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对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措施。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 创新创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007-02
在建设创新型社会背景下,企业对于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需求增大。但目前高校对于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基础薄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與财经学专业课程内容不相关。因此,高校财经类专业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得。当今社会发展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有效的改革?如何把财经类专业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学校根据教育局相关政策,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注重专业学习和现实工作相结合,重视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高校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模式和专业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财经类专业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结合地区特色优势,学校与企业签订相关实习条例,对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培养计划。在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上,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学习。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适用性人才,这是各大高校教学上所共同追求的。[1]
(二)人才培养模式不成熟。
虽然各大高校纷纷借鉴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社会环境背景下不利于“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培养,工学结合模式缺少政府的支持和指导,甚至缺少企业的参与支撑。第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上存在缺陷,体制机制上缺少管理机制,无法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和具体落实,缺少具体的推行组织和管理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只是纸上谈兵。第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改革力度不强,培养模式的培养计划、主要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管理机构等均不够成熟。第四,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模式不能适应企业对于创新能力的需要。第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所有专业培养中并不都适应。
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过于复杂
财经类专业包括电子商务、金融、管理、商贸、会计等专业,它涵盖的范围较广,有服务业、管理层、技术性应用人才。财经类专业不同专业之间面对的社会工作岗位不同,面对的工作环境不同、人群不同。不同专业的人才工作性质与工作模式都不同,工作适应程度由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来决定,比如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业能力、抗压能力等。因此,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应仅从实践能力入手,更应该以综合素质能力为主。现有的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仅仅针对财经类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对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等,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直接导致整个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教学内容的偏差。
(二)培养体系的复杂性
高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将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能力等作为培养目的,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另外,财经类专业各个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各个专业之间具有很难跨越的障碍。财经类专业更需要训练职场适应能力和技能技术能力,必须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训环境的建设。财经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工作中善于观察、总结分析并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方案。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现实中,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完全成熟。财经类专业应该依靠当地区域经济的优势,建立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2]
(三)培养过程的多变性
财经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应加强学生对工作岗位职责和企业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注重财经类专业课程结构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课程内容应该与企业标准相结合。但财经类专业对应的企业背景不相一致,相关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认可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教学环境上,高校安排财经类专业实习,实习的地点相对来说过于集中,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少,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增加了阻碍。教学改革上,财经类专业工作岗位专业化程度不强,这为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带来了许多变量因素,增加了财经类专业教学的难度和阻碍了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一)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以满足社会企业对于人才需求为主旨,明确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明确相关工作职责。高校跟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保证核心工作职能的培养,根据财经类专业不同专业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行业背景和工作职能的需要安排适合的人才。灵活运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差异化当中形成鲜明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财经类专业之间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理念制订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增加创新创业人才社会适用性能力的培养。[3]
(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项目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对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本质特征的体现,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最主要的途径。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结合财经类专业服务、管理、会计等专业特征,完善工学结合教学课程内容,引导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项目有利于学生对财经类专业职业前景形成良好的认知,有利于高校实现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项目中,应该结合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企业工作岗位之间职责不同等特点,进行岗位职责分析,认识到实践性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高校可以先理论教育后实践培训,可以在校园内设立虚拟岗位实习等作为课程教学项目。在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项目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协作。不仅要提升学生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更需要加强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不断在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并把它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三)实施跨专业的综合实训教学改革
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在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财经类专业学生是形成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参与者。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踐综合能力提高是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财经类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学生也可以进行跨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必须有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实现一个学生一个工作岗位的工作制度。在实习过程中根据学生需要可以轮岗,加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有效地解决实习期间岗位聚集等问题,让学生学习到课堂中所没有的知识。
(四)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与职场环境。培养学生职场岗位迁徙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融入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创新创业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现多个阶段的学习,在多个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把高校和企业联系在一起,不仅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是把校园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专业文化相结合。[4]
四、结语
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提升了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实践创造能力。创新创业人才模式的改革,体现了高校对于专业教学的革新,凸显了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对于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近年来,高校对于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践探索,弥补了原有的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积极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项目,实施跨专业的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并将先进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各大高校。
参考文献:
[1]林立洪,段军山,刘英.构建财经类院校CFA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广东商学院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3(2):70-74.
[2]张红,梁小婉.财经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6):96-98.
[3]戴贵芬.创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集美大学财经学院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19-422.
[4]张奋勤,高洁,熊桉.教学型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47-149 187.
责任编辑:孙瑶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 创新创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007-02
在建设创新型社会背景下,企业对于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需求增大。但目前高校对于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基础薄弱,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與财经学专业课程内容不相关。因此,高校财经类专业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得。当今社会发展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有效的改革?如何把财经类专业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学校根据教育局相关政策,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注重专业学习和现实工作相结合,重视财经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高校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模式和专业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财经类专业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结合地区特色优势,学校与企业签订相关实习条例,对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培养计划。在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上,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学习。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适用性人才,这是各大高校教学上所共同追求的。[1]
(二)人才培养模式不成熟。
虽然各大高校纷纷借鉴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社会环境背景下不利于“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培养,工学结合模式缺少政府的支持和指导,甚至缺少企业的参与支撑。第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上存在缺陷,体制机制上缺少管理机制,无法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和具体落实,缺少具体的推行组织和管理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只是纸上谈兵。第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改革力度不强,培养模式的培养计划、主要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管理机构等均不够成熟。第四,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模式不能适应企业对于创新能力的需要。第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探索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所有专业培养中并不都适应。
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过于复杂
财经类专业包括电子商务、金融、管理、商贸、会计等专业,它涵盖的范围较广,有服务业、管理层、技术性应用人才。财经类专业不同专业之间面对的社会工作岗位不同,面对的工作环境不同、人群不同。不同专业的人才工作性质与工作模式都不同,工作适应程度由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来决定,比如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业能力、抗压能力等。因此,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应仅从实践能力入手,更应该以综合素质能力为主。现有的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仅仅针对财经类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对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等,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直接导致整个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教学内容的偏差。
(二)培养体系的复杂性
高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将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能力等作为培养目的,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另外,财经类专业各个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各个专业之间具有很难跨越的障碍。财经类专业更需要训练职场适应能力和技能技术能力,必须加强财经类专业实训环境的建设。财经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工作中善于观察、总结分析并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方案。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现实中,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完全成熟。财经类专业应该依靠当地区域经济的优势,建立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2]
(三)培养过程的多变性
财经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应加强学生对工作岗位职责和企业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注重财经类专业课程结构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课程内容应该与企业标准相结合。但财经类专业对应的企业背景不相一致,相关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认可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教学环境上,高校安排财经类专业实习,实习的地点相对来说过于集中,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少,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增加了阻碍。教学改革上,财经类专业工作岗位专业化程度不强,这为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带来了许多变量因素,增加了财经类专业教学的难度和阻碍了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一)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以满足社会企业对于人才需求为主旨,明确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明确相关工作职责。高校跟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保证核心工作职能的培养,根据财经类专业不同专业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行业背景和工作职能的需要安排适合的人才。灵活运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差异化当中形成鲜明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财经类专业之间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理念制订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增加创新创业人才社会适用性能力的培养。[3]
(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项目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对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本质特征的体现,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最主要的途径。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结合财经类专业服务、管理、会计等专业特征,完善工学结合教学课程内容,引导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项目有利于学生对财经类专业职业前景形成良好的认知,有利于高校实现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项目中,应该结合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企业工作岗位之间职责不同等特点,进行岗位职责分析,认识到实践性在财经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高校可以先理论教育后实践培训,可以在校园内设立虚拟岗位实习等作为课程教学项目。在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项目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协作。不仅要提升学生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更需要加强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不断在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并把它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三)实施跨专业的综合实训教学改革
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在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财经类专业学生是形成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参与者。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踐综合能力提高是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财经类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学生也可以进行跨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必须有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实现一个学生一个工作岗位的工作制度。在实习过程中根据学生需要可以轮岗,加强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有效地解决实习期间岗位聚集等问题,让学生学习到课堂中所没有的知识。
(四)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与职场环境。培养学生职场岗位迁徙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融入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创新创业教育中,坚持以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现多个阶段的学习,在多个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把高校和企业联系在一起,不仅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是把校园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专业文化相结合。[4]
四、结语
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提升了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实践创造能力。创新创业人才模式的改革,体现了高校对于专业教学的革新,凸显了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对于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近年来,高校对于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践探索,弥补了原有的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积极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教学项目,实施跨专业的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并将先进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各大高校。
参考文献:
[1]林立洪,段军山,刘英.构建财经类院校CFA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广东商学院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3(2):70-74.
[2]张红,梁小婉.财经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6):96-98.
[3]戴贵芬.创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集美大学财经学院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19-422.
[4]张奋勤,高洁,熊桉.教学型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47-149 187.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