,遂成个人面目。
祝允明的传世草书名作中,以其晚年所作的《前后赤壁赋》为最佳,是狂草书法的经典之作。明文嘉跋云:“枝山此书,点画狼藉,使转精神,得张颠之雄壮,藏真之飞动,所谓屋漏痕、折钗股、担夫争道、长年荡桨等,法意咸备,盖其晚年用意之书也。”该卷从用笔、结字、章法三个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点画狼藉,笔势雄强。该卷保持了祝氏草书一贯的楷法用笔特点,用笔起止鲜明,中侧并用,如刀砍斧劈,转中带折,锋势劲锐,时见笔根着纸,老辣苍茫。在诸笔画中,尤以“点”的运用最为突出,如《后赤壁赋》段“江流有声,断岸千尺”部分,半行位置几乎全部用点,“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线条的运用亦是出神入化,纵情抻长,如长枪大戟,与点、短线形成强烈的节奏对比。全卷用笔率意自然,不加修饰,在狂放的外观下却有著严谨的法度与高超的掌控力,达到了神融笔畅的书写境界。
第二,天真纵逸,尽其体势。在结体的处理上,收放对比极其强烈,结体纵情打开,高低错落,四周不齐,体势或横向或纵向,或左倾或右倾,极尽姿态变化之能事,每字必造一险、出一奇,通篇充满了张力和变化。
第三,乱石铺街,意味天成。一般来说,大草宜以连绵书写为主,小草和章草才字字独立,祝氏大草则打破这个规律,字与字之间断多连少,利用通过紧密的字距和行距穿插嵌合来制造连贯性,通篇洋洋洒洒,生机盎然,犹如山花烂漫,天趣自成。
祝允明另一草书代表作《曹植诗四首》,卷末自识云:“冬日烈风下写此,神在千五百年之前,不知者谁也。”可见是其得意之作,该卷通篇用笔干净利落,遒劲有力,爽爽有超然脱俗之风神。《大草自书诗卷》通篇用笔如狂风骤雨,沉着痛快,长笔画极力抻长,如长枪大戟,开张纵逸。《草书千字文》则更多在理性状态下书写,字字厚重饱满,温润如玉,字形不做过多夸张变形,典雅从容。
纵观祝允明的草书作品及学书历程,可见其早年潜心晋唐,善楷行法,精谨严整,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后精心草书,晚年则融合前贤草书大家之长,加上自身的豪纵性格和创新意识,形成了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草书风格,可谓是“狂胜前贤”,将狂草的发展推向了又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