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探讨中医药辨治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病-疗效-用药、证-疗效-用药、症-疗效-用药规律。方法 建立中医诊疗信息数据库,在维持原西医治疗不变的基础上,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的中医专家辨治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过程进行1~2周的跟踪和记录。统计治疗前纳入患者的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分布,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价,并以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50%为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病例。治疗前后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包括五维健康描述系统(EQ-5D)评分、视觉模拟(EQ-VAS)评分]评价患者健康状况,并以治疗后EQ-VAS评分改善率>10%为有效病例。选取冠心病的典型症状胸痛并记录发作情况进行中药联合应用的效应分析。结果 纳入2046例患者,其中2003例患者有明确的证候要素诊断,1998例患者有明确的证候类型诊断,1953例患者有完整中医证候积分数据,1954例患者符合EQ-5D评分分析标准,1906例患者符合EQ-VAS评分分析标准,1826例患者有胸痛发作次数记录。治疗前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前三位为血瘀(1793例、89.5%)、气虚(1651例、82.4%)、痰浊(1428例、71.3%),中医证候类型分布前三位为气虚血瘀(450例、22.5%)、痰瘀互结(285例、14.3%)、气虚痰瘀(233例、11.7%)。治疗后符合中医证候积分有效标准的患者共672例,在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虚痰瘀证中有效病例的占比分别为37.5%、30.2%、33.0%。符合EQ-VAS评分有效标准的患者共707例,使用频率前三位中药为丹参(484例,68.5%)、茯苓(420例,59.4%)、川芎(375例,53.0%)。胸痛症状消失的患者共306例,使用频率前三位中药为丹参(207例,67.6%)、茯苓(196例,64.1%)、半夏(162例,52.9%)。有胸痛发作次数记录的患者使用频率较高(>10%)的中药共计34种,合用指数(CI值)前六位中药为丹参(0.306)、茯苓(0.264)、川芎(0.226)、半夏(0.221)、陈皮(0.207)、赤芍(0.205)。34种中药用药频率与胸痛发作次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应用频次越高的单味中药对应病例胸痛发作次数下降率越高;应用多元回归模型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CI值较高的6味中药为胸痛发作次数下降的重要贡献者,且药物间相互效应呈现相加性作用。结论 真实世界不同专家辨治稳定性冠心病有一定的病-疗效-用药、证-疗效-用药、症-疗效-用药规律,其中丹参、茯苓、川芎、半夏、陈皮、赤芍为减少胸痛发作次数的核心用药组群,且组群中药物合用的疗效明显强于任何单用药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