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区作为人们进行相互交往的公共性场所,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种异化现象——社区空间私有化。作为社会转型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一种异化现象,它使得社区的性质、功能、结构遭受到了大大的破坏。本文基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对这一“异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并从空间形态重构、政府治理、社会资本建构、橄榄型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以重塑和谐社区。
关键词:空间私有化 生成逻辑 政府失灵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生产领域与再生产领域也逐渐分离。单位制的解体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导致我国基层社区出现了与发达国家类似的社会资本缺失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型,城市面貌在日新月异的同时,出现了一种异化的现象——社区“空间私有化”。 它是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生态学演变的结果,由于个人或者特殊群体对所属的特定空间或生活环境划定了明确的区域和界限,并进行限制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封闭空间形态。“空间私有化”的实质是社区空间异化的一个表现,本文基于政府失灵的视角,重点分析空间异化现象背后的政府失灵。
一、社区空间私有化的现状表现
改革开放后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同时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逻辑,在着这种逻辑的驱动下,社会呈现出分层的现象,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推—拉”效应,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他们为城市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却因为高房价的“挤出”效应难以在城市落脚。与此同时城市社区在经历单位制向社区制过度过程中,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空间性质的私有化。这是空间异化的一个直接表现,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社区空间正在经历一个“提纯”的过程。首先,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社会分层呈现出马拉松比赛的趋势,一部分人冲在前面,而另一部分一直在落后,更有甚者被甩出了队列。社会不仅仅是“二元”现象那么简单,孙立平提出了三元的概念:市民、农民工、农民。其次,资本的“挤出”效应,马克思指出了资本的本性,资本的活力在于不断地攫取剩余价值,在资本的逻辑下,低收入者被高房价排斥于栅栏门禁之外,高收入者为彰显自身的地位和保护自身的安全选择了高房价的门禁社区,这使得一墙之隔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二是,空间结构的碎片化。封闭社区使得城市呈现出“马赛克拼接”式面板,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摊大饼”的破碎状态。一方面,城市纹理的增加。封闭社区“原子化”的分布使社区内部的道路与城市公共道路相分离,这直接增加的城市的纹理,使城市呈现出龟裂的状态。另一方面,传统社区的衰落。随着城市不断的被 “更新”,商品化社区替代了传统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村落、社区,城市变成了“陌生人的城市”。人们之间的关系长期镶嵌于工作单位,社区邻里关系却长期处于一个“脱嵌”的状态,造成了“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
二、政府失灵:社区空间私有化的一个分析逻辑
“政治生活作为一个行为系统,它处于一个环境中,本身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又对这种环境产生互动,政治系统通过这些互动为一个社会权威性的分配价值。同样地方政府也作为一个政治系统在于中国复杂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互动过程中,不但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同时面临自身失灵的风险。一是,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后为了尽快的恢复受“文革”破坏后的经济生产,提高地方生产的积极性,中央实行“分权让利”的策略,地方享有很大的发展自主权。地方财政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形成了“中国特色联邦主义”式的“诸侯经济”,这违悖“举国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在这种情形下中央于,中央于94年开启了“分税制”改革,但是这场改革并不完善的,它使得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相分离,面对“新公共服务”宗旨下的事权下压,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土地财政”的策略。与此同时,国家作为后发外生型国家的“追赶式现代化”逻辑并没有改变,地方政府也表现出“发展型地方政府”的逻辑,同时公共选择理论间接证明了地方政府“理性人”利益驱动下“寻租”、“腐败”的可能性。在财政压力和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城市的建设变成了“经营城市”的逻辑。二是,政治方面。中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实行层层下压的治理逻辑,中国政府分为三层:中央政府、中间政府、基层政府。国家发展的一个直接动力来自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晋升锦标赛”,在“晋升锦标赛”的驱动下,中央政府将事权发包,中间政府转包,地方政府接包,层层下压和晋升竞争直接驱动下级政府通过“变通”、“共谋”的策略来应付中央的检查,以此同时中央与地方的距离遥远,行政体制庞大,中间层层的“信息差”以及获取信息成本的巨大,使得中央政府出于一个“理性无知”的状态,面对中央“睁一只眼闭一只”的监察,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大拆大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比比皆是,这不仅使得城市支离破碎,而且使社区异化情况大大加深了,三是,文化方面。科层制之下的中国政府不但呈现出马克斯韦伯笔下科层制理性管理的情形,还深受中国 “人情社会”的深刻影响。在一些基层甚至出现了“家族式”的官僚集团,吴思笔下的“潜规则”被现实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上下级政府之間的“共谋”加剧的“利益集团”式的官场文化型塑。
三、空间私有化的治理策略
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特定空间中发生的,空间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动和互动。社区是居民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实在的物理空间更是由特定成员及其社会行为构成的社会空间,它是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体,同时具有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然而以空间私有化为代表的封闭社区使社区结构上更加破碎化,性质上趋于私有化。吉登斯在《现代化的后果》中提出,就地点所能嵌入的亲密而言社区的确被大大毁坏了。如何解构空间私有化的封闭社区成为重构“社会资本”的关键。
第一,采用“大开放”,“小封闭”的社区规划模式。中国的封闭社区是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市二元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空间私有化居住模式。为了有效降低封闭社区所带来的缺陷。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讲,可以寻找新的替代方案,例如:倡导城市混居模式,鼓励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采取“大开放”,“小封闭”的社区模式。第二,地方政府的治理。这是治理“政府失灵”的关键。首先,要深化分税制的改革,实现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通过适当调整税种归属,税收划分比例来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权划分。其次,要摒弃当前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机制,完善行政考核机制的标准,改革“政治锦标赛”的竞争体制。将地方政府的晋升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挂钩,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考核标准。再次,完善监督机制,制定完备的制度同时发挥地方人大的作用,从制度上防止随意修改,制定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破解“政府失灵”避免城市社区进一步私有化、封闭化,导致城市的重复规划与资源浪费。第三,创建社区互动网络重构社会资本。居民在地域空间内投下共同关注,使得原先封闭松散,互动性较低,不紧密的社区社会网络发生转化,形成一个社区间互动网络。同时发挥社区公益组织的作用。在这样一个话题下,空间私有化的封闭社区之间获得了凝聚共识的焦点。从而为形成一个多元、开放、有序的现代化社区鉴定基础。第四,缩小贫富差距,构建橄榄型社会。从长远来看,收入均衡化是解决城市社区空间私有化的根本所在,而消除贫富极化构建橄榄型社会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现代化城市封闭社区的出现是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不平衡分配的影响结果。物质财富的不平衡加剧了空间社会的极化,并产生了一种类似等级制度的社会体系,因此逐步消除贫富极化的问题将是解决空间私有化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8:263.
[2][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21.
[3]吴思:潜规则[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化的后果[M].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101.
[5]宋梅:中国城市社区的“再嵌入”道路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06).
作者简介:孙崇明(1991.03.30—)男,汉,山东临沂,硕士研究生,单位:苏州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管理;杨娟(1993.08.10—),女,汉,四川广安,硕士研究生,单位:苏州大学,行政管理。
关键词:空间私有化 生成逻辑 政府失灵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生产领域与再生产领域也逐渐分离。单位制的解体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导致我国基层社区出现了与发达国家类似的社会资本缺失问题。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型,城市面貌在日新月异的同时,出现了一种异化的现象——社区“空间私有化”。 它是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生态学演变的结果,由于个人或者特殊群体对所属的特定空间或生活环境划定了明确的区域和界限,并进行限制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封闭空间形态。“空间私有化”的实质是社区空间异化的一个表现,本文基于政府失灵的视角,重点分析空间异化现象背后的政府失灵。
一、社区空间私有化的现状表现
改革开放后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同时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逻辑,在着这种逻辑的驱动下,社会呈现出分层的现象,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推—拉”效应,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他们为城市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却因为高房价的“挤出”效应难以在城市落脚。与此同时城市社区在经历单位制向社区制过度过程中,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空间性质的私有化。这是空间异化的一个直接表现,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社区空间正在经历一个“提纯”的过程。首先,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社会分层呈现出马拉松比赛的趋势,一部分人冲在前面,而另一部分一直在落后,更有甚者被甩出了队列。社会不仅仅是“二元”现象那么简单,孙立平提出了三元的概念:市民、农民工、农民。其次,资本的“挤出”效应,马克思指出了资本的本性,资本的活力在于不断地攫取剩余价值,在资本的逻辑下,低收入者被高房价排斥于栅栏门禁之外,高收入者为彰显自身的地位和保护自身的安全选择了高房价的门禁社区,这使得一墙之隔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二是,空间结构的碎片化。封闭社区使得城市呈现出“马赛克拼接”式面板,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摊大饼”的破碎状态。一方面,城市纹理的增加。封闭社区“原子化”的分布使社区内部的道路与城市公共道路相分离,这直接增加的城市的纹理,使城市呈现出龟裂的状态。另一方面,传统社区的衰落。随着城市不断的被 “更新”,商品化社区替代了传统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村落、社区,城市变成了“陌生人的城市”。人们之间的关系长期镶嵌于工作单位,社区邻里关系却长期处于一个“脱嵌”的状态,造成了“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
二、政府失灵:社区空间私有化的一个分析逻辑
“政治生活作为一个行为系统,它处于一个环境中,本身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又对这种环境产生互动,政治系统通过这些互动为一个社会权威性的分配价值。同样地方政府也作为一个政治系统在于中国复杂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互动过程中,不但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同时面临自身失灵的风险。一是,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后为了尽快的恢复受“文革”破坏后的经济生产,提高地方生产的积极性,中央实行“分权让利”的策略,地方享有很大的发展自主权。地方财政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形成了“中国特色联邦主义”式的“诸侯经济”,这违悖“举国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在这种情形下中央于,中央于94年开启了“分税制”改革,但是这场改革并不完善的,它使得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相分离,面对“新公共服务”宗旨下的事权下压,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土地财政”的策略。与此同时,国家作为后发外生型国家的“追赶式现代化”逻辑并没有改变,地方政府也表现出“发展型地方政府”的逻辑,同时公共选择理论间接证明了地方政府“理性人”利益驱动下“寻租”、“腐败”的可能性。在财政压力和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城市的建设变成了“经营城市”的逻辑。二是,政治方面。中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实行层层下压的治理逻辑,中国政府分为三层:中央政府、中间政府、基层政府。国家发展的一个直接动力来自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晋升锦标赛”,在“晋升锦标赛”的驱动下,中央政府将事权发包,中间政府转包,地方政府接包,层层下压和晋升竞争直接驱动下级政府通过“变通”、“共谋”的策略来应付中央的检查,以此同时中央与地方的距离遥远,行政体制庞大,中间层层的“信息差”以及获取信息成本的巨大,使得中央政府出于一个“理性无知”的状态,面对中央“睁一只眼闭一只”的监察,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大拆大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比比皆是,这不仅使得城市支离破碎,而且使社区异化情况大大加深了,三是,文化方面。科层制之下的中国政府不但呈现出马克斯韦伯笔下科层制理性管理的情形,还深受中国 “人情社会”的深刻影响。在一些基层甚至出现了“家族式”的官僚集团,吴思笔下的“潜规则”被现实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上下级政府之間的“共谋”加剧的“利益集团”式的官场文化型塑。
三、空间私有化的治理策略
一切社会活动都是在特定空间中发生的,空间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动和互动。社区是居民居住和生活的空间,它不仅仅是一个实在的物理空间更是由特定成员及其社会行为构成的社会空间,它是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体,同时具有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然而以空间私有化为代表的封闭社区使社区结构上更加破碎化,性质上趋于私有化。吉登斯在《现代化的后果》中提出,就地点所能嵌入的亲密而言社区的确被大大毁坏了。如何解构空间私有化的封闭社区成为重构“社会资本”的关键。
第一,采用“大开放”,“小封闭”的社区规划模式。中国的封闭社区是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市二元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空间私有化居住模式。为了有效降低封闭社区所带来的缺陷。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讲,可以寻找新的替代方案,例如:倡导城市混居模式,鼓励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采取“大开放”,“小封闭”的社区模式。第二,地方政府的治理。这是治理“政府失灵”的关键。首先,要深化分税制的改革,实现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通过适当调整税种归属,税收划分比例来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权划分。其次,要摒弃当前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机制,完善行政考核机制的标准,改革“政治锦标赛”的竞争体制。将地方政府的晋升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挂钩,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考核标准。再次,完善监督机制,制定完备的制度同时发挥地方人大的作用,从制度上防止随意修改,制定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破解“政府失灵”避免城市社区进一步私有化、封闭化,导致城市的重复规划与资源浪费。第三,创建社区互动网络重构社会资本。居民在地域空间内投下共同关注,使得原先封闭松散,互动性较低,不紧密的社区社会网络发生转化,形成一个社区间互动网络。同时发挥社区公益组织的作用。在这样一个话题下,空间私有化的封闭社区之间获得了凝聚共识的焦点。从而为形成一个多元、开放、有序的现代化社区鉴定基础。第四,缩小贫富差距,构建橄榄型社会。从长远来看,收入均衡化是解决城市社区空间私有化的根本所在,而消除贫富极化构建橄榄型社会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现代化城市封闭社区的出现是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不平衡分配的影响结果。物质财富的不平衡加剧了空间社会的极化,并产生了一种类似等级制度的社会体系,因此逐步消除贫富极化的问题将是解决空间私有化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8:263.
[2][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21.
[3]吴思:潜规则[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化的后果[M].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101.
[5]宋梅:中国城市社区的“再嵌入”道路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06).
作者简介:孙崇明(1991.03.30—)男,汉,山东临沂,硕士研究生,单位:苏州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管理;杨娟(1993.08.10—),女,汉,四川广安,硕士研究生,单位:苏州大学,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