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荀子从性恶论出发,认为人性既然天生是恶的,要实现改变为善,就必须用人为的力量来矫正它。因此他重视人在后天的学习,要“化性起伪”,同时还要积“伪”。如何“化性起伪”和积“伪”呢?荀子主张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关键词:荀子;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56-1
荀子认为人之性是天生好利多欲的,人的天性中并无礼仪,一切善行美德都是后天勉强训练而成。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人性中不存在礼仪道德,一切仁义道德不过是性之改造罢了。因此,他重视后天教育,主张“化性起伪”,用教育和法制改造人性使之向善。
一、重环境与教育的作用
荀子肯定人性是恶的,而恶的根源,与人在周围环境中所受习染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他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劝学》)“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靡使然也。”(《性恶》)荀子以为人在社会中,所受周围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大。他举自然为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香草之根,其质并非不美,浸渍于溺中,便成恶物,“所渐者然也”。这是说明它们都是受了周围环境的习染所致。因此,他主张“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他又以为,人虽有美质,必须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那么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如此,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这里“渐”与“靡”是说人在周围环境中有日渐习染而自相顺从的意思。由此可知荀子对于环境的作用是非常看重的。他又说:“人积搙耕而为农夫……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儒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劝学》)由于荀子的重视环境对于人的作用,因而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更大。他看到习染的重要,但是习则易于自流,不一定能为善,教则有一定的目的规范,能使人去恶而从善。他认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能博学,日日反省检验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失了。君子并非生而有异于众人,全在能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由此可知,荀子很重视学习,把学习与行无过联系起来,以此说明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二、讲究学习方法
荀子是很注重学习方法的。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积伪”与“专心”。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荀子认为学习有成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日积月累而后成;二是专心致志,努力以求,必有成功之日。骥日行千里,驽马十日亦能千里,主要是“功在不舍”。为学者只要先认明为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目的既定,则千里虽远,只要专心致志,积久而不息,则或迟或速,或先或后,必有可以达到的一日。
荀子认为在学习上不仅要“积”和“专心”,而且还必须做到“全”与“尽”。所谓“全”与“尽”就是全部彻底明晰而且稳固不移。他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劝学》)这种“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的方法,对今人来说仍然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闻思知行的学习过程
荀子认为学习过程应分为三个步骤。以“闻见”的感性认识阶段作为基础,进而入于理性认识阶段的“知”,然后再进一步达到实践阶段的“行”。在“闻见”“知”“行”三个阶段中,荀子特别重视“行”。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儒效》)又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劝学》)这里荀子不仅把学习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而且把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入乎耳”。在这个阶段包括“耳闻”与“目见”。他认为外界客观事物必须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而得到感性的认识,而这些感性认识主要在“耳闻”与“目见”,尤其是“目见”更为重要。荀子认为在这个阶段中,必须注意力集中,达到“专一”。
第二,“箸乎心”。荀子认为从“耳闻”“目见”所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知识不完全可靠,必须通过“箸乎心”的阶段,把新的感性认识和旧的概念结合起来,用冷静的头脑经过深思熟虑,加以分析综合,得出概念。荀子认为在这个阶段中必须做到“虚一而静”,使心中达到“大清明”的境地,否则耳闻目见,便成为道听途说,不足以为根据。
第三,“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阶段。荀子认为从外界吸取客观事物的知识,经过心中考虑得到有系统的概念后,就必须与行动相结合,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阶段。因之,他又以为人们学习的知识,不重在能言而重在能行,言与行必须一致,能言而又能行是最可宝贵的,言与行相反则最为恶劣。他所说的“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就是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四体劳动去躬行实践,就是所谓“身体力行”的意思。这些主张,都是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是很值得我们今人重视的。
参考文献:
[1]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作者简介:
刘玉娥,女,河南舞钢人,郑州师范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先秦文学史、中原传统文化。
关键词:荀子;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56-1
荀子认为人之性是天生好利多欲的,人的天性中并无礼仪,一切善行美德都是后天勉强训练而成。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人性中不存在礼仪道德,一切仁义道德不过是性之改造罢了。因此,他重视后天教育,主张“化性起伪”,用教育和法制改造人性使之向善。
一、重环境与教育的作用
荀子肯定人性是恶的,而恶的根源,与人在周围环境中所受习染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他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劝学》)“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靡使然也。”(《性恶》)荀子以为人在社会中,所受周围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大。他举自然为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香草之根,其质并非不美,浸渍于溺中,便成恶物,“所渐者然也”。这是说明它们都是受了周围环境的习染所致。因此,他主张“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他又以为,人虽有美质,必须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那么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如此,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这里“渐”与“靡”是说人在周围环境中有日渐习染而自相顺从的意思。由此可知荀子对于环境的作用是非常看重的。他又说:“人积搙耕而为农夫……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儒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劝学》)由于荀子的重视环境对于人的作用,因而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更大。他看到习染的重要,但是习则易于自流,不一定能为善,教则有一定的目的规范,能使人去恶而从善。他认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能博学,日日反省检验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失了。君子并非生而有异于众人,全在能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由此可知,荀子很重视学习,把学习与行无过联系起来,以此说明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二、讲究学习方法
荀子是很注重学习方法的。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积伪”与“专心”。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荀子认为学习有成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日积月累而后成;二是专心致志,努力以求,必有成功之日。骥日行千里,驽马十日亦能千里,主要是“功在不舍”。为学者只要先认明为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目的既定,则千里虽远,只要专心致志,积久而不息,则或迟或速,或先或后,必有可以达到的一日。
荀子认为在学习上不仅要“积”和“专心”,而且还必须做到“全”与“尽”。所谓“全”与“尽”就是全部彻底明晰而且稳固不移。他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劝学》)这种“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的方法,对今人来说仍然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闻思知行的学习过程
荀子认为学习过程应分为三个步骤。以“闻见”的感性认识阶段作为基础,进而入于理性认识阶段的“知”,然后再进一步达到实践阶段的“行”。在“闻见”“知”“行”三个阶段中,荀子特别重视“行”。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儒效》)又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劝学》)这里荀子不仅把学习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而且把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入乎耳”。在这个阶段包括“耳闻”与“目见”。他认为外界客观事物必须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而得到感性的认识,而这些感性认识主要在“耳闻”与“目见”,尤其是“目见”更为重要。荀子认为在这个阶段中,必须注意力集中,达到“专一”。
第二,“箸乎心”。荀子认为从“耳闻”“目见”所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知识不完全可靠,必须通过“箸乎心”的阶段,把新的感性认识和旧的概念结合起来,用冷静的头脑经过深思熟虑,加以分析综合,得出概念。荀子认为在这个阶段中必须做到“虚一而静”,使心中达到“大清明”的境地,否则耳闻目见,便成为道听途说,不足以为根据。
第三,“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阶段。荀子认为从外界吸取客观事物的知识,经过心中考虑得到有系统的概念后,就必须与行动相结合,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阶段。因之,他又以为人们学习的知识,不重在能言而重在能行,言与行必须一致,能言而又能行是最可宝贵的,言与行相反则最为恶劣。他所说的“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就是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四体劳动去躬行实践,就是所谓“身体力行”的意思。这些主张,都是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是很值得我们今人重视的。
参考文献:
[1]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作者简介:
刘玉娥,女,河南舞钢人,郑州师范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先秦文学史、中原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