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学习方法简论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lia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荀子从性恶论出发,认为人性既然天生是恶的,要实现改变为善,就必须用人为的力量来矫正它。因此他重视人在后天的学习,要“化性起伪”,同时还要积“伪”。如何“化性起伪”和积“伪”呢?荀子主张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关键词:荀子;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56-1
  荀子认为人之性是天生好利多欲的,人的天性中并无礼仪,一切善行美德都是后天勉强训练而成。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人性中不存在礼仪道德,一切仁义道德不过是性之改造罢了。因此,他重视后天教育,主张“化性起伪”,用教育和法制改造人性使之向善。
  一、重环境与教育的作用
  荀子肯定人性是恶的,而恶的根源,与人在周围环境中所受习染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他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劝学》)“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靡使然也。”(《性恶》)荀子以为人在社会中,所受周围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大。他举自然为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香草之根,其质并非不美,浸渍于溺中,便成恶物,“所渐者然也”。这是说明它们都是受了周围环境的习染所致。因此,他主张“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他又以为,人虽有美质,必须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那么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如此,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这里“渐”与“靡”是说人在周围环境中有日渐习染而自相顺从的意思。由此可知荀子对于环境的作用是非常看重的。他又说:“人积搙耕而为农夫……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儒效》)“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劝学》)由于荀子的重视环境对于人的作用,因而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更大。他看到习染的重要,但是习则易于自流,不一定能为善,教则有一定的目的规范,能使人去恶而从善。他认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能博学,日日反省检验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失了。君子并非生而有异于众人,全在能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由此可知,荀子很重视学习,把学习与行无过联系起来,以此说明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二、讲究学习方法
  荀子是很注重学习方法的。在学习方法上,他强调“积伪”与“专心”。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荀子认为学习有成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日积月累而后成;二是专心致志,努力以求,必有成功之日。骥日行千里,驽马十日亦能千里,主要是“功在不舍”。为学者只要先认明为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目的既定,则千里虽远,只要专心致志,积久而不息,则或迟或速,或先或后,必有可以达到的一日。
  荀子认为在学习上不仅要“积”和“专心”,而且还必须做到“全”与“尽”。所谓“全”与“尽”就是全部彻底明晰而且稳固不移。他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劝学》)这种“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的方法,对今人来说仍然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闻思知行的学习过程
  荀子认为学习过程应分为三个步骤。以“闻见”的感性认识阶段作为基础,进而入于理性认识阶段的“知”,然后再进一步达到实践阶段的“行”。在“闻见”“知”“行”三个阶段中,荀子特别重视“行”。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儒效》)又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劝学》)这里荀子不仅把学习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而且把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入乎耳”。在这个阶段包括“耳闻”与“目见”。他认为外界客观事物必须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而得到感性的认识,而这些感性认识主要在“耳闻”与“目见”,尤其是“目见”更为重要。荀子认为在这个阶段中,必须注意力集中,达到“专一”。
  第二,“箸乎心”。荀子认为从“耳闻”“目见”所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知识不完全可靠,必须通过“箸乎心”的阶段,把新的感性认识和旧的概念结合起来,用冷静的头脑经过深思熟虑,加以分析综合,得出概念。荀子认为在这个阶段中必须做到“虚一而静”,使心中达到“大清明”的境地,否则耳闻目见,便成为道听途说,不足以为根据。
  第三,“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阶段。荀子认为从外界吸取客观事物的知识,经过心中考虑得到有系统的概念后,就必须与行动相结合,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阶段。因之,他又以为人们学习的知识,不重在能言而重在能行,言与行必须一致,能言而又能行是最可宝贵的,言与行相反则最为恶劣。他所说的“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就是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四体劳动去躬行实践,就是所谓“身体力行”的意思。这些主张,都是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是很值得我们今人重视的。
  参考文献:
  [1]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作者简介:
  刘玉娥,女,河南舞钢人,郑州师范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先秦文学史、中原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紫砂陶艺术集审美、工艺和功能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是人类智慧、思想、文化的结晶。在紫砂的创作历程中,也有仿人体构造的紫砂壶,美人肩壶与西施壶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款壶型。  关键词:西施壶;历史;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35-1  紫砂文化是与人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连的,紫砂壶渗透着华夏民族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想。世
服装表演是最接近于生活的舞台审美艺术,是在舞台上所呈现出的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审美活动。它要求模特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素质条件,还要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服装具有敏
摘要:本文以创新型古典舞教学的概念介绍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接着简单阐述创新型古典舞教学的重要性,最后从创新课堂氛围开放学生心智、创新教学过程发挥主体作用、创新教学内容完善知识体系以及创新师生关系构建幸福课堂四个角度详细阐释创新开启职业学校古典舞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创新;古典舞;新天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255-2  在职校的课程教
江高骑楼街区主题的高中美术手工课堂教學 王晓东
H.V.彪罗:万物之初现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处于一个骨架的地位。如果一段音乐失去节奏,那么就只剩下了一团音高,音乐也就不复存在了。赵晓生教授曾说过:“构成一件音乐作品,可以没有任何其他的音乐要素,但是绝对不可没有节奏,否则不称其为音乐。”从音乐发展的长河中,在音乐的诸多元素中,节奏是人类最开始认可并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的,例如:狩猎时,人们用自己脚步声来制作一些有规律的律动来进行气势的提升
摘要: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精神享受水平也与日俱增,而舞蹈作为既能强身健体,又有很强的观赏娱乐性活动,自然得到了大众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舞蹈,我国的舞蹈教育事业也正在蒸蒸日上。因此,舞蹈工作者也正在一直不断的在舞蹈教育的方法上不断摸索。而这其中“口传身授”是舞蹈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鉴于此,本文通过介绍口传身授的具体定义,详细说明了口传和身授两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指出了口传身授的具体内容和过程,
摘要:宜兴紫砂壶自它诞生以来,已逾千年。千年壶史,千年风流;千年壶史,造就了不胜枚举的紫砂壶巨匠及千千万万普通艺人。他们在自然界各类形体的影响下,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使紫砂壶发展成为极具实用、观赏、收藏价值的世界名陶。  关键词:自然;紫砂壶;造型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36-1  紫砂壶的产生和发展,是历代陶人和民间艺人以及各路文
摘要:僧帽,一直以来备受藏家和壶艺爱好者青睐,但乃市场难得一见之精品。所以市场一旦见到品相好一点的僧帽,就得到了藏家追捧,备受大家喜爱。  关键词:僧帽壶;历史;文化;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37-1  紫砂壶艺,从明代中期开始就受中国儒家、佛教、道教等传统文化的影响甚深,紫砂经典名作“僧帽壶”就是受中国佛教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作