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农业院校转专业现状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enshe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科生转专业政策的制定,表明了教育对学生自主权的尊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本文通过对高等农业院校转专业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加强导学和专业思想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制定了特长生、兴趣生转专业制度等完善转专业机制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 转专业 现状 应对策略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教学管理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一理念已逐步为高校管理者所认同。本科生转专业政策的制定,表明了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对学生自主权的充分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学生和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高校学生转专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转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鉴于此,深入研究转专业的若干理论问题,结合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完善高等农业院校转专业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等农业院校转专业的现状及分析
  
  教育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于2005年修定出台以后,为贯彻落实新的规定,许多高等农业院校相继修订了本校的《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其中各高校又均对本校的转专业政策进行了新的修订。高等农业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学科背景,因此转专业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了解高等农业院校转专业的现状,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高等农业院校不断完善转专业机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一)转专业的学生比例总体不高。
  对于高等农业院校而言,农科类专业是其特色,也是其主导专业。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进入农业院校学习都是因为确实热爱农业。因此,除了少数对于农业没有兴趣的学生申请转入其他科类的专业外,总体来说农业院校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较之综合类院校要少。此外,由于教学资源的制约以及转专业后将带来一系列教学管理的不便,如教学安排、学分转换、学分更改,有的甚至还要办理转入下一年级等学籍异动手续等,即使申请了,成功实现转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很少。而且,新时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划。
  (二)转专业流向主要为农科类学生向工科、经管类异动。
  分析高等农业院校转专业学生的流向,不难发现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农科类学生向工科、管理经济类异动。我校近年转专业过程中由农科类转到工科和经济管理类的就占到了总数的60%。农科类专业相比其他工科、经济管理类专业,无论是社会需求量还是毕业后的工资待遇等都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学校也要引导学生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农业,要看到它的发展前景,以培养学生的爱农意识,让学生了解只要努力,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三)学生转专业不够理性。
  由于现行的转专业制度相对比较宽松,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申请转专业,所以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经过理性思考,而是盲目地申请,转专业成功后又后悔了,这便浪费了转专业的名额。另外,部分学生受一些所谓热门专业的影响,跟风现象严重。还有一些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课程设置、学术水平不太了解,专业意识模糊,凭想象盲目转专业。甚至,还有极少数学生申请转专业是为了通过笔试和面试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信心。这些不理性的想法,导致后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增加了学习压力。
  (四)对特殊学生无明确的转专业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都是刚性的,对事不对人的态势限制了一部分特殊学生的发展。很多高校都把数学和外语作为考试的必选科目,专门组织统一考试。虽然这种统一的组织考试能给所有申请者一个公平的机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的发展潜力。但是这种考查方法,并无法全面地考查一个人的能力。尤其对于部分因本专业学习困难而提出转专业申请的学生而言,由于受到名额限制,有可能落选,而继续原来的学习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毕不了业。摸索一套针对特殊学生既客观又便于操作的方法,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也是很多高校没有明确转专业政策的原因。但是,即使有困难,我们也要努力地探索,不为其开通特别的渠道,就可能使情况进一步恶化,更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一生。
  
  二、应对策略
  
  大学生转专业是由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高等农业院校应结合自己的特点,不断完善转专业政策,虽然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也存在一些隐患。如果各高校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考虑,找出更多的应对策略,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引导,从教育体制上进行一些改革,对于学生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其他学习渠道。
  目前,各高等院校尤其农业院校的教学资源比较有限,因此真正能如愿地转到自己感兴趣专业的学生很少。如果一味压抑学生的兴趣爱好,可能就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在教学资源紧缺问题无法短时间改变的情况下,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其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其他学习渠道来达到自己的目标。目前,很多高校试行了辅修制、双学位制和第二专业。我校从2001年开始和武汉地区其他6所部署高校签订了七校联合办学协议,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除此之外,如果个人家庭经济条件不容许,自己自学感兴趣的学科也是一条不错的学习渠道。
  (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
  转专业要求的出现,说明原来的专业结构等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挑战,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高等农业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科自身的特点、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尤其,要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求更合理地进行专业设置。高等农业院校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情况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和更新专业,或者对一些传统的专业赋予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比如,当前市场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需求主要倾向于工程方面,但是我校本专业的重点倾向于设施栽培,因此就应将两个专业结合起来,进行适当调整,互相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更具活力和吸引力,才能使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此外,高校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各专业每年的招生计划做适当调整。
  (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加强导学和专业思想教育。
  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该对学生做好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帮助其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尤其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爱农思想。在学生入学后的学习过程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也要及时有效地做好导学工作。要让学生在转专业前对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发展前景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做到理性转专业。我校及大多其他高校的转专业考试都安排在新生入校的第二个学期,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熟悉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理性转专业。
  (四)制定特长生、兴趣生转专业制度。
  由于受到转专业比例的限制,对于一些达不到学校转专业申请条件,但是有某方面专业特长或者确实不适合本专业学习的特殊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转专业政策。因此,应建立特长生、兴趣生等特殊学生的转专业制度,为他们开通转专业渠道,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方惠圻,郭宇.高校转专业政策制定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2]沈银花,陈毅广.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另类”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5):89-91.
  [3]孙士宏.大学生转专业问题初探[J].大学教育科学,2006,(6).
  [4]雷树祥.我国高校转专业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7,(3).
其他文献
铜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 aeruginosa)表面的翻译延长因子Tu (Elongation factor Tu, Tu)可与人纤溶酶原(Plasminogen, Plg)特异性结合,这种结合态的Pig被
摘 要: 随着“90后”走进大学校园,高等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体,应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对新时期的高校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基本职责 角色定位    一、引言    近两年,“90后”陆陆续续地进入大学校园。与“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高校是直接向和谐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因此高校和谐发展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高校的过程中发挥着政治保障、精神动力等基础作用,同时构建和谐高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追求,以和谐理念为引领,探索高校思
摘 要: 新时期团体辅导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高校学生工作者如果能够认同团体辅导主张的“全人发展”和“学生为本”的观念,并掌握团体辅导的技术和方法,必将对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关键词: 高校学生工作 团体辅导 实效性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导航人,是社会思想政治规划的传播者、行为的培养人和引导者。学生的思想行为有一定的目标规范,在很大程
摘 要: 自国家助学贷款开展以来,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因此受益。但部分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中所暴露出的诚信问题,也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本文从分析国家助学贷款中的诚信问题入手,探讨大学生的诚信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寻找解决诚信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诚信 现象 途径和措施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