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支气管狭窄或软化4例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对所合并的支气管狭窄或软化及肺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安徽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和心内科住院,并接受PDA介入封堵治疗的4例患儿(年龄6.5~15.0个月)。除PDA外,患儿皆有重症肺炎,均并呼吸道形态异常。3例并左主支气管或其分支狭窄,其中1例并喉软骨发育不良;另1例并左主支气管重度软化。采用常规方法进行PDA封堵治疗。术后观察再发肺炎及治疗情况、肺部体征、胸片肺透亮度等。

结果

4例患儿PDA均成功封堵,且无残余分流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15个月,例1患儿术后5个月和6个月再患肺炎2次;例4患儿术后1个月再患肺炎1次,住院7~10 d治愈,均未再使用呼吸机。另2例至今未再患肺炎。随访中,肺部喘鸣音逐渐减轻或消失,胸片显示两肺透亮度趋于对称。

结论

婴幼儿PDA同时并支气管狭窄或软化以及重症肺炎时,PDA介入治疗有利于肺炎的治疗,可使肺炎反复发作的频次减少、程度减轻,起到改善或治疗支气管狭窄或软化的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研究1个遗传性肝豆状核变性家系ATP7B基因的致病突变。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Sanger测序、遗传模式分析及生物信息学等方法进行致病基因分析。结果发现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ATP7B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包括1个位于第4外显子的新杂合移码突变(c.1570delA,p.Met524fs*19)与1个已知的第8外显子错义杂合突变。结论ATP7B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是该肝豆状核变性患儿致病的分子机制
目的 分析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选择118例股骨颈骨折行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的患者,分别对年龄、性别、
目的 在小鼠生物净化中,从超排后未排卵的卵巢,取卵泡内未成熟卵采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n vitromaturation,IVM)使之在体外成熟并具备受精能力,以提高卵子利用率和作为常规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