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入选量,使古诗文占到了全部教材的10%,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的变化背后,凸显的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精神底蕴,在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同时,大量吸收古诗文的精华,建构古诗文学习的基本模式。如何在课堂上突破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障碍,教师下力气进行学习引导才是关键。
一、整体感知入诗境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感受诗歌语言的美,感悟诗歌意境的美,其中,需充分融入作者的情感。因为古诗词讲究音律的和谐美、节奏感以及音乐美。因此,要想更好地融入诗境,就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以说,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主要是一种整体感知,以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进入古诗文创造出的意境之中。因此,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逐步融入诗境,不断提升学生的感悟,通过对某种精神的领悟,增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古诗文与白话文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形式感特别强,而且文字凝练。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绕不开的难点所在,教师必须根据古诗词的特点,以趣导入学习。或者寻找与诗词内容相关的趣事来讲述,或者选择作者写作古诗文中发生的生动有趣的经历,或者创设与古诗文有关的趣味情境,目的就是在教学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跟着兴趣去学习,自然是十分愉快的过程。
以教学《池上》为例。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如何看待偷东西这一行为?学生纷纷表示不能偷东西。随后,教师神秘地讲述:有一位大诗人,见到一个小孩子偷了东西,不但不制止小孩子的行为,反而还写诗来表达对小孩子的喜爱之情,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的《池上》,看看能不能揭开这个谜团。这样借助趣味性感知的导入,学生学习起来肯定觉得很带劲,在他们看来,学习古诗词还能够破案,特别有意思。
古诗文的形式感中,节奏、押韵的特点是适合朗读的标志。和谐的声韵、动听的节奏,可以让学生有声有色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古诗词作铺垫。如,教学《江南》时,在读好一二句后,“鱼戏莲叶间”,与“东西南北”的对读,就表达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导入学习,学生就直接进入了诗歌所创造的优美的意境之中,不需要做任何讲解,江南采莲时节的那种怡然自得的美好情境就在朗读中得到体现。
二、多管齐下解诗意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它内容丰富,情感强烈,节奏明快,意境优美。因此,欣赏诗歌,必须先引导学生感悟出诗歌的意境。随着年级的升高,理解古诗文意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这一教学要求的落实,除了常见的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之外,还可以借助古诗词中的关键词,特别是在对“诗眼”的品味、感悟上,运用“扩、换、留”等多种方法,能够有效理解诗意,从而体会到诗歌蕴含的意趣。
“扩”主要是针对古诗文中的单音节词,可以采用扩成双音节词的方法来解释,使词义具体明白。如教学《村居》,诗的第二句“拂堤杨柳醉春烟”,“醉”就是一个单音节词,一般是用来形容喝多酒的样子即醉酒,但在诗句中显然与酒无关,那么这个“醉”应该朝着沉醉的方向去理解,什么使人沉醉呢?正是那拂堤杨柳营造的婀娜之态,让人感到春风习习、杨柳依依,景不醉人人自醉。
“换”是指古诗文中那些意义有变化延伸或者用法有不同的词语,学习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转换的方法来理解,才能品味出应有的意思来。如教学《山行》,诗的第三句是“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坐”按照现代汉语的理解是坐下来,后接的“爱”是喜欢的意思,两个词语连起来就成了“坐下来喜欢”很难讲通,原因在哪儿呢?原来“坐”在古代还表达另一个意思是“因为”,为什么要把车停下来呢?是因为太喜欢路边与晚霞一色的枫林了。经過这样的转换,才能够理解诗人在秋日的山间行车时,尽管天色已晚却不急着赶路,反而还停下车来欣赏迷人的枫林红叶。
“留”主要是指古诗文中那些在意义上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一致的词语,学生在理解时,可以直接保留通用的意思,不需要转圈子。如《惠崇春江晚景》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其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这些词语的意思基本上古今是相通的,只要连起来就能讲得通,不需要过多解释。再如《绝句》中的第二句“春风花草香”中,“春风”“花草”“香”这些词语的意思也是古今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理解诗句意思的时候,也只需把三个词语连起来就行。
三、合理想象悟诗情
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它散发出的那种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想象能力,说说古诗的“未尽之言”,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仰慕隐者的情感,感受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诗歌教学需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用心去感悟诗歌中的美好情愫。因此,古诗文的学习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体会诗歌里的美好情感。美好情感是古诗文能够千古传唱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诗情画意之中。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它特有的庄重感,要求读诗必须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不需要辩论的锋芒毕露,也不是日常交谈的随心所欲,而是一种适合的有画面、有色彩、有乐声、有情怀、有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场”。而这个“场”,需要教师在上课伊始就通过自己的声音、形体语言、知识的积淀或者特定教具的辅助来创设。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诗情为引导,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唤醒他们诉之于口的诵读欲望,唤起那沉睡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诗情。
如教学《绝句》中的“沙暖睡鸳鸯”时,可以抓住诗句中的“暖”和“睡”来想象画面,那该是一幅多么迷人的景象:阳光静静地照在沙地上,一对可爱的鸳鸯头颈相交,幸福地睡着了。看到这样的景象,谁不迷恋春光的美好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苏轼对王维的最高评价,而且普遍适合那些有特色的古诗文。因此,教学古诗文时,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具体品味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意蕴丰厚的关键词,尽情展开想象,想象出相应的画面,体会其中所寄托的情思。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化解诗中最难感知的意象“内核”,让诗的文化意蕴、情感因子充分释放,带着学生在有情有趣中赏读成诵。紧扣古诗文中的意象,以此为抓手去理解、感悟全诗,可以迅速让学生触碰到诗人的情感脉搏,正确把握诗情、诗境,感知文化内蕴、精神指向。这样借助意象理解促进关系牵连的做法,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摸索。
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诗性培养与传统文化的弘扬结为一体。因此,学习古诗文,需要针对古诗文的具体内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上述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古诗文所营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流连忘返。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一、整体感知入诗境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感受诗歌语言的美,感悟诗歌意境的美,其中,需充分融入作者的情感。因为古诗词讲究音律的和谐美、节奏感以及音乐美。因此,要想更好地融入诗境,就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以说,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主要是一种整体感知,以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进入古诗文创造出的意境之中。因此,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入手逐步融入诗境,不断提升学生的感悟,通过对某种精神的领悟,增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古诗文与白话文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形式感特别强,而且文字凝练。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绕不开的难点所在,教师必须根据古诗词的特点,以趣导入学习。或者寻找与诗词内容相关的趣事来讲述,或者选择作者写作古诗文中发生的生动有趣的经历,或者创设与古诗文有关的趣味情境,目的就是在教学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跟着兴趣去学习,自然是十分愉快的过程。
以教学《池上》为例。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如何看待偷东西这一行为?学生纷纷表示不能偷东西。随后,教师神秘地讲述:有一位大诗人,见到一个小孩子偷了东西,不但不制止小孩子的行为,反而还写诗来表达对小孩子的喜爱之情,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的《池上》,看看能不能揭开这个谜团。这样借助趣味性感知的导入,学生学习起来肯定觉得很带劲,在他们看来,学习古诗词还能够破案,特别有意思。
古诗文的形式感中,节奏、押韵的特点是适合朗读的标志。和谐的声韵、动听的节奏,可以让学生有声有色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古诗词作铺垫。如,教学《江南》时,在读好一二句后,“鱼戏莲叶间”,与“东西南北”的对读,就表达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导入学习,学生就直接进入了诗歌所创造的优美的意境之中,不需要做任何讲解,江南采莲时节的那种怡然自得的美好情境就在朗读中得到体现。
二、多管齐下解诗意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它内容丰富,情感强烈,节奏明快,意境优美。因此,欣赏诗歌,必须先引导学生感悟出诗歌的意境。随着年级的升高,理解古诗文意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这一教学要求的落实,除了常见的联系上下文、图文结合之外,还可以借助古诗词中的关键词,特别是在对“诗眼”的品味、感悟上,运用“扩、换、留”等多种方法,能够有效理解诗意,从而体会到诗歌蕴含的意趣。
“扩”主要是针对古诗文中的单音节词,可以采用扩成双音节词的方法来解释,使词义具体明白。如教学《村居》,诗的第二句“拂堤杨柳醉春烟”,“醉”就是一个单音节词,一般是用来形容喝多酒的样子即醉酒,但在诗句中显然与酒无关,那么这个“醉”应该朝着沉醉的方向去理解,什么使人沉醉呢?正是那拂堤杨柳营造的婀娜之态,让人感到春风习习、杨柳依依,景不醉人人自醉。
“换”是指古诗文中那些意义有变化延伸或者用法有不同的词语,学习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转换的方法来理解,才能品味出应有的意思来。如教学《山行》,诗的第三句是“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坐”按照现代汉语的理解是坐下来,后接的“爱”是喜欢的意思,两个词语连起来就成了“坐下来喜欢”很难讲通,原因在哪儿呢?原来“坐”在古代还表达另一个意思是“因为”,为什么要把车停下来呢?是因为太喜欢路边与晚霞一色的枫林了。经過这样的转换,才能够理解诗人在秋日的山间行车时,尽管天色已晚却不急着赶路,反而还停下车来欣赏迷人的枫林红叶。
“留”主要是指古诗文中那些在意义上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一致的词语,学生在理解时,可以直接保留通用的意思,不需要转圈子。如《惠崇春江晚景》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其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这些词语的意思基本上古今是相通的,只要连起来就能讲得通,不需要过多解释。再如《绝句》中的第二句“春风花草香”中,“春风”“花草”“香”这些词语的意思也是古今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理解诗句意思的时候,也只需把三个词语连起来就行。
三、合理想象悟诗情
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它散发出的那种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想象能力,说说古诗的“未尽之言”,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仰慕隐者的情感,感受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诗歌教学需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用心去感悟诗歌中的美好情愫。因此,古诗文的学习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体会诗歌里的美好情感。美好情感是古诗文能够千古传唱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诗情画意之中。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它特有的庄重感,要求读诗必须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不需要辩论的锋芒毕露,也不是日常交谈的随心所欲,而是一种适合的有画面、有色彩、有乐声、有情怀、有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场”。而这个“场”,需要教师在上课伊始就通过自己的声音、形体语言、知识的积淀或者特定教具的辅助来创设。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诗情为引导,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唤醒他们诉之于口的诵读欲望,唤起那沉睡在学生内心深处的诗情。
如教学《绝句》中的“沙暖睡鸳鸯”时,可以抓住诗句中的“暖”和“睡”来想象画面,那该是一幅多么迷人的景象:阳光静静地照在沙地上,一对可爱的鸳鸯头颈相交,幸福地睡着了。看到这样的景象,谁不迷恋春光的美好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苏轼对王维的最高评价,而且普遍适合那些有特色的古诗文。因此,教学古诗文时,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具体品味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意蕴丰厚的关键词,尽情展开想象,想象出相应的画面,体会其中所寄托的情思。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化解诗中最难感知的意象“内核”,让诗的文化意蕴、情感因子充分释放,带着学生在有情有趣中赏读成诵。紧扣古诗文中的意象,以此为抓手去理解、感悟全诗,可以迅速让学生触碰到诗人的情感脉搏,正确把握诗情、诗境,感知文化内蕴、精神指向。这样借助意象理解促进关系牵连的做法,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摸索。
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诗性培养与传统文化的弘扬结为一体。因此,学习古诗文,需要针对古诗文的具体内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上述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古诗文所营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流连忘返。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