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与“自满”

来源 :野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ei0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叙是一位纯粹的诗人。在诗歌写作者们忙于“赶场”“出镜”的时代,马叙是自外于这一潮流的,他不混“圈子”、不跑“场子”,几乎是单枪匹马、踽踽独行地进行着他的创作,颇有独行侠的风范。他的“名气”并没有特别大,也没有那么“著名”,不过,他同时也获得了更大、更独立的个人空间,他的写作是纯粹的、自由的、超功利的。而这些,无疑是更切近诗歌创作之本义的,也是纯正的创作所应该坚持的。由此,他的写作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具有非同一般的格局与境界。
  马叙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主要的不是对抗性的,他更多的是疏离、松弛、自然、无可无不可。如他在诗歌《我就是在湖边随便走走》中所写:“冬来了,我独自走在鄱阳湖边。/我就是随便在湖边走走/——一如我对生活的平淡态度。//在湖面开阔处,我看到了一只/与我近似状态的水鸟。/我感觉它是在向我问安。”这里面似乎有一些消极、颓废的情绪,但读到最后,会发现他其实并不是消极、颓废,而是超脱、达观、自然:“当然,只有我明白/它之所以如此平静,因为它清楚地知道/——令人惊异的事物就藏在明天湖边的某一处。”这种“平静”是有内容的,它的根基是爱和期待而非其他,“令人惊异的事物”是重要的,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虽然并未在场却是一种结构性的存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更为高远、更值得追求的一种存在,它是马叙诗歌冷淡、枯瘦的外表之下的热力之源,他的诗在冷的外表之下其实是热的,是有爱的,只不过表达的方式更为曲折、隐晦而已。马叙的诗往往透过现象看本质,他长于做“减法”,《在马致遠故里》中便将这种“减法”做到了极致,写在马致远故里所见:“删去一个元朝/删去一个沧州/删去一个东光/删去一个于桥/删去一个马祠堂村//剩下一座/上锁的马氏祠堂/这一刻,祠堂也在被删去”,而在所有这些都删去之后,“剩下一个/马致远//唉,孤孤单单的马致远”。这样的不停“删去”的过程相当于去芜存菁、去伪存真,从另外的角度看其实也是在做加法,凸显出了马致远的价值和重要性。实际上,诗中所罗列的一个个被“删去”的都是历史中的过眼烟云,一切都转瞬即逝风流云散了,留下的是真正有价值、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所以,诗中最后所喟叹的“孤孤单单的马致远”实际上又并不“孤单”,因为他穿越了历史的迷雾和时空,而与无限的读者、与“无限的少数人”进行对话、交流,活在人们的心里,获得了真正长久的生命。这样的诗在马叙的作品中颇具典型性,他往往以这样冷色调的叙述传达他的热爱、坚持与立场。
  马叙有着自己的态度立场,有着内在的锋芒,他对世界有着厌弃与反对,他的内心也充满着矛盾、沮丧、孤独、挫败,包含着明显的现代性体验,他并不是一个逃避式、后退式的复古主义者、古典主义者,而是立足当代、面对当代问题的写作者。《无事,就反对春天》中,他写了诸多种的“反对”:“反对春天,明确点,不含糊/首先反对自己/吃饱喝足地反对/旗帜鲜明地反对/漠然,无感,不走动,不欢喜”,诗中继续写,“接着是板凳反对椅子/空气反对房屋/或再从描摹一块石头开始/——它巨大、坚硬,顽固、无知/它轻易反对高山流水//还有一帮狂野的孩子/齐刷刷地反对大人/世界才看到他们/就已经被彻底反对”,有不同事物之间的互相反对,有后辈对长辈的反对等,诗的最后:
  在这些日子
  无事,就反对春天吧
  直至反对整个世界
  直至春天反对春天
  直至世界反对世界
  这里面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写出了事物内部的自我“反对”,“春天反对春天”“世界反对世界”,自然,“我”也是反对“我”的。这样的反对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否定性向度,而更多的是道出了事物的常态和本质,这首诗以形象的方式呈示了一种极具普遍性和概括性的状态,也揭示了诗人马叙与世界关系的一种基本状态。这样的状态既是向外的,也是向内的、指向自身的,他的诗中有着对于自我内心的直视,比如他说“如果在雨天/我就是一桶湿垃圾/被沮丧、欲望、善恶/搅和在一起//无序,混乱,分也分不开”(《你带来了剩余的一切》),是对个体内心之幽深、混沌、窘困状态的袒呈。在另外一首诗中,他站在数百万人口城市的街头,却如入荒野,如入无人之境,此时,“只有一个人/——一个/自私、浪荡、无知、孤独的我”(《独自走在保定大街上》),这同样是对自我的反对,写出了个体内部、不为人知甚至颇为不堪的另一面。这是对自我的反思与逼视,呈现的是更为复杂、暧昧、具有异质性却又包容含混的现代主体,他是反乌托邦、反理想主义的,却又是真正立足于现实、具有现代性,同时也深具理想性的。正是由于这种反乌托邦而又具有理想主义特征的书写,使得他的作品能够直面现实的污浊与破败,直面人生的庸常与不堪,却又不失“光”的照拂和慰藉。马叙的用词可谓大胆、荤素不忌,比如“朝霞如狗屎,就要烂在天边、山上”(《致朝霞》),“这么好的天气。路上的那个/走肉/赶着另外的一个走肉”(《好天气》),“观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某一天,连性生活都没有了时/去观一次花”“多日后的一天,醒来/晨勃/隐约闻到桂花的香味自窗口悄然而至”(《有一天去观桂花》),“他坐着,大腹便便,饱餐一顿/——吃粗话,吃性欲,吃艺术,吃虚伪,吃欢笑,吃饥饿。//他用这些照亮肝、心、胰腺、肺、大肠、阳具。/他有时拉出语言,涂在大地上。”其中的一些用词和表述几乎让人瞠目结舌。不过,如果对某些“敏感词语”脱敏,以平常心视之,而不以某种狭窄的诗意标准来看待的话,又会发现其中除了表达的别致之外,确有深意存焉,如此的书写扩展和丰富着诗意的边界和内涵。这里面包含了马叙的独特的诗学,同时与老庄的“道在屎溺”有着共通之处,更是深具现代性特征的。
  最能正面体现马叙价值立场和美学观念的是《纪念》,这首诗是写给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的。其中写了索尔仁尼琴所处的时代,也写了作者自己的时代和作者自己。其时,索尔仁尼琴去世已经有一段时间,“这个时候,索尔仁尼琴/我来想起你,如一份世俗早点怀念庞大的暗夜。//我尽量不想身边的人,/他们曾经在我的文字里出现过消失过。/现在,他们在再次消失。/这样,我可以离你更近一些。”这是“我”向一个伟大灵魂的致敬和靠近,也是两个灵魂之间的一次深度交流。索尔仁尼琴身上独立不倚、刚正不阿的品格,以及因受难与不屈而具有的道义力量等,都是作者所心仪和仰视的,故而,他说:   现在,我能够坐下来
  写下纪念两个字,写下祖国这个词。
  我用真心、真话与贫穷纪念你
  我把剩下的虚情与假意用于日后的生存。
  但是,索尔仁尼琴
  你一直担心着人类的未来。
  与你比,我是那么的平淡与庸俗
  我说够了肤浅的自我,到最后
  我羞耻得几乎不敢再说出这个词。
  至今,在你去世后的许多天里和许多天后
  我仍然虚情假意地生活在我的祖国。
  这里面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关乎时代和现实的,也有关于个体和内心的,有批判、愤怒,也有拷问、自省。尤为重要的是,它表达了一种“不满”,这种不满既有外向的社会化的向度,更有内向的、精神性的向度。由此,诗人表达了对一种更为理想、更为值得的状况的追求和向往。
  “不满”“不足”只是马叙个性中的一个方面,在更大、更广阔的的层面上,他是“自满”、自足、自洽的。如其在《空气》中所呈现出的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她站在阳台上不知在做什么/她站着时,阳台上方/一只鸟突然飞走了/鸟飞走了她想起来了/她有些东西被它带走了//她的那些是什么东西呢/她的男人是一片羽毛/鸟还没来时他就已经被空气吹走了/鸟刚来时她自己也被吹走了/鸟飞走时她又回到了阳台上”,超然而平淡,而又包含生活的“真意”。马叙身上又颇具闲适、逍遥、遗世独立等的道家品格,他不争、不辩、不喜不怒,心态放松而平和。英国诗人蓝德有诗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马叙也是如此,他的眼界、他的关切、他与世界的关系,在深层而言都是极为超脱、自然的。也正因此,他是无欲而刚、无为而无不为的,正契合《道德经》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同时,这种“不争”其实恰恰包含了真正的力量,让马叙的诗洗尽了铅华而直抵本质,平淡、平静而又具有内涵和深度。他的诗不是枯瘦、乏味的,而是别有意趣、兴味盎然的,他爱世界,爱人,愛俗世生活,融入生活而又脱离生活,热烈拥抱而又冷眼旁观,每每以独特、夸张甚至怪异的形式表达他内心的爱与柔软,等等。明代张岱曾经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可以说,马叙便是一个有“癖”同时又有“疵”的人,其人其诗都并不完美(完美本身也是他所反对的),而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和诗的确都是具有“深情”和“真气”的。诗中包含了他的深情,也包含了他的真气,可以说,他是这个时代为数并不太多的真诗人,他的诗也是这个时代值得重视的真诗。
  “不满”与“自满”、“不足”与“自足”,以及更多的一些范畴,儒与道、拯救与逍遥、介入与疏离……构成了马叙诗歌的两极,丰富而辩证,每每有一种“危险的平衡”。他不以具体的“目标”为意,时而驻足,时而信步,自在而从容,处处皆风景。
  【责任编辑 黄利萍】
其他文献
栗河上有几条船,远远望去,像几片菜叶子。杨捉鱼从办公室出来,走到河边,看到其中一条船上站着一个女人,穿红色旗袍,人望夕阳,手机对着自己唱歌:唔喂,风儿呀吹動我的船帆。恍惚间,杨捉鱼以为是妻子,但仔细看女人随风飘拂的刘海,却又不是,想是租船拍抖音的。栗河治污,遍植水草,河水变得清澈,鱼多起来,人也敢吃河里的鱼了,不少人拿着钓竿坐在河边,对着河水聚精会神。正是春天,万物有了生气,走在夕阳下,杨捉鱼觉得
期刊
张宇霏的瞌睡是被一阵骚动吵醒的,大巴被碎石头颠了一下,他迷迷糊糊睁开眼睛,车窗外斜入的阳光晃得人眼冒金星,有那么两秒钟时间他不知道自己在哪儿。坐在旁边的阿姨正扒着车窗伸着脖子往外看,他转转眼珠,车上几乎所有男女老少都是这么个姿势,屁股撅着,脖子伸长,扭颈向上,像鲁迅笔下的看客来到了古X亭口。  耳机里正唱着《空城计》:“众老军因何故纷纷呐议论……”  阿姨回身拍了拍张宇霏,操着一口心急火燎的四川话
期刊
我和表姐大学毕业后,姑姑也轻松了。我们想接她去城里住,可她并不愿意。家里的亲戚大多搬去了城里,再不济的也在镇上买了套房子住。唯有姑姑独自一人回到了乡下。表姐并不理解这种做法,毕竟村里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出外地了,留下的也都是些走不了的老人。村里离镇上远,道路难行,生活也是艰苦。家里人轮流劝说,可姑姑还是坚持回去,表姐最后还是拗不过她,把老家那套房子维修了。于是到了周末就往家里跑,陪着姑姑一起住。  自
期刊
1  等我换乘两路公交到家时,一只红冠白毛大公鸡,正在我家门口,大模大样,来回踱步。  这是谁家的公鸡跑到五楼来了?  我在一个老小区里租住房子。红砖旧楼,门洞大敞,小区里的阿猫阿狗,经常会来串门。  我想绕过公鸡去开房门,没想到,它却直冲着我扑上来,着实吓了我一跳。我张牙舞爪,做出猛兽状应对,嘴里大声叫喊,企图吓走它。它居然一点也不害怕,不依不饶,扑腾着纠缠不休。  我的暴脾气一下就上来了,左顾
期刊
寺与经幢  很早就听说惠力寺前的两尊石经幢是唐代的。虽然惠力寺还要早上五百年,东晋就有了,可是一九二六年清明的一场大火之后,只剩一座大殿两尊经幢。  印象里,有段时间大殿经常关着门。冬天寒风料峭,隔著空地和木栅望向大殿漆色斑驳的四壁,格外荒凉冷清。  边角有小门,进出的既不是出家人,也不知道在里面做什么,神神秘秘。忽然有一天,难得看到大殿大门敞开,进去一看,才知道大殿做了博物馆的展厅,除了书画,橱
期刊
我的毕业论文刚答辩完,距离离校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想去章镇拍几张照片作品。至于做什么内容,我有了备选的主题《工业城镇化背景下人的存在感》。  为什么要选择章镇呢?一来因为我的女友朱蕊是章镇人,我想陪她回章镇看看。二来朱蕊常说,章镇有什么好玩的呢?出门望不见山,看不见水的,整个小镇就是一污染企业中转站。这个地方非常契合我这次摄影的主题。  朱蕊多次问过我,毕业后有什么打算呢。我说跟着她一起去南方。
期刊
窗外一堆堆槐树、沙枣树和松树,树冠摇晃起来,枝叶如同在沸水里翻滚,能闻见槐花清澈的香味,还有沙枣花甜得有点过分的香味。  易良不想呆在家里了——儿子在外地上班,老婆又去儿子那里带孩子,他听见自己的呼吸在别墅回荡,心痒得像眼膜上沾了根头发似的。思来想去,他有了约几个哥们出去浪荡一番的冲动,转念间,又觉得没意思,因为那几个哥们和他一样,退出炒房生意之前,在县城繁华地段买了七八处门面房,全租出去,整天什
期刊
一九四三年仲夏,姑苏街道上响着军马零乱的蹄声。青石地砖上,仓皇又弱势的布鞋不时被车马逼到两边的屋檐下。很远处偶尔传来隐约的炮响,声势不大,笼罩住一座城市的背景基调。日光惨淡。  这天,桃花街上停下一辆人力车,上面下来一人。那人向车夫付过钱后,抬头看了看铺子上方的匾额,径直朝里走去。下午的日光斜挂在他的黑布毡帽上,帽檐在他脸上画出了一块阴影,阴影正好将他鼻子以上的部分盖住了;也就是说,以他的胡须为分
期刊
只要诗歌在语言层面成立,一切因素皆可以容纳进来,遑论主题或者载道的那个“道”呢?  傅小平:你的创作涉及诗歌、小说、随笔、剧本等各类体裁,你还写了类似格言体或微博体的《五万言》。但你主要成就应该说还是集中在诗歌和小说上。我注意到,这两年你写诗比较多,你的一些诗歌近作上了各大文学排行榜,并且在去年年底获得第三届“《钟山》文学奖”。读了你发我的四十首近作后,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冷凝形象的,更具暖
期刊
不知道这双运动鞋穿在马琳脚上几天了,可能不会超过一周,刘宁想,周一返校时,女儿应该是穿着和校服配套的平跟皮鞋。但她并不是很确定,毕竟,谁会把孩子一周前的穿戴记在账本上?她用不经意的口吻向马龙求证,因为周一是他送的女儿。  “鞋?”马龙下意识看了眼自己趿着拖鞋的脚,“皮鞋吧,没准是运动鞋。怎么了?”  “没什么,”她说,“这孩子脚也长得太快了,都赶上我了。”  马琳在自己卧室,她想过,不如进去当面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