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小组讨论法教学浅议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ta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讨论法?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认为首先要做好小组讨论的必要课前准备,还要做好实施小组讨论的必要课堂把控。
  关键词:分组 选题 氛围 情境 主题
  “小组讨论早在杜威时代就在美国成为主流教学模式,在中国上世纪60年代方兴未艾。”小组讨论法教学是指“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表明讨论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小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思索,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那么历史老师如何掌握小组讨论法?其具体实施和操作有什么技巧?怎样把发展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去?本文结合教改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实施小组讨论的必要课前准备
  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小组讨论法是——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布鲁纳曾在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5 ~ 6 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讨论小组构成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以及性格互补。为了增强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为小组起个个性化的组名,因为别具特色的组名,使小组成员首先有了共同的期望和目标,也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接下来组内成员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检查员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換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责任,从而在各种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和锻炼,共同提高。
  2.精心选题,充分准备
  小组讨论法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表明讨论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所以讨论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讨论法成功实施的前提。
  教师可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摸清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同时制造一些悬念,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期待和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在课堂上讨论、探究的欲望。例如讲美国西进运动一节,本人事先在学生中做了民意调查,即说起美国西进运动,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投票结果——牛仔、印第安人、移民、淘金、美国西部风情等名列前茅。根据课程目标及学生关注的热点,再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四个小课题,如西进中的牛仔、印第安人、外国移民和淘金者等,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其中的一个课题,组成四个学习小组,课前就搜集、分析、综合有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出发,下一番“重新制作”的功夫,精心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有争论性的问题,最好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答案。所提问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有一定的综合性,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提供一些参考书目,以便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好一定的知识准备,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能有话可说并且持之有据,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否则讨论只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二、实施小组讨论的必要课堂把控
  1.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经过精心的课前准备,讨论课上,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就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质疑,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解决问题并释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与疑问是兴趣的源泉。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随教学内容的展现,不断发现,经过思考获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了比较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本人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即一百多年前的北京,李鸿章、梁启超两位近代风云人物展开了一场对话……如果生活在一百多年前,你会选择他们二者倡导的哪一次改革呢?你认为改革时应注意避免哪些失误?接着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有皇帝、官员、读书人、农民等角色。各组要根据自己的角色讨论上述问题,并形成观点,由中心发言人上台汇报,交流思想。这种群体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让人人都参与体验,这种形式相对于一般的历史课本剧表演,在有效性和操作性上更适合高中的课堂教学。
  2.创设情境,良性互动
  古人云:“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诱”在这里体现的就是教师引领、指导的策略,“思”则体现学生的参与内质,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学生如何思、思什么,就要看教师“诱”的艺术和水平了,即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期待着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因为这种进步和提高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肯定;同时,学生也期待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这种关注和指导将转化为日后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师生双方都在期待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形成教与学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
  3.重在指导,彰显主体
  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学,教师应该变主导为引领和指导,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经常向学生暗示你心中所谓的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讨论的本质是通过学生的共同探究来确定那些不可预测的问题,如果教师预先已有问题的结论,不断暗示、提醒,那就意味着教师会把讨论向自己事先设定的方向推进,不仅学生难以提出其他看法,而且讨论也很快变成了教师唱独角戏,重又回到原先那种一切由教师说了算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上来。
  新一轮课改为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给广大教师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探索空间。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们无力改变大环境,但可以改变由自己做主的课堂。我们可以把发展性评价扎扎实实引入到自己的课堂中去,将“服务考试”与“服务人生”统一起来,让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许,当你的“课堂改变了,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改变了。”
其他文献
今年56岁的林师傅患2型糖尿病已3年了,他服用降糖药期间,每次测空腹血糖均正常,但餐后血糖总是不达标,在10~12毫摩尔/升之间,经询问他饮食控制得好,就是图方便把优降糖和拜唐苹餐前半
炎炎夏日,阻挡不住人们运动的脚步,但是此时毕竟不同于往日,需要特别注意几个问题,使保健和运动同步而行,相得益彰。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碳排放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饭店业发展对碳排放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外关于饭店业碳排放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构建定量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234-01  摘要: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
秦大妈今年65岁,患糖尿病10余年,长期服用优降糖及各种中药进行治疗,近3年来空腹血糖一直在12.0~15.Ommol/L。后来因剪趾甲导致足拇趾局部破渍后长期不愈,拇趾颜色变黑坏死,于是前来就
环境作为一门“隐形课程”存在,班级环境对孩子的熏陶是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成长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班级环境创设中,区域游戏标志、材料,空间吊饰及主题墙、作品展示栏是环
“有氧运动”提高心肺功能糖尿病患者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或健身车、游泳等运动项目,这些运动的能量代谢主要以有氧代谢的形式进行,故医学上称为“有氧运动”。长
血糖控制得好不好,要看化验结果三个月没有查糖化血红蛋白了,昨天到医院去查了一下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是6.5%,不错。医生让我继续按原来的方案治疗,我向医生汇报了一下自己近期的血
《国务院公报》是我国极其权威的公报,出版及时且所刊载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文本非常准确,十年难找一误,往往是立法、行政、司法活动中直接引用的依据。毕竟,《立法法》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